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高通貨膨脹率與高失業率不可能同時存在? | 知乎精選
【徐惟能的回答(20票)】:
**3月26日已更新,感謝某匿名用戶指正!
這是一個經典的宏觀經濟學問題:菲利普斯曲線描繪了低通脹和低失業率「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問題。
簡單地說邏輯是這樣的:假如現在經濟形勢一片大好,工人們都充分就業(低失業率),換言之勞動力市場的需求方很旺盛,因此推高了勞動力市場的價格——工資。工人們拿到了工資以後就有了消費的慾望,因此轉化到了商品市場上的高需求,這推高了商品市場的價格——即通脹率上升。
感謝匿名用戶指正。現在我來補充當經濟形勢不好的時候是什麼情況:當經濟糟糕的時候,失業率上升,同時因為勞動力市場需求面疲軟,於是工資水平下降,勞動者手中錢少了,就影響了商品市場的總需求,因此通脹壓力減弱。
然後再來解釋當通脹高的或通脹低的時候,對就業是什麼影響。當通脹上升的時候,市場上物價水平高了,僱主有利可圖,願意增加供給,於是需要僱傭更多的工人,由此導致失業率下降。而當通脹低的時候,僱主沒有多增加供給的積極性,因此可能會少僱工,甚至裁員,這就導致失業率上升。
@劉昊 講得很對,當高通脹和高失業率同時出現並且伴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就產生了滯脹。其中一種可能的情況是:當通脹很高的時候,工人的生活成本上升,因此會要求企業主加工資,但是企業主未必能承受這樣高的薪酬成本,因此會決定裁員及減產。裁員導致了失業率上升,而減產又導致了商品供給疲軟,進一步推高物價,這就導致了高通脹、高失業率並存的局面,經濟出現危機。
【知乎用戶的回答(6票)】:
不是有個現象叫滯脹么?!
【張棟的回答(1票)】:
那可不一定,我認為一個國家滿足這些條件,就有可能產生高失業、高通脹:
1.社會福利極高,導致不怎麼勞動,甚至失業的人也有大量可支配收入。造成他們主動性失業,同時消費還跟得上。此謂主動性失業。
2.貧富差距非常大,社會頂層的高收入者創造了非常多的財富,並且他們有意願通過轉移支付、稅收、消費等將財富進行再投資。
3.國家實行激進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激進的財政政策導致強烈的擠出效應,間接造成通脹。激進的貨幣政策擴大了基礎貨幣,同時造成貨幣的名義貶值。
4.科技發達,自動化普及,經濟結構趨向第三產業和技術密集產業,不需要太多人力。
5.經常項目赤字,通過大量進口支持其他產業的發展。這樣有可能會產生輸入性通脹。
很顯然,滿足這樣條件的國家暫時還沒有,而且這勢必不是一個均衡的體系,不能長久維持(比如社會福利提高很可能伴隨著貧富差距的縮小)。但是不排除某國家會暫時性出現這樣的發展階段。
可以展開想像,社會發展到這種階段,應該是物質極大豐富、社會頂層堅固、科技大發展的時期,也就是未來的世界。所以說傳統的西方經濟學可能只有某一段時間會適用,當資源不再稀缺,資源配置不再是經濟學的主要側重點,傳統的供需分析可能會失效,教科書畢竟是教科書。
【marryme的回答(0票)】:
參考宏觀經濟學裡菲利普斯曲線。
原始菲利普斯曲線「失業-工資」
失業率減少時,貨幣工資增長速度趨向上升,失業率增加時,貨幣工資增長率就趨於減少。菲利普斯曲線是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曲線。
揭示出在失業和名義工資增長速度之間存在此消彼長的關係。
修改後的菲利普斯曲線「失業-物價」
用物價上升代替工資上升,用來表示失業率與物價上漲率之間的關係。
假定產品定價規則是成本加成定價法,每單位產品的價格是由平均勞動成本加上一個固定比例的其他成本和利潤形成的。(也就是說,物價變動只與貨幣工資變動有關。失業率上漲,則勞動成本降低,物價隨之下降,通脹率也隨之下降)
不知道這樣理解有沒有幫助
【彳余羊羽的回答(0票)】:
菲利普斯曲線只是一個統計結論,並不能涵蓋所有的社會類型。除了上面提出的滯脹狀態以外,美國在90年代柯林頓政府時期出現了一個長達十餘年的低失業零通脹繁榮時期。宏觀經濟學中傳統的低通脹和低失業不能同時存在的結論已經不再適用了。
原文地址:知乎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