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黃帝內經順時養生·時氣演化規律

黃帝內經順時養生

張廣修 張同遠 編著

第二節  時氣演化規律

在浩瀚無際的宇宙之中,五行化生五氣,五氣運為五行。這個基本特點,決定了宇宙中的五行之氣,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行而不止,演化不停的。《內經》認為,時氣的演化過程,貫穿有幾個規律。時氣的演化所以能夠正常進行,就是由於這幾個規律的制約而實現的。

一、五氣混融規律

《素問·六微旨大論》說:「相火之下,水氣承之;水位之下,土氣承之;土位之下,木氣承之;木位之下,金氣承之;金位之下,火氣承之;君炎之下,陰精承之。、、、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明·王履《醫經溯洄集、亢則害承乃制論》說:「承,猶隨也。、、、雖謂之承,有防之之義存焉。、、、然所承也,其不亢,則隨之而已,故雖承而不見,既亢則克勝以平之,承所見矣。然而迎之不知其所來,跡之不知其所止。、、、常存乎杳冥恍惚之中。、、、亢則害,承乃制之道,蓋無往而不然也」。意思是說,五氣五行化生萬物,是通過「承」的機制而實現的。「承」者,「制」也;「制」者,強力控制、約束之謂也。其承其制,先之以「隨」、「防」,如此形成五氣渾融的整體制約機制。從這個意義上說,主氣之「主」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在一定條件下,承製之氣也可升居主位。舉夏季為例:主氣火勝,烈日炎炎;水氣隨之,「暗防」而不顯。而當炎熱過極之時,則「暗防」之水氣顯而制之,頓時暴雨滂沱,炎威盡退,此時則水寒之氣暫居為主氣了。與此同時,濕氣隨之以防水勝,風氣隨之以防濕勝,燥氣隨之以防木勝、、、。如此五氣相隨,制約成鏈,渾然一體,遞相防偏。於此可知,在任何年份、任何季節、任何一月、任何一天、甚至任何一個時辰之中,都是五氣渾融存在的,一氣獨行的時間和空間是絕對沒有的。

二、盛衰交替規律 

宇宙中的風熱濕燥寒五氣,不但是混融相依的,而且是盛衰相移的。混融是相對的狀態,相移是絕對的存在。這種生動的宇宙氣象,《內經》曾作反覆描述。如:《素問·天元紀大論》說:「形有盛衰,謂五行之治,各有太過不及也。故其始也,有餘而往,不足隨之,不足而往,有餘從之,知迎知隨,氣可與期」;《素問·氣交變大論》說:「五運更治,上應天朞,陰陽往複,寒暑迎隨,真邪相薄,內外分離,六經波盪,五氣傾移」;《素問·五常政大論》說:「太虛寥廓,五運回薄,衰盛不同,損益相從」;《素問·至真要大論》說:「五氣交合,盈虛更作」,等等。

三、終始有序規律

《素問·天元紀大論》說:「形有盛衰,謂五行之治,各有太過不及也。故其始也,有餘而往,不足隨之,不足而往,有餘從之。」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 釋義:

1、事情的開頭叫「始」,與其相對的末了叫「終」。「始終」是一切事物發展的必然過程。我閱讀一本小說,從第一頁第一個字閱讀為始,讀到最後一個字為終。一個完整的「始-終」過程,完成了對於這本小說的閱讀。

2、時間是一維的,無限的。在無限的時間長河中,由於太陽、地球、月球等天體的制約,形成了許多大小不等、檔次不同的節律。小檔如秒、分、刻、時(辰),中檔如日、候、氣、月,大檔如時、年、紀、周。相對於每個節律來說,是有始有終的。但是由於時間是無限的,永遠運行的,因此,每個時間節律,並不是完成了一個始終就結束了,而是從始至終,又從終至始,始終循環,永不休止的。因此,《內經》對於「陰陽四時」的運行,不說「始終」,而說「終始」,其意就是將人引入「循環」的概念之中,更能加深人們對時間無限性的本質的理解。《內經》在《素問·六節藏象論》中所說的「終期之日,周而復始,時立氣布,如環無端」,以及在其他篇章中的類似說法,就是對「終始」的最佳注釋。

3、由於「時立氣布」,時與氣是一體化存在的,故上述所說的這些時間節律,亦可稱作「時氣節律」。時間節律中的氣,也隨著時間而從始至終,又從終至始,盛衰交替,寒暑更作,循環往複,以至無窮。

4、《素問·天元紀大論》說:「曰陰曰陽,曰柔曰剛,幽顯既位,寒暑弛張,生生化化,品物咸章。」意思是說:宇宙中時氣的終始循環,是生化萬物的動力。離開了時氣的循環演化,萬物的生化則不可能進行。

5、《內經》認,時氣盛衰循環而化生萬物,關鍵在於一個「序」字。例如:《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說:「四時之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春氣溫暖而萬物生髮,夏時炎熱而物茂生長,秋時氣涼而萬物成熟,冬時氣寒而萬物收藏。如此,在一年的時間節段中,時氣井然,按「春-夏-秋-冬」的順序而推移;物無差忒,按「生-長-收-藏」的順序而進行。如果時序失令,春後不是夏而是秋或冬,夏後不是秋而是冬或春,萬物生後或正值長期而遭到摧殘肅殺,則無生化可言了。因此,《內經》對於時氣之序十分重視,在《靈樞·本輸》、《脹論》、《邪客》和《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八正神明論》、《六微旨大論》等篇中多次提到「四時之序」、「四時循序」; 「因天之序」的重要性,並在有關篇章屢屢強調:「五行有序,四時有分,相順則治,相逆則亂」(《靈樞·五亂》);「蒼天之氣,清靜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素問·生氣通天論》);《素問·本病論》和《刺法論》中,分別有「四時失序」,則「萬化不安」而「變民病」,若「時序不令」則「變大疫」等說法;《素問·六微旨大論》亦強調「天運失序」則「後三年變疫」等。

四、出入有門規律  

(一)門學概要[1]。房屋、圍牆、車船等建築物出入通口處所設置的可開關轉動的裝置叫「門」,設門之處皆有洞口,俗稱「門口」。繁體「門」為象形字,甲骨文「門」字,象兩扇門形。大約產生於六朝時期的《字書》說:「一扇曰戶,兩扇曰門。又在於堂室東曰戶,在於宅區域曰門。」現今生活中,習慣上已不再過細區分,不論一扇兩扇、不論設在何處,都叫做「門」。

門有門軸,使門能夠靈活地開啟和關閉,從而實現多種綜合用途,主要是通風、採光,方便交通出入;其次是防獸侵害,防人盜物;其他如分隔相關空間,美化相關場所,閉藏內部旺氣,避御外之凶氣等,亦都是門的作用內容。

過去一般人家,住的是四合院[2],基本結構有正房(即北房)、倒座房(即南房,俗稱前屋)、東西廂房(俗稱邊屋),有的正房還帶有耳房。型式有單式的一進院,也有複式的二進院、三進院、四進院、五進院等。按其規模,有小型、中型、大型三種。大型四合院院落極多,有前院、後院、東院、西院、正院、偏院、跨院、書房院、圍房院等。其院其房其室,各有其門,院門、房門、室門,層層嵌套,甚為複雜。至於材質,則與時俱進,種類很多,如:竹門、木門、鋼門、鋁合金門、玻璃門等。

(二)天氣之門。《素問·五運行大論》說:「黃帝坐明堂,始正天綱,臨觀八極,考建五常。、、、帝曰:願聞其所始也。岐伯曰:昭乎哉問也!臣覽《太始天元冊》文,丹天之氣,經於牛女戊分,黅天之氣,經於心尾己分,蒼天之氣,經於危室柳鬼,素天之氣,經於亢氐昂畢,玄天之氣,經於張翼婁胃。所謂戊己分者,奎璧角軫,則天地之門戶也。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釋義:

1、句中「考建五常」,指考察、推求五行之氣運行的規律。「願聞其所始」的「始」,指五行之氣盛衰變作的原發機制。

2、「天地之門戶」中的「天地」一詞,為偏義複詞,偏指「天」,實即「天之門戶」,可以簡稱為「天門」。本句的意思是說:天所化生的五行五氣,原出於天門,並且是以天門為出發點而向下運播,瀰漫宇宙的。這個天門,是宇宙規律產生之處,是萬事萬物生化的始點,意義特別重要,「不可不通」。天氣出於天門,天門播布天氣,從這個意義上說,「天門」實即「氣門」,為宇宙氣機啟閉變化之門。因此,本著中「天門」與「氣門」為同義詞,可以任意換用。

3、前曾述及:「門」由左右兩個扇頁組成,且有門軸,能夠靈活啟閉,啟則開張有口,閉則合攏關嚴。門的型式,有單式、複式之殊;門的規模,有小、中、大型之異。天門的構造,同樣如此。至於天門的構造材料,主要為二十八個星宿。

我國古代天文學家把天空中的可見星分成28組,稱作28宿。28宿分布於東、北、西、南四方,每方七宿。具體規律是:從東方的角宿開始,呈逆時針方向,往北、往西、往南依次排列,即:角、亢、氐、房、心、尾、萁為東方七宿,斗、牛、女、虛、危、室、壁為北方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為西方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為南方七宿。請看五代彭曉在《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書中所列的《明鏡圖》[3]

西北方的奎壁二宿,東南方的角軫二宿,分別構成兩個門。經文所說的「奎璧角軫,則天地之門戶也」,就是指的這兩個門。由於時氣為天所化生,星宿居天而存在,「丹天之氣」、「黅天之氣」等五行之氣的化生與播布,與星宿密切相關。因此,「奎璧」和「角軫」這兩個廣大的天門,是向宇宙播運五行天氣的通道。依理類推,東北方的箕斗二宿,西南方的參井二宿,也分別構成兩個廣大的天門,與奎璧」和「角軫」這兩個天門遙相對應,相協為功。再依理類推,二十八宿中,每兩宿之間,也都分別構成較小的天門,與四個大天門同類相從,協同作功。由於上述所說的天門是宇宙間五行天氣的本源之處,而天氣是化生萬物的原始動力,宇宙氣候的產生,宇宙規律的形成等,都與二十八宿及其所組合的天門密切相關,故《內經》特彆強調:天門學說為「候之所始,道之所生」,因此「不可不通」。

(三)時氣之門。綜合前面有關內容可知:時所化生的五色天氣,由星宿組成的天門播向宇宙,化為風熱濕燥寒五行之氣。五氣混融一體,隨著時間的推演,而盛衰往來,盈虛更作,寒暑迎隨,演為節氣。據此可知,星宿天門的動靜,存在於24個節氣之中,24個節氣,由星宿天門催生而形成。《素問·天元紀大論》說:「善言始者,必會於終,善言近者,必知其遠」。同樣道理,善言上者,必會於下;善言星宿者必會於節氣。星宿天門的原理,存在於節氣的氣門之中。這種原理,古人早有揭示,認為:四象、節氣、二十八宿與十二地支,存在一體化的對應匹配關係。例如:東方卯位的房宿對應春分,西方酉位的昴宿對應秋分等[4]

因此,24個節氣,同樣地構成大小不等、檔次不同的「氣門」,將風熱濕燥寒五行之氣播向空宇,化生萬物。具體例如:大寒與立春,大暑與立秋,分別構成兩個較大的氣門。一年之中,春夏為陽,秋冬為陰,其陰陽之氣,就是通過這兩個大門而升降浮沉的。《素問·脈要精微論》說:「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冬至四十五日」是立春,「夏至四十五日」是立秋,立春、立秋,門象顯然。依理類推,穀雨與立夏,霜降與立冬,也分別構成兩個較大的氣門。春夏為陽,陽中又寓陰陽,春為陰,夏為陽;秋冬為陰,陰中又寓陽陰,秋為陽,冬為陰。穀雨與立夏,霜降與立冬,分別是上半年和下半年中陰陽之氣升降浮沉的門戶。再依理類推,一年的24個節氣,每兩個節氣則構成一個氣門,一年中共有24個較小的氣門,分別進行相對時間節段中的陰陽之氣的升降浮沉。再往小處說,一日的12時,構有12對氣門;一年的365天,構有365對氣門等。其門雖小,檔次雖殊,原理則同。

《內經》創立的天(氣)門學說,是《內經》的基本理論之一,是天人相應的機樞和核心,是臨床實踐的指南,是養生防疾的秘鑰。因門制宜,辨門施養(治),是《內經》的基本觀點,根本原則,醫友、養友,不可不通。《內經》天(氣)門學說,是《內經》的精髓,中醫學的門檻,不弄懂弄通這個理論,即使把《內經》原文一字不漏地背得滾瓜爛熟,仍然是個《內經》的睜眼瞎,中醫的門外漢。古今以來,許多醫深對於《內經》的有關曲解,在養生方面的一些錯誤認識和行為,都是由於對於《內經》的天(氣)門理論沒有弄懂弄通所引起的。鑒之,戒之!

小貼士:運氣學說

運氣學說,是以時氣流布為基礎,以陰陽五行為核心,以五運六氣為框架,以干支曆法為說理工具而建立起來的一門學說。運氣學說,集氣象學、物候學、天文學、地理學、生物學和人體生命科學等於一體,綜病因學、病證學、診斷學、養生學、預防學和治療學等於一爐,是《內經》學術思想的精髓,是中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和實用價值。

(一)五運。「運」是個動詞,動象顯然,故常「運動」並稱。「運」是一種狀態,更是一個過程。「過程」含有「時間」因素,指某一特定時間內事物發展所經過的程序。前曾述及,「時」字從「日」,「日」字從「天」,例如口語「今日」的同義詞為「今天」。因此,古人對於「運動」之「運」,以天干為紀。

天干,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共10個,其中甲、丙、戊、庚、壬為陽,乙、丁、己、辛、癸為陰,陰陽相配,五運乃成。《素問·天元紀大論》說:「甲己之歲,土運統之;乙庚之歲,金運統之;丙辛之歲,水運統之;丁壬之歲,木運統之;戊癸之歲,火運統之。」就是這個意思。也就是說:在時間推移過程中,逢甲逢己之時為土運,其中甲為陽土運,己為陰土運。例如:甲日為陽土日,己日為陰土日;甲年為陽土年,己年為陰土年,其餘類推。

《素問·天元紀大論》說:「謂五行之治,各有太過不及也。故其始也,有餘而往,不足隨之,不足而往,有餘從之,知迎知隨,氣可與期。」意思是說:凡逢陽運之時為太過、為有餘;陰運之時為不及、為不足。如此:「太虛寥廓,五運回薄,衰盛不同,損益相從」(《素問·五常政大論》),即有餘與不足交替發生,循環進行。明白了這個五運運行的道理,氣候變化的規律就能夠掌握住了。

(二)六氣。「氣」是個名詞,指彌散於宇宙空間的六類物質,即風、寒、暑、濕、燥、火。其中暑與火為同類,故若用五行歸類,亦可稱作「五氣」。「時間」與「空間」相比,時間是動態推移的,空間是相對靜止的。據此則知:「六氣」是個靜態概念。《素問·五運行大論》說:「應地者靜」,故《內經》對於相對靜態的六氣,以地支為紀。關於其具體規律,《素問·天元紀大論》說:「子午之歲,上見少陰;丑未之歲,上見太陰;寅申之歲,上見少陽;卯酉之歲,上見陽明;辰戊之歲,上見太陽;已亥之歲,上見厥陰。、、、厥陰之上,風氣主之;少陰之上,熱氣主之;太陰之上,濕氣主之;少陽之上,相火主之;陽明之上,燥氣主之;太陽之上,寒氣主之。」意思是說:逢子年和午年,主氣為熱;逢丑年未年,主氣為濕。其他類推。

(三)運氣合治。《素問·六微旨大論》說:「天氣始於甲,地氣始於子,子甲相合,命日歲立。」意思是說:以天干為紀的、表示時間推移的「運」,與以地支為紀的、表示空間物質的「氣」,是相合存在而相依相載的,是合為一個整體系統而同步運行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六氣也隨著五運的性質,由靜態變成動態了。

《素問·天元紀大論》說:「夫變化之為用也,、、、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天為寒,在地為水,故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意思是說:在天之氣與在地之形,是隨五行之性而互化的。同樣道理,運氣學說中的五運和六氣,也是互化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五運的「運」,並不是指的五種物質,而是指的五行之氣。從這個意義上說,五運和六氣,本來是一個東西,都是指風、熱、濕、燥、寒五氣,只是為了說理的方便,而人為地分為「運」和「氣」兩個方面的。但不可因此而否認運氣學說的科學價值,而應當更加無疑地認為:《內經》作者為了解釋宇宙間複雜多變的天象、地象、氣象、物象、病象,以及相應的診斷、預測、預防、治療疾病的方法,用心是多麼良苦,想像是多麼周到,思維是多麼縝密,方法是多麼巧妙!

筆者在前面曾經說過:「干支曆法不但紀時間,而且紀空間;不但紀時,而且紀氣,它把時間與空間、天時與天氣進行科學統一,高度結合,是世界上最完善、最重要、最系統,因而科學性最強、實用性最大、應用範圍最廣的一種曆法。」。

上述,只是對《內經》運氣學說的形成過程和思維方法,作些梗概性介紹,至於在具體內容方面,其勢宏闊,其義精深,其理微妙,其言隱奧,因篇幅所限,在此難作詳細講解。較多的內容,將在拙著《外感疾病證治歌》(待出版)中介紹。

聲明:

①轉載此文必須註明:張廣修 張同遠 編著:「黃帝內經順時養生」②歡迎出版商洽談出版。

張廣修醫師簡介

張廣修,著名中醫實踐家,從醫近50年,收古今醫藥精華,除世人難愈頑疾,對於內科、男科、婦科、兒科、皮膚科、五官科的諸多疑難雜症的治療,積累了獨到的成功經驗。

張廣修,著名中醫理論家,發表中醫論文近40篇,撰寫中醫專蓍10多部,揭《內經》中未揭之秘,正歷代諸家之誤,為改造、發展、完善、統一中醫學說,增添了思路,拓寬了視野,創新了局面,奠定了基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醫學史意義,必將對中國醫學的發展,中國新醫學的創立,產生深遠的有益影響。

張廣修醫師的新老患者,張廣修著作的新老讀者,張廣修醫師的新老網友、博友,都是張廣修的良朋益友。在此,願和廣大朋友一道,攜手並肩,共創更加健康、更加美好的未來!

推薦閱讀:

找到自己的用色規律
蒙太奇技法進行畫面組接的四個規律
心與小腸表裡,肺與大腸表裡,人體規律如此神奇,理解如此簡易!
掌握事物發展的規律,把握行動的關鍵;

TAG:養生 | 黃帝 | 規律 | 黃帝內經 | 內經 | 演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