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把撒哈拉當做一大塊沙子看待了
撒哈拉並非生來是沙漠,也不止是沙漠,更阻擋不了南北兩岸非洲人民互相交往的美好願望。
昨天有一位地球人說,她第一次從衛星圖上看世界,被截然分立的黃色和綠色所震驚,好像世界截然分為兩個世界,她從沒想到世界有那麼大一片區域是不適合生存的。
從非洲西海岸一直延伸到蒙古的黃色帶:
以及目之所及一片荒涼的澳洲大陸:
而其中最龐然者——撒哈拉沙漠:
其龐然程度,以至於全球分區上,北非被歸入環地中海區,而非洲則是——撒哈拉以南非洲。
撒哈拉沙漠總面積約906平方公里——這相當於:
以及
雖然非洲總面積約3020萬平方千米,撒哈拉占其三分之一。
但對於撒哈拉國們:
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利比亞、西撒哈拉、茅利塔尼亞、馬里、尼日、查德、北蘇丹、埃及(有尼羅河,待商榷)
〒_〒
但在上一個冰河時期,撒哈拉還不是一個沙漠,氣候類似於東非,在沙漠地帶發現了大約有3萬幅古代的岩畫,描繪各種在沙漠中活不下去的動物。但撒哈拉自從公元前3000年起,除了尼羅河谷和分散在沙漠中的綠洲附近,已經幾乎沒有大面積的植被存在了。
那時可能是這樣的:
利比亞——塔德拉爾特阿卡庫斯岩畫:
可見撒哈拉也和其他地區一樣,並不是鐵板一塊的沙子,也是有鼻子有眼,有高山有河谷的。
曾經可能是這樣的:
現在是這樣的:
氣候變化之後,東部尚有尼羅河,西北方阿特拉斯山脈降水尚可,巨大的內陸確實幹掉了,並向西向北直抵海岸。這嚴重妨礙了古代西非人民與地中海中東文明圈的交流。對於旅行者和商人開說,這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似乎是這樣的:
其實比這糟的多,畢竟海上相比沙漠,吃喝都更容易解決。但就像所有海一樣,島總是有的,所以撒哈拉海兩岸一直以撒哈拉中的孤島綠洲為節點貿易與交流,直到現在。
在路線的選擇上,水源、距離、避開流動沙漠是主要的考慮因素(地下有水有山抄近路)。在先人們不斷得摸索路線以及葬身大海之後,逐漸形成了穩定的路線,經我團觀察整理,是這樣的:
為了讓大家不至於過目即忘:
可見,南北溝通的孔道大致三組——東西中。東線沿尼羅河上下,按下不表;中線主要將北部的利比亞、突尼西亞與南部奈及利亞、查德(尼日河流域、查德湖區)相連;西線主要將北部摩洛哥、阿爾及利亞與南部西非海岸諸國(塞內加爾河、甘比亞河流域)相連。
北部各節點多為港口,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共享阿特拉斯山脈,良港也較多,利比亞港口則較為稀缺。撒哈拉內部各節點要麼選在有泉水湖泊處,要麼選在山脈邊緣,其目的就是溝通南北兩邊的綠色地帶。南部各節點則位於大河流域與各湖區。
--- 觀賞節點 ---
摩洛哥——休達港:
阿爾及利亞——阿爾及爾(首都):
突尼西亞——突尼西亞(迦太基城):
利比亞——的黎波里(首都):
利比亞——班加西:
阿爾及利亞——提米蒙:
茅利塔尼亞——阿塔爾:
茅利塔尼亞——阿萊格:
塞內加爾——聖路易斯(塞內加爾河):
利比亞——古達米斯:
利比亞——加特:
尼日——阿加德茲:
馬里——加奧(尼日河):
查德——查德湖(貌似水不多了):
古時的路線與當代公路大致吻合,看來這些路線都是久經考驗的,也表明地理因素是多麼穩固(尤其在這種環境制約很強的地方)。同時,工業時代所需的新資源也改變了撒哈拉的性質,他的豐富資源吸引殖民與投資,併產生新的生產中心、城市中心和路線,如西撒哈拉的磷酸鹽、茅利塔尼亞的鐵、利比亞的石油。
總之,再不要把撒哈拉當做一大塊沙子看待了,人家有港口、有路線、補給點等等一應俱全。當然,既然出航,怎麼能不帶船——沙漠之舟。
撒哈拉的是——單峰駝: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別人找你借錢呢?
※如何看待美色?
※如何看待許嵩對於唱歌的理解?
※為了18萬彩禮,母親把相愛的兩人逼上絕路,女兒最終選擇了自殺,這事你們怎麼看待?
※如何看待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TAG:看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