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對「如錐畫沙」的深層次分析

書法藝術是一種文化現象,它給人們以情感的陶冶和美的享受,學書論法,重在用筆,從古到今的書家和書論家對筆法論述頗為生動,但因言簡意賅,使人難以理解,如「如錐畫沙」一語,形象地表述了用筆之妙,諸多書家對此語從不同角度進行了闡述,使許多初學者不知孰是孰非,這裡有必要進行剖析:

一、「如錐畫沙」的出處

唐蔡希綜的《法書論》中記載了張旭的話:「或問書法之妙,何得齊古人?」曰:「妙在執筆……仆嘗聞褚河南(褚遂良)用筆如印印泥,思其所以久不悟,後因閱江島間平沙細地,令人慾書,復偶一利鋒,便取書之,勁明麗,天然媚好,方悟前志。此蓋草正用筆,悉欲令筆鋒透過紙背,用筆如畫沙印泥,則成功極致,自然其跡,可得齊古人。」在傳為顏真卿的《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里,也有與此基本相同的內容,顏真卿對此語一直思而不悟,一日外出,經江島邊沙地平凈,欲書之念油然而生,乃偶以利鋒畫而書之,見其字「勁險之狀,明麗媚好」,豁然頓悟「用筆如錐畫沙,使其藏鋒,畫乃沉著,當其用筆,常欲透過紙背,此功成之極矣,真草用筆,悉如畫沙,點畫凈媚,則其道至矣。」並直接說「用筆當如印印泥,如錐畫沙」是褚遂良的話。宋代大書法家黃庭堅則說:「筆力有異,異中有同……王右軍(王羲之)錐畫沙、印印泥……同是一法;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是張旭還是顏真卿在江島邊親身經歷「錐畫沙」的實例,這裡暫且不管,但都提到了褚遂良,且提到了「如錐畫沙」是褚的話。而黃庭堅說「右軍錐畫沙」顯然是不對的。褚遂良為初唐著名書法家,去盛唐時期著名書法家張旭、顏真卿未遠,在時間上相距更加接近,史料記載更加準確,因此,「用筆如印印泥,如錐畫沙」出自褚遂良值得可信。既然「如錐畫沙」出自褚遂良,要理解其準確含義,有必要了解褚遂良的筆法。

二、褚遂良書法簡評

褚遂良(五九六—六五八),字登善,生於名門望族,青年時博涉文史,工於書法,因擅長書法得侍從太宗左右,又因其忠直,得魏徵之薦而逐步參綜朝政,為宰相之一。褚遂良在書法上影響很大,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稱為「初唐四家」,其書法繼承了魏晉南北朝的書法遺產,捨棄粗狂樸陋,發揚剛健清新,法度嚴緊而風神爽朗,其楷書不似虞世南的渾厚,也不似歐陽詢的險峻,其用筆堅實而有變化,輕重虛實照應明顯,結構端正而不獃滯,能密能疏,巧拙相濟,其字如「美人嬋娟,似不勝羅綺」。從其代表作《雁塔聖教序》的點畫用筆來看,其特點就是有法而無法,從心所欲而不逾矩,橫畫、直畫、點、鉤撇、捺,不同的姿態,要比歐、虞、顏、柳諸家都多,多種點畫的輕重、長短、粗細、正斜、曲直、方圓,都隨手勢配合,沒有固定的程式。這種豐富多變的點畫,為什麼能隨意配合成和諧統一的整體,而不是混亂的矛盾體呢?這個決竅就在於「用筆如錐畫沙」是力、勢、自然的統一體,也就是印印泥、錐畫沙所產生的張力和核心力,下筆又陡又快,行筆過程中,橫畫不平拖,豎畫不直下,收筆利落而不粘滯。勢是筆勢,善於用力,善於控制行筆的輕重緩急便是得勢。自然就是有法而無法,隨心所欲而不逾矩,想怎樣寫就怎樣寫。變化繁多的點畫就是靠力和勢統一起來,又能以自然為貴。褚遂良「如錐畫沙」寥寥數字,道破用筆天機。

三、我對「如錐畫沙」的幾點理解

一是指點畫要富有立體感。從本意上講,「如錐畫沙」是喻用筆之法,但不是從正面講行筆的具體方法,而是從正確行筆落在紙上產生的效果來講,「印印泥」、「錐畫沙」和「入木三分」、「力透紙背」的意思相似,但其比喻更生動、更形象、更深刻。「印印泥」和「錐畫沙」的意思基本上是一樣的。唐人普遍用紙,用印也是鈐朱,但唐人去古未遠,對封泥用印還是瞭然於心的,用堅硬的銅印鈐蓋於柔軟的膠泥上,陽文的筆畫便深陷於泥面,陰文的筆畫便突起於泥面。用鐵錐在飽和水分的沙地畫字,線條便進入沙面,顯現出的泥色與表面的深淺很分明,印印泥和錐畫沙的相同意義是堅硬的東西用力在柔軟的東西上,現出有體積感的鮮明的線條。毛筆,即使再強健的硬毫,同鐵錐相比,還很軟的,寫在紙上無論如何也不會產生手摸得著的深度和高度。然而,錐畫沙就是要求肘腕的力量把一撮軟毛變成尖利的鐵錐,筆鋒到處,點畫非常明確肯定,痛快沉著,有一種力透紙背的強烈意念,在視覺上產生強烈的立體感的效果,這樣的書法才有活力,才有神采,才是生命的運動,才是藝術的真諦。

二是指行筆起止以藏鋒為主、兼以露鋒,行筆過程以中鋒用筆為主、兼以側鋒。對起止藏鋒、行筆過程中鋒之說前人論述頗多,但筆者認為,起止還須兼露鋒,行筆過程兼側鋒。以顏真卿、姜夔、康有為等為代表,主張用筆起止應藏鋒。顏真卿在《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中言:「用筆如錐畫沙,使其藏鋒,畫乃沉著。」姜夔在《續書譜》用筆一章里寫到:「用筆如折釵股、如屋漏痕、如錐畫沙、如壁坼。」進而對「如錐畫沙」做了補充說明:「錐畫沙欲其無起止之跡。」明書論家豐坊在《書訣》中也說:「點必隱鋒,波必三折,時下生風,起止無跡,則如錐畫沙,言勁利峻拔而不凝滯也。」但觀褚遂良書法,點畫變化生動,其《孟法師碑》,字體起筆露鋒,首尾及轉折處提按不顯著,鉤、挑、波均直出而不回鋒,如果褚遂良「如錐畫沙」僅指用筆藏鋒,那麼其理論上用筆藏鋒與創作時用筆露鋒豈不是矛盾的嗎?因此,僅主張錐畫沙「欲其無起止之跡」,是不全面的或比較片面的。明董其昌認為:「書法雖貴藏鋒,然不得已『無起止』(模糊)為藏鋒,須有用筆如太阿割截之意,蓋以勁利取勢,以虛和取韻。」回顧歷史,宋四大書家之一的米芾(南宮)作書發筆時喜露鋒芒,觀其墨跡,亦時時露鋒以耀其精神,故董其昌說亦不無道理。因此,筆者認為,行筆起止以藏鋒為主,使其沉重,兼以露鋒,耀其精神,是「如錐畫沙」之本意。以清代書論家王虛舟為代表,認為「如錐畫沙」當指中鋒用筆而言,其在《論書剩語》中謂:「如錐畫沙,如印印泥,世以此語舉似沉著非也,此正中鋒之謂,解者以此悟中鋒,思過半矣。」其實王虛舟只說出了用筆過程的一部分,即每個筆畫去掉起筆和落筆兩端而剩下的用筆過程,但也不全面,中鋒用筆時,筆心吃墨較多,墨色濃厚而沉,字體富有立體感,這裡符合力學原理和審美要求的用筆方法。但誠想想,筆筆中鋒即筆筆筆皆用毫端作書,顯然是畫線而不成書法,因此,還須在起止處、轉折處兼施藏鋒、露鋒、側鋒來調整筆毫的提按而為中鋒用筆服務,僅僅「強調中鋒這個禁區。應予打破」(商承祚先生語)。褚遂良筆畫起伏多姿,跌宕有致,正是對藏鋒、露鋒、中鋒、側鋒的靈活應用,行筆起止以藏鋒為主,兼以露鋒,行筆過程以中鋒用筆為主,兼以側鋒取妍,方顯得字如「美人嬋娟,似不勝羅綺」。

三是指用筆自然。錐畫沙後面留下一條中心處深凹,兩邊微微發毛的痕迹,這是沙子移動由於張力和核心力作用的結果,兩邊的沙子有出有進,留下的不平均自然的痕迹。用筆正是追求這種自然之法,它是用筆中的一種最高境界,而最高之境界又必定是自然之境界,是功夫極深,法度極熟,筆力極其遒勁之表現,唯水到渠成,方能隨心所欲,此又是自由王國之境界。唐蔡希綜的《法書論》中記載了張旭的話:「或問書法之妙,何得齊古人?曰:用筆如印畫沙印泥,則成功極致,自然其跡,可得齊於古人。」關於自然之法,褚遂良在用筆中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是後人最難學到家的所在。薛稷是被公認學褚字的最好的,但細看其書《信行禪師碑》,確實很難體會褚的筆意,點畫的形態也學得比較齊全,但就差在用筆上自然的變化組合。

當然,「如錐畫沙」所容納的筆法內容還很多,這裡謹以三點拙見以饗讀者,願能為廣大書法研習者滋補一二,不妥之處,還可商榷。


推薦閱讀:

人民調解制度的現狀分析
《神峰通考》中八字分析(三十)
日系車皮薄身輕?看完分析你就懵了!
(6)傷寒論條文分析: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
美國請求厄勿庇護斯諾登 分析稱美招數已用盡

TAG: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