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音希聲 二、徐恆志老人書信 答崔博居士
崔博仁者慧鑒:
來書奉悉。來書各點擇要奉復如下: 一、觀心,是學佛之重要法門,在拙作《學佛是怎麼一回事》中有「觀心」一節,文雖不多,但是觀心的要領,依之實踐,能有具體的下手方法。今再略告觀心方法,(具體請多參究《般若花》,與「人事磨練」一節一起看)觀心先看自己妄念即迴光返照,不取不舍,既不隨它流轉,也不著意遣除,每日起觀數十次,漸漸純熟,妄念也漸漸息下。如此繼續用功,雖然無念或少念,但繼續返觀,此時即由「觀妄」,漸漸轉向「觀真(觀自己真心)」,觀到一念不生,「心空及第歸」。這時雖一念不起,但見聞覺知,了了分明,並不斷滅。此時即是動靜不二,定慧雙修,如明鏡照物,雖鏡體寂然,而諸影了了分明,前者即體、即空、即靜,後者即用、即慧、即動,故觀心的人最後悟心時,體用不二、定慧圓融,動靜一如。據仁者所說是體用、動靜、定慧都未圓融無礙,未能悟入不二法門,也即沒有明自本心,見自本性,故有種種障礙、疑問,如云:「內觀與心上不著一物,沒有形成統一。」所謂「注意當下」即是叫您默契「無念時的光景」,否則始終是「識神」用事,安能修悟自性?故參禪必須起疑情,而且必須在「話之頭」上起疑,以一念轉萬念,若落入話尾,早已起種種分別,即不能起「參話頭」作用。 「心中心」法救參禪之困難,以三密相應,無相無住,每座二小時之大法,令學人直下證入三昩——得定開慧,只有得定開慧,才能明心見性;只有明心見性,才能真正悟後起修,掃除煩惱,了生脫死,這是必須之過程。 二、觀心開悟後,(也即修心中心法開悟後),一切穿衣吃飯、揚眉瞬目,都成自心的妙用,所謂「妙用」就是雖用而不粘不著,無所掛礙,即體即用,否則依稀彷彿,仍是凡夫境界。 四念處,作為學佛基礎,明白宇宙人生真理則可,以此用功要明心見性,「如實知自心」,則不能,因法貴當機也。道屬非空非有,無實無虛,雖「無有少法可得」而一切法又皆是佛法,故不能以意識分別,能「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轉識成智時,才能逐步相應。 《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空)又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有)。」所以不明不二法門,不能獲得佛法受用,希仁者努力行之。 三、心中心法時間較長,不妨先修「六字大明咒」較為簡單,只要能息妄顯真,都是妙法。至於「虛空粉碎,大地平沉」這是形容自心徹悟境界,其實既是虛空,又如何粉碎,是一種無義味之語,教人不起分別,若追求其境界,便上當了。《金剛經》說:「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至於「云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是《大日經》語,下面並無「我觀自心,形如日輪」二句;且「形如日輪」是有相法,不能與《大日經》並論。按仁者境界和根性,應以般若觀空為下手方便,(即前說之觀心),不必再修「形如日輪」等有相法門,祈仁者慧擇之。 就問而答,事忙,所復未知當否?希多翻閱《般若花》有關文字,或有助於仁者之修學。復頌吉祥。向各得法道侶,致意問好!各自珍重。 愚徐恆志拜啟
1998年7月1日
崔博老居士道席:敬祝六時吉祥! 11月10 日 手書拜悉。所述望城年輕良醫、乃一貫修持之善知識,競罹癌疾,仁者對此隱有所惑。夫癌症患者似常與執著、不快有關,亦或有夙世業緣所致者。因果通於三世,凡夫固難參知,深信事物有發展規律,「隱惑」可息矣。 「無修、無得、無證」,亦即無功用道,八地以上菩薩乃能證此;至於「不除妄想不求真」,蓋我執破後,進破法執之境界,屬始破「牢關」,但「不除妄想」此語亦是妄想,所謂「莫謂無心便是道,無心尚隔一重關」! 阿彌陀佛第十八大願,古德謂為真實中之真實,蓋「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迴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大悲願力,無以復加矣! 令友已年過七旬,非致力彌陀不可,旨哉!順復,事忙不一一。順叩冬綏。 愚朽恆志拜啟
2000年11月13日
崔老仁者道席 : 5月5日手書拜悉。知前函未收,當在中途遺失。讀來信,知於六字洪名,萬分親切,十分難得。此法三根普被,即淺即深,下根之人仗一句洪名,信真願切可以帶業往生凡聖同居土;中根人逐步深入,斷見思煩惱,便可往生方便有餘土;如能由生滅入不生滅,由有相到無相,逐漸做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便可破無明見法性,生實報莊嚴土,而成法身大士。到此時即念即觀,即觀即念一句彌陀不離實相,即由持名念佛而入實相念佛,念佛與觀心並無二樣。仁者既然念佛十分相應,便可由念佛入門,所謂「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也。應知一切妄念本來幻化不實,故仁者說:「念頭生滅不居,而靜言觀之,則波偃濤泯。」《金剛經》所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圓覺經》所謂「知是空華,即無輪轉。」總之,一切妄念如幻如化,若於妄念起時,能不取(不隨之流轉)不舍(不著意遣除,「遣除」之念,亦是妄心)。一切不理,只管念佛,則妄念不消而自消,終到「心空如洗」,得大法樂。 《恆河大手印》身口意三修之心要,關鍵在「意修」,意若離思量、分別、對比,則當下清凈,而身、語也隨之端正矣。意修則離戲論、思量、對比,即是平常心,也即是「道」,故佛法千言萬語,不離明自本心,見自本性。 仁者說:老是在觀照上「通不過」,其實可先以念佛息其妄念;妄念息處,而了了分明,靈光獨耀即是觀照,也即是「平常心」,請仁者試從這裡下手,或可有所把握。如能在本位上透相見性,於生滅心暫歇時,體認此「一念不生,而又靈知不昩」的自心,則當下明悟本來面目,親見此不生不滅之實相,大事因緣,其在斯乎!敬祈仁者以正知正見,成度生大業,以未已之壯心成無上之菩提,百千萬劫永行佛道,十方世界普濟群旨,願共勉之!年高體弱,再加久病,祈善自保養,促使身安則道隆,成就出世大業。復頌法喜充滿! 愚朽 恆志和南
2002年5月31日
崔博老居士道席 :
接9月8日手書知前患已愈,居友人家後,現已返府,吉人天相,逢凶化吉,信而有證,不勝喜悅! 承郵寄數年前之拙書,應機之談,用於一時,承蒙雅意,尚予保存,深感慚愧耳。蒙示七絕一首,押「六麻」韻,平仄協調,琅琅上口,甚是難得。知認識自己,已成熟路,此是根本法門,各宗都不離「觀心」,因觀心才能引出佛性,見到本來面目。但念咒念佛也有掃蕩和轉化之功,交替用之,畢竟妄息而真顯,則受用莫大焉。 時屆秋涼,請多保養病後貴體,不勝企盼! 順祝光壽無量!
愚朽徐恆志拜啟
2002年9月21日
崔博老居士慈鑒: 來函拜悉。簡復如下: 1、知您處十餘人曾灌頂授法,若滿千座,則可坐可不坐,於事上練心時,自覺無力,仍可坐,若已知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自性,則可不坐,以免法執,總之,可坐可不坐。評閱寄上《隨筆》下篇後面部份。 2、能見能用,著在上面是凡夫,用而不著是聖賢,是般若放光。關鍵即是在粘著與不粘著上。 3、當修法至「一念不生,但靈知不昩」,必須自我承當,即是見性,不必懷疑。 4、念佛時須心起、口念、耳聽三結合,加上手結定印,三密相應,能使妄念無法插入。 5、「寂寂斷見聞」是六祖方便說法,實際上是見聞了了,而不著見聞,因見聞若斷,便成頑空,不能起用。心斷即「心常空空」、「蕩然無住」之義。 6、不著即不著空有,不著斷常,乃顯真空,也即一切處無住。事來則應,事去則空,於心無事,於事無心。「即此見聞非見聞」也此意也。驤陸公說:「不是不見,不是不聞,見聞了了,不著見聞」。此時即是「性相不二」。 略復如是,復頌冬健,保重! 愚朽徐恆志合十
2003年1月20日
孟子四十不動心,孔子四十而不惑,皆「一切賢聖」修證各有差別也。但雖同一方向,「有為」、「無為」畢竟不同,未同孔子言,六道輪迴,三世因果,極樂世界等事,故方向雖同,修證層次各有不同。略見如是,不多說。
崔博老居士惠鑒: 手書敬悉。七絕一首,一唱三嘆,所謂「照無邊」者,即本來面目也,此面目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凡夫忘卻本來,不識「無邊」之寂照,為可惜也。龐居士一家共說「無生」之話,今仁者出言如此,實非尋常,非修證有得者不能道,敬為仁者祝賀! 空色不二,色空一如,故云「不二天」。總之全詩格律嚴謹,擊節不已。敬以致謝!並頌吉祥,多多保重! 愚已返原住處,順告。 愚徐恆志拜上
2004年10月29日
推薦閱讀:
※智敏上師書信二集
※"文革"時期一封關於愛情的書信
※舊時書信茗香餘緒
※天文史上的今天 | 一封寫給未來的信
※紅樓工匠唐國明:深情致內蒙古烏和浩特「林黛玉」的一封公開信
TAG:書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