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復案例分享之【髂脛束綜合症的不一樣解決思路,治療膝關節外側痛】
這是一個典型的髂脛束綜合症樣的膝關節外側痛的病患。該客戶有個最大的特點就是習慣飯後快步走,這次突然出現膝關節外側痛,剛開認為忍一忍就會好,走的時間長了,大約超過1小時才會出現疼痛,沒想到2個月過去,反而更加嚴重。現在只要一邁步就會出現疼痛。我特地叫她再一次做了邁步動作(她是右膝的毛病),當她剛一邁步時,整個身體就像抽筋式的扭了一下,身體重心順勢向右下方傾倒;然後當她在過渡到左腿邁步階段,反覆回到正常一般;到下一次右腿向前邁步時又出現疼痛了。
之所以認為這個案例是典型的髂脛束綜合症,她的病況幾乎與曾經在醫學界提出的髂脛束摩擦綜合症的病理表現一致。提出此觀點的學者認為,膝關節在屈曲30度時有一個影響區,大約就是在整個步態周期的初始時候,也就是說膝關節在屈曲30度左右時,髂脛束剛好摩擦過股骨外上髁,是整個步態過程中最疼的一個點,而隨著屈曲角度的增加,越過這個點,疼痛也在逐漸消失;當下一次膝蓋慢慢伸直至這個點時又發生疼痛。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大部分髂脛束摩擦綜合症患者通常在剛邁步時疼痛最明顯。
當然,在這裡既然談到了「髂脛束綜合症」,我就附加科普一下相關學術研究。這裡面不同的學者對「髂脛束綜合症」有三種定義:
第一種觀點認為「髂脛束綜合症」就是髂脛束在股骨外上髁摩擦損傷出現的炎症反應,也稱為「髂脛束摩擦綜合症」;
第二種觀點認為髂脛束自身的張力決定了其不可能在股骨外上髁發生摩擦,也就是說髂脛束綜合症更加傾向於是一種壓迫綜合症而不是摩擦綜合症。對有的案例中髂脛束和股骨外上髁之間的結構進行的影像學檢查發現有高度充血化的脂肪組織可以支持該觀點;
第三種觀點認為髂脛束與股骨外上髁之間的滑囊發炎而產生疼痛。在髂脛束綜合症患者的MRI顯示中,發現此處的滑囊常處於高危狀態。有的髂脛束綜合症的患者在做過滑囊摘除術之後疼痛明顯減輕,該說法的支持者也常將此現象當做有力的佐證。
不過,在對該案例的評估中,除了她自己抱怨的顯性膝痛的問題,我發現她患有功能性長短腿,也就是她的骨盆是歪斜的。於是,我僅僅調整了她額骨盆使其回到中立位,她再次以相同動作邁步時膝痛就消失了,我專門計算了一下,治療後她大概了來回走了10步,還跳走了2步。
業內的朋友估計都知道,給予髂脛束綜合症的患者治療方法都會是去直接松解闊筋膜張肌和髂脛束本身,然後激活和強化臀中小肌,甚至一致認為是臀部肌群無力而導致髂脛束過度代償出現疲勞性損傷而引起張力過高。而在我看來,不管是摩擦股骨外上髁加重損傷疼痛也好,還是擠壓脂肪墊也罷,或者刺激滑囊發炎,其罪魁禍首都是生物力學機制紊亂;由於自身的骨盆結構穩定狀態被打破,最後髂脛束組織失代償而出現疼痛。所以,即使是激活或訓練臀部肌群,也要在骨盆處於中立位置上方可進行,不然盲目松解髂脛束和訓練臀部肌群會適得其反——直接松解可能導致髂脛束遭受二次壓力損傷,即使你的手法力度很輕柔,不過太輕的話也是撓痒痒;臀部激活越高越容易加重骨盆的歪斜。
正如該案例中,我檢查後發現她的右側閉孔外肌是縮短性緊張,導致她的右髖內旋受限。當我把她的閉孔外肌修復後,骨盆糾正了,膝痛也就消失了,並且事後我沒有利用諸如髖外展的方式專門去訓練她的臀中小肌,因為人體的治癒能力和覺知能力強大到你不可想像,我只是想去見證這一時刻,不代表我反對後續的訓練,相反一定要好好練習臀部。
推薦閱讀:
※【分享】秋季小兒腹瀉很可怕,媽媽們要當心了!!!
※【學習體會】蒲春梅師兄分享
※【一點資訊】兩岸易經分享35:畏天道無常,「十五的月亮十七圓」
※五穀雜糧養生保健粥膳分享
※分享到:江西婺源賞最美麗的油菜花(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