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展示「美學理論中的中國」

作者:陳軍《光明日報》( 2016年08月17日14版)【學術隨筆】自1904年王國維先生引入「美學」概念至今,美學進入我國業已百十餘年。此間,伴隨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風雲變幻,中國美學走過了一段非同尋常的複雜路程,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細想之下,又不得不承認,當前我國美學研究與理論建設尚存在不少問題。例如,熱衷引介而輕於整理中華傳統美學理論資源,倚重西方美學話語體系而視中華美學理論為其附庸等。中華文明歷史久遠,美學理論資源蘊涵深厚,而當今又是一個社會大變革、哲學社會科學大發展的時代。這一切都為推動中西美學對話,進而構建中國特色美學話語體系提供了難得機遇。縱覽我國古代大量鴻篇巨製,不難發現眾多與美學相關的論述。例如,《樂記》有言:「樂者,通倫理者也。是故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眾庶是也。」這番話明確指出了在自然發「聲」和變聲成「音」之間存在動物與人類的本質差異,闡發了審美是一種社會現象的觀點。正如此,當人類有步入物慾橫流的物化深淵之虞時,《樂記》開出了發揮審美教育功能的處方:「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無節,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慾者也。於是有悖逆詐偽之心,有淫泆作亂之事……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人為之節。」這不但從人性物化的深處指出了「悖逆詐偽」「淫泆作亂」之故,而且與前述觀點相呼應,認為審美教育是人之為人的根本保證。兩者構成了一個首尾相接、明晰可見的理論邏輯環。在審美倫理化影響下,明末清初的歸庄提出,「當先論其人,後觀其詩。夫詩既論其人,苟其人無足取,詩不必多存也」。也就是說,如果一位詩人品行不端,那麼其詩的審美價值就不能被認可。他還批評了《文選》將審美凌駕於道德倫理標準之上的做法,慨嘆「精於論詩而略於論人,此古今文人之通蔽也」。當然,我國向有「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的傳統,也體現為對審美獨立性的重視。例如,明人屠隆在評價六經時,除了指出其不僅道理深刻,而且語言文字具有形式之美。他說:「其文字奚不盛哉!《易》之沖玄,《詩》之和婉,《書》之庄雅,《春秋》之簡嚴,絕無後世文人學士纖穠佻巧之態,而風骨格力,高視千古。」這又涉及文學藝術作品的形式與內容的關係。《論語》「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的表述之外,《詩經》以文學的筆觸寫道:「莫赤匪狐,莫黑匪烏。」這兩者無一不比黑格爾的表述——「內容非他,即形式之轉化為內容;形式非他,即內容之轉化為形式」——形象生動許多。曾幾何時,法蘭西學院院士布封「風格即人」的名言席捲我國文藝學美學教材。殊不知,在他之前兩百多年,明代李夢陽就以對書法審美風格的闡述,精準傳達出「風格」之真諦:「作文如作字,歐、虞、顏、柳,字不同而同筆。筆不同,非字矣。不同者何也?肥也,瘦也,長也,短也,疏也,密也。故六者勢也,字之體也。」這裡的「字不同而同筆」或「體與筆」,對應布封所謂「風格與思想」,有效避免了錢鍾書先生批評的基於「文如其人」來觀照「風格即人」的認識窠臼與理解誤區。除此之外,符號學美學的理論基礎之一即語言符號的能指與所指的區分,同樣在中國傳統文化語境中有著明確體現。例如,嵇康指出:「夫言非自然一定之物。五方殊俗,同事異號;趣舉一名,以為標識耳。」這揭示了語言能指與對象物之間的約定俗成關係。程頤以「文義」與「文意」兩個範疇對應能指與所指、語言的意義與含義之分,他說:「凡看文字,先須曉其文義,然後可求其意,未有文義不曉而見意者也。」而袁枚、鄭珍等人則又從辭彙角度拈出20世紀初索緒爾所及「語言」與「言語」的關係:「字字古有,言言古無」「言必是我言,字是古人字」。上述舉隅,揭櫫出中西美學對話以及探究中國美學特徵之可能,昭告我們建構中國特色美學話語體系之可能性。當然,這也面臨諸多難題。其一,建構中國特色美學話語體系的框架結構何在?長期以來,我們諳熟西方美學學科的概念、範疇、架構,在上述舉例過程中也不難發現以中證西、以中填西的痕迹。那麼,中國特色美學話語體系應如何設計?我認為,這一話語體系的理論內核必將是多元的,諸如和、仁、道、神等中國傳統文化資源中的美學概念皆應為不可或缺的重要選項。其次,中國特色美學話語體系之「中國特色」何在?中西方理論資源誕生、發展的時空條件不同,兩者存有相通之處,也存在諸多迥異,發現並致力於挖掘兩者核心區別,是建構中國特色美學話語體系的關鍵環節。例如,我國美學傳統中審美與倫理之間的一而二、二而一的關係特徵,使得我們籲求和推崇審美教育功能的立場,與西方自康德以降立足感性與理性之對立的初衷難相一致。再如,我國古人也有與「美在關係」思想相類似的觀點,如元人郝經在論說詩歌創作技巧時指出:「譬如觀山,諸山掩映,中有奇峰一二,則諸山皆美矣。一二奇峰,平地而立,便有峭拔秀潤氣,非樓石、劍門、少華,則不能。此絕句全篇,詩人所尤重也。」郝經肯定「實在的美」,卻也認為存在不依賴關係的「絕對美」(如樓石、劍門、少華諸山),這與「美在關係」學說的提出者狄德羅,不僅在觀點上存有異同,而且就觀點生成方式本身也有較大差別。諸如此類,我們必須逐一釐清。上述兩方面的工作,正是搭建進而形成中國特色美學話語體系的基礎。唯在此基礎之上,我們才能自豪地向世界展示「美學理論中的中國」。(作者單位:揚州大學文學院)
推薦閱讀:

探索美學 | 歐亞草原的腹心脊樑
淺析吳宇森電影中的暴力美學風格(二)
負責任地告訴你,我被這些色塊驚艷到了!
換季衣物收納也是一種生活美學,需要頭腦清醒!(附疊衣服技巧)設易網1274期
西方美學史:康德美學(4)——論典型、美的理想和審美意象

TAG:中國 | 世界 | 美學 | 理論 | 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