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察言觀色
Jessica
提到「察言觀色」,可能馬上會有類似和珅那種卑躬屈膝、精明世俗的小人形象浮現在大家的腦海中。又或者,有人會聯想到《紅樓夢》里那位笑裡藏刀的王熙鳳,終究落了個「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的下場。
的確,在一些文學作品中,察言觀色常常被標記為那些媚上欺下「小人」的顯著表現或特徵。但其實,察言觀色是一個中性詞,不含任何褒貶之意。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具備這種能力,並且,也應該具備這種能力。
察言觀色作為人際交往中的一個技能,與情商有關。善於察言觀色的人,在某種程度上,對他人情感及心理變化的感知能力要強於不善此道的人。準確地感知他人的情感狀態,並做出適當的反應,有助於減少人與人之間的摩擦,也更能幫助自己獲得好人緣。
你,善於跟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嗎?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常常會遇到性格各異、嗜好不同、志趣相異的人。稍不注意,就會冷了場,尷尬至極。這時,察言觀色就派上用場啦。
不同性格的人,喜歡聽的話和喜歡做的事是不一樣的。比如,對待性格活潑、個性開朗的人,我們可以比較隨意地開玩笑;但是面對性格內向的人,交談的時候則需要耐心;對性格耿直的人,我們可以對他們直言不諱,或許還會引起對方的共鳴;而對那些性格多疑的人,說話則要小心謹慎,注意不要引起對方不適。
當然,不同性格的人,身處不同的境況時,他的情緒、表現也會有所不同。比如有些性格拘謹的人,也會在高興的時候表現出一瞬間的活躍,如果能把握住這「一瞬間」,就容易跟對方加強互動,達到溝通的目的。而有的人平時溫文爾雅,但也可能因為某些事情變得狂躁,在這個時候千萬不要隨意講話,自討沒趣。
如此看來,善於察言觀色,有時的確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是,如何察言觀色呢?「察言」、「觀色」,究竟是觀察什麼,注意什麼呢?
研究發現,我們在與他人溝通時,有7%的效果來自於溝通本身的內容,38%取決於聲音,包括語音的輕重緩急、語調的抑揚頓挫,還有55%取決於溝通者的肢體語言,如面部表情、身體姿勢等。因此,在解讀他人的心意時,重要的不僅是他說了些什麼,更要緊的是他如何說。這,也為我們學習察言觀色提供了線索。
線索一:看面部表情
高興了笑,悲傷了哭,憤怒了橫眉冷對……內心的情緒,總會有與相應的外在表情作為呼應。面部表情,其實就是通過我們的面部、眼部以及口部肌肉的各種變化組合,來表現個體的各種情緒狀態。
我們先來看一組嘴的表情吧。
當我們表達不滿時,往往會噘起嘴;當我們意志堅決時,則會緊抿嘴唇;當注意傾聽對方談話時,我們的嘴角會稍稍向後或向上拉;而在表達鬱悶和固執的情緒時,我們的嘴角則往往會向下拉;嘴唇不自覺地張著,很可能是因為對自己、或自己所處的環境感到厭惡;而在遭遇失敗後,咬咬嘴唇,也不失為一種自我懲罰,又或者自我解嘲……同樣一張嘴,卻可以表達不同的情緒、情感。這,是否為你察言觀色、揣摩他人心意提供了有力的線索呢?
但需要注意的是,表情有時也會說謊!人們可以對自己的表情進行加工、控制和偽裝。而善於察言觀色的人,往往還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善於觀察對方的「微表情」。
微表情持續時間極短,並不會受到思維的控制,是一種無意識反應。然而,就是如此一閃而過的瞬間,卻能表達我們最真實的內心。
曾經,一位名叫瑪麗的重度抑鬱症患者在就診時告訴主治醫生,想要回家看看自己的劍蘭和花貓。提出請求時,她顯得神情愉悅而放鬆,不時地眯起眼睛微笑,擺出一副撒嬌的模樣。令人震驚的是,瑪麗在回家之後,嘗試了3種方法自殺,結果未遂。事後,美國心理學家保羅·埃克曼將當時的視頻反覆播放,用慢鏡頭仔細檢視,突然在兩幀圖像之間看到了瑪麗一個稍縱即逝的表情。這是一個生動、強烈又極度痛苦的表情,只持續了不到1/15秒,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微表情」。
目前,微表情心理學的研究,主要應用於部隊、警局等國家安全機關的工作中,成為識破謊言的重要依據。可想而知,如果你善於觀察並解讀他人的微表情,察言觀色肯定也不在話下。
線索二:看肢體語言
你是否注意到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小動作?
當遇到了感興趣的事情時,我們會不由自主地微微向前傾身;而當緊張、不安或害怕時,我們則會不停地扭絞著雙手;感到無聊時,我們會來個「葛優躺」,或打呵欠、伸懶腰;而感到不安時,我們則會來回走動、緊握拳頭……
肢體語言又稱身體語言,是指人們通過身體的各種動作代替語言,藉以達到表情達意的溝通目的。談到由肢體表達情緒時,我們自然會想到很多慣用動作的含義。如鼓掌表示興奮、頓足代表生氣、搓手表示焦慮、垂頭代表沮喪、攤手表示無奈、捶胸代表痛苦……
一般來說,肢體語言往往比口語溝通內容更具可信度。換句話說,要偽裝語言符號容易,但要偽裝身體符號就困難得多。與微表情類似,肢體語言通常也是一個人下意識的舉動,所以它很少具有欺騙性。在與他人的交往過程中,如果我們能通過洞察對方的肢體語言,捕捉到他真實的內心想法,就可以提高溝通效率,更容易達成目的。
舉個例子:假設你正在與他人商談合作事宜,若對方身體往前傾,態度表現得比較積極,偶爾還摸摸下巴,處于思考狀態,那麼恭喜你,他看起來對合作還是比較感興趣的;如果他注意力不集中,雙手環抱於胸前,這很可能代表他對此項合作缺乏興趣,甚至有點反對。這時,聰明的人就應該及早打住,轉換思路,通過其他的方式、方法重新吸引他的注意。
此外,解讀肢體語言還有一個小竅門,就是「一致性」。例如,美國聯邦調查局在訓練調查員時,強調該看的不只是當事人「做了什麼」,更重要的是「改變了什麼」。例如,對方原本一直低著頭(可能是沮喪、羞愧,也可能是不屑),可是突然因某個問題而抬頭。這個改變,或許就隱藏著破案的關鍵,值得深入解讀。
由此可見,縱使人們有著許多隱秘的心理活動,但在舉手投足間、眉梢眼角處,總會以這樣那樣的方式不經意地顯露出其真實想法。只要我們留心小習慣、小細節,見微知著,終會成為察言觀色、辨識人心的高手!
【人際距離】
人際距離,指個體之間在進行交往時通常保持的距離。這種距離受到個體間關係、情感的影響。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霍爾將人際距離劃分為四種:一是親密距離(44厘米內),通常於父母與子女之間、戀人之間;二是個人距離(46-122厘米),一般存在於朋友之間,屬於稍有分寸感的距離;三是社會距離(1.2米-3.7米),存在於具有公開關係而不是私人關係的個體之間,如上下級之間、顧客與售貨員之間、醫生與病人之間等;四是公眾距離(3.7-7.6米),一般是演講、表演等活動或陌生人之間所持有的距離。有時,人際距離也可以成為察言觀色的線索之一。
推薦閱讀:
※歲月如花,人生如酒,同學是緣(二十年同學會感言)
※學會沉默
※學會看風水第七招--看門
※學會這三招,入秋不用擔心胃腸型感冒
※每個單身女人都該學會的吸引異性小技巧,招招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