【解析】終於寫清楚了:票據理財的前世今生?
近期,互聯網票據理財盛況空前,讓人不禁聯想它的命運會不會像銀信、銀證一樣,被監管層叫停。作為「金融新寵」,究竟路在何方?
票據,從支付變異為融資工具,從來不乏爭議與風險。
銀信票據理財是銀行的一項中間業務,通過這種模式發放的信貸資產不計入資產負債表。此類信貸資產不受銀行資本金要求限制,銀行也無須為此類信貸資產提取風險準備金。
2004年,銀行和信託公司合作創新推出票據理財業務。至2009年末,銀信合作理財產品規模尚不足6000億元,而2010年6月當月銀信合作理財產品規模為7800億元,環比增長30%。
由於票據理財產品規模迅速膨脹不利於實現信貸規模的控制,因此,央行在2010年發布「72號文」,要求信託類業務的融資餘額佔比不得超過信託業務總量的30%,傳統融資類銀信合作應聲而落。
時隔不久,商業銀行就開始尋求票據理財新模式——銀證合作。截至2012年上半年,112家證券公司受託管理資金本金總額為4802.07億元,較2011年底增長近一倍。
銀證票據作為券商資管規模井噴的幕後推手,引發了監管層的高度重視。2012年7月,央行又向商業銀行下發了《加強票據業務管理的若干規定》,要求「紙質商業匯票貼現後,持票銀行只能將票據轉讓給其他銀行、財務公司或中國人民銀行。」這意味著銀證合作也戛然而止。
然而監管層在叫停了銀信合作以及銀證合作之後,過去隱匿於線下的操作通過互聯網平台迅速壯大力量。阿里、新浪、蘇寧、京東等互聯網巨頭紛紛開設此類業務。互聯網大佬主要採取與專業票據理財平台合作的方式。其中,票據理財平台「票據寶」就曾與新浪微財富合作,推出500萬額度,年化收益高達9.8%的票據理財產品,創下18秒即被搶購一空的驚人記錄。互聯網票據理財盛況空前,讓人不禁思考它的命運會不會像銀信、銀證一樣,被監管層叫停。作為「金融新寵」,互聯網票據理財究竟路在何方?
前世:那些年被叫停的票據理財
銀信票據合作。銀行和信託公司成立一個特定的集合資金信託計劃,銀行為委託方和受益人,將已經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和保貼的商業匯票所對應的權利,以約定利率轉讓給特定的信託計劃,信託公司作為受託人從事理財計劃設計和管理。以該信託計劃為依託,銀行向投資者發行理財產品,將募集資金專項用於投資該信託計劃。
模式一:票據資產轉讓業務合作。銀行與信託公司間達成相關票據資產(主要是銀行承兌匯票)轉讓協議,信託公司再以之為資金投向發起單一或集合資金信託。由於信託公司不具備接受轉貼現的資格,所以信託公司實際購買的是銀行所持票據的收益權。票據資產轉讓後,一般由銀行代為履行票據保管及托收的職責。
模式二:銀行資產負債表投資科目。銀行與信託公司以及持有票據的企業間達成相關票據資產(主要是銀行承兌匯票)轉讓協議,銀行委託信託公司以企業所持有的商業匯票為投資標的,發起單一資金信託計劃,銀行以自有資金購買該信託計劃,計入銀行資產負債表投資科目,不佔用銀行存貸比資源。
銀證票據合作。銀證合作的本質就是銀行用自己資金買自有的票據,達到表外資產目的。主要有以下三種模式:
模式1:直接成立定向資管計劃。如果銀行A具備自營功能,可直接委託券商資產管理部門成立定向資管計劃。銀行A先委託券商資管部門定性管理自有資金,並簽署定向資產管理計劃協議後,要求券商用這筆資金直接買斷銀行A已經貼現的票據(表內資產),銀行A持有的資產管理計劃收益權計入表外資產,完成票據出表。
模式2:一家過橋銀行。如果銀行A不具備自營功能,需要找一家過橋銀行B,由銀行B委託券商成立定向資管計劃。銀行B將自有資金X委託券商資產管理部門成立定向資產管理計劃,定向資產管理計劃用於購買銀行A的票據資產,銀行B將擁有的資管計劃受益權轉讓銀行A(銀行A將資金X給B)。
模式3:兩家過橋銀行(銀行B為票據過橋行、銀行C為資金過橋行)。銀行C將自有資金X委託券商資產管理部門成立定向資產管理計劃,券商定向資產管理計劃用於購買銀行B的票據資產(同時銀行A已將自己的票據轉讓給銀行B),銀行C將擁有的資產管理計劃受益權轉讓銀行A。
今生:時代新寵——互聯網票據理財
互聯網票據理財產品收益率大部分都在6%~8%左右,然而部分平台還推出10%~20%的高收益產品。這些票據理財產品如果沒有企業額外支付成本的話,還有其他盤活票據資產額外賺取收益的方法。平台的票據理財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種:
票據質押融資。大部分互聯網票據理財的基本流程是,融資企業把持有的票據質押給票據理財平台指定的銀行或第三方託管,投資人通過互聯網票據理財平台把資金借給融資企業,企業按期還款後解壓票據,企業若違約,互聯網票據理財平台有權利通過票據託管人,將所質押票據找開票銀行承兌,最終完成投資人還款。
委託貿易貸款。委託貿易付款就是額外賺取收益最常見的方式,一般依託國內貿易結算。其基本業務流程是,融資企業把票據質押給平台,平台委託銀行或第三方託管,投資人通過平台把資金借給融資企業;同時,平台與融資企業約定平台有處置票據的權利,平台再通過其線下的貿易結算資源,用所質押票據開展貿易代付業務,並賺取代付手續費。
信用證循環回款。互聯網票據理財的另一種線下額外獲取收益的方式是信用證循環回款。不同的是,委託貿易付款的基礎是國內貿易,且線上產品期限較短,一般是1個月;而信用證循環回款則是建立在國際貿易的基礎上,並結合了信用證融資流程,期限基本是6個月。
票據質押融資模式的理財產品的期限和票據到期時間吻合,到期後由平台或託管方直接去開票行貼現,融資企業將無需再付出其他成本。所以這種產品的年化收益率也就是6%上下,較為安全。
市場上出現的年化收益率超過8%的票據質押理財,一是由平台補貼;二是除了質押物是票據外,與其他P2P理財並無區別,具體收益率則由平台與企業約定,由於融資成本較高,故一般為1個月左右的短期項目。
信用證循環匯款和委託貿易模式的票據理財產品能帶來超過10%甚至更高的收益。其中面臨的潛在風險便可想而知。信用證循環回款模式和委託貿易付款相同,融資企業都要把票據質押給平台,平台委託銀行或第三方託管。投資人通過平台把資金借給融資企業,平台與融資企業約定,在項目期間,平台有處置票據的權利,但項目到期票據必須歸位,解押後由融資企業贖回。
據了解,開出信用證到境外貼現資金迴流境內,一般需要10天左右,最長不超過1個月,而平台所質押的融資企業的票據期限一般都是6個月。也就是說,互聯網票據理財平台的一筆票據質押項目下,平台線下關聯公司至少可以完成6次信用證回款流程,甚至10次以上,最高可達18次。在這種模式中,投資人本息一部分來自6%的票據貼現,另一部分來自平台線下1%~2%收益分成。值得注意的是,線下1%~2%收益在30%~50%質押率和6~18次循環效應下,槓桿被放大12~50倍,潛在風險巨大。
未來:互聯網票據潛在的風險
「低門檻」、「高收益」、「低風險」都是互聯網票據理財平台喊出的一致口號,似乎打破了「風險與收益對等」的規律。作為「金融新寵」,票據理財產品是否真正如平台標榜的「銀行破產是唯一風險」如此安全?互聯網票據理財究竟存在何種風險?結合平台常見三種模式分析,其主要風險有以下幾個方面:
票據本身。首先,是假票風險:票據貼現市場紛繁複雜,收到「克隆」票據並非絕無可能。但「票據寶」在這方面的確做足了功課。有融資需求的企業將手上持有的銀行承兌匯票質押在銀行機構,由銀行承擔驗票、保管、到期托收並結算的責任,從而保障票據的真實有效性;其次,是二次質押風險:眾多融資平台將對應的票據以圖片形式或掃描件形式上傳至平台供投資者了解、查看,而平台收到融資企業的票據後並不直接辦理銀行托收手續,而是在到期前再進行其他形式的「套現」,比如,委託貿易付款,二次質押融資用作他途等。
平颱風險。因為很多發行平台會以超高的收益率吸引投資者,但這種超高的收益率可能來自於平台補貼,也可能是平台利用質押的票據進行其他投資。這種高補貼不可能持續,一旦票據發行平台出現資金周轉問題,就會難以償還投資者的本金和收益,平台跑路風險不容忽視。
銀行倒閉風險。央行《2013年中國金融穩定報告》中明確表示,允許銀行破產倒閉,意味著國家不再為儲戶在商業銀行的存款兜底,未來銀行也有可能發生倒閉事件。
票據理財在目前的監管條例中仍處於無監管模式,而票據理財瘋狂複製帶來的潛在風險不容小覷,無疑需要加強對票據理財平台的監管。筆者提出幾個風險控制思路:
貸款者信用調查對P2P平台是個難題,因為目前央行徵信信息並不對P2P平台開放。非但如此,央行徵信信息內容有限,貸款者的非銀行貸款記錄也沒有被完全納入央行的徵信體系。這對整個金融體系都會產生巨大破壞作用。因此,儘早將P2P借貸信息納入徵信體系是個亟須解決的問題。
其次,如果無法有效地監控風險,負面清單制就是監管層最好的選擇。單純的備案制可能既無法有效控制風險,又惹火燒身,等於為所有備案P2P做了信用背書。只有通過市場自擔風險才能使投資人明白哪些地方不能投,哪些地方可以投,可以在風險性和收益性之間獲得很好的平衡。
最後,風控是平台核心問題,對企業審核力度應當增強,不應盲目追求交易量增長速度。平台應設立風險準備制度,在所有投資項目完成返款後都抽取一定比例的風險備付金,當偶發借款人逾期或其他風險時,使用平颱風險準備金進行代償或墊付;監管機構最為關注的風險點是設立資金池問題,因此必須嚴格禁止平台「資金池」模式。
作者:巫景飛 梅瓊 源:《財富管理》
推薦閱讀:
※票據質押有何效力
※出票人虛構連環貿易通過收款人從其後手融資的,在出票人與出借人之間成立借款關係
※如何選擇靠譜的票據理財平台?
※銀票會消亡么?新形勢下票據業務何去何從?
※應收票據的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