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進生」心理問題和教育對策
「後進生」心理問題和教育對策 錢昭平 「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但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卻是很難的,說難,並不是難在面向普通學生,更不是難在面向優秀學生,而是難在面向我們通常所說的「後進生」。筆者認為,要真正實施素質教育必須認識「後進生問題」、解決「後進生問題」,而在「後進生」問題上非常值得重視的,或者說非常值得共同探討的是—— 1.什麼樣的學生被人們稱為「後進生」; 2.「後進生」的心理有哪些特徵;
3.「後進生」心理形成的原因,特別是學校教育的原因是什麼; 4.針對「後進生」的心理問題,學校教育有哪些對策。 後進生是怎樣的學生 我們面對這樣一種現實,即我們的教育對象中存在著一批被人們(教師、家長、社會上其他人士)稱作為後進生的學生,對「後進生」這一概念持不同看法的人很多,由於大家對這類學生看的角度、認識的程度不盡相同,表達的方式不盡相同,所以有著許多不同稱法:差生、後進生、學業不良學生、學習困難學生、難教兒童、「其才能未被開發的人」(呂型偉語),還可以舉出很多的說法,不一而足。這些說法當中,「後進生」最直截了當,也見諸報端、文件。 對於這些稱呼,我們可以再作討論,但客觀事實是在學校教育中存在著這樣一部分學生—— 他們智力基本正常,具有一定的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思維力和注意力;有正常的心理活動,有各自的需要、動機、興趣、情感、意志和性格。但是,他們的學習成績不良,其中有一部分還伴有反社會化行為傾向,如思想意識不健康,行為上有曠課逃學、稱王稱霸、打架偷竊等違紀、違法問題,為了區別於一般學業不良的後進生,習慣上把這一部分學生稱作「雙差生」。 那麼一所學校里到底有多少後進生呢?由於各所學校情況不同,對「後進生」的理解也不盡相同,有很大的主觀性:因此,後進生的人數難以作一種精確的統計,但一般認為「學業不良」的後進生在初中學生中占的比例為10%-20%,雙差生約佔2%左右。不管怎樣,可以這樣認為,後進生是普遍存在的,這個事實一直在困擾著教師、家長和學生本人,使得教師和家長焦慮不安,特別引起教育工作者關注的是,一些後進生厭學、恐學,其中有一部分向著棄學發展,極少數還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當然違法犯罪的青少年學生中也有學業良好的,但所佔比例極小),至於聯想到他們作為「後進生」的經歷,會在他們心靈上留下什麼創傷,會對他們今後的人生產生什麼影響時,則更令人不安。應該說,對這一類學生的教育、轉化工作一直是普通中小學德育工作、教學工作的難點,也是教育工作者平時比較重視的一項工作。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卻出現這樣一種現象:一些教師並沒有放棄對他們的教育,在他們身上也花費了很多精力,然而往往事倍功半。問題出在哪裡呢?據筆者長期觀察了解,在對「後進生」的教育過程中,存在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就是對這些學生缺少科學的分析,其中包括對他們的成長經歷、所處環境、生理心理特徵進行分析,而是統稱他們為「壞學生」、「蹩腳學生」、「差生」,在教育中「大呼窿」、一刀切,未能在教育中很好地遵循「因材施教」和「注意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個性差異」的原則」。打一個比方,就像一個醫生給病人看病,不問病史、不看病情、不找病因,光知道這是病人就開藥方,這樣不能取得好的治療效果(甚至沒病看出病來)是很自然的了。 後進生是一個複雜的概念,每個後進生都有自己特殊的個性,都有著各自的特點,一般可粗略地把他們分為智力型和非智力型兩種。從對無錫市工讀學校學生分析來看,IQ值在80以下的智力型後進生約佔20%,這類學生記憶力差,不善於觀察、想像,缺乏有意注意力,學習容易疲勞,思維速度慢,他們在學習上花的時間和精力較其他學生多,但成績卻遠遠不如別人,而大部分後進生屬非智力型後進生,他們並不笨(筆者曾對一所初中的十名「校級後進生」作過分析,其中有九人智商IQ值在90以上,有四人達到110-120),他們高起興來,或者在某種壓力下,能表現出他們較高的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和思維力水平,但他們對學習卻不感興趣,有的懶惰,有的自卑,有的憑高興、三天打魚兩天晒網,有的與教師對立、「橫豎橫」,這些學生人數雖然不多,但是對班集體,對他人影響極大。這一類後進生如不加以控制、轉化,必然為學校的規範和紀律所不容,很有可能進一步發展到曠課、逃學、棄學,甚至走上違法犯罪道路。 後進生的心理特徵分析 「後進生」的特徵並不是用一個「差」能簡單概括的,我們一般所說的「雙差生」,除了學業不良之外,在行為上還存在著反社會化傾向和越軌行為,對這類學生的心理特點可以這樣作些分析:
⒈意志薄弱,缺乏自制能力,他們也想搞好學習,但缺乏持久性,對於學習上感興趣的內容能表現得異常活躍,而對學習起來困難較大的抽象、枯燥的知識便提不起精神來,這類學生的具體表現為:貪玩,玩時精力旺盛(看武打錄像可以看個通宵),學習怕動腦筋,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特別是缺乏持久的「有意注意」。他們感情脆弱,容易衝動,頭腦一發熱,什麼後果都不考慮,常常是下決心痛改前非,不久又故態復萌(因此常被一些教師認為是「欺騙老師」)。 ⒉重感情,渴望友誼和撫愛,尤其看重和老師的交情,但又對老師敬而遠之,畏而疏之。由於他們常給老師、班級帶來麻煩,因此他們心理上也常有壓抑感和苦悶感。他們常把江湖義氣當友誼,他們為幫助朋友,不惜違紀,不考慮自己的利害得失,如果那個老師對他好,他一定不會忘記。由於他們重感情而又往往得不到老師、家長的關心,因此常為了尋求心理補償,而產生不良結交,走上違紀、違法的道路。 ⒊有強烈的甚至扭曲的自尊需要,愛表現自己,愛出風頭,抖威風,他們有時為了表現自己而不惜欺侮同學,頂撞老師,公然違紀。自尊的另一面是自卑,自卑的學生實質上「自尊心」特彆強而且性格內向,他們有的可能是學習一開始時掉了隊,日積月累,積重難返,喪失了信心,有的可能是由於一兩次考試失敗,甚至只是在課堂上回答問題時遭到嘲笑、奚落,形成心理創傷,產生了自衛心理,自衛心理使他們對學習產生恐懼心理,為了防止再度出錯,避免別人的嘲諷,便常保持沉默,來保護自己的尊嚴,進取熱情銳減,長此以往,愈加自卑。 ⒋有強烈的逆反心理。他們的問題主要出在情感上,這類學生智力一般不錯,也有一定的學習能力,就是存心不好好學,非常任性,有時「橫豎橫」,老師讓這樣,他偏要那樣,學習成績時好時壞,時起時落,最終落伍。實踐中我們常看到這類學生並不是對每門功課,對每個老師都是這樣。造成學生在學習上的逆反心理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教師的教育方法不當或教育中的不公正,這使學生產生意義障礙,形成了逆反心理,他們對老師有了意見後,想用不好好學來報復老師,也就是學生經常講的:「你這樣對我,我就不好好學你教的課」。 「後進生」所具有的這些心理特點無論如何是我們尋找預防和轉化「後進生」的對策時必須加以考慮的。當我們作出「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的「承諾」時,更需要我們來幫助、關心、愛護這一類學生,更需要我們透過他們的行為來研究他們的心理,採取科學的教育對策,更有效地實施教育。 後進生的心理問題是怎樣產生的 後進生的心理問題是複雜的,這種「複雜」,是與使他們成為後進生的那些複雜的原因有直接關係的。蘇霍姆林斯基對「難教兒童」作這樣分析:每一個難教兒童都具有自己特殊的、跟其他兒童不一樣的個性,他們有各自的特點,有各自偏離常規的情況和原因,以及各自受教育的經歷。當我們在談論防差、轉差時,首先要搞清後進生的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後進生的心理問題是和後進生一起產生的,我們可以從後進生的形成的分析中較全面地來認識後進生的心理問題的由來。那麼後進生是什麼時候產生的呢?在不正確的教育思想影響下,什麼時候有了學生和分數,什麼時候就開始有了後進生,後進生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出現了。說實在的,一年級功課要求低,孩子們都不笨,60分以下幾乎沒有,老師們似乎習慣於學生中有「左中右」的正態分布,於是80分甚至90分以下就算不及格,如果大家都掌握了,便再加深,直到一部分學生顯示出「差」也就是區分出「後進生」來為止。天真爛漫的孩子,歡天喜地地帶著全家人的祝願跨進校門,沒過幾年,其中一些孩子就成了我們今天所說的後進生,這裡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據筆者多年來接觸的後進生的情況來看,原因不外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環境和學生本人四個方面。(見圖) 學生致差因果圖 社會環境 學校教育
│ │ 城市化的負面─┤ 教育思想不端正─┤ 效應 │ ├─德育工作存在 ├─社區風氣 教師思想、業務─┤ 偏差 社會轉型期的各│ 差 素質低 ├─教育環境、設 種社會問題 ─┤ 中小學教育脫節─┤ 施條件差 ├─存在不良夥伴 │ 後進生形成 ────────┼─────────────────┼──────> 的 缺乏管教 │ 體質差─┤ 原 因 或管教過度─┤ ├─心理素質差
家庭結構 ├─期望過高或過低 智力偏差─┤ 不良或殘缺─┤ ├─特別興趣干擾 ├─家長行為失范 學習動機不足─┤ │ ├─學習不得法 │ │ 家庭教育學生本人 這四個方面的原因之間又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學生自身也不是一個被動的客體,而是作為一個積極的主體在其中受到影響並起著作用的,所有這些原因構成了一個「致差」的系統。我們在分析後進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時,既要看到各方面的原因,又要著重分析相關度較大的學校教育因素,「學校教育」的致差原因是值得我們高度重視的。當然我們不能產生這樣一種誤解:後進生都是我們學校教育不當引起的,但我們應當承認,有一部分後進生心理問題的產生與學校教育有直接聯繫,筆者稱之為「教源性後進生」。據醫學刊物介紹,有一種叫「醫源性疾病」的,每一百位病人中,有十個左右是醫療造成的,包括診斷錯誤、用藥不當、藥物反應、交叉感染等。應當說醫務界承認「醫源性疾病」是很有勇氣的,大家常把後進生比喻為病孩,我們不禁會想:這些落伍的後進生有多少是由於學校的教育不當造成的,也就是說後進生中有多少是「教源性後進生」呢? 後進生形成的學校教育原因 一、不正確的教育思想是產生「教源性後進生」的根本原因。在不正確的人才觀、質量觀的影響下,我們有些同志不顧及學生在德智體各方面的差異,在考試分數上「高標準、嚴要求」,而在其他方面卻過分寬容。能考高分,哪怕其他方面差,也算是優生;考了低分,哪怕其他方面再好,就叫「後進生」。在不正確的學生觀的影響下,我們有些同志偏愛學業基礎好、家庭學習條件好、家長素質好的學生,對一些本應特別關心的學習困難學生、有這樣那樣問題的學生,有意無意地冷落他們,使他們感受不到溫暖和關心,導致產生厭惡學習、怨恨老師的情緒,走上放棄甚至抗拒學習的道路。 目前仍普遍存在的應試教育是一種片面的淘汰式教育,為了少數學生的發展(也偏重於智育的發展),而以犧牲多數學生的全面素質的提高和健康成長作為代價,由應試教育帶來的片面追求升學率、中小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等弊端已顯而易見,而應試教育以一時的學習成績來評價學生,使得一些因各種原因學習成績暫時落後的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地位低下,使這些本該受到更多的關心和幫助的學生反而較少得到老師的重視,甚至受到冷落和歧視,導致一些學生厭學、恐學,甚至走上棄學的道路,從這個意義上說,一些青少年學生走上歧途,「應試教育」的負面影響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間接原因。
二、簡單的教育方法、浮躁的教育態度是產生「教源性後進生」的重要原因。我們有些同志對學生思想上、學習上的問題,在教育處理時不對症下藥、循序漸進,而是簡單化、求速效。在教育、幫助一些行為習慣差、學業基礎差的學生時,缺乏足夠的耐心和恆心;對一些不善於學習的學生,只是簡單批評「學習方法太差」,至於怎樣動用適合其本人情況的學習方法,卻缺乏具體的指導;對一些學習情緒低落、態度消極的學生,只是說他們心理上存在問題,卻很少去查尋這些心理問題的根源,並給予積極的幫助。教師急於提高質量,常常採取「加班加點的教學」、「管頭管腳的教育」。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強制執行統一的、但對「後進生」來說是過高的要求,使學生遭受更多的挫折和失敗這種外壓式的強制教育,把學生視為被動的、消極的教育受體,嚴重地壓抑學生學習內部動力機制的形成和發展。在這種教育下,相當一部分學生自暴自棄,無力去發現自己的優點,發展自己的長處。 我們有些同志不顧及學生身心發展速度上的差異(據研究表明,在身心發展上,有的學生先快後慢、有的先慢後快),對一些發展暫時滯後的學生便叱之為「後進生」。我們還有一些同志為了防止一些行為有問題的學生影響同學,不是在班集體中對他們進行積極的幫助,而是採取「孤立」他們的辦法,為了促使學生認真學習,不是對他們進行嚴格要求下的耐心輔導和幫助,而是採用「罰抄」、停課的辦法。殊不知,這些「殺手鐧」往往一下子就把一個學生打進「後進生」的隊伍,效果適得其反。我們的一些教師往往只會看到學生今天的消極,很少去分析、思考其產生的真正原因,而對這些學生採取的一系列「傳統的」對策不僅不能轉變他們,反而加劇了失敗者心態的進一步發展。 至於在教育已經成為「後進生」的學生時,不尊重學生人格,諷刺挖苦,揭老底,說過頭話,武斷批評,動輒訓斥,下「最後通牒」,做過頭事、體罰、變相體罰、趕出教室,更是只會把學生推向更差的行列,有百害(且不說有些行為具有違法性)而無一利。 在這些不正確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態度的影響和作用下,加上社會環境、家庭教育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後進生」的不斷產生,後進生的心理問題如此之多之複雜也就不足為奇了。 學校作為教育的專門機構,也有責任對產生後進生的其他原因進行積極的干預。我們的教育工作實踐至少告訴我們這樣兩點:一是我們的教育不當會導致後進生的產生,二是我們的學校教育能在防止後進生的產生、轉化現有的後進生上起特別重要的作用。 學校教育對策 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在防差、轉差問題上,沒有理由責怪、推諉,我們不能等社會風氣好了再去轉化後進生,也不能等每個家庭都既重視又懂得家庭教育了再去防止後進生的出現,要緊的是,現在我們應該幹什麼。 一、應該進一步端正教育思想,端正學生觀、質量觀、師生觀,提高對「後進生」轉化工作的思想認識。 在這方面大家經常談,如「學生觀」上要相信每個學生都具有成功的潛能,「人才觀」上要承認人才的層次性,「質量觀」上要看到優生高分是質量,「後進生」進步也是質量等。「天生我才必有用」,不管學生學業成績好壞,在教師(不是普通人)眼中,應該看到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潛力,對於後進生來說,要給予他們更多的關心,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代表社會來對他們過去由於各種原因而受教育、受關心不足的一種補償。因此,這裡本人想著重說的是,教師在教育轉化「後進生」時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使命感。 「後進生」的「差」並不是與生俱來的,產生「後進生」的原因很多,有社會的原因,有家庭的原因,也有學校教育的原因(當然也有學生本人的原因),他們剛上學的時候並不是「後進生」,這些年幼的孩童,往往由於各種並不是自己的過錯的原因,而一步步走向「後進生」的行列,他們在社會化過程中,許多應該得到的教育沒有得到,許多應該得到的關心、愛護、幫助沒有得到;許多對於他們的年齡來說不應該得到的卻得到了:挨批評,寫檢查,作檢討,班內孤立,甚至被當眾體罰。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轉化這些並不討人喜歡的學生時,應該樹立這樣的思想:我是教師,我是受社會委派來彌補這些「後進生」過去受教育的不足的,也只有這樣,我們才有可能像醫生對待病人那樣,去研究他們,去為他們制定教育方案,選擇合適的教育方法,去用極大的耐心期待著他們的每一點微小的進步,去為他們的每一點進步而高興,也才會「愛」這些需要愛又缺少愛的孩子。在轉變「後進生」上,作了努力,未必馬上能看到成果(這是教師最傷腦筋的),但如果我們不作努力呢?我們應該具有這樣一種起碼的思想認識:我們現在之所以要這樣去做,是因為教育轉化「後進生」是我們的社會責任和職業使命。
教師是為學生服務的,教育工作者要「換位」思考,我們要從滿足「後進生」正當的心理需求角度來思考改進我們的教育。 我們在教育學生時,不是光考慮我現在要教你什麼,怎樣教你,而是先要考慮學生需要我教他什麼,需要我怎樣去教他。然後我們就會考慮:怎樣才能不使他們懼學、厭學,怎樣滿足他們的合理的心理需求,怎樣幫助他們克服已存在的不良習慣,不良心理,怎樣與這樣的學生建立好師生關係,怎樣讓他們在學習上取得成功,……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會有實效,才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二、建設良好班集體,為「後進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發展創設良好的微環境。班集體建設的成功實踐表明,一個優良的班集體就是一個有利於學生健康成長的優化的微環境,一個在某些方面暫時落後的學生在這種充滿健康、融洽、友好氣氛又不乏紀律、規範、幫助的環境中學習、生活,能產生強烈的安全感、滿足感、幸福感和責任感,容易形成積極的社會態度和價值觀。班集體中富有鼓舞力量的目標有助於「後進生」產生進步的動力,在一個良好的班集體中,暫時落後的學生會感到溫暖,得到友愛,消除思想顧慮,增強上進心,即使是一些「學業不良」的學生也不容易走上厭學、棄學的道路;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助於「後進生」得到較多的幫助,良好的班級人際關係也能較好地抑制學生與外界的不良交往;有效的管理機制有助於「後進生」約束自己的言行,在一個良好的班集體中,學生會受到來自集體的壓力,有較強的集體榮譽感,容易剋制自己的不良行為動機;豐富多採的集體活動有助於「後進生」改變自己不利的角色地位。從我市班集體建設的實踐來看,凡是一些班集體建設開展得好的班級,後進生少,後進生轉化率高,這就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對一個「後進生」來說,還有什麼比遇到一個好老師、來到一個好集體更幸運的呢?因此,建設一個優良的班集體也是實施心理教育所不可缺少的。 三、處理好學生問題。處理學生問題,是防差、轉差的關鍵時刻,學生是進一步還是退一步往往就在此一舉,這裡也是防止學生心理遭受創傷,幫助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關鍵,教師在處理學生問題時要做到「十要十不要」: 一要認真調查研究、周密思考,推遲判斷;不要武斷下結論,憑主觀印象、想像辦事。二要正確運用教師集體的力量教育,幫助學生;不要辦公室里老師你一言,我一語,對有問題的學生群起而攻之。三要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感到老師對他的期望,樹立自信心;不要不管問題有否聯繫,就揭老底,揭傷疤,算老帳,算總帳。四要善意幫助學生,保護學生隱私;不要隨意在師生中擴散學生錯誤的情節。五要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不要因怒而從嚴,因喜而從寬,因為是後進生就從嚴,是優生是班干就從寬。六要在教育時說話要留有餘地;不要說過頭話,輕易下「最後通牒」、「忌語」連篇。七要依法施教,文明施教;不要做過頭事,動輒趕學生出教室,甚至體罰、變相體罰學生。八要多做思想工作,心理疏導工作;不要動輒叫學生作檢討,寫檢查,揪住問題不放。九要對「學生能教育好」充滿信心;不要一碰就把學生「送給」班主任,送到政教處,讓學生看出你對他沒辦法。十要把家長當作同盟軍,幫助家長,支持家長,共同教育學生;不要學生一有問題,馬上就把家長叫到學校來,甚至隨意指責、訓斥家長,把家長放到自己的對立面去。 四、通過不斷幫助學生成功,調動學生的內在積極性,不斷提高他們自尊自信的水平,逐步轉變失敗者心態。 後進生真正意義上的轉化在於學生內在積極性的調動,他們自尊自信的水平的提高,失敗者心態的轉變,對此,教師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教師對學生要有積極的期望和要求;教師要多方面為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誘導學生參與教育、教學活動;教師對學生要多作鼓勵性評價,使學生得到成功的體驗;教師要有意識強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使學生的非智力心理品質得到改善。通過不斷幫助學生成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內化教育要求,啟動和形成學習內部動力機制,這一過程的多次反覆和深化,學生髮現自己併產生自我學習、自我教育的機制。當然,在這一過程中也會出現失敗,學生個體發展也會出現反覆,這就需要教育學生正確對待爭取成功過程中失敗與成功的辯證關係,而教師確立「每一個學生都能成才」的教育信念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要積極為學生創造各種成功的機會和條件,誘導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發揮自己的潛力。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實施鼓勵性評價,從學生原有的基礎出發,發現和肯定學生的每一點進步和成功,促使學生髮現自己,看到自己的力量,找到自己的不足,滿懷信心地不斷爭取成功。重視學生的自信心、意志力、成就動機培養,促使學生的失敗心態轉化為成功心理,形成自我學習、自我教育的內部動力機制,培養學生成為學習的成功者。 防差、轉差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也是一個具有長期性、廣泛性、複雜性和艱巨性等特點的工程,後進生的心理問題光憑學校教育是解決不好的,但高度重視這個問題,主動地去解決好這個問題,則是我們學校教育首先要做到的,也是應該做到的。 2003年8月14日
主要參考文獻: 1.潘菽:《教育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2.魯潔、吳康寧:《教育社會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3。馬加樂等:《非智力因數與學校教育》,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4.楊安定等:《世紀之交的工讀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5.[美]布盧姆等:《布盧姆掌握學習論文集》,福建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6.《學習困難學生研究》,上海市閘北區教育局,1991年。 |
推薦閱讀:
※(轉) 哲學如何面對現實問題
※電磁兼容測試經常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跳出圈子看問題
※小額訴訟程序適用的問題與對策
※異常子宮出血的病理診斷應注意哪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