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醫虛證·陰虛證篇(下)

腎陰虛·黑帶病

. 【案例】某女,33歲。黑帶4年,帶下色如黑豆汁,質稠黏,量時多時少,或挾血絲,味微臭。近1年癥狀加重,常有黑帶數月不止,黑帶甚則無經行,月經先後不定期,經量少,色深紅,質稍稠,有血塊。診見:黑帶量多,需用紙墊,伴腰骶酸痛灼熱,頭痛倦怠,心煩多夢,舌淡紅,苔薄白,脈細。證屬腎陰虧損,陰虛內熱。治以滋陰益腎,清熱止帶,方選六味地黃湯加味。

處方:熟地黃、淮山藥各15g,澤瀉、茯苓、丹皮、知母各10g,山茱萸、黃柏各6g,墨旱蓮20g。6劑,日1劑,水煎內服。或半月1行,經量多,色鮮紅,6—10日乾淨。本月8日開始陰道流血,初量少,1周後量增多,色鮮紅,無血塊,經用雌、孕激素及中藥治療,效果不著。診見:流血量仍多,伴頭暈,腰酸,夜難入寐,寐則夢多,形瘦唇紅,舌尖紅,苔薄白,脈細略數。證屬腎陰不足,治宜滋陰益腎,清熱止血。以六味地黃湯加味,處方:熟地黃、淮山藥各15g,山茱萸、茯苓、丹皮、澤瀉各6g,當歸、白芍:烏賊骨各10g,藕節30g,仙鶴草20g。4劑,日l劑,水煎內服。

二診:陰道流血量漸少,腰痛諸症亦減輕,舌尖紅,苔薄黃,脈細略數。葯中病機,原方再進3劑。血止症瘥,繼予固本復舊,以腎為主,脾腎並治,用六味地黃湯與異功散交替服用,進葯20餘劑,觀察3個月,病未再發《盧慧玲.班秀文運用六味地黃湯治婦科病的經驗.新中醫1994-1-23~24》。

腎陰虛·目脹

【案例】某男,37歲,工人。雙眼視力下降,視物變形、變色20餘日。視力雙眼0.5,眼底視網膜黃斑部水腫、混濁,有黃白色點狀滲出,中心凹反光消失。眼乾眼脹,口舌乾燥,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細數。證屬陰虛火炎,水濕內聚。治擬滋腎陰,利水濕。用六味地黃丸,加地骨皮、鱉甲、車前子、大腹皮。後按原方略為加減,服藥3月余,諸症漸消。黃斑部水腫消退,中心反光明,視力雙眼達1.2。《任征.六味地黃丸加味調治目疾有良效.浙江中醫雜誌1985-4-163》。

腎陰虛·尿頻

【案例】某男,38歲,工人。1月來自覺小便無力,色黃頻數,有不盡感,無灼熱痛脹,1周來加重,無尿感而尿自流,褲濕方覺,影響日常生活與工作,不堪其苦。兼口乾欲飲,心煩難寐,舌稍紅,苔薄黃,脈細稍數。證屬肝腎陰虛,膀胱氣化不利,水道不固。治宜滋陰降火,兼以固澀止遺。方用知地柏黃丸加味,處方:知母、生地、山藥、山茱萸各10g,黃柏、丹皮、澤瀉各15g,茯苓、菟絲子、金櫻子、益智仁各20g。2劑,水煎服。二診:葯後,尿可控制,已不自遺,然尿無力,再進2劑,溲如常人。隨訪4年余無複發。《高陽俠.知柏地黃丸治癒重症遺尿一則.新中醫1992-5-45》。

【按語】遺尿一症,臨床所見多屬陽虛,然亦有屬陰虛者。本例遺尿,伴見心煩難寐,口乾欲飲,舌紅,脈數。辨證屬陰虛火旺,影響膀胱之氣化,故用知柏地黃丸滋肝腎、降虛火為治本,加金櫻子、益智仁、菟絲子固澀止遺,取其急則治標之義。全方標本兼顧,切中病機而獲效。

腎陰虛·味覺異常(口咸)

【案例】某男,52歲,工人。2月前開始自覺口中帶有鹹味,曾多方求醫治療,終未獲效,且日漸加重。診見:口咸,唾液帶有鹹味,咽干,唇有乾裂感,溲黃,便干,舌紅,苔薄白,脈細數。證屬腎陰不足,相火偏亢。治以滋陰補腎,清瀉相火。方用知柏地黃湯加味,處方:生地、茯苓、鹽黃柏各15g,山藥、澤瀉、知母各12g,山茱萸、丹皮、五味子、牛膝各10g。水煎服。二診:1劑後,患者言「葯湯鹹味較大,但服後口咸減輕」,咽干亦好轉,唇乾裂症消失,其他癥狀也明顯減輕。又按原方服1劑,諸症消失,如常人,《么忠柏.知柏地黃湯加減治療口咸二例.河北中醫1988-3-19》。

腎陰虛·味覺異常(口咸)

【案例】某女,65歲,家庭婦女。1周來自感口咸咽干,頭暈眼花,腰酸無力,食慾如常,尿黃便秘。舌質微紅,少苔,脈弦細。證屬腎虛火旺,治以滋腎降火。處方:知母、丹皮、五味子、枸杞子各10g,熟地、山藥、茯苓各15g,鹽黃柏、澤瀉、女貞子各12g,山茱萸、菊花各9g。水煎服。3劑後口咸、咽干症消失,其他諸症減輕,未再服藥,隨訪1年未發。《么忠柏.知柏地黃湯加減治療口咸二例.河北中醫1988-3-19》。

【按語】五臟各主五味,成為腎之味,多屬腎虛,為腎液上乘之象。病因多為勞傷於腎,或年高體衰,導致下元虛衰,真陰受損。虛火上炎,煎灼腎液所致。選用知柏地黃湯加減,取其滋陰降火、壯水之主,使陰虛得以滋補,虛火得以平降,使病痊癒。西醫認為口咸與「頜腮腺炎」和?『慢性化膿性腮腺炎」有關,但上兩例均無此病。

腎陰虛·梅核氣

【案例】某男,33歲。2月前曾患急性咽炎,經治癒後遺留咽喉異物梗阻感一直不消,自以為炎症未除,常服六神丸、牛黃解毒片、磺胺等,但其症如常,並伴咽喉干,口渴喜冷飲,午後及夜間甚,痰少而黏,舌淡紅,苔薄黃而膩,脈細數。以滋陰降火,佐化痰利咽法治之,方選知柏地黃丸加減。處方:知母、丹皮、黃柏、桔梗、山茱萸各9g,淮山藥、沙參、浙貝母、瓜蔞殼各12g,熟地15g,甘草4g。二診:7劑後咽喉干、口渴除,但仍有異物感,守上方去黃柏,加降香、川芎各9g,再進6劑而愈。《邱美和.梅核氣證治.新中醫1992-2-12》。

【按語】此例患急性咽炎後,陰液損傷未復,咽喉為肺胃之門戶,脾與胃相表裡,而致肺脾陰虛,陰虛生痰,結於咽喉故作異物感。治宜滋陰降火化痰並施.故用知柏地黃丸滋陰降火,復加浙貝母、瓜蔞殼以化痰。此型梅核氣治療較棘手,徒滋陰則助痰,專化痰又傷陰,只有滋陰化痰同舉,方較周全。

腎陰虛·陽痿

【案例】某男,34歲,工人。訴1年多來,每大便時有白色黏液從尿道流出,約3。10滴,伴腰酸,小腹涼痛,陽痿不舉,苔白舌凈,脈沉細。先辨證為陽虛不固,以鎖陽固精合萆薜分清飲加減服半月不效,又試按濕熱下注,用四妙丸加味服6日亦不效,頗覺棘手。思及本病非獨陽虛、濕熱可致,陰虛火旺亦可致之。遂改用滋陰降火之法,治以知柏地黃丸加芡實、棗仁。二診:1周後尿濁減,2周後陽痿好轉,調治月余,自覺癥狀全都消失,易湯以丸善其後。《張秋才.知柏八味丸在男科疾病中的應用.河北中醫1988-1-34》。

【按語】《素問·痿論》說:「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筋痿,及為白淫。」此患者從尿道中屢下白色黏液,且陽痿不舉,與內經所言筋痿、白淫頗為合拍。虛火擾動精室則發為白淫,陰虛宗筋失去濡養故致陽痿,故以知柏地黃丸滋陰瀉火,又佐棗仁安其憚散之神,芡實固其漏泄之精,使宗筋得養而痿除,陰精得固而淫止。

腎陰虛·遺精

【案例】某男,70歲,農民。因每夜遺精前來就診。診見:形體消瘦,精神矍鑠,舌紅,苔白,脈弦尺旺。高年滑泄,有陰虧風動之憂,長年鰥居,相火偏熾,擾動精室。治以滋陰烽火。用知柏地黃丸去茯苓、澤瀉,加芡實、棗仁、生龍骨、生牡蠣,服藥15劑而愈。《張秋才.知柏八味丸在男科疾病中的應用.河北中醫1988-1-34》。

腎陰虛·強中

【案例】某男,25歲,營業員。患者誤犯手淫惡習已5年,陽強不倒年余,經多方醫治無效。時值盛夏,患者陰莖持續勃起,堅硬不適,曾自以冰鎮之無效,十分痛苦,同時伴頭暈目眩,失眠多夢,心煩易怒,口乾,腰膝酸軟。舌紅,苔薄,脈弦細數。予龍膽瀉肝湯加減,6劑不效。細辨之,當屬水虧於下,陽亢於上所致,遂改知柏地黃湯。

二診:數劑之後,患者頭暈諸症大有好轉,惟仍陽強不倒,堅硬如前,考慮再三,仍守知柏地黃湯,加龜板、海藻、昆布,配合針刺雙側上巨虛、下巨虛、大敦和關元等穴,以增強滋陰瀉火之功,兼有軟堅散結之義。三診:數劑後,諸症再減,陰莖已有明顯軟縮,效不更方,迭進20餘劑,諸症消失,陰莖軟縮如常,且勃起後亦能正常軟縮,終告痊癒。《李思俊.強中治驗.新中醫1988-12-12》。

【案例】某男,28歲,教師。患者陽強不倒3月,始起神經衰弱,頭昏,口乾,神倦,夜寐不酣,卧後易舉陽驚醒,醒後耳鳴,繼則陰莖晝夜勃起,終日精神緊張,坐卧不安,自汗心煩,夜不成寐。舌尖紅,脈弦細。曾一度血壓升高,頭暈更甚。初服鎮肝熄風,佐以瀉火養心之劑,10餘劑後,諸症漸消,惟陽強不倒未好轉,飲食不甘。舌紅,少苔,脈弦細而弱。此系病久腎水虧耗,不能涵養肝木,木旺克土。遂以知柏地黃湯,加海藻、昆布、生牡蠣、焦白朮、陳皮,連服20餘劑,配合針刺(同上例),終收良效。《李思俊.強中治驗.新中醫1988-12-12》。

腎陰虛·腦鳴

【案例】某女,52歲,小學教師。患者自訴去年11月以來,間歇性出現腦內如有蟲鳴,每次發作前均要「叭叭」作響幾聲,繼後出現腦鳴,白天與外界聲音共鳴,入夜更為明顯。伴有耳鳴,目眩,全身乏力,腰膝酸軟,記憶力下降等症,多次求醫而罔效。近日腹瀉以後,癥狀加重,腦鳴持續不停,心煩不安,患者精神萎靡,身倦乏力。舌淡,苔白,脈沉細。證屬腎虛腦鳴。治宜填精補髓,滋補腎陰。投左歸飲加味,處方:熟地20g,淮山藥、鹿角膠各15g,菟絲子、山茱萸、龜板膠、茯苓、杜仲、女貞子、炙甘草各10g。水煎服,每日1劑,囑服lO劑。

二診:服藥後,腦鳴大減,精神好轉,其他癥狀均有改善,惟氣不得續如故。擬原方加白參10克,五味子6g,再進8劑後,腦鳴停止,精神恢復,諸症悉除而病癒。繼守方5劑,以資鞏固。1年後隨訪,未見複發。《洪慶會.腦鳴治驗.湖南中醫雜誌1994-1-38》。

【按語】腦鳴症臨床鮮見,其病多為腎精不足,腦髓空虛所致。因腦為髓之海,髓生於骨,骨生於腎,精虧髓少,無以充養腦海,腦髓空虛,故見腦嗚,健忘,耳鳴,目眩,精神萎靡,腰膝酸軟諸症。法擬填精補髓,滋補腎陰之左歸飲加味而取卓效。

腎陰虛·不孕

【案例】某女,26歲,1988年1月21日初診。結婚同居3年不孕,配偶身體健康。平素頭暈,夜眠多夢,易疲勞,煩躁,偶有腰膝酸軟,月經延期且量少,經期腰酸痛。曾在多家醫院經婦科及B超檢查,診斷為子宮發育不良,黃體不健,原發性不孕。診見:形體矮小、消瘦,面色蒼白少華,舌淡、苔薄白,脈沉細。證屬先天不足,腎精虧損,治宜滋補肝腎,補血填精。方用左歸丸加減。處方:熟地黃、龜板各20g,枸杞子、山茱萸、山藥、當歸、艾葉、菟絲子、白芍、黃精、肉蓯蓉各15g,鹿角膠(烊化)10g。水煎服,每天1劑。月經期暫停服藥。

二診:患者體重增加,疲倦、腰酸痛癥狀消失,月經漸趨正常、經量較前增多。繼續調治半年。查小便HCG陽性,囑慎房事,適飲食。於1989年3月順產1女嬰[黃時浩.左歸丸治驗3則.新中醫,2004,36(3):64]。

【按語】本例患者子宮發育不良,黃體分泌不足是導致原發性不孕的原因。中醫學認為,腎精不足則生殖無能,用左歸丸加當歸、肉蓯蓉、黃精、白芍以滋補肝腎,填精益血;加艾葉以溫經散寒,使腎精充盛,易於受孕。

腎陰虛·早泄

【案例】某男,25歲。結婚1年有餘,妻尚未懷孕。素有夢遺、近2月來每於性生活時,出現陽易舉卻一觸即泄之象,伴夜間發熱,盜汗,腰酸軟,小便黃,口苦,口乾欲冷飲。診見:形體瘦,唇乾紅,舌質深紅,舌苔薄黃少而不潤,脈細弦數。證屬陰虛火旺,擾動精室。治宜滋陰降火,補腎澀精。方用大補陰丸(湯)加味,處方:黃柏、知母、枸杞、山茱萸、丹皮各12g,生地、牡蠣、龜板各30g,金櫻子、芡實各20g,豬脊骨100g(原方豬脊髓購買不到,故換用之)。並囑節制性生活。

二診:服藥4劑後,夜熱、盜汗、口乾、尿黃等症減輕,效不更方,仍投上方治之。服藥至Z9餘劑,早泄、夢遺有明顯好轉。因患者服湯藥不便,故用原方豬脊髓與上藥做成丸藥1料,早、晚各服10g,淡鹽湯下,連服1個月。半年後因感冒來診,告曰「服上藥後,已無早泄、夢遺,妻已懷孕」。《陳琮.大補陰丸治療早泄.四川中醫1991-5-34》。

腎陰虛·仰卧性快感症

【案例】某女,45歲。患者lO年前無明顯原因,出現自身仰卧性快感,即每欲發作則仰卧床上,兩目閉合,兩腿緊密併攏,繼而全身高度興奮,並感陰道有少量黏液溢出,其性感高於與丈夫同床之程度,全過程約持續2~3分鐘,完畢自感乏力,小腹隱痛,約4~5分鐘痛止。開始多發於夜間,後白天亦作,一般每日2--3次,每欲發作則不得不找借口回家,發作完畢再回單位工作,隨年齡增長,現每2~3日發作1次。近來出現全身麻木而脹痛,胸悶心煩,納呆,氣短,心悸失眠,腰膝酸痛,且時時有自下而上熱氣蒸騰之感。曾多處求醫,並住院治療,因羞於告人真情,雖服中藥數百劑而無寸效。

診見:形體消瘦,精神疲憊,兩顴略紅,舌質紅,苔薄黃,脈細數。給投大補陰丸加味,處方:熟地30g,龜板、知母各20g,黃柏、炒棗仁各18g,香櫞皮15g,生麥芽20g,甘草10g。6劑,水煎,早晚分服。二診:葯後性快感停止發作,余各症亦輕。又服24劑,諸症消失,後以知柏地黃丸鞏固,隨訪無恙。《張岐山.奇證驗案三則.山東中醫雜誌199l-5-48》。

杏林簫客 發表於 2009-11-5 21:52

陰虛主要病症

陰虛·眩暈

章真如病案:劉XX,女性,32歲,醫務人員。自20歲左右經常發生眩暈,發時必卧床數日,不食不飢,食則嘔惡,當時醫院診斷為美尼爾氏征。1973年秋季來診,發時較重,眩暈不已,自覺房屋旋轉,終日惶惶,不能入寐,心慌,脈弦細,舌赤少苔,辨證為肝腎陰虛,給以天麻鉤藤飲加減。玄參12克,鉤藤9克,黃芩9克,牛膝9克,杜仲9克,草決明24克,寄生9克,益母草9克,茯神9克,枸杞9克,生龍牡各24克。前方服20餘劑後,眩暈消失,但食慾未復,原方去黃芩加砂仁6克,再服10劑後病復,2年未複發。

陰虛·眩暈

章真如病案:張××,男性,55歲。眩暈,耳鳴,失眠有3年,反覆發作,記憶力減退,有時頭昏,頭痛,心慌,腰痛,遺精,四肢癱軟無力,異常睏倦,脈沉弦數,舌暗紅,苔薄黃。西醫診斷為神經衰弱。辨證:勞累過度,損傷腎陰,腎水不足,不能涵養肝木,肝腎俱虧。治法:滋養肝腎。

女貞子15克,旱蓮草15克,熟地15克,當歸10克,白芍10克,杭菊10克,枸杞10克,白蒺藜10克,草決明20克,生首烏15克,杜仲10克,珍珠母20克。每日煎服一劑。上方加減,服藥30餘劑,眩暈、頭痛、失眠基本消失,腰痛、心慌均有好轉,仍按原方再進。

陰虛·眩暈

章真如病案:黃XX,男性,40歲,某廠工人。因勞累過度,發生頭昏,眩暈,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不能堅持工作,曾在×院診斷

為神經官能症,脈沉弦,舌紅少苔,臨床辨證為肝腎陰虛,給以滋腎養肝湯加減。女貞子12克,旱蓮草12克,當歸9克,白芍9克,玄參12克,麥冬12克,生龍牡各24克,枸杞9克,草決明24克,白蒺藜6克,珍珠母24克,夜交藤9克。二診:上方約服10劑,眩暈、失眠大有減輕,囑服原方再進20劑,病情基本消失,能堅持正常工作。

陰虛·眩暈

章真如病案:醫案:劉×,女,42歲。患頭痛有5年,反覆發作。平紊I生情急躁,動輒發怒,每發一次怒,必然發作頭痛一次,近年來逐

步加劇,即或不發怒時,亦能導致頭痛,痛時兩額部苛筋怒張,面赤,火氣上冒,心胸煩悶,甚則噁心嘔吐,不能成寐。在西醫醫院檢查,診斷為神經血管型頭痛,服止痛藥無效。診其脈弦細數,舌赤,苔黃,並有脅痛,口苦口乾,大便乾結。辨證:肝火化熱,熱極生風,風火上擾。治法:平肝降逆,疏風散火,用拙擬疏風散火湯加減。

桑葉10克,菊花10克,白芷10克,川芎8克,生石膏40克,蔓荊子10克,麥冬10克,細辛3克,熟軍10克一竹柴胡10克,防風10克,僵蠶10克,薄荷3克。服上方三劑,大便已通,頭痛、口苦口乾,明顯減輕,心煩噁心亦止,再守原方去薄荷加川棟子進五劑。

陰虛·耳鳴

陰虛·口瘡

史某,女,42歲,1998年6月10日就診。主訴反覆發作口瘡2年余。此次發作已綿延半月,症見局部灼痛,咽干便秘,舌紅,舌面有小裂紋,無津少苔,脈細滑尺沉。檢查:左頰黏膜可見2處O.3cm×O.4cm,0.5 cm×0.5cm淺表潰瘍,邊緣充血,中央微凹。治予加減葳蕤湯去蔥白,減豆豉用量,重用玉竹、白薇、薄荷,另加生石膏、麥冬、生地、牛膝、知母,以協同滋陰降火。僅服1劑,局部灼痛大減,服3劑後,潰瘍面癒合。繼服5劑鞏固療效,追訪1年零3個月未見複發。[《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2;23(4):74]

【按語】本案病機為陰虛火旺。部分複發性口瘡病人,因體質因素常遷延不愈,或此愈彼起,病人幾經內服、外治無效。此類病人多屬陰虛火旺之體,每兼肝胃鬱火,心脾積熱而發作。治宜滋陰降火,以加減葳蕤湯出入疏散肝、胃、心、脾諸經鬱熱。諸葯合用,共奏療效。

陰虛·口瘡

【案例】某女,56歲。反覆口腔潰瘍1個月,病者有慢性萎縮性胃炎史,常有口瘡出現,但很快癒合。本次發作持續1個多月,曾服導赤散、龍膽瀉肝湯等未見好轉,常常是此處潰瘍面將愈,他處潰瘍即再發,進食疼痛,伴口乾便秘,口腔黏膜及舌邊處潰瘍面的周邊略紅,舌淡紅有齒印、苔薄白,脈細略數。證屬胃陰不足。處方:玄參、麥冬、牛膝各30g,太子參、明党參各20g,生地、石斛、知母各15g,白芷、白朮各1Og。2劑。二診:訴葯後疼痛明顯減輕,大便通暢,潰瘍面開始復原。前方再進3劑,基本痊癒。《何建宇.增液湯臨床新用.江西中醫藥2002-33-2-26》。

陰虛·煩躁

秦書禮醫案:吳某某,女,44歲,家務。1984年5月5日就診。自述五月前因吵架而情志受挫折,胸悶乳脹,周身癱軟乏力,欲行無力,終日煩擾,口於而渴,思食難進,欲言懶語,如寒無寒,似熱而無熱。西醫診為神經官能症,服用鎮靜安眠藥未效,後請中醫診治,服百合地黃湯十餘劑,病情有所緩解。近日又感風寒,發熱達39_C,心中煩熱,一醫給服解熱發汗藥後,口乾苦,渴甚。化驗血糖、尿糖均正常。患者頭暈目眩,默默無言,時覺有熱,小溲深赤,舌紅少苔,脈浮數。診為百合病,治擬清熱潤燥,生津止渴,方用栝蔞牡

蠣散合百合知母湯治之,並囑怡情養性。經先後用本方加減治療二個半月,渴止神安,一如常人。(江蘇中醫雜誌1987;(2):9)

按語:本案百合病以「渴甚」為突出癥狀,又見舌紅少苔、煩熱,顯為陰虛之熱,津傷已甚,以栝蔞牡蠣散治療,正是的對之法,又佐以百合知母湯,則療效更佳。

陰虛·焦慮

【案例】某男,36歲,技術員。自述近半年來,心煩不得眠,夜寐多夢,全身乏力,腰酸,情志多變不能控制,常感右脅作痛,視物不清,雙目乾澀,不能堅持工作。經西醫檢查診斷為焦慮狀態。診見:一般情況尚好,精神不振,需人陪同;肝脾不大,肝功正常。舌尖紅,苔白而干,脈沉弦細。證屬肝腎陰虛,心火上炎。治宜滋補肝腎,養陰降火。方用一貫煎、加味,重用白芍、首烏,處方:白芍、首烏藤各30g,.,生地、沙參、女貞子、旱蓮草、磁石各15g,麥冬、當歸各10g,黃連6g,生甘草3g。每日l劑,水煎,早晚分服。

二診:經服本方35劑後,癥狀基本消失,已全日堅持工作。為鞏固療效,囑病人堅持鍛煉身體,並長期服用八仙長壽丸,以調其後。隨訪3個月未見複發[李琪軒.一貫煎運用舉隅.雲南中醫雜誌,1983,(6):33]。

陰虛·失眠

宋某,女,59歲。因失眠四個月於1989年9月12日初診。患者自立夏以來不明原因出現煩躁失眠,曾服用溫膽湯、酸棗仁湯、硃砂安神丸、交泰丸等均無明顯療效。現徹夜不能人寐,服安定10mg,僅能睡15分鐘,且多夢。伴有煩躁不安,雙目乾澀,頭痛暈脹,如坐舟車,且手足心熱,口乾舌燥,納少,便秘溲少。有支氣管炎病史。查體見舌燥,納少,便秘溲少。有支氣管炎病史。查體見患者精神疲憊,面色晦暗,形體瘦削,面色微紅,無咳喘咯痰等症。舌質紅,苔白微黃而干,脈細弦數。

此乃陰虛火旺之候,治以滋陰降火,方用黃連阿膠湯加昧:黃連10g,炒黃芩10g,白芍15g,當歸10g,梔子10g,竹葉10g,牡丹皮10g,白菊花12g,鉤藤12g,上藥用水煎畢,取生雞子黃2枚納入葯湯,攪勻溫服,阿膠10g烊化後和葯一併服下,日1劑。葯進3劑後,已能入睡,3小時,雙目乾澀減,但仍感頭暈頭痛,口乾燥,食慾不佳,二便轉暢,舌紅苔黃,脈弦細數。葯已奏效,遂上方加炒山藥12 g以助胃氣。9劑後,睡眠轉佳。停葯3個月隨訪,病癒未發。(《山東中醫學院學報》1993;增刊:70)

陰虛·失眠

夏學傳醫案:劉某,男,43歲,1977年2月26日初診。患者於廿余日前患上呼吸道感染,高熱數日,後汗出熱退。伴有頭痛,口苦,心煩,小便黃赤,尤以心煩不寐日漸嚴重。近一周來,徹夜不眠,神志恍惚,坐卧不安,曾用中、西藥安神鎮靜,其效甚微。觀其神態,不是輾轉不安,就是沉默寡言。舌質紅,苔薄黃,脈弦細數。投以百合地黃湯、滑石代赭湯加減。百合20克,生地15克,滑石12克,知母10克,麥冬12克,茯神12克,棗仁18克,甘草3克,7劑。

1周後,每晚可睡3、4小時,心煩不安減輕,繼守前方5劑,小便已清,脈細,舌稍紅,每晚睡眠可達4、5小時。前方去知母、滑石、麥冬,加扁豆、陳皮理脾健胃,10劑。前後經1個月調治,諸症悉平。(浙江中醫學院學報1983-5-35)

按語:所見之證,乃心肺陰虛火旺,神魄不得內藏所致,故以百合地黃、滑石代赭之劑,以養心潤肺,安神定魄,待心肺潤養,神魄得以斂藏,則不寐、恍惚自愈。

陰虛·失眠

喬×之妻,32歲。產後2年,經常失眠,曾服「天王補心丹」「硃砂安神丸」等葯不效,近月余,病情日漸加重,常常整夜不眠,偶爾合目,惡夢連連。請余診療。症見心煩急躁,神志恍惚不安。口苦咽干,手心煩熱,小便短赤,舌紅苔薄而黃脈弱無力,始以酸棗仁湯予之,服6劑毫無效果,又改用黃連阿膠湯,服數劑後亦無效,餘思之良久,而不得其解。故請教於同俚王子文老先生,王老聽完病情,嘆之曰:讀書十載,遇病無方,嘆哉!悲哉!此乃百合病也,何不用百合湯類方?余恍然悟矣。遂改用百合地黃湯。百合20克,生地12克,滑石(另包)10克。上藥連服6劑,心煩頓消,且增睡意,每晚能睡3~4小時,神情亦稍安定,又連服12劑,眠轉常,諸症消失。(陳寶明醫案)

陰虛·失眠

【案例】某男,25歲。因婚事不遂願,情志抑鬱致患失眠2月余。診見:心煩不寐,汗出,伴有頭暈頭痛,口乾口苦,性情急躁易怒,心煩心悸,納呆,精神倦怠。舌質紅,苔薄黃欠潤,脈弦細數。證屬肝腎陰虛,肝鬱化火,肝陽偏亢,相火上熾,心君受擾,神魂不安。治宜滋陰清熱,解郁柔肝安神。予一貫煎加減,處方:生地、生白芍各30g,沙參、麥冬、珍珠母、龍齒各15g,枸杞子12g.川楝子、梔子各lOg,水煎服。二診:6劑葯後,頭暈、口乾口苦、心悸心煩、易怒急躁均減,夜間能稍安卧。將原方生地加至40g,.又加雞子黃l枚沖服,3劑之後,已能正常睡眠,諸症皆失。《王宏仁.一貫煎臨床應用體會.山西中醫1993-6-37》。

陰虛·氣厥失語

【案例】某女,37歲,農民。患者平素體質瘦弱,睡眠欠安,因家務瑣事生氣,夜間口乾失眠,次日早上又與家人吵鬧,暴怒之下,突然昏仆倒地,四肢厥冷,氣息低微。診見:病人已有知覺,閉目不睜眼,四肢仍冷,牙關緊閉不能言語,口渴異常,不停地示意要水喝。舌紅,少苔欠津,脈細數。證屬素體陰虛,暴怒氣厥,陰虧於下而肝陽亢於上,氣機不相順接。治宜滋陰柔肝,解郁開竅。選一貫煎加味,處方:沙參、生地、麥冬、枸杞子各15g,當歸、川楝子、鬱金各10g,生白芍、枳殼各30g,生牡蠣1 8g,甘草6g。水煎服。

二診:頭煎藥服後口渴減輕,二煎藥服後安卧而睡,次日已能言語,但仍然頭暈目眩,太息頻頻。又宗原方進1劑葯後,舌脈正常,囑飲食調養。《王宏仁.一貫煎臨床應用體會.山西中醫1993-6-37》。

陰虛·口渴

楊某,女,76歲,2003年2月3日初診。患者平素身體康健,耳聰目明。4個月某天前下午食用炒花生250g後,當夜即口渴不止,飲水不斷。在當地治療1個月後,病情不減反而加重,遂赴南陽某醫院求治。經各種檢查,一切正常。西醫以「尿崩症」治療1個月無效,又以「神經官能症」給予多塞平、舒必利等葯,病情加重,經該院西醫介紹求治於筆者。刻診:口渴不止,小便頻數,面紅目赤,焦躁不安。自雲所食花生有毒,乃其兒媳有意加害。舌質紅,舌舌苔少,脈虛數。此張仲景所云「百合病」也,予瓜蔞牡蠣散加味治之。

【處方】天花粉30g、牡蠣60g、百合30g。每天1劑,煎水代茶飲。

二診(2個月4日):葯後諸症悉減,舌脈同前。昨晚大瀉1次,內混不消化食物殘渣。上方加炒小米(布包)20 g,繼予7劑。

三診(2個月13日):葯後除小便頻數外,余無異常,舌質紅,舌苔薄白。囑其以百合煎湯代茶常飲。6月7日其子來告,其病一直未發,狀如常人。

【按語】本案患者就診時焦躁不安,面紅目赤,與張仲景所述「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的百合病相符,故以百合病立法治之。《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第三》云:「百合病,渴不差者,用後方(瓜蔞牡蠣散)主之。」本條以肺胃鬱熱立論,論述百合病口渴不止的證治之方。本例患者病起過食燥熱之炒花生,顯系燥熱傷津之證,以瓜蔞牡蠣散加百合治之甚為合拍。因葯與證合,故效如桴鼓。(張金璽.經方治療奇症怪病趣談.遼寧中醫雜誌,2005-7-726)

陰虛·多食

吳某,女,34歲,於1974年9月5日初診。患者7月底患重感冒,高熱,體溫達41.0℃,經治療高熱雖退,但漸覺心煩,口渴欲熱飲,每到半夜11點鐘腹中飢餓,似有抽搐感,需食米飯半碗方止。多食又感腹脹,不食或不按時食,則四肢顫抖,在本地醫院求治,某醫診為「胃消」,給予清瀉胃火劑,治療未效。診見諸症如上,形體消瘦,兩顴稍紅,精神極度疲倦,口乾咽燥,脘腹灼熱,舌質紅,舌少苔,脈細弦。辨證為脾胃氣虛,陰液虧損。治擬補益脾氣,滋明養胃。方用養胃湯加減。

【處方】北沙參15g、麥門冬10g、玉竹l0g、扁豆10g、石斛12g、太子參30g、山藥30g、西洋參(另燉)5g。並配山藥30g,扁豆、薏苡仁各20 g與粳米適量同煮米飯,半夜服。二診:服藥3劑後,半夜仍感飢餓,但無抽搐感,精神佳,口乾咽燥減輕。葯中病機,守上方去西洋參續服26劑,病告痊癒。

【按語】本例實由高熱耗傷津液,脾胃氣虛,陰液大虧而成。初因患者氣陰大虧,精神極度睏倦,故選用西洋參配補益脾胃氣陰之葯,救其大虧,以防其變。後始終用健補胃氣陰之劑,葯食並調而愈。(謝炳國.久病怪病從脾論治初探.新中醫,1989-7;12—14)

杏林簫客 發表於 2009-11-5 21:53

陰虛·便秘

【案例】某女,23歲。患者近半月來便秘,大便乾燥如羊屎,欲解而不得出,口乾鼻燥,煩躁,腹部不適,飲食一般,用灌腸、甘油栓,或口服甘露醇只收一時之效。妊娠3個月。舌質紅,苔薄白,脈緩略細。思今秋氣候炎熱,久旱無雨,慮為腸燥便秘。妊娠不可峻下,予桑杏湯加減,處方:桑葉、山梔子各6g,杏仁、川貝母各1Og,北沙參25g,甘草3g。2劑,水煎服。二診:大便通暢,余症消失.隨訪1年未複發。《趙雲長.桑杏湯治療便秘.江西中醫藥,1990-4-29》。

陰虛·便秘

【案例-】某男,62歲。患者素有便秘史,7日一次大便乃常事,需服瀉下藥才使便通,此次因大便半月未解,服用緩瀉劑無效而來就診。診見:腹脹,咳嗽,舌質紅,苔黃膩而黑,脈滑。有嗜煙史40餘年。證屬肺熱燥結,治宜清燥潤肺。方用清燥救肺湯,處方:党參1 5 g,生石膏309(打碎先煎),阿膠(烊化)、麥冬、枇杷葉、杏仁、甘草各10g,胡麻仁60g(打碎)。日1劑。

二診:6劑後,解出許多「羊屎樣"大便,腹脹除。繼守上方,麻子仁改為309,服藥5劑,大便調。再服上方5劑,以鞏固療效。半年來隨訪,患者大便正常(江志偉.下病上治治驗二則.湖北中醫雜誌,1989-5-28)。

陰虛·便秘

某女,42歲。便秘反覆發作已1年,每星期難解大便1次,行乙狀纖維鏡檢查,診斷為潰瘍性結腸炎,經中西醫結合治療1個月余,不效。診見:大便難行,結如羊屎,皮膚皸裂。舌干,無苔,脈細數。證屬燥熱傷肺,大腸失潤,治宜清燥潤肺通便。以清燥救肺湯調治,處方:桑葉、杏仁、生石膏、枇杷葉各10g,党參、胡麻仁、阿膠、甘草各6g。日1劑。

二診:服上方7劑,每日即有便意,3日可行便1次。服20劑,每日解便1次,大便如常。隨訪半年未再複發《易獻春.清燥救肺湯應用舉隅.江西中醫藥,1989-5-34》。

陰虛·發熱

張琪醫案:劉某,男,79歲。1991年8月23日初診。低熱1個月,本年2月份發現食物噎塞,確診為食道癌,3月中旬在北京腫瘤醫院手術切除,術後情況良好。7月中旬出現胸痛、發熱,經檢查有胸水疑為「結核」,抽胸水2次,胸水大部分消除,但低熱不退,體溫一般在37.3~38℃之間,自汗甚多,夜間尤甚,衣被浸濕,口服利福平等抗結核葯不效。請余會診,癥狀如前述,右側胸痛,心煩不欲食,手足心熱,汗出較多,精神不振,周身衰憊,短氣懶言,面色蒼白無華,舌質紅苔白少津,脈虛數。辨證為氣陰兩虛,衛外不固之發熱。

擬養陰益氣,清熱固表法治療,用青蒿鱉甲湯加益氣清熱之品。處方:炙鱉甲20克、青蒿15克、生地15克、知母15克、丹皮15克、地骨皮15克、西洋參15克(另包單煎)、黃芪20克、龍骨20克、牡蠣20克、柴胡15克、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1991年9月1日複診:服前方6劑,近4天體溫均在36.5℃左右,出汗已止,胸痛明顯減輕,精神體力稍好轉,但食納不佳。脈沉稍有力,舌苔轉潤。繼以上方加石斛15克、杷葉15克,至9月27日病人2次複診,均以上方加減服藥20劑,體溫一直平穩,胸痛消失,體力恢復,面色好轉,食慾轉佳。近日準備去北京複查而停葯。

按:本案發熱,據其低熱纏綿.夜間尤甚,五心煩熱,舌紅苔干,脈虛數等辨證為陰虛發熱。但因其患病於大病術後,加之已79高齡,陰虛同時伴有明顯的氣虛癥狀,如自汗乏力,氣短懶言等。治療以青蒿鱉甲湯加味主治而愈。

陰虛·發熱

林君平醫案:葛某,女64歲,幹部。於5年前開始午後低熱,曾服清骨散、秦艽鱉甲散之類癥狀未減。後因體重銳減而求診,西醫診斷為「植物性神經功能紊亂」,口服谷維素等低熱未退,五心煩熱,收住入院。餘思蒲輔周老中醫之訓:「慢性病應重視脾胃為本,內傷低熱脾胃已弱,苦寒葯不宜多用。」本症低熱久羈,病在陰分,陰虛生內熱,前醫過用苦寒之品,反傷陰分。遂用甘麥大棗湯調治,再加百合、沙參連服15劑,五心煩熱減輕,惟低熱未退兼見難眠,故上方去沙參,加棗仁、硃砂、太子參,數劑而取效。(福建中醫藥1987;<3):40)< p="">

陰虛·發熱

劉渡舟醫案:張某某,男,71歲,1994年5月4日初診。因高血壓心臟病,服進口擴張血管葯過量,至午後低熱不退,體溫徘徊在37.5~38℃之間,口中乾渴,頻頻飲水不解,短氣乏力,氣逆欲吐,汗出。不思飲食,頭之前額與兩側疼痛。舌紅絳少苔,脈來細數。辨證屬於陽明氣陰兩虛,虛熱上擾之證。治當補氣陰,清虛熱,方用竹葉石膏湯。

竹葉12克,生石膏40克,麥冬30克,党參15克,炙甘草1O克,半夏12克,粳米20克。

服5劑則熱退,體溫正常,渴止而不嘔,胃開而欲食。惟余心煩少寐未去,上方加黃連8克,阿膠1 O克以滋陰降火。又服7劑,諸症得安。

按語:本案發熱於午後,伴見口渴欲飲,短氣乏力,不思飲食,舌紅絳少苔,脈來細數,屬於「陽明氣津兩傷」無疑。胃虛有熱其氣上逆,故見氣逆欲吐。正與竹葉石膏湯證機相合,用之即效。

陰虛·出汗

章真如病案:張××,男性,65歲,機關幹部。主症:午夜出汗,寐則汗出,衣被皆濕,寤則汗收,全身濕冷,已有三個月有餘。病史:平素好逸少勞,體弱而肥,動輒汗出喘氣,善太息,心慌心悸不安,因而稍事勞動,即感體力不支,形似豐滿,而五內空虛,呈「至虛有盛侯」之象,經常汗出,稍動則汗出淋漓,雖在冬月,頭項汗出蒸蒸,額鼻冒出汗珠,往往易導致感冒。近三個月來,症情轉化,由白天出汗,轉為晚間出汗,寐則汗出,寤則汗收,衣被常濕,形寒畏冷,弱不禁風,伴之以胸悶、心痛,有時小便癃閉,四肢厥冷,氣短不足以息(西醫檢查: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前列腺肥大,伴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

脈沉細,舌質暗淡,苔薄黃,頭髮斑白,體肥而皮膚反枯燥,四肢厥冷,口唇色紫而干。

辨證:證屬陰虛,心腎俱虧,汗為心液,心陽虛則自汗,心陰虛則盜汗,腎主五液,腎氣虛則津液失固,心肺同居上焦,心虛必損及肺,肺氣虛則腠理不固,而虛汗自出,陰陽互根,陽虛必損及陰,故先有自汗,而後轉為盜汗。本案患者原屬陽虛體質,因生活條件較優越,體肥而多痰濕,飲食肥甘,容易生熱,藥物溫補,熱從中來,陰氣失固,故睡中汗出淋漓也。

論治:陽虛自汗,治宜補氣以衛外。陰虛盜汗,治宜補陰所以營內。固衛則表氣實而腠理不疏,填營則陰氣固而陰液不泄。本案施治,自宜填營固陰,使陰液斂藏。①原載《中醫雜誌》1982年第7期

處方:鳳凰衣25克,浮小麥20克,黃芪20克,生龍骨30克,生牡蠣30克,山萸肉15克,糯稻根10克,生熟地各15克,金櫻子1d克,芡實15克,黃柏10克。五劑。服本方五劑後,盜汗漸止,自汗現象亦未復作,患者欣然來院複診,要求鞏固,遂再疏原方,囑慎風寒,節飲食,注意保健鍛煉。

陰虛·出汗

周意萍醫案:李某,女,5歲。1988年7月28日初診。患兒5周前曾發高熱,體溫達39.8C,經治熱雖退,但寐則汗出,初以前額汗出為多,漸至全身大汗涔涔,曾服當歸六黃湯等罔效,睡眠不佳,且面黃消瘦,納食不馨,口乾心煩,神疲乏力,舌口少津,苔薄白,脈細微數。此系感受暑熱,耗傷津氣,心脾失其濡養,治擬益氣健脾,滋陰養心,甘麥大棗湯加味:淮小麥、浮小麥各12克,朱茯神、太子參、麥冬各9克,五味子、炒棗仁各6克,。炙甘草5克,大棗6枚。

3劑後,盜汗顯減,睡眠亦安,余症均有好轉,前方有效,加生谷芽9克,續進4劑,病瘥。(浙江中醫雜誌1991-2-88)

按語:盜汗之症,多從陰虛內熱論治,然小兒稚陰稚陽之體,臟腑功能未健,復受暑熱之邪,伐傷津氣,心脾失養,而致心液外泄而為盜汗,故當以益脾養心為先,若拘於成法,恣用清燥,反使心脾更傷,故擬甘麥大棗湯加味,補而不滯,葯證相得,故收全功。

陰虛·盜汗

【案例】某男,5歲,1983年10月26日因盜汗5天來診。患兒於10月l7日低熱咳嗽,清涕噴嚏,口乾納少,舌苔薄白,脈浮數,診斷為溫燥,服桑杏湯加味輕宣肺熱,葯後咳止熱退。但近5天,每晚半夜睡中遍身出汗,叫醒即止,食欲不振,大便時結,身體消瘦,舌邊尖紅少津,舌苔薄白,咽紅,脈細緩。辨為肺胃陰虛,陽失攝納。擬麥門冬湯加減,處方:麥門冬、花粉lOg,法夏5g,參須(蒸兌)、地骨皮、棗仁各6g,甘草3g,大棗5枚。每日1劑,共服3劑,汗止告愈。《唐國衡.麥門冬湯治療兒科病症舉隅2002-18-6-67》。

【按語】燥氣當令,久睛無雨,陰逝之質,溫燥乘之。但溫邪得解,陰津未復,陰弱氣浮故盜汗而作。服麥門冬湯則得其潤,肺得其養,陰平陽秘,盜汗自止。

陰虛·陰部汗出

【案例】某男,49歲。陰部多汗2年余,夜間陰部汗出尤甚,陽強易舉,腰酸膝軟,五心煩熱,手足心出汗。舌紅,少苔,脈細略數。診為陰汗病,證屬陰虛火旺。遣方大補陰丸加味,處方:熟地24g,龜板20g,白芍15g,知母、黃柏各9g,玄參、地骨皮各12g。二診:服藥12劑,陰汗減少,余症基本消失。上方加生牡蠣30g,繼服lO劑獲愈。《李廣振.陰汗.山東中醫雜誌1992-6-54》。

陰虛·麻木

【案例】某女,53歲。右手無名指及小指麻木至腕,睡醒後尤甚,伴頭左側陣發性疼痛,咽干口渴,夜間足心發燒半月余。舌質紅少苔,左寸關脈弦數、尺弱,右脈弦數。證屬腎陰虧損,肝陽上擾,津傷血滯,絡脈失濡。治宜滋陰潛陽,潤筋通絡。處方;天麻、山梔各6g,鉤藤18 g,鱉甲20g,川牛膝、地骨皮、沙參各12g,白芍15g,丹皮9g,熟地10g。水煎服,日1劑。二診:3劑後手指麻木減半,余症皆除。原方繼服3劑,葯後手指麻木消失《曹日生.天麻鉤藤飲治驗二則.山東中醫雜誌,1994-4-177》。

陰虛·痛風

【案例】某男,51歲。右母趾趾跖關節紅腫、疼痛,反覆發作5年余,予地塞米松治療可暫緩解,不久複發。3日來右趾跖關節紅腫、灼熱疼痛,筋脈拘急,活動加劇,伴咽喉燥痛,手足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血尿酸520.8umol/I,西醫診斷:痛風。證屬肺腎陰虧,虛火內盛,治以養陰清熱,潤肺滋腎。予百合固金湯加減,處方:百合30g,生地、熟地、麥冬、玄參各15g,當歸、白芍、川牛膝、桑枝各lOg。日l劑。二診:5劑後,紅腫疼痛減輕。1O劑後癥狀消失,複查血尿酸149.9umol/I。

陰虛·震顫

徐某某,男,58歲,幹部。左上肢震顫2年,時輕時重,逐漸波及雙上肢震顴,伴行動遲緩拘緊。曾在某醫院診斷為震顫麻痹,服藥治療癥狀時有改善。但終因毒副作用而被迫停葯,故請中醫治療。

[檢查]患者雙上肢靜止性震顫,幅度大,程度重,不能自制,肌張力明顯增高,呈鉛管樣強直,舌質暗,苔薄黃,脈弦細。診為顫證。

[辨證]肝腎不足,血瘀風動。

[治法]滋補肝腎,育陰熄風。

[方葯]三甲復脈湯化裁:生地、熟地、制首烏、生牡蠣(先煎)、珍珠母(先煎)、雞血藤、龜板(先煎)、玄參各30克,鉤藤、白蒺藜、丹參、赤芍、白芍、杜仲各10克,京菖蒲、甘松各6克,夜交藤40克。水煎,日服1劑。連服85劑,雙上肢震顫幅度、程度明顯減輕,偶發震顫為輕度,肌張力強直有好轉,生活基本能自理,失寫癥狀已不存在。評定為臨床顯效。

杏林簫客 發表於 2009-11-5 21:54

陰虛氣逆·嘔吐

邵德田醫案:李某,女,68歲,1982年10月14日入院,住院號5635。5天前因嘔吐、腹瀉在當地醫院經輸液及慶大黴素治療,腹瀉已止,但頻作乾嘔,稍進食水則吐。先後投以愛茂爾、654—2等收效甚微。10月16日改中藥辨治。證見形體消瘦,乏力,口燥咽干,時作乾嘔;舌質紅,苔薄黃中現黑色、乏津液,脈細微數而無力。治宜滋養胃陰、降逆止嘔。處方:麥門冬30克,半夏3克,人蔘5克,炙甘草3克,粳米5克,大棗4枚,竹茹、石斛、炙杷葉各9克。煎汁,少量頻服,一日服完。

當晚嘔吐止,可進少量食水,但仍有乾嘔,予上方續服。10月17日二診:無嘔吐及乾嘔,可進半碗流食,精神轉佳;脈較前有力,仍微數;舌面已見濕潤,但不思飲食。於上方加焦楂、內金各9克,炒萊菔子15克,服藥2劑,飲食大增,近乎平常。住院5天,愈而出院。(河南中醫1990-1-21)

陰虛氣逆·呃逆

徐炳銀醫案:陳某某,男,26歲,1977年8月23日初診。呃逆月余。兩月前熱病失治。二旬後熱退,遂生呃逆,初服阿托品類葯可暫安,後漸失效。診見:呃聲急促,頻頻發作,聲音低沉。低熱心煩』渴喜冷飲,嘈雜不食,氣短難續,語言無力,怠惰嗜卧,呵欠作。形贏肉脫,面唇俱紅,舌赤、無苔、中有裂紋,捫之無津,脈數無力。此乃熱病後期,津傷氣損,胃失濡潤,氣失和降。投本方加味。

處方:竹葉6克,生石膏I 00克,紅參、法半夏、炙甘草、柿蒂各1O克,粳米5O克,麥冬、鮮石斛各20克,玉竹15克,5劑。葯盡呃止。

按語,熱病後氣陰兩傷,胃氣上逆,切合本方證機,數投即效。

陰虛氣逆·奔豚氣

【案例】某男,72歲,幹部,於1997年.1月21日初診。3年前雙目失明後常抑鬱寡歡,2個月前,時覺有股熱氣自小腹部上沖胸咽,耳中如雷轟鳴,雙目灼熱,頭汗出,喜冷惡熱,自行緩解後如常人,多由情志不舒引發。近日發作頻繁,諸症加重,痛苦異常,西醫曾以神經官能症治療無效。刻診:平素耳鳴如蟬,口乾,大便略干,納食可,舌質暗紅,有瘀斑,苔白,脈弦細。

中醫診斷為奔豚氣,治宜鎮肝潛陽,平沖降逆。以鎮肝熄風湯加味:懷牛膝509,生代赭石、生龍骨、生牡蠣、丹參各309,杭白芍藥、玄參各15g,天門冬、黃芩、炒麥芽、川楝子、甘草各lOg,茵陳6g。3劑,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1月24日複診:自訴奔豚氣發作次數明顯減少,癥狀大減,舌脈如前。守方5劑,諸症悉除。《唐素敏.鎮肝熄風湯臨床應用舉隅.河北中醫,2003-25-6-436》。

陰虛氣逆·妊娠惡阻

【案例】某女,28歲,已婚。患者已孕3個月,於停經50日前後,陰道曾2次出血,經滋陰清熱治療後血止,但噁心嘔吐加重,服溫膽湯和麥門冬湯加減1 O余劑及補液、糾酸等,未見減輕。診見:口乾喜冷飲,食人即吐,咳嗽少痰,齒齦時有少量出血,神倦乏力,大便乾結,小便短黃,舌紅,苔薄黃干,脈細滑數。查尿酮體(++)。診為沖氣上逆,肺胃燥熱,氣津兩傷之重度妊娠惡阻,治宜清燥益氣,潤肺養胃。

方用清燥救肺湯加味,處方:沙參、玄參、石斛各15g,太子參、生石膏各30g,甘草、麥冬、阿膠、杏仁、枇杷葉、桑葉、黑芝麻、黃芩各9g。4劑,水煎,日1劑,頻服。二診:嘔惡已止,咳嗽減輕,齒衄未作,納增便調,精神明顯好轉,仍口乾,舌紅,苔薄黃,脈細滑。守方5劑,服後查尿酮體轉陰,未再嘔惡,檢查胎兒發育良好。《馮宗文,劉雲鵬.用溫病方法治療婦科病經驗.新中醫,1994》

【按語】先有陰虛內熱之胎漏下血,經治療後熱減血止,但陰虛未復;又因嘔吐日久不止,長期飲食少進,進一步耗傷胃陰,以致出現一派陰虛燥熱證候。按滋陰潤燥法治之,使肺得清肅,胃得和降,則嘔惡自止,此屬變法。本案雖非上感燥邪,屬內傷陰虛,然燥熱乘肺,傷氣傷津,故其治亦同。

陰虛氣逆·婦女合房氣喘

【案例】某女,27歲。合房氣喘4月余,今年6月因妊娠高血壓,孕8月余早產(嬰兒已殞),產後2月始每值合房後即出現氣喘,遷延數日。近日合房,氣喘復作,腰膝酸痛,下肢麻木,心中煩熱,潮熱盜汗,夜寐欠安,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細察病症,屬腎陰虧虛,陰不斂陽,氣失攝納。治以滋補腎陰,斂肺平喘。擬六味地黃湯加減,處方:熟地黃、淮山藥各15g,茯苓、丹皮、澤瀉、五味子各6g,北沙參、麥門冬、當歸、白芍、地骨皮各10g。3劑,日1劑,水煎服。葯後氣喘漸平,盜汗減少,仍覺腰膝酸麻,舌淡紅,苔薄白稍干,脈沉細。再以上方進退,並酌加仙靈脾、覆盆子等葯,以陽中求陰。服藥40餘劑,房事後氣喘未再發作,諸症悉除。次年9月受孕,後產1男嬰,母子安康。《盧慧玲.班秀文運用六味地黃湯治婦科病的經驗.新中醫1994-1-23~24》。

杏林簫客 發表於 2009-11-5 21:54

陰虛動血·咳血

劉炯夫醫案:夏某某,男,35歲,1972年3月5日診。咳血宿疾,歷時5年,曾X攝片檢查,發現右上肺有透光區。近因生活失節複發咳血·曾經西醫診治未能制止。初診證見咳嗽,咯血盈盂,胸隱痛,心煩不眠,舌質紅、苔薄黃,脈細數。以為肝火犯肺,法以瀉肝清肺,藥用青黛、山梔、瓜蔞、浮海石、白及、茅根。服2劑,病無進退。更細加辨析,視其面紅,心煩不寐,舌紅轉絳,苔黃膩,脈細數。始知其為腎水不足,心火亢盛,因而改用黃連阿膠湯,滋陰清熱,安神止血。服2劑,血止咳減,後以上方出入,服15劑而愈。

按語:本案咳血,伴有心煩不寐,舌絳苔黃等證,顯系腎水不足,心火有餘,致絡脈損傷而出血。初診時所予咳血方,只能清肝火而不能瀉心火,更無滋陰之能,宜乎不效,複診時改投黃連阿膠湯,既可清心火,又能滋腎水,水升火降,標本同治,始得應手取效。

陰虛動血·咳血

王光晃醫案:李某某,男,58歲,1976年1月26日初診。曾因發熱咳血在縣醫院住院月余,歸故里調養二周,複發咳血而急診就醫。診見:精神疲憊,面色不榮,形體贏瘦,氣促咽干,咳唾痰血相兼,亦見純血鮮紅,納谷不香,大便乾燥,舌質紅,苔薄黃,脈細數。證屬陰虛火旺,肺絡損傷。治宜滋陰降火,寧絡止血。處方:西洋參、沙參、麥冬、桑白皮、黃芩、生地、山藥、阿膠、甘草各10克,半夏5克,大棗5枚,7劑,水煎服。葯後診見精神好轉,飲食增加,仍咳嗽氣促,痰中帶血,葯已中病,以原方隨證出入而治。月余後面色轉紅,咳血消失。諸恙悉退。囑常服六君子丸,以善其後。(吉林中醫藥1987;<4):24)< p="">

按語:患者肺陰素虛,今瘥後失調,致使胃陰不足,虛火上逆刑金,肺絡受損,血溢絡外而咳血。由此可知,上述諸症雖主要表現在肺,實本源於胃。方擬麥門冬湯主之,養胃益氣,生津充肺,以清降虛火,寧絡止血。此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之舉,故頗切醫理,方證相宜,療效亦佳。

陰虛動血·鼻衄

權依經醫案:陵某某,男,50歲,1980年2月23日初診。七天前突然鼻出血不止,伴輕微咳嗽,素有慢性氣管炎和高血壓病。住院後血壓波動在150/100~120/80mmHg之間。化驗:Hb7g%,血小板124,000/mm~,凝血時間1』30」。體查:鼻腔有滲血,無明顯出血點。舌紅苔薄白,脈關尺滑數有力,寸部無力。用麥門冬湯治之:麥冬21克,党參6克,半夏9克,炙甘草6克,大棗4枚,蜂蜜30克,竹茹30克。水煎去渣入蜜,攪勻服,3劑。二診:服上藥1劑後血即止,囑再服2劑以鞏固療效。診脈兩寸較前有力。患者要求改治慢性氣管炎,故又用二陳湯加杏仁、竹茹治之。(《古方新用))1981:63)

按語:熱迫肺津,肺氣不能下降致發鼻衄。用麥門冬湯止逆下氣,引血下行,並去留戀熱邪之粳米,加蜂蜜以潤燥,再加竹茹以清絡脈之熱也。

陰虛動血·鼻衄

【案例】某男,63歲。鼻衄量少,反覆不止,頭暈目眩,心悸耳鳴,面色潮紅,煩熱盜汗,腰膝酸軟。舌紅,無苔,兩尺脈細數。病因傷於酒色,腎陰虛損,勞傷太過,火炎動血,即易鼻衄。治宜滋陰降火。處方:生地、白茅根各15g,淮山藥、枸杞子、知母、麥冬、黃柏各12g,山茱萸、丹皮、茯苓、荊芥炭、花粉各10g。6劑,水煎服,日1劑。二診:葯後鼻衄止,余症向愈。為鞏固療效,原方去荊芥炭,加枳殼3g,繼續服4劑後,諸症悉除。《王清國等.王錫章老中醫治療鼻衄的經驗介紹.新中醫1994-11-3》。

陰虛動血·肌衄(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案例】某女,34歲,2001年9月10日初診。3年前突然出現全身散在紫斑,兩上肢為甚大小不等,壓之不褪色,無痛癢,伴有齒齦出血,雖經治療,效果不顯。近2月,病情加劇,在某院血液病科化驗,血小板計數43×109/L,骨髓穿刺提示巨核細胞系統有成熟障礙,診斷為「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服用潑尼松等藥物治療,效果不佳。診見:頭暈耳鳴,潮熱,倦怠乏力,腰膝酸軟,心煩不寐,口乾,牙齦腫痛,時有滲血,鼻衄每周發作2—3次,皮膚散在紫斑,大小一般在0.5cm×1.Ocm~1.Ocm×1.5cm之間。月經淋漓不斷,色鮮紅,舌邊尖紅,少苔,脈細數無力。實驗室檢查:血小板計數44×10/L,血紅蛋白90g/L。證屬陰虛火旺,迫血妄行。

治宜滋陰降火,寧絡止血。用大補陰丸加減,處方:黃柏9g,熟地20g,龜板18g(先煎),黃芪、白朮、紫草各15g,知母、阿膠珠12g(烊化)、雞血藤、花生衣、旱蓮草、女貞子、茜草、丹皮各12g。二診:15劑後,患者精神轉佳,出血漸止,紫斑減少,血小板計數上升至67×109/L。上方加枸杞子、白芍、党參各15g,潑尼松用量遞減至停用。三診:6周後出血已止,紫斑消散,血小板計數112×109/L,血紅蛋白115g/L。繼用上方去茜草、紫草、丹皮,加菟絲子、山茱萸各12g,繼服1月鞏固療效,患者諸恙成安,氣色俱佳。隨訪至今未見複發[王兵.大補陰丸在血證中的臨床運用舉隅.湖南中醫藥導報,2003,9(12):29]。

陰虛動血·精血

【案例】某男,36歲,幹部。述精液發紅3月余,伴少腹隱痛,腰痛,神疲納呆,性慾減退,脈弦。精液常規:精子數目低於正常,活動率O.40~O.50,活動力一般,紅細胞密集視野。西醫診為精囊炎。此系虛火內燔,傷及血絡所致,治以養陰瀉火涼血之法。方用知柏地黃丸,去茯苓、山茱萸、山藥,加旱蓮草、女貞子、蒲黃、血餘炭、小薊,服藥半月,諸症消失。《張秋才.知柏八味丸在男科疾病中的應用.河北中醫,1988-1-34》。

【按語】《諸病源候論·卷四·虛勞精血出候》說:「此勞傷腎氣故也。腎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虛勞則生七傷六積,氣血俱損,腎家偏虛,不能藏精,故精血俱出矣。」本病多系腎陰不足,虛火妄動,傷精動血,故以知柏、生地滋陰瀉火,旱蓮草、女貞子補腎涼血,小薊、丹皮、蒲黃、血餘炭清熱化瘀止血而獲效。

陰虛動血·尿血

劉渡舟醫案:高某某,男,40歲。因體檢發現:尿潛血(+++),尿蛋白(+),血壓165/100mmHg。B超提示:左腎結構欠規則。膀胱鏡(一),結核(一),GFR降低,西醫認為「腎小球腎炎,可能性大。給予激素及潘生丁等西藥,兼服中藥,然血尿始終不消,病經一年有餘,特請余會診。現尿潛血(+++),尿蛋白(±),伴心煩不寐,口乾,五心煩熱,腰痛,下肢痿軟無力,小便頻數,量少色黃。視其舌紅絳而苔薄黃,切其脈細數薄急。脈證合參,辨為少陰熱化之證。為腎水不足,心火上炎,心腎不交。

治當滋陰瀉火,養血止血,交通心腎為法。方用:黃連1O克,黃芩6克,阿膠12克(烊化),白芍15克,雞子黃2枚,當歸15克,生地15克。醫囑:勿食辛辣肥膩之食品。上方服7劑,檢查:尿潛血(++),紅血球(O~1O),心煩與不寐均減,仍有多夢,小便黃赤,帶有泡沫頗多。舌質仍紅,脈來弦滑。反映了葯雖對證,尚未全面控制病情,因陰中伏火不能速解也。繼用上方加減出入,約1月余諸恙悉退,隨訪已無複發。

陰虛動血·便血

萬壽醫案:王某,男,8歲。起病數天,大便下血日數次,每次下血量約1O~20毫升,腹痛煩躁,唇紅而焦。脈數,舌邊尖紅,舌中苔微黑。大便化驗:未發現痢疾桿菌及原蟲。服黃連阿膠湯1劑,下血停止,腹痛大減。再劑,諸症消失。

按語:煩躁、唇紅、舌尖紅、脈數,心火盛也;舌苔中黑,腎水虧也。心腎不交,陰虛火旺,損傷腸絡而致便血,用黃連阿膠湯滋陰降火,血得安寧則便血止。

陰虛動血·便血

李一立醫案:張某,男,40歲,1973年10月20日初診。素患有胃潰瘍,五天前出現右脅脹痛,神疲乏力,面色萎黃,食欲不振,不規則低熱,視物不明,噯氣泛酸,解黑便日2~3次,舌質紅,苔薄黃。此為脾胃陰虛。治宜益陰止血。用麥門冬湯。處方:麥冬20克,白芍、山藥各15克,法夏10克,女貞、仙鶴草各12克,大棗7枚,甘草5克,粳米30克。服5劑後,便色轉黃,疼痛減輕,胃納增進,但出現心悸、氣短、失眠、多夢、健忘。上方加夜交藤、柏子仁、朱茯苓。繼服10劑後,諸證好轉。續以原方出入,調服一月而愈。(四川中醫1985;(10>:21)

按語:低熱、乏力、舌紅、苔黃,陰虛有熱之徵;右脅疼痛、暖氣吞酸,肝胃鬱熱之象。宜麥門冬湯加白芍、女貞子等柔肝養陰之品,治病求本也。

陰虛動血·便血.

【案例】某男,49歲,幹部。2月前因大便鮮血住院治療,曾用多種中西藥,其效不顯。診見:大便鮮紅色血,日發2—3次,肛門灼熱感,五心煩熱,舌紅絳,少苔,脈細數。證屬脾胃陰虛,熱毒熾盛,統攝無權,迫血妄行。治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投月華丸,去川貝母、百部,加白頭翁、丹皮、赤芍、水牛角粉。5劑而血止。予丸藥1料善其後。隨訪年余,未復作。《餘韻星.月華丸的臨床運用.浙江中醫雜誌1987-5-223》。

陰虛動血·崩漏

劉渡舟醫案:唐某某,女,30歲。月經淋漓不止已半年許,婦科檢查未見異常,Hb 7.2g%。伴心煩不得卧,驚惕不安,自汗沾衣。索其前方,多是參、芪溫補與澀血固經之葯,患者言服藥效果不佳,切其脈縈縈如絲,數而薄疾(一息六至有餘),視其舌光紅無苔,舌尖紅艷如楊梅。細繹其證,脈細為陰虛,數為火旺,此乃水火不濟,心腎不交,陰陽悖逆之過。治應瀉南補北,清火育陰,安謐沖任為法。

黃連1O克,阿膠12克,黃芩5克,白芍12克,雞子黃兩枚(自加)。此方服至5劑,夜間心不煩亂,能安然入睡,驚惕不發。再進5劑,則漏血已止。Hb上升至12g%。

按語:本案主訴月經淋漓不止,前醫囿於「氣能攝血」之規,率用參、芪之品,反增火熱之勢。《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並乃狂。」病本水虧火旺,反服溫燥之葯,何異抱薪救火,焉能取效。《素問·奇病論》說:「胞絡者,繫於腎。《素問·評熱病論》說:「胞脈者,屬心而絡於胞中。"心腎不交之證,腎水虧於下不能上濟心火,心火反下移入胞中,逼迫經血淋漓不止。陰虧火熾,故治當壯水制火,瀉南補北,交通心腎為法,投《傷寒論》的黃連阿膠湯,正與病之相宜,果數劑而愈。

陰虛動血·月經量多

【案例】某女,16歲,學生。患者14歲初潮,月經周期30~60日,每次月經量多,色淡質稀,行經8~10日,已1年有餘。經某醫院診為「青春期功血」,多方治療效果不佳。診見:經水來潮已半月未凈,形體消瘦,面色淡白,腰膝酸軟,頭暈耳鳴,舌質紅,苔薄黃,脈細無力。證屬肝腎陰虛,沖任不固,封藏失司。治宜滋肝補腎,固沖止血。方投六味地黃丸加味,處方:熟地黃、旱蓮草、川續斷、淮山藥各20g,山茱萸、澤瀉、丹皮各12g,茯苓15g,艾葉炭10g,炙甘草5g。連服5劑,經血已凈,精神好轉。用此方加減,調理15劑,諸症悉平,經追訪2年余,月事正常。《劉立華等.六味地黃丸在婦科臨床應用舉隰新中醫1990-2-51》。

陰虛動血·月經量多

【案例】某女,22歲。陰道流血22日。10歲月經初潮,常有月經先期,或半月1行,經量多,色鮮紅,6~10日乾淨。本月8日開始陰道流血,初量少,1周後量增多,色鮮紅,無血塊,經用雌、孕激素及中藥治療,效果不著。診見:流血量仍多,伴頭暈,腰酸,夜難入寐,寐則夢多,形瘦唇紅,舌尖紅,苔薄白,脈細略數。證屬腎陰不足,治宜滋陰益腎,清熱止血。以六味地黃湯加味,處方:熟地黃、淮山藥各15g,山茱萸、茯苓、丹皮、澤瀉各6g,當歸、白芍:烏賊骨各10g,藕節30g,仙鶴草20g。4劑,日l劑,水煎內服。

二診:陰道流血量漸少,腰痛諸症亦減輕,舌尖紅,苔薄黃,『脈細略數。葯中病機,原方再進3劑。血止症瘥,繼予固本復舊,以腎為主,脾腎並治,用六味地黃湯與異功散交替服用,進葯20餘劑,觀察3個月,病未再發[盧慧玲.班秀文運用六味地黃湯治婦科病的經驗.新中醫,1994,(1):23—24]。

【按語】《素問·六節藏象論》曰:「腎者主蟄,封藏之本。」患者年少稟賦不足,形瘦體弱,陰虛則火動於中,肝腎陰虛,沖任不固,血海失守,而崩漏不止。

陰虛動血·眼球滲血

【案例】某男,36歲,工人。左眼於5月份開始視力下降,眼前有黑影,省某醫院診為視盤脈管炎,因做高壓氧效不顯而轉診。診見:左眼視力O.4,眼底視乳頭充血水腫輕度,靜脈擴張,網膜散在性陳舊性大片出血,累及黃斑部,伴頭暈乏力,口乾喜飲。舌紅,少苔,脈細數。證屬陰虛火旺,血溢絡外,留瘀為患。治擬滋陰降火,活血通絡。用六味地黃丸去淮山藥,熟地易鮮生地汁,加旱蓮草、鮮蘆根、玄參、丹參、鬱金。連服1個月,視網膜出血全部吸收,視力增至O.8,前方去玄參、蘆根、鬱金,鮮生地汁易生地,加熟地、菟絲子。續服2個月,視力達1.0,眼底視乳頭邊有新生毛細血管,黃斑部有少量色素沉著,中心反光存。觀察2年,病情穩定。《任征.六味地黃丸加味調治目疾有良效.浙江中醫雜誌1985-4-163》。

【按語】本例為肝膽火熾,上攻於目,火灼目系(視神經)、視衣(視網膜),迫血妄行,血溢絡外。日久熱極傷陰,陰虛火旺,留瘀為患。『方用滋陰降火,涼血化瘀通絡,使血熱得涼而止,血瘀得化而行,最後用滋陰益腎收功。

陰虛動血·齒衄

【案例】某女,42歲。患者近1年多來晨起刷牙時,牙齦出血,近3個月來自覺牙齒鬆動,咀嚼無力,在某醫院診斷為萎縮性牙周病。經治療效果不佳。診見:頭暈,耳鳴,腰酸,舌質微紅,苔少,脈細數。檢查:中切牙與兩側側切牙疏豁,鬆動,根露,牙齦潰爛,潰爛邊緣紅腫。證屬腎陰虧損,虛火上炎。擬滋陰補腎,益髓堅齒。處方:生地24g,山藥、山茱萸、丹皮、茯苓、女貞子各12g,杜仲、桑寄生各15g,澤瀉10g。二診:40餘劑,上述癥狀全部消失而獲痊癒,訪半年未見複發。《戴敏.六味地黃丸加味治驗二則.湖北中醫雜誌1989-1-32》。

【按語】腎主骨,齒為骨之餘,腎虛精虧髓少,齒失濡養,引起骨質的萎軟;兼以陰虛火旺虛火上炎於齦肉,久則牙齒疏豁,動搖,根露。腰為腎之府,腎虛則腰疼,陰虛腎精不能上奉,而頭暈耳鳴,故以六味地黃丸加枸杞子、女貞子、杜仲、桑寄生補腎陰,益精髓,強筋骨,使病獲痊癒。

杏林簫客 發表於 2009-11-5 21:55

陰虛生風·小兒多動證

孫浩醫案:劉某某,男,9歲。4~5歲時即有多動表現,近幾年來有增無減,常因多動而跌破頭皮或損傷手足,上課時思想不集中,好做小動作,甚至在室內外走動。患兒形體瘦弱,但神情甚旺。詢其飲食起居,寐則易醒,納少,便干。脈弦數,舌紅,舌中心見微薄白苔。小兒心肝之陽有關,心陽浮越,則神不守舍;風陽鴟張,乃動搖不止。予甘草10克,淮小麥50克,大棗10枚。

服法:先將淮小麥淘洗乾淨,冷水浸泡2小時,主火煎煮至麥熟為止,然後加入甘草、大棗再煎,須煎至棗爛易於去皮始可。令患兒飲湯食棗,上下午各1次。連服3個月,多動逐漸收斂,能安坐課堂聽講,學習成績明顯上升。(中醫雜誌1994;(1l>:696)

按語:錢乙認為小兒體質有「三有餘」(心、肝、陽有餘)、「四不足」(脾、肺、腎、陰不足),三有餘似為本病的發病因素,其病理變化

以心肝之陽偏亢為主,用甘麥大棗湯甘緩濟急有一定效果。孫氏用本方治療6例小兒多動證,均達本案治療效果。

陰虛生風·小兒多動證

【案例】某男,6歲。近年來,患兒除睡眠外,手足總是動而不安,坐卧不寧,後在省某醫院診為「小兒多動症」,用中西藥物治療2個月(藥名不詳),效果不佳。診見:患兒體弱,頭髮稀疏而細黃,性情急躁,夜多汗,大便時干,舌質正常,脈細。證屬先天腎精不足,肝木失養。擬用六味地黃湯加味治之,處方:生地、熟地、丹皮、茯苓、澤瀉、牛膝、山茱萸各9g,生牡蠣、生龍骨各20g,白芍12g,水煎早晚分服,每日1劑。服10劑後,患兒性情較前溫順,夜汗少,脈細。又服上方25劑,上述癥狀基本消失。改用六味地黃丸,服藥1個月,病癒。《杜玉起.滋水涵木治驗三則.山東中醫雜誌1992-6-42》。

【按語】小兒多動症,現代醫學認為系腦功能輕微失調所致。患兒先天稟賦不足,易患感冒,後出現手足多動,顯系先天腎水虧乏,腦髓不足,肝木失養所致。故以六味地黃湯滋腎水以涵肝木,又在方中加入生龍骨、生牡蠣平肝,標本兼治,故取良效。

陰虛生風·搖頭案

許X,男,8歲。患兒搖頭8年,日作不止,入睡方減。發作之前,從無先兆,發作之時,控制不已,流涎。日間精神怠倦,夜寐易驚,二便正常,胃納尚可。追述病史,其母孕時受驚,早產,但無產傷及腦疾史。經服藥治療無效。查其精神獃痴,搖頭不止,面晄唇淡,苔薄質淡,脈濡緩。心、肺、腹未見異常,神經系統未見病理反應。辨證為肝風,法宜平肝熄風。當歸6克、龍骨10克、牡蠣10克、雙鉤10克、白芍6克、金蟬5個、僵蠶4條、甘草1.5克。經一診三劑後,搖頭髮作次數顯著減少,每日發作4~5次,欲發作時可控制。納增,安寐,再投上藥三劑後痊癒,隨訪至今兩年未見複發。(廣東汕頭市第二醫院吳仰松:《新中醫》1977年增刊二)

陰虛生風·弄舌案

陳xX,男,5個月,1979年9月12日入院。兩天前見發熱,嗜睡。約一小時後,出現犬吠樣咳嗽,喉頭有痰鳴聲,呈吸入樣呼吸困難,不願吮乳,體溫38.3℃,呼吸50次/分,鼻腔通暢,無鼻翼扇動,唇周及肢端無明顯紫紺,咽不充血,兩側咽峽未見假膜,扁桃體不腫大,兩肺呼吸音稍粗糙,可聞及鼾音,心率100次/分,心律整齊。診斷為急性喉炎。給青黴素、鏈黴素、四環素及菲那根止咳糖漿治療。

住院第二日,患兒出現弄舌,狀如蛇舌,伸縮撩動,頻頻不停,舌體不腫,舌苔嫩黃,時啼叫,無驚厥,前囟平坦,頸軟,給小兒奇應丸,服後不解,給魯米那內服,入睡後弄舌停止,醒後復然。至9月15日,呼吸困難稍減,而發熱弄舌不解,遂請我院張老中醫師會診,認為:風熱襲肺,入里擾心。舌乃心之苗,熱邪入血擾心而生內風,故弄舌。給以清熱涼血、熄風豁痰之品。黃連4克、生地12克、膽南星3克、鉤藤12克、蟬蛻12克、薄荷3克、甘草3克。一劑,水煎服。

當灌服第一次湯藥後,患兒嘔吐白色痰涎一團,仍繼續按時分次灌服。一日後,弄舌漸趨停止,呼吸亦趨平穩,咳嗽減輕,咳聲清亮,發熱已退。9月17日照方一劑,於9月19日治癒出院。(湖北荊門縣子陵公社衛生院田敏:《新中醫》1980年增刊二)

杏林簫客 發表於 2009-11-5 21:56

陰虛挾濕·痢疾

【案例】某男,72歲,農民。一氧化碳中毒後漸現反應遲鈍,生活不能自理,住院時診為「一氧化碳中毒後發腦病」,予能量合劑、微循環改善劑,病情好轉。後出現腹瀉,日行10~20次,呈水樣或黏液狀便,無明顯發熱,口服慶大黴素、諾氟沙星後便次減少,日行7~8次,便中夾有膿血。診見:面色晦暗少神,疲憊無力,反應遲鈍,聲音低弱,言語含糊,舌紅絳,無苔,少津,脈沉細。證屬肝腎陰虛,腸有濕熱。治宜補益肝腎,清腸化濕。方選六味地黃湯加味,處方:生地24g,山茱萸、山藥、秦皮、黃柏各12g,丹皮9g,茯苓30g,澤瀉15g,白頭翁45g,車前子、炒芡實、石斛各20g。

二診:葯進1劑,便瀉止,膿血去;2劑便呈糊狀,日行2次。復驗其舌紅不絳,質潤少苔,脈雖沉細,較前有力,考慮腸熱漸清,余邪未盡,陰虧未復。效不更方,上方去秦皮,茯苓、澤瀉各減至10g,加烏梅15g,3劑而瀉痢止。囑再服六味地黃丸,以治其本。《喬連厚.六味地黃湯加減運用.江蘇中醫1990-10-3》。

陰虛挾濕·膝軟

【案例】某女,50歲,會計。右膝酸痛發軟3個月,活動時加劇,尤其不能上、下樓梯,休息時好轉,髕骨內緣壓痛,研磨痛,腫脹不明顯。.舌邊紅,苔薄黃微膩,脈沉。.X線片示:髕骨後上、下緣骨質增生。證屬肝腎虧虛夾有濕熱,治以補益肝腎,清化濕熱。處方:山藥、山茱萸、澤瀉、茯苓各15g,生地、丹皮、蒼朮、黃柏各10g,牛膝20g,薏苡仁30g。

二診:服藥15劑後,膝部疼痛好轉,舌淡紅,苔薄白。再改用中成藥六味地黃丸10g,1日2次,患處以消瘀散(經驗方)醋調外敷,1日1次,連用15日,膝關節疼痛消失,活動自如。《周章武等.六味地黃丸在骨傷科的運用舉隅.中醫臨床與保健1992-3-39》。

陰虛挾濕·陰囊濕冷

. 【案例】某男,45歲。5年來陰部涼濕,小便黃濁不快,手足心熱,經中西藥治療效果不佳,病情時輕時重。舌紅,苔薄黃,稍膩,脈弦滑。診斷為陰囊濕冷,濕熱瘀滯型,治以滋陰補腎,清熱利水,佐以活血。處方:熟地、山茱萸、山藥各15g,桂枝、桃仁、木通、丹皮各10g、茯苓25g,澤瀉20g,通草6g。服l劑後陰部涼濕加重,2劑後尿液呈乳白色混濁,繼後小便暢塊,陰部濕冷轉為溫潤。囑其再服原方葯3劑,手足心熱逐漸消失,睡覺時腳已能人被,夜卧已安。後因出現腰痛,原方加川續斷15g,桑寄生20g,再服4劑,諸症告愈。4月後隨訪未複發。

陰虛挾濕·失眠多夢

【案例】某女,37歲。訴近3個月來反覆發作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甚則徹夜不寐,納差神倦,乳脅脹痛,腰膝酸軟,伴小便頻數,淋漓澀痛。多家醫院均診為神經官能症並泌尿系感染,曾服中西藥均來顯效。舌質紅,苔薄黃,脈弦細數。證屬肝腎陰虛,兼下焦濕熱,方以杞菊地黃湯合八正散化裁。處方:枸杞、生地、香附、瞿麥、酸棗仁各12g,山茱萸、當歸各10g,炒茯苓、澤瀉、黃柏、車前子各15g,蒲公英、篇蓄、龍齒(先煎)各30g。二診:服藥5劑,諸症好轉。守方增損,續服30劑而愈,隨訪未見複發。《孟繼民等.杞黃地黃湯之臨床運用.陝西中醫1991-10-462》。

------------------------------------------------------------------------------------------------------------------------

陰虛不榮·痿症

【案例】某男,4歲。年滿4歲尚不能行走,服藥依然。診見:下肢軟癱,上肢不用。舌紅絳少津,脈數。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不耐寒溫,肝脾腎陰虛內熱,久而化燥,灼津耗液,不能濡養四肢百骸,故痿廢不用。治以養陰生津,補益肝腎。投月華丸去百部,加石斛、女貞子、巴戟天、杜仲,10劑,隔日1劑,水煎服。二診:已能站立3~4分鐘,原方加白朮,續進30餘劑,能健步行走《餘韻星.月華丸的臨床運用.浙江中醫雜誌1987-5-223》。

杏林簫客 發表於 2009-11-5 21:57

給反中醫份子補補課:何謂陰陽五行?

陰陽五行是一種哲學思想.

  

   陰陽------指的是事物的對立統一,即矛盾論.

   五行------指的是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相當於人體生物鏈與人體生態學的概念.

  

   五行相生即是指事物之間相互促進的關係.

   五行相剋即是指事物之間相互制約的關係.

  

   中醫用五行比喻五臟,用來表示五臟在功能上既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從而維護人體的動態平衡的特性!

  

   五行:金,木,水,火,土,只是比喻,只是符號;如果你覺得它難懂,將它翻譯一下,用現代語言包裝一下也未嘗不可!

  

  如果你實在無法理解金,木,水,火,土;那你就改稱ABCDE也行.只不過金木水火土形象一些,俺們用習慣了,也就懶得改了.至於非中醫專業人士,怎麼叫都行.

  

   讀書要理解它的精神實質,而不是望文生義,只看表面.中醫的概念都沒讀懂,就急吼吼地跑出來反中醫,反你個大頭鬼!

就象中醫說口腔"上火"了,並不是指口腔冒煙了,有火苗了!只是形容人體局部紅腫發熱而已!如果你理解成人體自燃現象並振振有詞地加以批駁,我確實無話可說.

  

   有人說:中醫對反中醫者解釋理論,如同雞對鴨講,原來不信,現在信了!不但信了,而且服了!

現在的一些人,讀不懂相對論是愛因斯坦的錯!聽不懂交響曲是貝多芬的錯!看不懂中醫理論是老祖宗的錯!只有他自已是沒錯的!

  

   無知倒也罷了,只是他還特覺得自已有理,什麼世道?!西藥吃多了就是這種結果?值得研究.

------------------------------------------------------------------------------------------------------

--------既如此,你能告訴我為什麼一定要五行嗎?為什麼不是三生萬物的三?又為什麼不是2進位的2呢(據說有人從周易中看出了2進位)?就表達方式而言,五行的表達方式比三行或者二行或者六行以及n行有什麼優劣?

    

   答:"元氣------陰陽二氣-----五行之氣"是宇宙萬物的演化三個不同的層次與階段.

  

  宇宙萬物的演化是無中生有,從微觀到宏觀,從潛在到實在,從無形到有形的.物質存在的形式:固態,液態,氣態.宇宙萬物產生之初,只不過是混然之"氣",所以,古人說:"通天下一氣耳"!

  

   構成宇宙萬物的元始之氣,謂之元氣.

  

   元氣在運化的過程中一分為二,演化成陰陽二氣.

  

   陰陽二氣進一步激化,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產生了陰中陽,陽中陰.(即二分為四:太陰,少陰,太陽,少陽).

  

   陰中陽,陽中陰相互激化而融合,產生了"中和之氣".

  

   "中和之氣"含陰陽而不偏於陰陽,有形之物皆由此而生.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此萬物,中和之氣即"三"也!

  

  太陰之氣,少陰之氣,太陽之氣,少陽之氣,中和之氣謂之五行之氣.此為形而下的物質世界的開端.所以,五行的屬性是宇宙萬物的普遍規律.

  

  事物有普遍規律,也有其特殊性.比如說:下雨多是陰天,但晴天也有下雨的時候,見過出太陽下暴雨或東邊日出西邊雨的景象嗎?事物的普遍性不能代替其特殊性,所以,別鑽牛角尖了!

-----中醫提出的肝膽相照表明肝和膽同等重要,但事實上,膽只不過是肝臟的一個用來儲存其分泌的膽汁的囊狀結構,不會和肝臟有多大相互照應,而切除膽囊也不會影響生命。這怎麼解釋?

答:中醫看到是不僅限於實體,更看到了臟腑間存在"經絡","氣化"的關係.肉體的實體只是表象,而西醫始終局限於表象.

  

   對西醫來說,人體幾乎沒有哪個器官是不能切除替換的,何止是肝膽?人體在西醫看來始終如同機器.

  

  中醫說:縱慾傷身.而西醫則說:JY中除有微量的蛋白質和礦物質外,其水份約有98%左右,SY沒多大損耗,中醫的傷腎傷精之說是歪理邪說.

  

  可是,前列腺論壇,男科傷精診室中數不清的年青人,精神衰萎.記憶力減退,體力耐力銳減,陽萎早泄,未老先衰.問問他們,誰才是誤導大眾歪理邪說?

  

   西醫------- 一門"形而下"的學科而已!

------------------------------------------------------------------------------------------------------------------

《俗語話陰陽》

如果生命是一盞燈,那麼,燃油是陰,火光是陽。從屬性上說,陰性沉靜晦暗,陽性靈動明朗,陰陽是對立的。而從功用上看,陰陽則是相互依存的。陰與陽互根互用,既對立又統一。

陽主陰從。如果「陰」是一群羊,那麼,「陽」就是放牧的人。陽統攝陰。陽虛者不能攝陰,就會出現虛汗、尿頻、滑精、失血等病症。這種情形,如同放牧的人少,控制不住羊群,有一些羊就會走散逃離。

陽藏於陰。如果「陽」是一群蜂,那麼,「陰」就是蜂的巢。如果巢被毀壞了一部分,就會有一部分蜂無家可歸而四處遊盪。陰虛陽亢,陰虛生風,元陽外越,形同此理。

有些人看了火神派著作後,產生誤解,總認為滋陰會損傷陽氣,其實不然!陰虛則陽無所藏,陽無所藏則易於耗散。滋陰使陽氣沉潛內斂,正是保存陽氣之道。除非,無陰虛之證而妄用滋虛之法,才會滋陰助邪,損傷陽氣。

「陰」與陽是生死相依的伴侶,「陰邪」與陽氣才是勢不兩立的敵人!

「陰」與「陰邪」有何不同?答:以水喻之,同樣是水,陰是潔凈之水,陰邪是污濁之水。

滋陰是為元陽找回失去的伴侶,以免其孤枕難眠,燥動不安!

據說,有一種鳥,雙宿雙飛。如果其中一隻不幸死亡,另一隻將不吃不喝,不久也會哀鳴而死。

陰與陽,就是那一對雙宿雙飛的鳥......

杏林簫客 發表於 2009-11-5 21:57

話說陰陽

水之一物,可為霜、為雪、為冰、為霧、為雲、為虹,形雖各異,但萬變不離其宗,終究是水。宇宙萬物,雖萬象紛紜,變化莫測,但都有一個共同的本源,古人或稱之為「元」、或稱之為「道」、或稱之為「炁」,有諸多命名。

古人認為:「通天下一炁耳」!宇宙萬物,無非是「炁」在不同階段、不同層次上演化的結果。。「炁」既是萬物「生」的起點,亦是萬物「滅」的歸宿。

「炁」在不斷運動、變化的過程中,一分為二,於是,有了「清」、「濁」之別。輕清之「炁」有光明、發熱、向上、向外、偏於動的屬性,古人稱之為「陽」;重濁之「炁」有晦暗、寒涼、向下、向內、偏於靜的屬性,古人稱之為「陰」,所謂陰陽,原本只不過是指「清」、「濁」之炁及其相關屬性而已!這是狹義陰陽的概念,亦是陰陽之本意。

因萬物皆源於陰陽,皆含陰陽之性,所以後來,陰陽逐漸演變成了一個廣義的、哲學上的概念。它既指物質本身在本質與現象、結構與功能上的相關屬性,同時,亦泛指物質與物質之間的相關屬性。須注意的是:狹義陰陽的概念往往指的是「物質」,而廣義陰陽的概念往往指的是物質的「屬性」,而不是物質本身!

「陽化氣、陰成形」。就人體而言,陽是指陽氣,如心陽、腎陽等,無形可見,表現為功能。陰是指陰液,如血液、津液等,有跡可尋,表現為物質。物質為體、功能為用,體、用是一個事物的二個方面,相互依存,不可絕然分割。陰陽互含,無陽則陰無所攝,無陰則陽無所藏

------------------------------------------------------------------------------------------

《再說陰陽》

說到陰陽,人們往往感到晦澀難懂、神秘莫測,許多人甚至將它與封建迷信聯繫起來。其實,陰陽學說是一門「獨立而公共」的學問,是中國古代諸子百家學術流派的一個組成部分。所謂「獨立」,是指陰陽學說的理論體系獨樹一幟;所謂「公共」,是指陰陽學說的應用領域極為廣泛,如:天文曆法、周易預測、地理風水、兵家、道家等皆與之密切相關。也就是說,陰陽學說並非僅為中醫所獨有,中醫只不過是借鑒了陰陽學說中的部分內容而已。

一、什麼是陰陽?

元氣在演化的過程中,一分為二,生成二種不同性質的氣:陰氣與陽氣。所以,陰陽的第一層涵意指的是「物質」,即:「氣」,二種不同性質的「氣」!

宇宙雖然萬象紛紜,但如果用「氣化」的觀點去看待各種表面現象,究其本源,其實皆由元氣所化生,所以,莊子云:「通天下一氣耳」!一切事物,無非是氣的演化。

元氣-----陰陽二氣-----五行之氣------宇宙萬物,此即自然演化的過程。

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又云:道之為物。

既然:道之為「物」,那麼,由此而生的「一」(元氣)、「二」(陰陽),難道不是「物」而是空洞無物?

所以,陰陽的本意原來如此樸素!它只不過是古人對宇宙觀的一種描述與反映。

二、陰陽的屬性?

既然陰陽是指二種不同性質的氣,那麼,其屬性是什麼?

個人以為,最能體現陰陽二氣屬性的因素是:寒熱、動靜、晦明、清濁。

即相對而言,陽氣表現為溫熱、明亮、清輕、運動;陰氣表現為寒涼、晦暗、重濁、靜止。

靜止是相對的,運動才能生生不息。不斷地生、化、返,不斷地循環與輪迴,宇宙與生命才永無止境。因此,萬物都處在不停地運動之中,在運動中交換著能量與信息。元氣及陰陽二氣也是如此,也處在不停的動動之中。

氣的動動形式是:升、降、出、入。

《黃帝內經》中說:「升降出入,無器不有」。「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

升降者,上下也!出入者,表裡也!

所謂「上為陽,下為陰;表為陽,里為陰」的概念,其實是從氣的運動形式「升降出入」推衍而來。

有人說:既然熱者為陽,寒者為陰,那麼,地核的溫度遠遠高於地表,因此,應當是「里為陽、表為陰」。

陰陽是「一分為二」的概念,它必須在「一」的前提比較。說「表為陽,里為陰」時,部位是「一」,表、里是「二」。

說「熱為陽,寒為陰」時,溫度是「一」,寒、熱是「二」。部位與溫度是二個不同的前提,如果患聯搭配進行比較,往往會自相茅盾。

個人以為,地核的溫度遠遠高於地表時,就氣溫而言,是「陽在里,陰在表」,而不是「里為陽、表為陰」。

「升降出入,無器不有」,陰陽二氣也是在不斷運動的,

陽氣能在上,也能在下!上至頭頂百會,下達腳底湧泉,陽氣無所不至!

陰血能在表,也能在里!內滋臟腑,外濡膚髮。皮膚在體表,也需水份血液濡潤,發梢在頭頂至高處,也需血液供應。

所謂「表為陽,里為陰,上為陽,下為陰」是就「部位」比較而言,如果拋開「部位」這個前提,此說就不一定能成立。另外,就普遍規律而言,因陽氣易上升,陰氣易沉降,上表部位易被陽光所照,下里部位難被陽光所照,所以,推衍出部位的陰陽劃分。

三:人體的陰陽是什麼?

中醫是用來治病的,陰陽學說存在的價值最終必須落到實處,即:人體的陰陽是什麼?這才是陰陽學說的最終意義!

人體內有元氣、宗氣、營氣、衛氣等諸多不同功能之氣。在中醫基礎理論中,將氣的生理功能,規納為五個方面:(1)推動作用、(2)溫煦作用、(3)防禦作用、(4)固攝作用、(5)氣化作用。

人體內的陰陽究竟指的是什麼?

陽:即元陽之氣,是生命的原始動力。相對其它氣機而言,其溫煦、生化功能特別突出。

陰:即陰液,是對一切具有滋養臟器功能的液態營養物質的總稱,包括:血液、津液、JY、唾液、淚液、胃液、膽汁等等。也就是說,人體之「陰」是一個泛指的概念,不是指的某種具體物質。

四、陰陽的概念為什麼易於混淆?

陰陽其實有二層涵意:

一、陰陽二氣,指的是二種氣態的精微「物質」。

二、陰陽二氣的屬性及運動狀態。如:寒熱、動靜、晦明、清濁、升降(上下)、出入(表裡)等。

比如:我們說「肝陽亢、腎陰虛」時,指的是第一層涵意,即指的是二種氣態的精微「物質」的有餘與不足。我們說「晝為陽、夜為陰」時,指的是第二層涵意,是從晦明或寒熱的角度上劃分。

陰陽的概念之所以易於混淆,一是詮釋不具體。二是二層涵意沒分清。

註:陰陽學說,諸子百家,各有論述,若執於虛理,不求實用,細究起來,浩如煙海。但中醫只需取其精華,為我所用,後人詮釋不可故作玄奧,讓人越學越迷惑。


推薦閱讀:

養成六經辨證的習慣。
【中華中醫中藥貼臍療法】精選(37)——月經不調
張大春健康觀念:西醫快,中醫慢?你弄反了!
一姜勝十葯 老中醫教你吃薑補腎
中醫中藥治療痤瘡驗方十二則

TAG: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