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連晚報報慶--1992(13.6.28)

24日起,晚報推出25周年報慶特刊《青春ing》,昨日第四期,我們共同回憶了「1991卡拉那個OK」,《女人是老虎》、《忍者神龜》帶我們又回到了那個難忘的歲月……

他們說……

@欣然長大:提起卡拉OK,那時候確實太火了。我們隔壁樓一個大叔精神不是太好,就是喜歡唱歌,後來在家整了套功放,這下天天擱家裡唱,半年後,他媳婦受不了了,直接給他送七院了。

@風聽云:那年家裡花四五千排了好幾個月安了部電話,比考試得了第一還激動,到學校挨個告訴電話號碼,後來連門衛大爺都知道了。

@景良天:那時候我兩歲,哈哈。

1992年7月1日一版

當年晚報團支部的年輕人。王守仁供圖

跑車間,老編輯的記憶

鼎儀

這是一張大連晚報總編室編輯跑車間的工作照,時間應該是在1992年前後。它勾起了我們很多早年在報社總編室工作的老編輯的回憶。

跑車間,是出現在報社出版印刷「鉛與火」的那個時代的一個編輯用語,是報社編輯的主要工作。

當年,大連晚報與大連日報同享一個成版車間,儘管報社出版印刷已經告別了"鉛與火",進入了激光照排的印刷時代,但編輯工作依舊處在「半自動」狀態,因為電腦只普及到車間里的打字員、組版員,跑車間仍然是編輯每天重複的一項重要的、繁瑣的工作。當時的編輯需要在稿紙上將記者、通訊員的稿件編好,然後在一張大樣紙上根據稿件的重要性和不同的版式,將稿件、圖片確定好位置、標明號碼,交成版車間。組版員按編輯的大樣設計,在電腦上打字、組版,先出小樣(打字)、再出大樣(排版),經報社幾級領導及校對審看、修改後,簽字付印。

從1990年進入晚報總編室,我經歷過近4年這種跑車間的工作狀態。1994年,大連晚報在東北地區率先實現了報社采編數字化,編輯記者告別了紙與筆,總編室編輯自主編輯、成版,「跑車間」也終於成為了歷史。

晚報那一年

1992年12月20日,《大連晚報》由周六刊改為周七刊。

1992晚報新聞之旅

●1月22日《我市房改方案出台之日不遠》報道了我市即將進行房改的信息;

●3月31日,頭版導讀一條重要信息:新華社昨天播髮長篇通訊《東方風來滿眼春——鄧小平同志在深圳紀實》,《大連日報》今日全文刊登;

●5月21日國務院批准建立大連保稅區,本報頭條進行了報道;

●5月30日《一夜債券風》一文,報道了5月29日大連發行「風險」債券的事,當時四面八方的人會聚大連搶認購證,甚至僱人排隊,警方出動了維持秩序的防暴隊員;

●1992年6月8日,開發區率先實行個人貸款買房;

●北京時間7月26日第25屆奧運會在巴塞羅那開幕,本報以《第25屆奧運會開幕式揭秘》、《巴塞羅那現象》多篇文章進行了報道;

●8月5日,我市誕生首家綜合性卡拉OK茶樓;

●8月8日,本報報道了7月31日發生的南京空難,當年這場空難造成106人遇難;

●8月8日,大連首家房地產集團——大連萬達房地產集團成立;

●10月1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四屆全國代表大會開幕,本報重點報道;

●11月19日,《「無人銀行」出現在我市街頭》一文,報道我市出現首台「ATM」機。

1992年,港星劉松仁主演的電視劇《大時代》熱播。圖為本報記者滕曉東採訪劉松仁(右)。滕曉東供圖

1992大連「春天的故事」

1992年,打破「鐵飯碗」、「鐵工資」、「鐵交椅」呼聲漸起,《大連晚報》開設了「破三鐵」專欄。那時一些企業的職工開始下海經商,街頭經濟活泛起來,出現了晝夜經營的燒烤店(下圖,母偉攝);兩位退休老人也勇敢地走上了街頭——擦皮鞋(上圖,王中鮮攝)。

1992年經濟發展迅速,人們的生活觀念也發生了變化,本報當年對此進行了報道。圖為天百出現引導正確使用化妝品的導購員。王中鮮攝

1992年1月18日到2月21日,87歲的鄧小平悄悄南下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視察,沒有帶記者,沒有任何相關的媒體報道。3月26日,一篇1.1萬字的長篇通訊在《深圳特區報》刊發,標題是《東方風來滿眼春——鄧小平同志在深圳紀實》,第二天,包括《人民日報》在內的全國報紙多在頭版頭條刊發。《大連晚報》3月31日一版在對此進行了標題提示並註明《大連日報》今日全文刊登。這篇耐人尋味的通訊就是今天廣為流傳的「小平南巡講話」的最早出處。

6月9日,江澤民在中央黨校向省部級學員發表講話時,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概念。10月,黨的十四大召開,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

1984年即被作為中國第一批對外開放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所在地區的大連自然走在了前列,一股滾滾而來的市場浪潮在中國北方這個最為開放的城市激蕩。

那一年的《大連晚報》開始教讀者怎麼裝房子怎麼選壁紙

那一年,在大連當時著名的鄉鎮企業華南集團總公司已經做到總經理助理位置上的李宴清決定下海一搏,做屬於自己的企業,4月19日,李宴清自己的公司——宏孚實業有限公司成立,主營建築裝飾。

那是一個裝修市場剛剛萌動的時代,大公街的傢具市場有三分之一的攤位被裝飾材料擠滿。一些在改革開放前10多年裡攢下些家底的人們開始有了出國的機會,他們遠渡重洋,開闊了視野,將房子里的牆面貼上壁紙,在水泥地上鋪上地板。李宴清顯然不是唯一行動起來的人。

那一年,在中國機械總公司東北分公司已經做到高管職位的王曉光在裝修完辦公場所後,意外地收到裝修公司付給的好處費。天生有著敏銳的商業頭腦的王曉光眼前一亮,不是為那讓人咋舌的「好處費」,他在思考,裝修這個行業裡面到底有多深的水?為什麼裝修公司肯給我這麼高的提成?他找到「乙方」,說:「這錢我不要,但是我要一樣東西,你告訴我,這個活,你到底賺了多少錢?怎麼賺的?」那一年的《大連晚報》上,開始教讀者怎麼裝修房子,怎麼選擇壁紙,怎麼找「包工頭」。

第二年,王曉光離開了中國機械總公司,成立了乾豪裝飾工程有限公司,做起了最早一批「大包工頭」。

今天,無論是王曉光的乾豪地產,還是李宴清的宏孚地產,都成了這個城市裡舉足輕重的民營企業。

那一年4月22日的《大連晚報》上,「一條大道通世界」躍然紙上

小平的南巡講話給剛剛涉足商業的中國人吃下了一顆定心丸。商業的春天來了,只要你有本事,沒有什麼會阻擋你通向成功的路。

那一年,一些沒有考上大學的農村孩子一撥又一撥地背上行囊,到城裡打工。那一年,人民路正在規劃,在已經建成的富麗華國際酒店的邊上,再建一座富麗華寫進了大連的規劃藍圖裡。在4月22日的《大連晚報》上,「一條大道通世界」躍然紙上。當時的人民路還沒有更名,稱「斯大林路」。

那一年,中國第一個民營企業集團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成立

外資早已嗅到了中國要建市場經濟的風聲,他們早早拎著美鈔、日元到這裡來排隊。僅4月份,大連外經貿委一天就要接到關於外資來大連合作的諮詢達50多起。

夜間,大連高檔酒店裡的燈亮了起來,那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客商的住所。此前,大連一直有人詬病酒店建多了,供大於求了。而那年4月,酒店的入住率高達80%。

但是更早嗅到市場經濟味道的絕不僅僅是外資或是有著鐵飯碗的城裡職工。

那一年,大連的街頭每到下班時間,人們便在一個個門頭前排起了長隊,門頭上寫著「韓偉鮮蛋連鎖」。

1992年,韓偉集團是一個繞不過的話題。那一年8月19日,中國第一個民營企業集團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成立,時任國務委員陳俊生、全國政協副主席王光英等領導和遼寧省、大連市的有關領導在人民大會堂為韓偉集團的成立剪綵祝賀。

那一天,《新聞聯播》報道了這一盛況,《人民日報》、《經濟日報》等40多家國內外媒體對此事件給予高度關注。王光英對韓偉說:這不只是韓偉集團的事,也不只是大連的事,而是中國的事,是改革開放的事。

本報出版中心主任劉志新時任記者,他見證了這一歷史性的時刻。

在韓偉集團30年圖片展上,當時的老劉滿臉青澀。坐飛機到北京見證新中國第一個民營企業集團的誕生,老劉印象最深的,卻是飛機。那是他此生第一次坐飛機。

那一年,遠在黃海深處的獐子島也嗅到了國家要大力發展市場經濟的風向,獐子島第一次「登陸作戰」,在大連、丹東、北京、深圳設立了辦事處。獐子島漁業總公司也是在那一年的11月18日更名獐子島漁業集團,時年的吳厚剛(現任獐子島集團董事長、總裁)28歲,坐上了獐子島集團財務經理的位置。當時,他還是雙重身份,另一個身份是獐子島鎮政府經營管理辦會計。

那一年,人們有了消費的慾望,推銷的人多起來了

1992年,大連街頭的鐵皮房也漸漸多了起來,門頭一個挨著一個,櫛比鱗次。人們有了消費的慾望。

遼師地理系大三學生孫旭波的床底下堆滿了氣槍和子彈,那是他經營的產品,他給遠在吉林工大的高中同學於曉寫信,開頭嚇了於曉一跳:「曉,我有30元一支的氣槍10把,請問,你有什麼?」

孫旭波不僅做氣槍生意,還做旅遊買賣。他與在長春、哈爾濱等地上學的同學聯手,從東北往大連發送遊客。

1992年的大學校園,有了一絲躁動的氣息。

推銷的人進來了,一些南方來的學生暑假裡不再回家,校園裡會見到他們從南方發來的文化衫、T恤和明信片。

大學生,這個單純的群體受到一些搞經營的人的關注,大學生們上街發宣傳資料漸漸不再少見。

我當時所在的校報編輯部主任說:「我們也要緊跟時代,校報也要承載廣告功能。」於是校報上的「校友錄」欄目成立,大連柴油機廠上了校報,首批發表「軟文」,大連柴油機廠的信息通過校報傳遞到了全國有校友的地方。

那一年是一個新的起點,發生在全國的春天的故事,也在大連這個城市上演

那是一個資本大流動的年代。那一年,國庫券成為最熱辭彙,原始股這個陌生的孩子往往讓一些懵懂的人們一夜暴富。他們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一個商場服務員為幫經理完成任務買了3000隻商場原始股,一上市漲了17倍。大連街頭開始出現了第一台ATM機,大連開始自主發行足球彩票。

資本以票券的方式在民間流動,也在一個個大項目間流動。

那一年,大連到庄河第一次通上了客運火車,改變了庄河人出門沒有火車的歷史;那一年,大連的大窯灣碼頭開始試運行;那一年,旅順新港羊頭窪開始成為黃金水道的起點。

那是一個天王正式開始的年代,郭富城的《對你愛不完》、劉德華的《忘情水》、黎明的《今夜你會不會來》、張學友的《一千個傷心的理由》等經典歌曲是那個年代的「最炫民族風」。

大連足球,也在那一年裡開始有了自己的俱樂部——大連足球俱樂部,兩年後,改為「萬達足球俱樂部」。

1992年,在民間被稱為「中國的市場經濟元年」。那一年的關鍵詞是「砸三鐵」,三鐵是指鐵飯碗、鐵交椅、鐵工資。砸三鐵,就意味著企業可以辭退工人,工作崗位不再世襲,管理崗位不再終身,員工的工作和收入都將根據績效而浮動。「砸三鐵」,結束了企業與工人的「終身勞動契約」。也是在那一年,開始出現了「下崗職工」,人才市場開始醞釀。

那一年,世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那一年9月,世界上有了一種叫「萬維網」的東西,可以將照片掃描用FTP格式傳到全球首個WWW網站上,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互聯網。

當時,王志東(創辦新浪網)還在中關村做軟體設計員,28歲的馬雲(創辦阿里巴巴)在當英語老師,24歲的李彥宏(創辦百度)正在美國讀碩士,丁磊(創辦網易)正在成都讀大三。與互聯網走得最近的張朝陽(創辦搜狐)剛剛在麻省理工學院拿到了博士學位。從1978年始中國進行了14年變革後,世界將我們拉向了互聯網時代,這是中國的幸運。我們與世界順利地從同一個地方出發,這一次,我們沒有輸在起跑線上,三年後,張樹新在北京的中關村創辦了中國第一家網路公司瀛海威。

1992年,是一個新的起點,發生在全國的春天的故事,也在大連這個城市上演。這個故事,直到今天,依然在上演……

1992掀起一「股」風

1992年5月,我市首批發行五種新型債券。這意味著:在股票交易尚未在大連施行的時候,在大多數還只知道儲蓄、國庫券等傳統投資渠道時,普通市民擁有了一項可以獲取高額利潤的渠道。於是,57個債券認購證發行點成了投資者匯聚的人海。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後,市場化的改革開放成為熱門話題,大膽地闖,大膽地試,但對於當時絕大多數企業來說,都是國有或集體所有,如何在體制上轉向市場,是個天大的事。那時的大連還真有點氣魄,金融為百業之首,由金融業出面,通過向社會募集資金嘗試股份制運作,成為一個思路,於是,由工行、農行、建行等五家銀行向社會發行了五種新型債券。由此引發了當年的一「股」風,本報1997年5月30日的報紙以《一夜債券風》、6月13日《債券熱「傷風」》等多篇文章對此事進行了報道。

認購

發行方式是先發行認購證,然後憑認購證再購債券,一張認購證10元,可認購1000元(股)債券。後來有人認為,發行認購證是銀行多收一筆錢,其實根本不必要多這一道手續。而當時實際情況是,誰也不知市民們「認」不「認」這事,通過認購證可以摸一下底。事實也證明,這種擔心並不是多餘,當時,人們得到的信息是,這種債券所以新,就是將來會轉為股票,而對股票,絕大多數人是不知其為何物的,儘管當時媒體做足了宣傳,但如對牛彈琴,社會上沒什麼反應。出人意料的是,認購證公開認購的前一天晚上,事情就有了變化。中山廣場、勝利橋等認購點門前,有人帶來馬扎子,幾個人圍坐在一起,有的打撲克,有的喝小酒,有人就是一個人低頭看書。一打聽,是排隊認購的,這讓一些觀望者來了興趣:有人不睡覺排隊買這東西!不好的東西怎麼會有人這麼搶呢?於是,到認購證認購當日的凌晨,排的隊已經有模有樣了,到早上,就是浩蕩可觀了。隊伍裡面出現了天南海北的外地人口音,這些外地人中,有不少是三五一夥的,當中必有一人是帶著包包的,那裡面是現金,坐在屁股下,周圍幾個哥們護著——他們是要大幹的。

說來這時就見見識的重要,不睡覺來排隊的人當中,有不少是受雇來排隊的。東財一個年輕老師,就雇了4個人排隊認購,他的知識使他有了基本判斷;也有一些外地人,在南方見識過這些;再有就是銀行的工作人員,他們知道底細,當然是不會放過機會了。

炒券

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本來當初並不關心的人,看到認購證被一買而空,就有人覺得錯過了什麼。當時好像整個大連瀰漫著一種悵然若失的情緒。

他們這種感覺很快被證實,確實失去了機會。中山廣場很快出現了出售認購證的,開始是四五十元一張,不到三小時,就是八九十元一張,到下午,就有一百多元一張的售價了,更重要的是成了賣方市場,你喊價就有人買,兩天過後,竟有幾百元一張,後來,有千元一張的了,這讓那些當初無動於衷的人心中那個悔,那個不甘,那個鬱悶。於是廣場上除了不少來購證的本地人外地人,也有不少就在那晃悠也不知要幹什麼的本地人。

很快出現這樣一種局面,賣的人根本就沒想到這10元一張的認購證會這麼值錢,再不肯輕易出手了,買的人眼瞅著那張不過半張方字格本大小的紙片飄飄揚揚地飛上天價,也不輕易購買了。於是,雙方耗上了,賣的人在想:今天你不買,明天你不買,到真正認購債券時,看你買不買?而買的人在想,債券發行期臨近,你今天不賣,明天不賣,到時你賣不賣,你沒有那麼多錢買債券,到時還能讓認購證瞎在手中?雙方就在這樣一種「鷸蚌」心理中僵持著。問題是,心裡想想可以,一瀋陽來的老兄抻不住了,就罵了出來:「大連這幫窮鬼,自己沒那麼多錢,捂個什麼勁?」話音未落,幾個大連小伙衝上去就是一頓拳腳,邊上馬上也上來兩人,三下兩下,就將大連的這幾個人制住,但這兩人完全是中間立場,並沒出手傷人,但其瀋陽口音說明他們和罵人的老兄本來就是一起的,人家也是有備而來的。倒是大連那幾個小伙藉此泄了一下心中的鬱悶。

但這事傳開的結果就不是這樣了,「有人動搶了!」還有一位解兄,大連造船廠的工人,當他把自己一張認購證遞給對方,對方遞過來300元時,他說當時的感覺就像是做夢,就感覺眼前這不是真的,就這一張紙片,一轉眼,300元,自己一個月辛辛苦苦幹活才掙多少啊。他買了2斤肉回家,老父母聽完了這段「傳奇」沒絲毫的高興,反倒是一臉的茫然。

風波

開始認購債券時,這東西是個好東西已成共識,認購點設得很分散,不少的認購點故意設在犄角旮旯的地方,就是怕人多鬧事。這時的人們已經是很精心了,不少人發現,按照媒體公布的發行總量,按照所有銷售點,平均一下,再看一下多數銷售點都是不一會就賣完了,就有了疑問,當初的認購證是不是有一些沒公開發行,晚報記者帶著這個問題去採訪,但後來採訪卻不得不被取消。

1984年,就有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張股票,那張藍色印鈔紙上面印著「上海飛樂音響公司股票」,下面寫著「創製年份:1984年11月、面值50元、發行額50萬元」等字樣。1986年10月,鄧小平把它當做禮物贈送給了來華訪問的紐約證券交易所主席約翰·范爾森先生。但那時的股票,決沒有今天這麼大的利益相關。

在大連,到1992年至1993年,人們對股票的認識也只是啟蒙階段,本來,股票也是有風險的,但不少大連人從認購證開始,認定股票是發財的東西。於是,儘管當時新型債券的年紅息已經高達20%、30%,但他們想得更高,想像著債券能轉為股票,就會有幾倍幾十倍的增益。但是,鑒於當時國內的情形,大連實在是難以自己決定這麼大的事情,因此,中山廣場出現了一場騷亂。

開始只是幾十個人聚集議論,說的是人民銀行大連分行不同意債券轉股,其實這根本不是大連分行所能決定的事,但弔詭的是,本來是內部會議討論的事,卻不知怎麼傳到廣場上。實際上,多少有些「逼宮」架式,發行債券的銀行內心也都是希望轉為股票的。

中山廣場上本來人就多,這一議論人越來越多,很快,有罵的,有喊的,在特殊背景下,人們的情緒被導向一個人,點名要當時的人民銀行分行行長出來的,不少人沖向位於中山廣場邊上的人民銀行大連分行的辦公樓。沖開了警方設的欄杆,把被認定是行長坐駕的轎車也砸了。警方抓住了一個施暴者,這個小青年確是和新型債券一毛關係也沒有,原來是他下了班,喝完了小酒,迷迷糊糊地來到廣場趕熱鬧,群情激憤中有了表現欲,衝到前面……

正果

如那老話,打開了潘多拉盒子,放出了希望也放出了魔鬼。

那場風波後,大連人知道股票了,其後的兩年中,大連興起一陣股票熱,一千多家企業搞起股份制,說起如今的炒房,和那時炒股,小巫見大巫。人們到處托關係買內部股,朋友間三日後相互見面,談話也是內部股。中山廣場成了交易廣場,每天都有人在那倒騰內部股,很有點芝加哥那棵大樹後來演變成世界最大證券交易所的架勢。

洪流之行,泥沙俱下。不少小企業,一年經營額不高,內部股不少,年紅利居然可高達30%、40%,根本就是入不敷出啊!更有甚者,幾個人攛掇攛掇,也能給個公司發所謂的內部股,事實上都發到社會上了。此時,《大連晚報》開始反思,發表了《內部股會步入「雷區」嗎》的長篇報道,分析了社會上這種內部股熱實際已經背離了股份制確立企業市場主體的作用,陷入投機陷阱!第二天一早,《大連日報》、《大連晚報》的熱線電話打爆了,拿起電話,裡面就是罵。寫這篇報道的記者一上班,總編告訴他,回家休息,躲一躲。這位記者沒在意,不一會,日報門衛那邊鬧起來了,有人拎刀找這位記者。虧得當時晚報辦公和日報不在一起。

隨後,證實了晚報的報道是對的。1994年,中央進行金融秩序整理,絕大多數的內部股被清理了,一些發行內部股的公司老闆捲款外逃了。多年以後,日報一記者給晚報這位記者打電話,說他的庄河老鄉要請晚報這位記者吃飯。原來,這位庄河的小老闆準備舉所有積蓄一投內部股,看到晚報這篇報道,中止了。後來生意幹得不錯,他說,那篇報道等於救了自己一命。

也有修成正果的。事實上,大連後來不少的正規上市公司,也自當初一些發行內部股的公司當中。耐人尋味的是,大連最早上市的股份公司既不是國企,也不是大企業,而是兩家鄉鎮企業,一個是甘井子區的北大車行股份有限公司,一個是瓦房店市的龍泉醉酒股份有限公司,也就是說,儘管當時「股」的那麼火,國企是了無聲息。儘管後來這些大國企多數也大都上市了。

1992拿著「大哥大」可拉風了

那一年,站在街口打電話可拉風了,全市才1000多台,那叫「大哥大」,跟香港學的嘎名。

我們想,能不能把這些拉風的都湊一塊,像開演唱會一樣,讓讀者飽覽一頓。實際上,老編老記們是受了剛剛發表的鄧小平南巡講話的鼓舞,那年大連的春天到處又重新萌動市場經濟的新芽,走在街上的人們腳步變得輕盈,城市對未來滿懷著希望。當時的《棒棰島周刊》前身《大連晚報周末》攬過來這活。

設計為一整版的圖配文,名字就叫「』92市井新意」。記者們挎上相機,撒開網去,專找那些新鮮點。兩天過去,洗好(那時用膠捲)的照片攤了一桌子,篩選出一些公認的最能代表新經濟現象的。但編輯覺得還不過癮,再出點子,下去重新跑,可憐我們記者那幾條麻稈腿了。

一個「大哥大」七八萬,買者總歸是鳳毛麟角,有人當街從包里拽出這個大磚頭,不知道的會抱頭一蹲,但立刻能把在插卡電話亭前所有排隊人的眼球全吸引過來。一時碰不上這樣的主,「釣魚」吧,電話約上一位有「大哥大」的老闆出來,攝影記者埋伏好,街上他一掏傢伙,咔咔全收鏡頭裡了。

股票式債券是新玩意兒,建行門口購者都快擠爆了,滿身大汗的警察用相撲動作在梳理著隊形;但還有一幫懵懂的觀望者貼在隊伍的外圍,記者趕到咔咔照相,引起了不小的騷動,一部分觀望者掉轉頭勇敢地站到了搶購者的隊伍中。他們認為:記者都來了,這玩意定是好東西。股票自此進入市民的記憶倉。

斯大林路(現人民路)的服裝市場招來了遠東的俄羅斯顧客,擺攤的老太太竟也學會了足夠應付的俄語,誰的外國話講得溜,誰的第一桶金就重。但也有一些老市民還在納悶:過去「老大哥」都揚著頭瞧咱們,現在怎麼也哈下腰搶購我們的東西了?

看著人家掙錢,百姓們個個都很著急,嶺前智仁街那一帶大道邊都是山坡,住房給頂到了頭上;人們就在道邊鑿洞,開出一個個逼仄的小店,辦照營業。

攝影家趙大鵬一幅國際大獎的照片讓大公街傢具市場揚名了,到這一年卻已名不符實,其中裝飾材料的攤位竟擠佔到1/3,市場的供求暴露了市民們對改善「小窩」日益增長的慾望。

這一年,大連街頭悄然開起了幾家鮮花店,原來看望友人提著一兜罐頭已成慣例,現在終於有人羞澀地抱著幾支捆得漂亮的康乃馨,敲別人家的門了。這幾個人是今天捧著碩大的花籃登門者的先驅。

當年我們把這些都錄下來了,算作大連市場經濟發展的小小年鑒;這裡順便考驗一下今日人們驚奇的眼神。


推薦閱讀:

室內裝修是用窗帘盒還是羅馬柱更美觀?
段建業大連講義3
【每日一咖】小資生活簡單擁有,安利一個吃意麵的地兒
離大連不太遠的'洗肺勝地'
遊記——天津

TAG:大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