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國社交媒體輿情發展報告
2013年以來,我國互聯網輿情的最大看點在於,社交平台輿情的持續升溫。2013年微博、社交網站、論壇等的使用率有所下降。即時通信類社交媒介發展穩定,通信、分享功能更強,並為用戶提供了諸如支付、金融等服務,增加了用戶黏性,保證了用戶規模持續增長。隨著3G/4G技術、智能手機和無線網路的發展普及,網路輿論面貌將加速改變。
一、2013年社交媒體和無線輿論場發展概況
2013年,顯性輿情與隱形輿情此消彼長,圈子化網路結構的無線輿論場已經形成。既有微博、新聞客戶端等新媒體的廣泛覆蓋面和高效傳播,又有微信、陌陌、朋友圈、QQ群等熟人關係互動,互聯網的滲透率和動員性空前強大。從社交媒介來看,微信自誕生以來用戶增長迅速,新聞客戶端的發展勢頭看漲,致使微博熱度大幅下降,逐漸形成微博、微信和新聞客戶端「三分天下」的格局,移動互聯網開始成為社會輿論的新信息來源。
(一)微博輿情出現波動
2013年,我國微博用戶規模出現下降,微博活躍度降低。這一方面是因為其他新媒體競爭者興起,大量微博用戶流出,微博也常出現網路謠言等問題,帶有自身缺陷;另一方面,也與管理的進一步規範化有關,不少水分和雜質被去除。因此,一度有人發出疑問:「微博是否已經開始走下坡路?」通過東莞掃黃事件和昆明火車站恐怖襲擊事件,微博的優勢得以體現,其對現場信息的報道,在速度和豐富程度上都領先於傳統媒體,不少記者都盯著新浪微博尋找線索。作為一個公開互動的信息平台,微博具有獨特的優勢,在重大事件中往往能成為網路輿論的集散中心。
(二)微信火爆成為年度標誌性特徵
1.移動互聯網時代,微信拜年衝擊電話、簡訊拜年
據工業和信息化部報告,微信、微博等新型移動互聯網業務拜年已成為流行的拜年方式。2014年除夕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消費比平日增長25%。從除夕到初七的8天內,全國手機用戶共消費了3674.6萬G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用戶平均使用46.6M,比平日流量高25.3%。
2.群組拓展,微信社交覆蓋力進一步發展
2013年底,升級微信5.1版的用戶可以將自己創建的群聊人數調整為100人,進一步提升了用戶個人微信的社交覆蓋力。2014春節期間,「微信紅包」一夜走紅,各個微信群被「紅包」刺激得活躍度大漲。在微信關係鏈滾雪球效應的加力下,此次「搶紅包」活動的傳播效率和轉化率很高。每個喜歡搶紅包、發紅包的人,都不自覺地成為微信支付的免費宣傳員,通過朋友圈、關係鏈進行傳播,影響力呈幾何級數增長。
3.微信公共賬號快速增長
截至2013年10月31日,微信平台已開通的公眾賬號超200萬個,公眾賬號日均註冊量為8000個,其中經認證的公眾賬號超過5萬個。每天在公眾賬號中有數億條的信息交互。在微信公共賬號中,活躍著一批新聞媒體賬號,如人民日報、央視新聞、湖南衛視、浙江衛視等,其紛紛開展公眾平台的運營。央視新聞作為其中有代表性的賬號,於2013年4月1日當天上線後立即引發近10萬用戶參與互動,可見傳統媒體的品牌效應。2014年1月21日,央視新聞微博公開宣布:微信公眾賬號訂閱戶已超過120萬。
目前,政府、公共機構、非盈利性組織、高校等越來越多的公共服務機構進駐微信。媒體公開報道顯示,2013年12月至2014年1月,全國各地大致有超過3000家各級黨政部門、600家公共服務機構開通微信。微信團隊近期表示要扶持政府、教育等行業的公共賬號,政務微信也因為和人們日常生活聯繫的緊密性、發布消息的權威性而受到廣泛關注。
(三)新聞客戶端成為公眾新聞接觸的新入口
據艾媒諮詢統計,2013年我國新聞客戶端用戶達到3.44億,同比增長了48.3%,新聞客戶端在國內手機網民中的滲透率達到60.4%。手機新聞客戶端的用戶規模已進入了穩定發展階段。其中,搜狐、騰訊、網易、新浪、今日頭條、百度、鳳凰等新聞客戶端的活躍用戶比例較高。 隨著4G時代的到來,新聞客戶端的競爭也不可避免進入視頻新聞階段。移動微視頻也可能成為下一個社交媒體的競爭高地。
二、2013年社交媒體輿情結構特徵
2013年,網路輿論板塊發生重要變化。隨著網路傳播日趨碎片化和複雜化,在保障公眾表達和社會監督的積極功能之外,其潛在的謠言、有害信息等負面效應也日益顯現。政府加大了對互聯網的依法管理力度,話題類微博大V遭遇一定打擊。從內容來看,2013年8月以來,互聯網話題主要集中在網路名人社會責任、打擊網路謠言、「兩高」(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有關網路誹謗的司法解釋等,這些都對網路輿論生態治理產生巨大作用,不僅注重網民自律和網路自治的柔性治理思路,也體現出對網路消極現象從被動應對向主動依法治理的轉變。這導致網上負面爆料和網路謠言有所減少,但意識形態和思想文化話題有所上漲;另外,輿論也反思和呼籲有關部門找准執法的邊界。
2013年,反腐與司法案件成為熱點,特別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的一系列反腐舉措引起強烈反響。互聯網金融、打擊網路謠言、公共安全、社會民生政策等話題也是倍受網民關注(見表1)。國際方面,「斯諾登事件」折射出的網路信息安全隱患,美國政府遭遇「稜鏡門」事件和「竊聽」傳聞,引發了熱烈爭議。此外,「馬航失聯事件」引發了公眾對境外突發安全事件的關注,也同時暴露出我國媒體國際新聞調查的薄弱和國際傳播能力不足。
表1 2013年度20件網路熱點事件 (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
單位:篇/條
註:(1)輿情熱點一般指的是較為具體的事件。對於龐大且籠統的事件,只選取其中具體事件。搜索工具有人民在線綜合管理系統、百度、谷歌、新浪和騰訊微博搜索。
(2)以上各列數據中,新聞、貼文、微博均包含原創與轉載,SNS分享貼文不包含貼後評論。通過設置多個關鍵字多途徑、全文搜索得出統計結果,存在一定的誤差。有可能衍生出引用的網路新詞,這裡也一併計入,但不包含搜索引擎無法抓取的被刪除的頁面。
(3)監測時間總跨度: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部分事件從事件始發時間開始搜索。
(4)事件網路總熱度的計算方法:將從各大社交媒體平台統計得出的數據進行歸一化處理,由於數據量綱差異較大,本文中採用變異係數法進行計算,得出各項權重係數依次分別為0.11、0.08、0.09、0.12、0.13、0.05、0.27、0.15,從而得到綜合熱度排名前二十的網路輿情熱點事件。
(一)百大輿情事件領域分布
由於集中了重大政治議題及傳統節日,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元旦、春節、地方及全國兩會等,2013年末至2014年3月成為社交媒體輿情高發期。自2013年12月起,在全國範圍內產生重大影響的輿情事件數量一路攀升(見圖1)。
圖12013年重大社交媒體輿情事件走勢
註:本圖統計自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影響全國的重大輿情事件共有148件,反映了2013年重大輿情發生的頻率分布。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對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的全國輿情事件進行分析梳理,選取了100件熱點輿情案例作為研究樣本,其中,與反腐相關的輿情事件(20%)成為年度最受網民關注的事件類別,司法案件(10%)和災難事故(10%)等類型輿情也備受社會各界關注,其餘還包括公共衛生、恐怖襲擊、政策爭議、網路謠言、社會道德、經濟事件、媒體事件和領導人形象等(見圖2)。
圖2百大社交媒體重大輿情事件類型分布(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
1.反腐與整風話題
近年,反腐與整風話題成為社交輿論場的大熱門。隨著薄熙來案、劉志軍案和多起高層違規幹部被查處案件一一曝光,中央「既打蒼蠅,又打老虎」的做法獲民眾肯定。「十八大」以來,又有20名省部級官員被查處,2014年的反腐工作重點,「堅決查處大案要案、形成威懾力」、「支持網路監督、輿論監督」以及「進一步健全反腐相關法律法規」成為網民主要期待。
2.司法類案件
2013年9月份薄熙來案微博直播和一審宣判之後,陝西「房姐」龔愛愛案、「高鐵一姐」丁書苗案陸續開審。湖南特大非法集資案主犯曾成傑被執行死刑,成為繼「吳英案」後又一起引發民營企業人士震動的案件。北京大興摔童案、李某某強姦案、河北王書金強姦案等相繼宣判,夏俊峰被執行死刑,這些都使得司法公正成為空前集中的網路議題,折射出民眾對我國社會轉型期局部階層固化、道德滑坡、特權滋生、貧富差距拉大、冤假錯案出現等現象的不滿和憂慮。隨著司法機關在審判制度、職業制度、信息公開等方面的改善,2014年全國「兩會」、「兩高」工作報告的反對票明顯減少。
3.突發事件與公共安全
2014年全國「兩會」召開前夕,昆明「3·01」暴力恐怖襲擊事件發生,不但給公共安全帶來了新的挑戰,更引發公眾的憂慮和恐慌。社交媒體平台充滿了正義的聲音,但也有少量偏激、標籤化的地區歧視性言論。不少網民和主流媒體紛紛澄清,一方面譴責極少數恐怖分子,一方面捍衛廣大新疆同胞的形象與尊嚴。同時,部分關於「暴恐事件」的謠言也充斥於社交媒體平台中,長沙、廣州、成都等地相繼因「暴恐謠言」發生街頭恐慌事件,並通過網路媒體進一步擴大了傳播範圍,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
4.行政審批與政策爭議
新一屆政府成立以來,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審批事項達400項,力度空前,在網路輿論場引發如潮好評。「兩會」期間,「廣州政協委員列出中國人一生所需的103種證件」,「最多可能辦400多證件」,「辦證難」問題引發社交輿論場共鳴,「央視曝光北漂小伙返鄉6次辦護照遭刁難」、「外地夫婦為辦一胎准生證半年奔波蓋40個章,至少須蓋13個章」、「衛計委:夫妻異地辦生育證2020年前基本實現」、「公安部日前明確了戶籍制度改革時間表」等成為熱點議題。煩瑣的行政審批增加了社會成本,缺乏有效監管,容易造成巨大的尋租空間或地區部門推諉「踢皮球」,且其與民眾切身相關,因此常常為輿論所詬病,對政府公信力的傷害較為嚴重。有觀點認為,計劃生育、社會保障與戶籍部門信息化建設嚴重滯後,與當前市場化、城鎮化的經濟社會環境不適應,讓民眾來往奔波折騰,因而導致網路輿論不滿。
5.醫患關係
2013年以來,醫療糾紛日益增多,「醫鬧」現象屢屢出現,「廣州百人衝擊醫院」、「溫嶺殺醫事件」、「潮州辱醫事件」、「南京護士被打」等,醫患糾紛不斷通過社交媒體進入公眾視野,甚至引發線下行動,引起社會各界關注和高層批示。「醫鬧」現象逐漸成為社會轉型期的一個突出矛盾。如何捋順醫患關係、推進醫改,增進醫患互信和提高道德素養,成為新的輿論關注點。
(二)百大輿情地區分布
從地區分布來看,北京、湖南、浙江、廣東、山東、安徽是2013年以來輿情事件的高發省份。此外,發生於全國多個地區並造成重大影響的輿情事件共25起,與國際事務相關的重大輿情也達到了5起。(見表2)
表2:近期百大社交媒體重大輿情地區分布(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
從地域劃分來看,華北、華東地區成為2013年社交媒體輿情的高發地帶。華中、華南、東北地區引發全國關注的重大輿情事件則低於平均數值,西南和西北地區相對較少,但恐怖襲擊事件多發(見圖3)。
圖3:近期百大社交媒體輿情地域分布
(三)社交媒體輿論場現實影響的加深
目前,手機網民獲得信息的主要途徑是微信、微博和新聞客戶端。而在信息獲取能力方面,新聞客戶端>微博>微信;在社交屬性方面,微信>微博>新聞客戶端。2013年,微信等移動通信工具對微博用戶的分流作用明顯。這種基於手機的信息供給,囊括各種行業內容和網友評論,用戶可以根據興趣訂閱,自主選擇公開轉發或在熟人圈分享交流,開啟了社交閱讀的新時代。
值得注意的是,本文將2012和2013年百大微博熱點輿情事件的網民參與形式進行了對比,發現相較於2012年中21%的線下行動率,2013年以來線下行動的比例發生微弱上升(23%),接近1/4的社交媒體輿情會引發線下行動和人肉搜索。其中,微公益、領導人親民形象、網路監督和維權是引發社交媒體社會動員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圖5:2012-2013年微博熱點輿情網民參與形式比較
表3:近期出現線下行動和人肉搜索的社交媒體輿情事件
在我國社會轉型關鍵時期,探索社會動員的新形式,提高對社交媒體社會動員機制的認識和創新運用,是積極凝聚虛擬社會共識和建設力量的重要前提,如何發揮社交媒體積極的社會動員作用,化解破壞性影響和消極矛盾,是亟需解決的重要課題。
三、社交媒體輿論格局的演變
(一)網路輿論場的力量變化
目前,社交媒體輿論力量構成主要包括普通網民、意見領袖、市場化媒體、體制內媒體和政務新媒體(微博、微信)五支力量。本文抽取了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100件在全國範圍內產生重大影響的輿情事件,以成功實現議程設置或使輿情發生重要轉折為標準,評估哪一類或哪幾類媒體話語權較強。結果顯示,2013年以來,體制內媒體和普通網民輿論影響力上升,意見領袖和市場化媒體的輿論影響力則有所下滑(見圖5)。
圖5:近期社交媒體重大輿情話語權分布(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
此外,網路自媒體對輿情事件走向的影響力(29%)與市場化媒體(28%)平分秋色,而體制內媒體(43%)在重大事件中則顯得較為強勢(見圖6)。相比之下,用戶群體通過社交平台發表看法,影響事件發展和議程設置的作用明顯,體制內媒體也表現出了大致相當的輿論引導力(見表4)。過去一年中,市場化媒體賬號雖然在傳播力上表現出明顯優勢,但由於網路衝擊、商業力量和個體化力量興起等,除少數賬號仍表現強勁外,影響力出現大面積下滑。
圖6 2013年熱點輿情媒體話語權分布
表4 2013年第三季度輿論議程設置主導力量變化
2013年8月份以來,打擊網路謠言話題熱度上升的同時,網路大V整體社交媒體的熱度下降較為明顯,特別是一些極為活躍、微博情感詞烈度較高的網路名人,時政話題比例和發微博總量都有所下降。同時,「兩個輿論場」的話語權力量分布逐漸走向均衡。有更多的輿情事件呈現出複合型的影響,網路意見領袖、傳統媒體、網民群體常常形成「默契」,共同推動話題升溫。特別是2014年東莞掃黃事件,出現「網路輿論狂歡」。與多年前北京警方查處「天上人間」酒店不同,此次網路媒體中出現大量「東莞挺住」、「今夜,我們都是東莞人」之類的言論。「兩個輿論場」形成巨大的反差。有觀點認為,網民對東莞掃黃輿情事件的反應也由於網民對央視2013年以來一系列獨家曝光「刻板印象」。但在輿情高漲期,主流媒體和司法機關堅決捍衛法律權威和社會公序良俗的決心,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各地公安的掃黃行動也有利於凈化社會環境。
隨著社交媒體、打車軟體和網路購物的持續火爆,有關支付寶、餘額寶、微信紅包和財付通等話題逐漸升溫。甚至有評論稱餘額寶是「寄生蟲」、「吸血鬼」,引發輿論熱議。隨著有關部門表態支持互聯網金融創新,警惕金融風險,並加強了互聯網金融支付工具的監管,網上白熱化爭論逐漸變成理性討論。2013年下半年以來,論壇、微博、新聞跟帖中的龐大普通網民人群,在網路輿論場中常常能夠發揮主導性力量,與政務微博、媒體微博共同構成輿論發酵的重要基礎。更多專業人士的影響力也在增大,能夠在網民中提供科學專業的理性判斷。
(二)政務新媒體表現及啟示
2013年以來,改革議題、公共政策和突發事件,在社交媒體輿論場引發火熱討論,尤其是在熟人互動社區。築壩放水、疏堵結合,是互聯網生態治理的有效途徑。打擊網路謠言、凈化網路環境是一方面,加強政府信息公開是另一方面,二者相輔相成。
截至2013年11月底,我國各大微博平台中的政務微博賬號總量已經突破24萬。 包括中國政府網在內的幾十家中央部委及其直屬機構開設政務微博,全國司法系統省級以上級別政務的微博紛紛開通,濟南中院薄熙來案微直播等活動推動司法公開,成為2013年政務微博發展的亮點。政務微博大V和媒體「微博國家隊」交相輝映。黨政幹部微博和一些媒體人士微博的活躍度有所上升。
微博是媒體平台,以內容為核心,更多地用來發布和傳播信息,完成公共話題的意見交換,加速微博輿論的形成和話題的導向。微信是交流平台,關注的是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微信平台的價值所在。許多黨政機構已經嘗試將微博、微信打通運營,讓政府部門的信息發布與政務服務更好地結合起來。
Web3.0時代,政府網站或迎來改版熱潮。2013年9月,整合原監察部、國家預防腐敗局等部門網站之後,新上線的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在開通後第一個月里,點擊量就達到3000萬次,遠遠超過了其他政務網站。目前,該網站已成為網民第一時間了解中央反腐動態的權威窗口。2014年3月1日零點整,全新改版的中國政府網也正式上線運行,網民查找信息和服務的便捷度明顯提升,政府信息更公開透明,服務內容上更加突出回應社會關切。
從某種意義上說,以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中國政府網為代表的政府門戶網站改版,標誌著政府網站服務轉型升級處於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將充分融合社交媒體基因,從過去的「信息為王」進入「服務為王」的時代,公眾滿意度、服務輻射力與網路影響力成為未來政府網站變革的主要導向標。
(三)社交媒體成政治傳播新平台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期間,微信群對其的討論熱度甚至高於微博。對會議的宣傳報道和有關解讀,不僅見諸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而且在社交媒體新平台也無處不在,其突出特點是貼近老百姓,這既是政情民意互動的生動典範,也是新聞主動適應時代要求的必然選擇。有觀點認為:「碎片化、便捷化、及時化的微博、微信和新聞客戶端傳播方式,能切中受眾心理和滿足隨時隨地的閱讀需求。」 據不完全統計,微博、微信、手機新聞客戶端在一周時間內共摘編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及習近平關於《決定》的說明超過60條,網民轉發量超過70萬次,評論超過800萬條,相關信息覆蓋超過3億網民。網友獲取高端信息的門檻正在不斷降低,傳統媒體藉助新媒體搶「首發」,推「獨家」的意識正在不斷增強。網民通過不同媒體平台獲取《決定》全文,對政策走向展開熱議,充分發表分析見解,使社交媒體成為反映社情民意,傾聽網民呼聲的一個重要平台。
全國「兩會」期間,網上出現很多政治類視頻,腳本簡潔易懂,裡面有很多有趣的「包袱」。因其本身是動畫,觀看的時候不需要人深入思考,且時間短、傳播渠道廣,因此更吸引人。當時《壹讀》製作了「新鮮的中央政府」視頻,講述「兩會」到底如何運轉,搜狐也做了一個「小狐狸教你看懂兩會」。
2013年,領導人漫畫形象也開始出現,其不僅形式豐富,而且更加親民。2014年2月18日,千龍網發布一組漫畫版的「習主席的時間都去哪兒了」的圖表新聞,也被輿論解讀為「官媒首次公布習近平的漫畫形象」。此後,2014年2月26日晚10時12分,中國政府網發布一組名為《圖解2月2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的圖片新聞,開頭是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漫畫。此前,李克強已有民間版漫畫畫像,其是漫畫家和市民所創作的。這樣的漫畫打破了領導人給大家的神秘感,是中國社會更自信和更開放的一種表現。
2013年10月14日,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即將召開之時,由「復興路上工作室」推出的《領導人是怎樣煉成的》短片引發轟動,中共中央政治局七大常委和國際政要均以卡通形象出現。優酷網指數顯示,截至10月23日,這部動畫短片中文版總播放量已超過246萬次,英文版被播放10萬餘次。「親民」、「眼前一亮」、「耳目一新」成為關鍵詞,有人大呼「習大大萌翻了」。之後其又推出宣傳片《中國共產黨與你一起在路上》,網友熱烈點贊轉載,開創了政治傳播新模式。另外,在習總書記北京視察工作期間,其在慶豐包子鋪排隊買包子,走訪看望北京南鑼鼓巷居民等消息,都率先在微博上發布和傳播開來,引發網路好評。而一些地方因「偶遇領導」,不少轉發傳統媒體內容的政務微博受到質疑,其原因是雕琢痕迹太重,遲於傳統方式播報,失去了求真務實、自然清新,容易陷入形式主義。
2013年英國首相卡梅倫訪華期間,也通過開設微博與中國網民交流,卻遭遇了很多始料未及的提問,但總體上拉近了中英關係。由此可見,社交媒體能夠為政治傳播提供一條深入民間、繁榮有序、「潤物細無聲」的傳播途徑,拉近領導人與民眾的距離。雖然存在一些不確定性風險,但仍是政治傳播和公共外交的重要工具。
(四)國際輿論場時政話題更加活躍
近一年來,國際國內輿論場共振更加頻繁,時政話題更加活躍。我國政情、改革政策、經濟形勢、機構調整、人事布局、反腐大案等,均引發境內外的深度關注,或最早由外媒爆料出來。從斯諾登和美國政府「稜鏡門」事件開始,網路安全話題就成為熱點。其間,外媒較為活躍,如2014年全國「兩會」開幕時,全國政協新聞發言人呂新華回答《南華早報》記者提問,「你懂得」很快成為社交媒體熱詞。同時,在社交媒體和視頻領域也掀起政治與文化議題的討論。因此,我國媒體要朝著提升國際傳播專業能力、提升國家軟實力的目標不斷邁進。
四、社交媒體發展走向與管理建議
1.網路空間管理將逐步走向法治化
2014年2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網路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時強調,「做好網上輿論工作是一項長期任務,要創新改進網上宣傳,運用網路傳播規律,弘揚主旋律,激發正能量,把握好網上輿論引導的時、度、效,使網路空間清朗起來。」作為互聯網大國,我國將全面進入「依法治網時代」。2014年,有關部門將繼續加大網路治理的力度,特別是在依法治理網路空間、完善互聯網信息內容管理等法律法規上可能邁出新的步伐。
2.兼顧改革發展大局,推進社會綜合治理工程
網上的問題往往來自現實生活,網路輿論生態治理,要解決根本的問題,不僅要強調政務新媒體、網路名人、網站、編輯記者和普通網民的社會責任,更要找准公共治理的根本問題和網路信息的傳播規律,堅持政府信息及時公開,從制度設計和信息發布機制上建立網路輿論生態治理體系。
3.社交媒體運營,需要一套規範、科學和高效的管理制度
編輯記者和知名人士必須遵守所在媒體機構的員工社交媒體使用規範,如路透社、美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等均已出台相關規定。
4.對不實信息和違法有害信息應依法查處
2014年3月13日晚間,一部分被網民舉報的微信自媒體公眾賬號被關閉數天。騰訊方面次日發公告稱,「為保障用戶體驗,微信公眾平台嚴禁惡意營銷以及誘導分享朋友圈,嚴禁發布色情低俗、暴力血腥、政治謠言等各類違反法律法規及相關政策規定的信息」。
5.加強網路信息安全和治理網路欺詐隱患
隨著無線輿論場的形成,2013年各地媒體不斷爆出因社交媒體使用而出現的惡性事件,如公民或兒童隱私泄露致傷害、盜取個人社交媒體賬號密碼、盜取手機支付賬號密碼、植入各種吸費木馬和流氓軟體、利用社交媒體搭訕性犯罪和搶劫、利用社交媒體造謠傳謠等犯罪現象,說明我們不能對網路安全掉以輕心。比如東莞掃黃期間中,爆發性出現騙子以「招嫖被捕」詐騙簡訊要求家人匯款的現象。
6.網路輿論管理蔓延到電商、金融和交通等領域
社交媒體輿情有牽一髮而動全身之勢,存在大量未知領域。由於受互聯網生存法則和贏利模式的內驅力影響,圍繞人的一般需求,輿論流可能會向廣告流、金融流、技術流、交通流等不同領域擴散。如同快遞業加強監管一樣,化學品泄漏致人死亡事件提醒人們,安全成為行業發展的生命線。在監管部門看來,互聯網金融創新或許值得鼓勵,但就全局而言,面對潛在風險,改革發展需要相關配套和適應的平穩過程。
7.兼顧顯性輿論場和隱性輿論場的輿情研判
在熟人圈層化、半封閉化、半匿名化的無線輿論場,群體話題變得更加散落與私密,人群從公開的微博輿論場過渡到私密的微信、陌陌等移動社交圈子,反而使突發輿情事件的民意訴求更加封閉,其實並不利於了解社會真實的輿論意見構成。因此,在無線輿論場域中,有以媒介屬性更強的微博、視頻網站、新聞客戶端互動跟帖為代表的顯性輿論場,也有以社交屬性更強的微信、微信群、QQ群、社交網路、熟人問答社區等為代表的隱性輿論場。對此,要想準確把握社會輿論格局和民意走向,就需要兼顧顯性輿論與隱性輿論的雙向研判,兼顧網上網下的真實民意構成。
8.「反心靈雞湯」聲浪越來越強,社交媒介向個體生活略有回歸
2014年2月23日,學者于丹在微博發布一條談霧霾的「心靈雞湯式」的文字,有網友讚譽,也有人抨擊,質疑聲主要是不贊同將嚴肅公共議題置換為私人體驗。但是,微博、微信「朋友圈」里的「心靈雞湯」依舊佔據著不大的手機屏幕。另外,中央主流媒體微博中「防騙防盜」、「xxx產品質量」、「好人好事」等內容在2013年下半年來也顯著增強,並贏得較高的轉發量。由此可見,網民群體在關注硬新聞的同時,也通過社交媒介對身邊事務有了更強的認知。嚴肅媒體往往堅持軟硬新聞的二八定律,社交媒體向社會個體生活體驗靠攏,是拉近受眾關係的有效路徑之一。
註:
1、劉鵬飛,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副秘書長;盧永春、邱若辰,人民網輿情監測室輿情分析師。
2、艾媒諮詢:《2013年中國手機新聞客戶端市場研究報告》。
3、蔣彥鑫:《政務微博認證賬號超24萬個》,《新京報》2013年11月29日。
4、陳寧、潘宇峰等:《2013年騰訊政務微博和政務微信發展報告》,人民網輿情監測室,2013年12月6日。
5、韓元俊:《網民盛讚微博微信新聞客戶端傳播三中全會<決定>精神》,新華網,2013年11月26日。
6、劉斌、宋凌燕:《領導人「卡通片」網上爆紅「復興路上工作室」到底是誰》,《南方周末》2013年10月24日。
推薦閱讀:
※(455)2013年報預告「高送轉」股一覽
※2013年蛇年郵票最新行情介紹
※【星座】2013年節節高升的TOP5
※2013年運勢順暢的四個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