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立志 博學 修身 報國》——博學篇之二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諸葛亮《誡子書》 【譯註】不學習無從擴展自己的才華,沒有志向無從使學業有成。 【評述】諸葛亮對他兒子的教誨,是從切身經歷中總結出來的經驗之談。 人好學,雖死猶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屍走肉耳。 ——王嘉《拾遺記》卷六 【譯註】人如果好學,即使是死了還活在人們心中;不學習的人,儘管還活著,只不過是行屍走肉罷了。 【評述】王嘉是東晉的小說家。他的《拾遺記》記載了上古至東晉的神話、傳說,多為正史所不載。據王嘉說,這句話是東漢學者任末的臨終遺言。任末十四歲起就離家遠出求學,他的座右銘是:「人而不學,則何以成?」任末學習興趣廣泛,看書有收穫時順便就記在自己的衣服上,他所住的房子的牆上、柱子上、園子里的樹木上,也都寫滿了他讀書一時即興記下的心得體會。因此,遠遠近近推崇任末學問的人,都跑到他家中來抄寫他的筆記。人們還給任家起了一個名字:「經苑」(寫滿經書的花園)。任末去世後,來抄書的人還是絡繹不絕,說明了他的遺言可還真是應驗了! 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 ——劉勰《文心雕龍·神思》 【譯註】認真學習,以便積累自己的知識,明辨事理,以便豐富自己的才華。 寶:寶物,這裡指知識。酌:斟酌,有考慮、思辨的意思。 【評述】劉勰是南朝梁的文學批評家。他的《文心雕龍》堪稱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上的集大成之作。《神思》主要探討文學作品的構思問題,劉勰主張,好的作家應不斷學習積累知識,他的才華就能日漸豐富。 觀天下書未遍,不得妄下雌黃。 ——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 【譯註】沒有看遍天下之書,就不能胡亂地信口雌黃。雌黃:即雞冠石。黃赤色,可作顏料。古時寫字用黃紙,寫錯了,就用雌黃塗抹再寫。 妄:胡亂。 【評述】顏之推是北齊文學家。他的《顏氏家訓》是為了以儒家思想教育子弟而作。顏之推根據個人讀書經驗告誡子弟,不要在讀書太少的情況下隨隨便便發表意見,實際上就是強調博學。 學者猶種樹也,春玩其華,秋登其實;講論文章,春華也;修身利行,秋實也。 ——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 【譯註】學習就像種樹一樣,春天賞玩它們的花葉,秋天收穫它們的果實。談論道理,書寫文章,就像是春天的花葉,修養身心,改善道行,就像是秋天的果實。 【評述】顏之推在這裡以春華秋實來比喻學習的全過程,說道理寫文章,在學習中固然是必要的,但學習的終極目標是升華每個學習者的精神世界,也就是我們今天常講的提高學習者的綜合素質。 諺云:「積財千萬,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習而可貴者,無過讀書。 ——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 【譯註】俗話說:「積累千萬財富,不如有一門小小的技藝在身。」 技藝中容易學習而又可寶貴的,沒有哪個比得上讀書的了。 伎:通「技」,技藝。 【評述】早在西漢就有一句民謠:「遺子黃金滿藏,不如一經。」(《漢書·韋賢傳》)顏之推的這段話,顯然是從漢代民謠中得到啟發而說的。不可否認,顏之推在這裡多少流露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不健康成分,但他對子弟教育不敢掉以輕心,告誡他們與其積攢財富,不如多多讀書,通過讀書學習,掌握一門技藝就足以安身立命了。作為一個封建時代的文學家與政治家,能夠清醒地意識到這一點,也算難能可貴了。起碼,他比起後世那些溺愛兒孫,只想在物質上滿足兒孫的人來說,要高明得多。 學若牛毛,成如麟角。 ——顏之推《顏氏家訓·養生》 【譯註】學習者如牛毛一樣多,學成者如鳳毛麟角一樣罕見。 麟角:麒麟的角。麒麟是傳說中象徵祥瑞的一種動物,十分罕見。因此人們把難以見到的東西叫鳳毛麟角。 【評述】晉代葛洪的《抱朴子·極言》中有「為者如牛毛,獲者如麟角」之語,顏之推顯然是從中受到某種啟發,他把葛洪的原話改動一下,來說明學習成功者的難得,以此來激勵晚輩努力攻讀。後來,「學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就成了一句人們耳熟能詳的話,屢屢出現於古書之中。 睹一事於句中,反三隅於字外。 ——劉知幾《史通·敘事》 【譯註】讀書時在文字中看到一件事,要懂得在文字之外去舉一反三。 隅:角落。 【評述】劉知幾是唐代史學家。《史通》是他數十年鑽研史學的結晶,也是我國最早的史學理論著作。劉知幾認為,讀史書時不僅要搞通字句,而且應該從字裡行間去讀出作者沒有直接講出來的意思。雖然他談的是閱讀史書的方法,但他所主張的善於提出疑問、善於思考的學習方法,對後來求學的人來說,還是具有普遍意義的。孔子曾說過,他教學生時,學生如果「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就是說,學生在聽了老師的教導後不能舉一反三,他就不教了。劉知幾的主張,可以說是對孔子主張的繼承和發揮。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譯註】讀書讀穿了萬卷,動筆寫文章時自然就如有神助。 【評述】杜甫是唐代詩人。這是他根據自己讀書寫詩的經驗體會總結出來的至理名言。 讀書患不多,思義患不明。患足已不學,既學患不行。 ——韓愈《贈別元十八協律》 【譯註】讀書擔憂讀得不多,思考書中的涵義擔憂想不明白。擔憂有自滿情緒不再學習,學成之後又擔憂不去實行。 【評述】韓愈把自己的讀書、實踐的經驗用詩的形式寫出來,頗為別具一格。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韓愈《進學解》 【譯註】學業精通在於勤奮而它的荒廢由於嬉戲,德行養成在於思考而毀於隨波逐流。 嬉:嬉戲。隨:追隨,指隨波逐流,隨聲附和,不加思考。 【評述】《進學解》是韓愈擔任國子博士(當時最高學府太學的老師)時寫的,是為自己的懷才不遇而自我解嘲式的文章,有許多正話反說、反話正說的內容。但這兩句話確實是經驗之談,也是規律之談。 學廣而聞多,不求聞於人。 ——韓愈《爭臣論》 【譯註】學問廣而見識多,不希求自己出名。 【評述】韓愈發動古文運動,從思想到文字都倡導向秦漢學習。這句話就是孔子說過的「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的意思,韓愈贊同孔子提出的「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充實自己」的主張。 童心便有讀書癖,手指今余把筆痕。 ——劉禹錫《送周魯儒赴舉詩》 從童年起心中就有讀書的癖好,手指上現在還留下了當年握筆的痕迹。 【評述】劉禹錫的這兩句詩語帶誇張。不過,如果不是早年就開始勤學,他又怎麼能成為名震一時的大詩人呢? 人不讀書,其猶夜行;二毛之叟,不如白面書生。 ——段成式《酉陽雜俎》 【譯註】人如果不讀書,就好像夜裡走路;頭髮斑白的老頭子,不如白面書生。 二毛:人老後頭髮斑白的樣子。 【評述】段成式是唐代晚期的文學家、小說家。他出身於世家大族中,其家藏書甚多,博覽強記。他的《酉陽雜俎》是中國小說史上著名的雜俎類小說,雖多神佛迷信之說,但也有一些較好的傳說故事,保存了一些逸文秘籍,多為後人所徵引。段成式在此強調的,是讀書的重要性。 學古不泥古。 ——劉眗《舊唐書·孫思邈傳》 【譯註】學習古法不拘泥於古法。 泥:拘泥。 【評述】孫思邈是唐代醫學家。小時候因病學醫,博覽經史百家,一生致力於醫藥研究工作,總結唐代以前的臨床經驗和醫學理論,在醫學上有較大貢獻。他主張醫生學習古法卻不能拘泥於古法,對於其他學科的學習,同樣是適合的。 不自滿者受益,不自是者博聞。 ——林逋《省心錄》 【譯註】不自滿的人會受益,不自以為是的人會博聞。 【評述】林逋是北宋詩人。他雖然「梅妻鶴子」,瀟洒得很,但骨子裡還是個傳統文人,在個人道德修養問題上仍然強調博聞謙虛。 知不足者好學,恥下問者自滿。 ——林逋《省心錄》 【譯註】知道自己不足的人好學,羞於下問的人自滿。 【評述】虛心與自滿是一組相反的概念,判斷一個人究竟是虛心還是自滿,只須看看他是否好學,是否不恥下問就行了,林逋提出的這個標準應該說十分準確。 強學博覽,足以通古今。 ——歐陽修《賜翰林學士吳奎乞知青州不允詔》 【譯註】努力學習廣泛閱覽,就足以博古通今。 強:儘力,竭力。 【評述】歐陽修能成為北宋文學家、史學家,與他的博學廣取,是有極大關係的。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未有學其小而能至其大者。 ——歐陽修《易或問三首》 【譯註】學習時得到宏大知識的人,就可以兼有那些細微的知識;沒有那些專門挑小東西學習的人,能達到宏大知識結構的目標的。 【評述】歐陽修在這裡講的,是如何選擇學習目標的問題,我們不妨把自己的學習目標定高一些,定大一些,這樣學習效果才會更好。 開卷有益。 ——王辟之《澠水燕談錄》 【譯註】只要打開書卷就一定會有收益。 【評述】王辟之是北宋文學家、小說家。《澠水燕談錄》是北宋著名的筆記小說集。「開卷有益」四字雖然簡單,卻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學者貴於行之,而不貴於知之。 ——司馬光《答孔文仲司戶書》 【譯註】求學者貴於實踐自己的所學,不貴於知道了就算數的態度。 【評述】司馬光是北宋政治家、史學家和文學家。他在這裡說的是「知行合一」的問題,這也是中國傳統教育中一直強調的問題。他在「知」與「行」之間的關係強調實踐第一,這是正確的。但還語而不詳。「知」與「行」實際上是不可割裂的,是互為因果,不斷深化的。明代思想家王守仁在《傳習錄》中說:「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就顯得更為辯證和融通了。 於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 ——張載《經學理窟·義理》 【譯註】讀書在別人沒有提出疑問的地方提出疑問,學業才是有所長進了。 【評述】張載是北宋理學家,「關學」的創始人。他認為,讀書要關於提出疑問才能在學業上有所長進,這無疑是正確的。孟子早就說過「盡信書,不如無書」(《孟子·盡心下》),胡適先生也說過:「做學問要在不疑處有疑,待人要在有疑處不疑」(《胡適往來書信選》),講得就是這個道理。 學貴心悟,守舊無功。 ——張載《經學理窟·學大原下篇》 【譯註】學習可貴的是內心有所感悟,因循守舊不會有成效。 功:成績,功效。 【評述】北宋是中國學術思想發生大變革的時代,作為理學家的張載所說的,不外是他對於儒學思想體系學習過程中的體驗,但對學習來說,也具有一般性的意義。 問之不切,則其聽之不專;其思之不深,則其取之不固。 ——王安石《書洪範傳後》 【譯註】請問求教不急迫,那麼他聽取意見就不會專心;思考不深刻,那麼他學到的知識就不會牢固。 【評述】《洪範傳》是王安石對《尚書》中的《洪範》篇所作的闡釋。《書洪範傳後》是王安石對自己所作《洪範傳》寫的跋語。王安石不滿於當時研究儒家經典的章句之學,他針對當時學界不善於提出問題,不善於思考的情況說了這段話,說明了多問、多思是學習取得成功的關鍵。 年少從他愛梨栗,長成須讀五車書。 ——王安石《贈外孫》 【譯註】小時候放任他愛梨子栗子,長大成人了就該讀五車經書啦。 從(zòng):放縱,放任。五車:形容書之多。語出《莊子·天下》:「惠施多方,其書五車。」現在的成語「學富五車」就源於《莊子》。 【評述】王安石喜愛孫子,這是人之常情。但王安石對孫子的放任僅限於兒時,甚至當孫子還沒有長大成人時,他已經為孫子提出了將來讀書的任務了。可以說,這才是對晚輩最大的關心和愛護。 不一則不專,不專則不能。 ——蘇軾《應制舉上兩制書》 【譯註】如果學習不專一,學到的知識就不精深,沒有精深的知識就沒有才能。 【評述】蘇軾認為,一個人的才能與他學業的專精有極大關係,這一點對我們有很大啟發。蘇軾本人是一個通才,否則他就不可能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上都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了。可偏偏是這個通才,卻大講知識的專一,這恰恰說明一個人在學習時可以有廣泛的興趣,但是,只有在最適合他本人條件的某個領域中,他才可能超越前人。如果僅僅滿足於做一個「通才」,那麼,很可能他將無所不知,遇到什麼都可以高談闊論一通;但要做一件具體工作時,他又會一無所能,束手無策,這就和教育的初衷相反了。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蘇軾《雜說·送張琥》 【譯註】廣博地閱讀而簡要地選取,豐厚地積累而少少地發表意見。 約:簡明,簡要。 【評述】「博觀約取」、「厚積薄發」現在成了使用頻率很高的兩個成語。前一個強調的是學習要懂得思考,也就是魯迅先生所說的「放開眼光,自己來拿」;後一個強調的是研究要耐得住寂寞,要有真知灼見,萬萬不可嘩眾取寵。 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蘇軾《送安悖秀才失解西歸》 【譯註】舊書不應該厭倦於多次閱讀,熟讀深思之後書的精髓你就自然知道啦。 【評述】蘇軾的學習經驗是讀過的好書不厭百回讀,反覆琢磨,反覆思考,多換幾個角度去閱讀和思考,那麼,每讀一次總會有新的發現,這可真是經驗之談。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晚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陸遊《冬夜讀書示子聿》 【譯註】古人在學問上不遺餘力,年青時的努力到晚年才成功。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終歸覺得淺薄,極知書本知識要親身去實踐,才能體悟到其中的深層旨趣。 絕:極。躬:親身,親自。 【評述】陸遊作為偉大的愛國詩人,不僅為祖國歌唱了一輩子,而且積極投身於抗金的實際鬥爭。所以他在詩中明確告誡兒子,要投身社會實踐。他還根據自己寫詩的體驗告訴兒子:「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示子通》),兩首詩的精神是一樣的。 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訓學齋規·讀書寫文字》 【譯註】讀書要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 【評述】朱熹在這裡說的是讀書的方法,看書「眼到」是不成問題的,否則就會不知所云:「心到」則是邊看邊想,也容易理解:「口到」則是古人的經驗之談,古人看書講究大聲誦讀,以現代心理學理論去解釋,就是儘可能調動人的視覺、聽覺,與他本人的心理活動密切配合,就會大大提高讀書的效率。今天的讀書人不妨嘗試一下這種方法。 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 ——朱熹《讀書之要》 【譯註】讀書應循序漸進,熟讀時精密地思考。 【評述】這也是善讀書者的經驗之談。 聖人之所以聖,卻不在博學多識,而在「一以貫之」。 ——朱熹《朱子語類》四十五 【譯註】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還不在於他的博學多識,而在於他能夠將學到的知識用一樣東西通貫起來。 卻:還。 【評述】在南宋眾多的理學家中,朱熹是以博學著稱的。而他在這裡卻強調,聖人與眾不同之處不在博學,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孔子曾對學生講過:「吾道一以貫之」(《論語·里仁》),提醒學生在學習中要善於抓住問題的關鍵,不要眉毛鬍子一把抓。宋人筆記把只讀書卻不善於思考和提煉的人戲稱為「兩腳書櫥」,話雖然刻薄了一點,道理卻是不錯的。 讀書切戒在荒忙,涵泳工夫興味長。 ——陸九淵《語錄》 【譯註】讀書應切實地戒除慌忙的習慣,深入體會的功夫中興趣悠長。 荒忙:慌忙。涵泳:本意是沉浸,引申為深入體會。興味:興趣。 【評述】陸九淵主張從容讀書,反對慌慌張張地趕任務式的讀書。 對從容不迫的讀書之趣,陸九淵作了繪聲繪色的形容,這實在是十分有趣。 至博而約於精,深思而敏於行。 ——方孝孺《書籤》 【譯註】學習要廣博而最後簡要地掌握其精華,深入思考而後敏捷地付諸行動。 【評述】方孝孺是明初文學家、政治家,明代開國功臣宋濂的學生。「靖難之變」中拒絕朱棣起草繼位詔書的命令,朱棣曾以」滅九族「相威脅,方孝孺仍不為所動,最後全家甚至包括學生都被慘殺。如果說,方孝孺對學習應「由博返約」的說明還沒有什麼特別之處的話,那麼,他以付出鮮血與生命為代價的「敏於行」,就值得後人肅然起敬了! 為學大病在好名。 ——王守仁《傳習錄》 【譯註】治學最大的弊病是喜好名聲名氣。 【評述】王守仁的這一告誡的確振聾發聵。一個人,如果為了個人的名氣、名聲去學習,不可能真正學好。即使學成了,他對國家、社會和人民也不會有大的幫助,因為他帶著太多的個人功利目的了。 好學窮理,老而彌篤。 ——《明史·楊慎傳》 【譯註】好學而窮盡萬物之理,到老了反而更加堅定了。 【評述】《明史》是清代官修的史書,為史學家張廷玉等撰。楊慎,明代文學家。明武宗正德年間考中狀元,為官剛正不阿。嘉靖時「議大禮」案中因上書嘉靖,反對嘉靖追贈父母為帝後,被捕下獄,三十七歲刺配雲南永昌。楊慎在流放地生活了三十四年,直至去世。在三十四年的流放生涯中,楊慎堅持學習和著述,堅持儘可能地為當地老百姓說話,為老百姓做好事。因此《明史》用這兩句話來稱讚他。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董其昌《畫旨》 【譯註】讀萬卷書,走萬里路。 【評述】董其昌是明代文學家、書畫家。中國傳統文人一直強調:只有多讀書,多接觸社會,多遊覽名山大川,才能開闊自己的眼界,寫出好文章。不過,是董其昌第一個用這麼精鍊準確的八個字,概括出傳統文人的精神追求,為此,我們應該感謝他。 君子之貴才學,以成身也,非以矜己也;以濟世也,非以夸人也。 ——呂坤《呻吟語·問學》 【譯註】君子重視才學,是用來成就自身的德性,不是拿來炫耀自己;是用來濟助世人,不是拿來向別人誇耀。 貴:崇尚、重視。矜:炫耀。 【評述】呂坤這段話的意思仍是「古之學者為己」,但他比前人又有所發展。呂坤不僅強調了學業對自我完善的意義,而且提出讀書是為了增長才幹,以便濟助世人,為社會為他人服務,這就更具現代意識了。 讀有字書,卻要識沒字理。 ——鹿善繼《四書說約》 【譯註】讀書人要讀有字的書,還要懂得沒有字的道理。 卻:還。識:懂得,知道。 【評述】鹿善繼是明代詩文家、學者。曾參與籌劃晚明抗清戰爭。清兵入關後,堅守故鄉縣城,城破遇害。中國有所謂「文以載道」之說,認為文字是大道的載體,注目關心的是讀書求道。鹿善繼卻提醒人們,書固然要讀,但道理是存在於萬物萬事之中的,我們更應該關注日常之理,不能成為只懂讀書的書獃子。 三日不讀,口生荊棘;三日不彈,手生荊棘。 ——朱舜水《答野節問》 【譯註】三天不讀書,嘴巴就生了;三天不彈琴,手就生了。 【評述】朱舜水,朱之瑜,「舜水」是他的別號。明末學者,詩文家,愛國英雄。清滅明後,朱之瑜到日本借兵復明不成,就留在日本講學,在日本有較高的威望,對中目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他死在日本,遺命在墓碑上刻「故明人朱之瑜墓」。朱舜水在這裡講的是他的切身體驗,讀書,成了他生命的一個組成部分。 人之為學,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顧炎武《日知錄》七 【譯註】人的治學,不可以自我貶抑,又不可以自高自大。 【評述】顧炎武在抗清鬥爭失敗後,遠離故鄉,遊走於大河上下,專心於學術研究。顧炎武一生著作非常豐富,但最稱得上精心之作的,是他花了三十多年不斷修改補充的《日知錄》。《日知錄》表面上看只是一本治學筆記,篇幅也不算很大,不像有的人的著作引據浩繁,但得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學有本源,博贍而能通貫」的高度評價。顧炎武在這裡就是根據自己的學習與撰述經驗告訴後人,做學問的正確態度應該是怎麼樣的。 愚所謂聖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學於文,曰行己有恥。 ——顧炎武《與友人論學書》 【譯註】我所說的聖人之道究竟是怎麼樣的呢?一是廣泛博覽文獻資料,二是立身行事要有羞恥之心。 愚:自稱謙詞,即「我」。 【評述】顧炎武這兩句話中,「博學於文」是人們早巳反覆強調過的了:「行己有恥」則有著強烈的時代針對性,強調讀書人應有道德底線,不能說一套,做一套,講的是孔孟程朱、倫理道德,做的是為虎作倀、出賣靈魂以追求功名利祿的勾當。如果更深一層講,顧炎武的八個字更是對明代後期不切實用、脫離實際的學風的反思和批判,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八個字開啟了清初「經世致用」的學風。 我們今天理解顧炎武的「博學於文,行己有恥」,就要做到認真學習,積極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志存高遠,將來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君子之學,死而後已。 ——顧炎武《與人書》 【譯註】君子的學習,到死才會停止。 【評述】這是顧炎武的夫子自道,他真的做到了「活到老,學到老」,給後人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研究經史,深造自得。嘗集陶弘景、皇甫謐語題其柱云:「一物不知,以為深恥。 遭人而問,少有暇日。「其立志如此。 ——《清史稿·閻若璩傳》 【譯註】(閻若璩)研究經書和史書,有很深的造詣和獨特的理解。他曾經把南朝梁朝的思想家陶弘景、西晉學者皇甫謐講過的話題寫在自家房子的柱子上:「一件事物不知道,就深以為恥;遇到人就問,很少有空閑的日子。」他立下的志向就是這樣。 造:到,這裡指造詣。遭:遇上。 【評述】《清史稿》為近人趙爾巽主編,凡536卷。閻若璩是清初考據學家。他小時候口吃性鈍,後來完全靠苦讀而自學成才。閻若璩研究《古文尚書》二十餘年,根據確鑿的材料和縝密的考證,推斷出該書是一部偽書,解決了困擾學術界一千多年的一大疑案,得到學術界的廣泛推崇。閻若璩能夠做出這麼大的成績,當然與他長期的認真學習鑽研、善於思考分析是分不開的。 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於專精。 ——章學誠《文史通義·博約下》 【譯註】學習必須要有個人的心得,學業一定要以專門精通為貴。 【評述】章學誠是清代中葉的史學家、文學家。他雖然考中進士,卻畢生無意官場,而是專心於撰述。章學誠最重要的史學著作是前後寫了三十年的《文史通義》,另外還有《校讎通義》、《方誌例略》等著作。章學誠充滿獨立思考精神,其倡言立說,多前人所未發。因此他特別倡導讀書要有個人心得,不能人云亦云;學業要專門精通,不能一知半解。這對我們今天的學習者還是有啟發的。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杜文瀾輯《古謠諺》 【譯註】書到用的時候才遺憾自己讀得太少,事情不是自己親身經歷過是不知道它的艱難的。 恨:遺憾。 【評述】杜文瀾是清朝中後期人。他編寫的《古謠諺》引古書八百六十多種,輯得先秦至明代的民間謠諺三千三百多條,還逐條引述本事,註明出處,遇有疑難還加以考辨,是一本較好的書。這一條說的是讀書宜多宜廣,以後在運用時就不會捉襟見肘了。


推薦閱讀:

田正平:讀書·修身·治家
八款夏季連體短褲,洋氣好看又修身減齡,搭配帆布鞋更是青春時尚
修身之餘也尚美
全職太太怎樣提高修養,完善自我,相夫教子?
收腰顯瘦的牛仔褲,穿上之後讓你更加的修身顯瘦顯高

TAG:修身 | 博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