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的幾個典型城市
「創森」以來,東莞市廣泛開展名鎮名村、宜居社區(村)、林業生態文明村、綠化模範村、水鄉特色村建設。圖為林居相依、林水相依的糖廈鎮。資料圖片昔日「世界工廠」,今朝羽化成蝶,變為「森林進城、綠道穿城、綠意滿城」的美麗東莞。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東莞創建森林城市。新世紀以來,東莞努力實現環境容量飽和基礎上的綠色崛起。2011年,東莞作出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決策,以省委、省政府打造珠三角地區首個國家森林城市群為契機,堅持「工業反哺林業、生態促進轉型」,努力打造「國際製造名城、現代生態都市」,努力為共促生態文明、共建美麗廣東、共創珠三角生態發展新優勢添磚加瓦。做好山水文章,為森林城市建設添綠塑魂東莞1/3是山,1/3是水。早在1999年,東莞就提出建設生態綠城,從追求森林經濟效益轉變為生態效益,全面封山育林。從2003年起對國有、集體林場進行整治,建設了總面積達357.6平方公里的14個森林公園,並全部對外免費開放,還每年投入1200萬元優化美化森林公園。森林公園的建設,既有效保護了森林,又給市民提供了休閑場所,還帶動了旅遊業的發展。今年「十一」黃金周,全市森林公園共接待遊客107.9萬人次。在森林城市建設中,東莞注重用好水元素,以建設濕地公園為抓手,把林業建設和水系治理、水污染整治結合起來。截至2015年10月,全市建成濕地公園14個、總面積1400多公頃,形成了一批以濕地公園為主體的城市「綠腎」,並探索出多種不同的建設模式。將建設濕地公園與推動基層發展結合起來。對鎮村河涌、灘涂等進行改造,大量種植水生樹木和花草,建設濕地公園,促進環境提升,帶動集體和農民增收。將建設濕地公園與園區開發結合起來。對東莞生態產業園進行空間布局和綠地系統規劃,構建了多功能生態濕地群,優化了園區生態環境,有力促進了園區的招商引資和產業發展。2013年東莞生態園濕地景區成為珠三角首個國家級城市濕地公園。將建設濕地公園與促進城市更新結合起來。通過「三舊」改造、河堤治理等手段,將位於市區的一些河道和灘涂改建為集濕地環保、景觀綠化等於一體的濕地公園,大大改善了城市景觀,吸引大量市民前往觀光旅遊。做好城的文章,為森林城市建設增景東莞面積不大,但城市開發強度高。東莞積極創新思路,大力推進森林進城,讓森林的盎然綠意與城市的鋼筋水泥有機融合,使市民更好地感受到森林城市的綠色魅力。縱橫交錯完善道路綠化網路。在市內道路推廣植樹養花,形成高綠量、多物種、全覆蓋的道路生態景觀,打造出東莞大道、松山湖大道、水鄉大道、環莞快速等城市綠色名片,全市建成生態景觀林帶251.8公里,綠道穿城。見縫插綠建設社區公園。積極推進森林進城、公園下鄉,把一些閑置地、三角地等充分利用起來,建成社區公園、街心公園,小公園內綠樹成蔭、花草相映。目前,全市共有休閒遊憩綠地1287處,近3年累計新增222處。積極探索園林市場管養。東莞是國內首個試水園林綠化管養市場化的地級市。市區、各鎮街中心區園林綠化養護基本實現100%市場化,養護成本比改革前降低10%到15%,養護質量明顯提高。做好林的文章,為森林城市建設加力為提高城市森林建設與管理水平,東莞結合實際,在體制機制上大膽探索創新,為林業發展注入了新動力。建立完善林業生態補償機制。市政府每年投入生態建設和保護資金超過2億元,各鎮街每年造林綠化資金不得低於財政支出的1%。2008年開始在省、市兩級財政對全市37.5萬畝生態公益林給予每年每畝40元補償的基礎上,再對全市31.5萬畝農村非經濟林地給予每年每畝100元補貼。大力推進林場改制和轉型。將市屬6大國有林場全部改為公益性事業單位,與森林公園管理機構進行整合,由市財政保障人員經費。林場業務重點從原來相對單純的管林造林,逐步轉為森林資源培育保護與森林旅遊管理。全面完成集體林權制度改革。2011年,東莞按照「明晰產權、規模經營、生態補償、按股分利」的方針,針對各村(社區)的實際情況,探索推進了政府統一管理、統一經營、集體承包、股份合作等四種模式改革。大部分鎮村實現了林業分紅的歷史性突破,提升了集體經濟效益。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東莞實現生態惠民、林業利民、綠色樂民。全市森林覆蓋率由新世紀初的30.6%上升至37.4%,森林活立木蓄積量年增長6%以上,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提高到17.3平方米。森林城市建設也改變了客商對東莞傳統工業城市的印象。近3年,全市引進投資6億元人民幣或1億美元以上的重大項目近200個,全部投產後將釋放產值超過1萬億元。通過劃定佔全市近一半面積的生態控制線,全部林地納入其中,強制性保護,控制線內結合環保標準提升項目建設門檻,倒逼產業結構調整升級。龍岩市以森林城市建設推進生態產業發展生態美 百姓富《 人民日報 》( 2015年11月23日 13 版)龍岩市地處閩粵贛三省交界處,是享譽海內外的紅色聖地,著名的古田會議就在這裡召開。龍岩還是一個綠色寶地,森林覆蓋率高達77.91%,樹立了以長汀水土流失治理和武平林改模式為代表的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的全國先進典型。龍岩雖然自然稟賦很好,但龍岩市委、市政府堅持把創建國家森林城市作為綠色傳承紅色經典、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強力推進。堅持綠上發力,保障措施同步推進強化組織領導。市委、市政府把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抓。市政府常務會議每半年聽取一次「創森」彙報,解決創建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先後6次調研「創森」工作。市人大、政協進行了11次專題調研督查。強化科學規劃。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水平推進的原則,統籌城鄉綠化一體發展,大力發展能保住青山常在、可持續發展的林業產業,打造具有紅色元素和客家元素的生態文化品牌,努力建設生態、產業、文化共贏的森林城市。強化責任考核。對5個重點生態功能區所在縣實行生態指標考核,不進行GDP考核。將「創森」指標和重點工程任務逐一分解,列入市對縣和相關部門政府績效考評內容,每月一調度,每季一督查。此外,還將綠化指標列為文明單位考核的一項重要內容進行考評。強化保障投入。堅持政府投入為主,鼓勵社會參與,充分調動社會各界造林綠化積極性,確保樹「種得下、栽得活、長得美」;不斷放寬放活政策,支持非公經濟投資林業產業,政府在基礎設施、貸款等方面給予大力扶持。堅持綠上增綠,紅土地上綠意盎然實施綠色城區建設。建設一批以鄉土喬木樹種為主的城市公園、道路和重要景觀節點,提升城市綠化品位。新建中央蘇區公園等一批生態遊憩場所,完成了18個老舊小區綠化改造。目前,中心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1.5%,500米範圍內就有一處公園綠地。廣大市民開窗賞綠、出門入林的夢想已成為現實。實施綠色村鎮建設。山上抓提升,山下抓延伸,把改善農村環境和促進農民增收結合起來,大力發展庭院經濟,著力抓好村莊庭院綠化、村莊公共綠地、水岸綠化和風水林建設。市財政每年安排3000萬元專項資金建設美麗鄉村,對綠色鄉鎮、綠色村莊的創建分別給予每個20萬元和10萬元的獎勵。實施綠色通道建設。大力開展生態公路建設和道路綠化提升工程。其中近3年來,對909公里國省道進行綠化改造提升,佔全市國省道的76.8%。全市道路(含高速公路、鐵路、公路)的林木綠化率達90.8%。實施綠色屏障建設。「創森」以來,全市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230.2萬畝、礦山復綠1.91萬畝,建設了紫金地質公園等一批礦山生態恢復的典範。江河水系、水庫庫岸森林覆蓋率達87%。實施綠色資源保護。不斷加大生態公益林、天然林、水源地的保護力度。在全省率先暫停天然闊葉樹採伐和全面禁止煉山造林。各級自然保護區面積占國土面積6.4%,對全市7405株古樹名木全部進行建檔掛牌保護。堅持綠上享利,生態民生齊頭並進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在全面完成主體改革任務後,積極構建「評估、擔保、收儲、流轉、貸款」五位一體的林業金融服務平台,成立了5個林權收儲擔保中心(公司),林業貸款累計達38.9億元;森林保險實現全覆蓋。林改使農民成為山林主人,林業投融資體制改革盤活了森林資源,廣大農民育林護林積極性空前高漲。加快林業生態產業發展。大力發展多元化林業產業,不斷增加林業在農民增收致富中的貢獻率。「一縣一品」發展林下經濟,水果、茶葉、油茶等名特優經濟林不斷湧現,花卉苗木、木竹筍加工、林產工業等形成品牌效應,森林旅遊蓬勃興起,上演了一幕幕以森林城市建設推進生態產業發展的華彩樂章。2014年林業產業總產值265.2億元,農民年人均林業收入為2450元,走出一條「不砍樹也能致富」的新路子,實現了「生態美,百姓富」雙豐收。大力弘揚生態文化。拍攝了以長汀水土流失治理為原型的電視劇《永不褪色的家園》;通過戶外公益宣傳牌、微信、建立「創森」專題網等多種方式進行宣傳。率先在全省開展「古樹王」「十大優秀森林生態旅遊景區」評選活動;開展了「創森杯」徵文賽、攝影賽、登山比賽等。在全省率先啟動龍岩市森林生態科普基地評選,實施了全國唯一的以「關愛國寶華南虎、關注生態大自然、關心人類自己」為主題的華南虎拯救工程。自「創森」以來,全市新建義務植樹基地122個,將愛綠護綠理念深植於廣大市民心中。「葉新林換綠,花落地生香」,龍岩,這座紅色聖地正隨著創建森林城市的「綠色旋律」翩翩起舞。泰安把創建國家森林城市作為轉型發展的戰略重點新常態下的綠色升華《 人民日報 》( 2015年11月23日 13 版)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森林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美,其中泰山、徂徠山為山東省第一、第二大國有林場,是山東省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森林氧吧。多年來,泰安人民用勤勞的雙手逐步把泰安裝扮成一個山水相依、綠意盎然的生態宜居城市,但與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的新期盼還有不小的差距。泰安未來的征程,更需要綠化的提升和森林的滋養。2013年以來,市委、市政府把創建國家森林城市作為生態立市、綠色發展、轉型發展的戰略重點,作為提升城市品位和綜合競爭力的戰略選擇,作為提高人民幸福指數、建設生態宜居泰安的重大舉措。按照「植樹造林、綠化家園怎麼抓都不過分」的要求,泰安市把發展城市森林作為新常態下的綠色升華,掀起了一場建設森林泰安的綠色革命。民生工程全民共建,發展城市森林提升生態文明「創森」是一項民生工程,各方受益,人人有責,必須舉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堅持創新機制,內生動力不斷增強。構建了政府主導、部門協調、上下聯動、全民參與的推進機制。創新推廣了大戶承包引領式、招商引資助推式、合作組織聯動式、特色果品拉動式、一三產業互動式五種造林模式。推行了建設集體林場、興辦民營林場、實行社企聯姻、發展林下經濟、培植龍頭企業五種經營管理方式,促進規模發展集約經營。採取依法規劃、置換互動、企業租用、補助租地、農業結構調整五種方式解決用地問題。增加財政投入,整合項目資金,引入工商資本,吸納社會資金,多措並舉完善多元化資金保障機制。堅持保護為先,森林資源持續安全穩定。泰安始終把森林防火作為「天」字型大小工程來抓,連續多年無較大以上森林火災和人員傷亡事故。創新林業有害生物無公害防控機制,不斷提升災害預防、預警監測、源頭監管、科學防控能力,無公害防治率達到100%,實現了有蟲不成災的目標。加強林政、森林公安等林業執法隊伍建設,提高依法治林水平,確保了森林資源安全。堅持文化引領,生態文明意識深入人心。把歷史文化和生態文明理念融入森林城市建設中。以各類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等為依託,建立了一批生態科普場所、生態文化示範基地。廣泛開展認捐認建認養活動,全市各級義務植樹基地達到1077處,每年義務植樹1200萬株以上,義務植樹盡責率達到92%,形成了「人人參與」「共建共享」的濃厚氛圍。大工程帶動大發展,城鄉綠化實現新突破規劃先行,科學繪製「創森」藍圖。泰安編製了《泰安市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按照「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山水林田湖共同打造」的建設原則,以大工程帶動大發展,全市累計造林4.1萬公頃,是「創森」前的2倍。「綠色圍城」工程。實施城區綠色空間、環城景觀林帶建設,建立了功能完善的城市生態綠地體系。多個大型城市廣場相繼建成,東湖、南湖等12個城市公園和300餘處街邊遊園,成為市民休閑的好去處。「綠色伴山」工程。實施荒山荒地綠化、森林質量提升、破損山體植被恢復建設,突出幹線公路兩側、城鎮周邊和飲用水源地等重點生態區位的荒山綠化,逐步消滅荒山荒地。「綠色繞水」工程。形成了生態系統完善、景觀效果良好的水域生態保護體系。投資22.18億元進行大汶河綜合開發,大汶河濱河區域成為綠色生態帶、休閑觀光帶。「綠色鄉村」工程。實施美麗鄉村、鄉村人居林建設,以鎮村街道綠化、庭院綠化、圍村林建設和村旁、路旁、水旁、宅旁植樹為重點,全面提升村鎮綠化水平。村莊綠化率達到40.63%。「綠色網路」工程。實施生態廊道建設,路網、林網、水網縱橫交錯,串聯起城區、山區、鎮村、水系,形成了城鄉一體化生態綠化格局和山水林田湖綜合森林網路。生態紅利全民共享,生態美百姓富「創森」以來,泰安大地煥發出勃勃生機,古老的泰安變得更加宜居宜游宜業。環境更美。通過一系列創建工程的實施,全市森林覆蓋率提高到39.1%,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4.67%,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9.9平方米,每年藍天天數超過204天。發展更快。生態環境的優化,拓展了經濟增長空間。2014年,泰山遊客量首次突破500萬人次,全市實現旅遊總收入500.5億元,比「創森」前增長29.2%。一批世界500強和跨國知名企業看中了泰安良好生態環境,紛紛落戶泰安。2014年,全市合同利用外資7.8億美元,是創建前的3.5倍。生活更好。實施特色林業產業體系建設,著力打造特色經濟林、苗木花卉、林產品加工、林下經濟、森林旅遊「五大優勢產業」,既追求生態美、更注重百姓富。2014年,全市實現林業總產值365億元,比創建前年增加124億元。創建工程明顯改善了人民群眾的生態福祉。發展城市森林是一項長期事業,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泰安將以更高標準、更大力度、更實舉措打造「天藍、地綠、山青、水凈」的生態宜居森林城市。顯山,露水,透綠,交融匯聚。發展城市森林,宜居宜業宜游的城市風貌日益彰顯山水詩鄉 多彩宣城《 人民日報 》( 2015年11月23日 14 版)安徽宣城地處皖蘇浙3省交匯區域,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享有「上江人文之盛首」的美譽。宣城自然山水秀麗,生態環境優越,是環太湖旅遊區和安徽「兩山一湖」(黃山、九華山、太平湖)旅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自2012年啟動創建國家森林城市以來,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58.03%,宜居宜業宜游的城市風貌日益彰顯,城市的知名度、美譽度和人民群眾的滿意度不斷提升。創新發展思路,引領森林城市建設宣城始終堅持「生態立市」先導戰略,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價值觀,把創建國家森林城市作為建設生態文明、改善人居環境、增強發展優勢的基礎工程,與國家生態市、國家園林城市、美好鄉村建設等結合起來,統籌推進全市生態文明建設。明確發展定位。根據《安徽省主體功能區規劃(2010—2020)》對宣城市的主體功能定位,宣城明確了城市發展戰略:建設皖蘇浙交匯區域宜業宜游宜居的中心城市、面向長三角地區的新興製造業基地、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和旅遊休閑基地。突出地域特色。堅持從實際出發,堅持從宣城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氣候地理特點和文化歷史傳承出發,在廣泛徵集民意基礎上,確立了「山巒疊翠皖東南,水墨詩韻新宣城」的「創森」主題,既彰顯了宣城的山水人文特色,又順應了當下城市建設「顯山、露水、透綠」的發展趨勢,也為宣城的「創森」工作匯聚了強大的民意支持基礎。堅持規劃指導。堅持以人為本、生態優先的原則,編製了《宣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以增綠提質、森林公園、景觀林帶、生態片林建設為重點,「點、線、面」結合,確定了造林綠化工程、中心城區森林體系工程等15類重點項目。實施三大工程,推動森林城市建設按照全市域「城、山、園、河、湖」於一體和中心城市「一軸、兩帶、三環、五片、八廊、八射、多點」的城市森林建設布局,重點實施城市森林工程、森林生態工程和森林通道工程等3大工程,統籌推進城鄉綠化一體化進程。實施城市森林工程。創建森林城市以來,宣城共新增公園綠地198萬平方米,主城區綠化覆蓋率達41.28%,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3.23平方米,基本消除500米半徑範圍無綠地的盲區,有效緩解了城市熱島效應。實施森林生態工程。2012年以來,全市完成新造林51萬畝,森林覆蓋率較「創森」初期增長近3%。全市創建省級森林城鎮35個、森林村莊93個,集中居住型村莊林木綠化率達36.81%,分散居住型村莊達29.93%。實施森林通道工程。全市主要公路林木綠化率達96%,基本實現了林路相隨。大力建設水土保持防護林和水源涵養林,水岸林木綠化率達84.7%,基本實現了林水相依。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全市共建設農田林網123.5公頃。骨幹路網、河流水系、生態濕地等多條生態廊道建設,讓城市鄉村交融匯聚。建立三項機制,保障森林城市建設在工作實踐中,宣城市著力建立了三項機制,確保城市森林建設順利進行。多元化的投入機制。堅持以政府投入為主,整合林業、水利、交通、住建等項目資金,通過政府性投資帶動社會資本投入,全面推動創森重點項目建設。多方面的管理機制。市政府印發了《宣城市城區大樹移植管理辦法》《宣城市全民義務植樹實施辦法》等一系列森林管護規定,嚴厲打擊各種破壞森林資源的違法犯罪行為。同時,強化了森林防火、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及野生動物保護等工作,有效地保護和鞏固了森林城市建設成果。多樣化的推廣機制。有效宣傳是「創森」工作贏得民心的「橋樑」。「創森」活動開展以來,先後開展了多輪次大型宣傳,舉辦了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攝影大賽、新聞競賽及「創森」進學校、進社區、進企業等主題活動,營造了全民共建國家森林城市的濃厚氛圍。發展綠色經濟,促進森林城市建設宣城堅持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並舉,以「創森」推動發展,以發展促進「創森」,形成良性循環發展模式。大力發展生態旅遊。目前,全市共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國家級森林公園4個、省級森林旅遊示範景區5個。2015年上半年,全市接待國內外遊客971.4萬人次,增長15%,實現旅遊總收入71.4億元,增長18%。加快發展林業產業。通過規劃引導、項目扶持,宣州木業、郎溪花卉苗木、寧國森林食品等特色產業品牌效應漸現。全市現有年產值2000萬元以上的規模性林業企業200家,其中國家林業重點龍頭企業3家。2014年全市林業總產達值380億元,較「創森」之初增長近35%。培育發展新興產業。通過「創森」,宣城的城市品位和生態優勢得到進一步凸顯,環境優勢正逐步轉變為發展優勢。今年以來,中興創新材料等重大項目成功落戶,宣城市高端製造基礎件產業集聚發展基地進入全省首批戰略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農產品電子商務上半年銷售額增長20%。今後,宣城將把城市森林建設作為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高城市品位、樹立城市形象、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工程常抓不懈,努力把宣城建設成為更具影響、更有魅力的生態宜居名城。永州堅持生態優先發展戰略不動搖守護綠水青山 創造金山銀山《 人民日報 》( 2015年11月23日 14 版)
永州市實施「城區擴量、街道增綠、公園提質、社區植景、庭院添美」行動,打造秀麗景觀。圖為廠區綠化一角。資料圖片永州位於五嶺北麓、瀟水與湘江發源交匯之地,境內山川秀美,森林茂密,水碧天藍,素有「錦繡瀟湘、生態樂園」的美譽,是湖南省四大重點林區之一,也是湖南乃至全國的重要生態屏障。全市森林覆蓋率61.89%,常年空氣質量優良率97%以上,主要水域95%以上的斷面達到國家地表水一、二類標準,整體環境質量位居全國地級市前列。在創建國家森林城市過程中,永州市始終秉承生態優先發展戰略,5年來先後實施了以「建設綠色生態、構築綠色環境、發展綠色產業、倡導綠色消費、弘揚綠色文化」為主要內容的「綠色永州建設行動」,啟動了森林城市「四大體系」建設工程,全市凈增造林綠化面積120萬畝,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高於湖南全省平均水平。創建森林城市,不僅改變了永州的城鄉面貌、人居環境,更改變了永州市的發展觀、生態觀、價值觀,為永州應對經濟新常態、打造發展升級版,探索了有效路徑,提供了強勁動力。秉承「環境就是競爭力」理念,打造宜居家園「綠水青山可以帶來金山銀山,但金山銀山買不到綠水青山。」過來的5年,永州市政府堅持把創建國家森林城市作為增強城市競爭力的「基礎工程」、提升人民幸福指數的「民生工程」來奮力推進。在城區,組織實施了「城區擴量、街道增綠、公園提質、社區植景、庭院添美」行動。在城郊及鄉村,組織開展了「三邊」造林綠化、「裸露山地」殲滅戰、部門聯村建綠等工程,城市森林快速擴張,鄉村綠化大幅增加。近5年,共提質改造城區主次幹道78條,新建與改建公園、小遊園82個,成功創建省市級園林式單位(小區)120餘個,60個鄉鎮和220個行政村獲得綠色鄉鎮建設和秀美村莊建設示範單位榮譽。截至目前,全市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和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分別達到41.03%和12.45平方米,城市重要水源地森林覆蓋率達到90.49%,水岸、道路、村莊林木綠化率分別達到92.39%、86.55%和33.72%。「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好願景正在變為現實。著力實現生態與效益的互動雙贏「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是森林城市的題中之義。開展創建國家森林城市以來,永州堅持產業發展服從和服務於生態建設,以「規模經營、節約增效」推動林業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產業建設與生態建設的深度融合。在一產上,致力規模集約建基地,讓產業生綠。5年全市新建油茶、毛竹、速豐林、木本藥材、花卉苗木、珍稀樹種和生物質能源林等高標準基地203萬畝,相應增加綠地面積200餘萬畝。在二產上,致力節約資源提效益,讓綠生產業。全市已形成林油、林化、林葯、林板、林果、林紙等六大支柱產業和油茶、毛竹、傢具三個新興「百億產業」,擁有國家級林產龍頭企業2家、省級龍頭企業41家,中國馳名商標4個、湖南名牌產品和著名商標17個。2013年,永州市被國家林業局列為「全國油茶產業發展示範市」。在三產上,致力巧借山水做文章,讓綠色生金。依託國家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和自然保護區等生態基地,借力九嶷山祭舜、陽明山杜鵑花節、藍山梨花節等節慶活動,永州積極發展森林生態休閑旅遊,新建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1個,省特色旅遊名鎮(鄉)2個、名村8個、五星級鄉村旅遊區(點)7個。綠色產業已成為全市新的經濟增長點。努力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5年當中,永州市始終將生態文化、生態文明建設和創建工作融於一體,堅持高位推動、部門聯動、廣泛發動,打出生態文明建設的「組合拳」。5年來,永州市堅持軟體、硬體一起抓,新建了陽明山、九嶷山、舜皇山等6個生態科普教育基地和都龐嶺生態科普教育館;評選了市樹、市花;舉辦了國際濕地日、植樹節、愛鳥周、森林防火等宣傳活動;開展了義務植樹、紀念林營造、樹木綠地認建認養等活動。市政府先後制定了《封山育林實施辦法》《城市綠線管理辦法》《城市公園管理辦法》和《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辦法》等地方性規章;施行了林地、濕地常態化管理辦法;構築了群防群治的森林防火工作體系。為構築起「總量適宜、分布合理、景觀優美、多樣性豐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森林城市新格局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支撐。建設森林城市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抓好森林城市建設,是政績,更是民生和發展。永州市將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發展戰略不動搖,以更嚴的標準、更大的力度、更實的舉措,全面鞏固和擴大創森成果,打造更加美麗、和諧、幸福的「錦繡瀟湘」。綠色成為咸寧最大產業優勢,生態成為最強發展依託香城泉都 綠滿鄂南《 人民日報 》( 2015年11月23日 14 版)美麗的香城泉都咸寧市,位於湖北省東南部。咸寧個子不高,但長勢迅猛,長江經濟帶開放開發的傳導效應疊加,成就了咸寧綠色崛起機遇。近年來,咸寧先後獲得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全國最適宜人居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等一系列殊榮。2014年全市GDP突破1000億元,2015年入圍國家生態保護與建設示範區。近年來,咸寧市深化「綠色決定生死」「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認識,大力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打造生態宜居咸寧,奮力譜寫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篇章。全市森林覆蓋率50.3%,2014年實現林業產值81億元。增加森林資源,推進綠色崛起全市牢固樹立「抓創森就是抓發展、抓民生、抓環境」的理念,把創建國家森林城市作為「實現綠色崛起、建設鄂南強市、打造香城泉都、構建中三角重要樞紐城市」的重大舉措,納入全市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和重點工作,確立了「中國香城泉都,江南森林名城」的森林城市定位。咸寧成立了得力的創森領導小組,廣泛發動,精心組織,重點實施「創森」十大生態工程,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咸寧市以「創森」為平台,堅持統一部署、城鄉一體、上下齊動,全力開展「綠滿鄂南」行動,大力植樹造林,力爭到2017年,實現全市宜林地、無立木林地、通道綠化地、村莊綠化地應綠盡綠,實現咸寧綠色全覆蓋。「創森」以來近5年累積造林156萬畝。同時,咸寧堅持在發展中保護森林資源、提高森林質量,建立了18個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小區),5個國家濕地公園,8個國家級、省級森林公園,4個國家級、省級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對247萬畝國家和省級生態公益林嚴格保護,對4920株古樹名木全部實現建檔保護,每年投入防火專項資金2000餘萬元,有效維護了生態安全。突出桂花特色品牌,打造「中國香城」咸寧是國家唯一命名的「中國桂花之鄉」,全市桂花品種數量、古樹數量、基地面積、鮮桂花產量、桂花品質等5個主要指標位居全國第一。在城區綠化上,突出「桂花之鄉」品牌優勢,以桂花為主樹種,輔以梅花、含笑、紅葉碧桃等多種花卉開展城區綠化,著力打造「中國香城」。近3年,中心城區共栽植6萬餘株桂花大苗,先後改造和新建了桂花公園等24個城市公園綠地,建成了一批桂花路、桂花街、桂花園、桂花廣場、桂花小區、桂花河岸等特色景觀,形成了「青山綠水香滿城」的城市綠化特色。同時,大力弘揚以桂花文化為主的生態文化,在潛山國家森林公園建起了桂花觀賞園、桂花品種園、桂竹園、桂花博覽館,「市樹市花」評選活動吸引了5萬多人參與,選定桂花樹為市樹、桂花為市花,豐富了咸寧生態文化內涵。發展三大百億產業,助推經濟發展在「創森」工作中,咸寧市以林業產業建設工程為載體,大力發展竹子、油茶、茶葉三大百億產業,分別出台了扶持文件、編製了專項發展規劃,力爭到2020年三大產業總產值分別達到100億元。建設大基地。按照「企業+基地+農戶」的林業產業發展模式,以竹子、油茶、茶葉為重點,全市林業特色基地發展到380萬畝。培植大龍頭。市政府設立了3億元的林業產業發展基金,支持林業龍頭企業發展,著力打造「江南竹都」「鄂南油庫」「萬里茶道經濟帶」。建設大園區。在林業產業發展中,堅持園區化發展戰略,先後建成了咸安森工科技產業園、黃袍山國家油茶產業發展示範園、崇陽循環經濟產業園、咸寧竹循環經濟產業園和赤壁竹產業園區。咸寧的「創森」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如今,綠色成為咸寧最大的產業優勢,生態成為咸寧最強的發展依託。「創森」增氧氣。全力打造「中國香城泉都,江南森林名城」,最大限度地做大城市「綠肺」、做優生態「氧吧」。如今的咸寧,呈現出城在山中、人在林中的優美畫卷。「創森」生財氣。注重城市建設與景區建設、森林建設與人文建設有機融合,形成了「以山為骨、以水為脈、以文為魂、以綠為體、以人為本」的城市建設特徵。湖北省委書記李鴻忠肯定咸寧發展「火熱蓬勃、亮點紛呈、東風浩蕩、香氣瀰漫」,認為「咸寧是全省最漂亮的城市之一,是全省在新常態下實現彎道超越機遇最好、最具代表、最為典型的地區」。咸寧正以優美的生態環境、優質的政務環境、優厚的人文環境、優良的治安環境,吸引海內外投資者的青睞。「創森」添福氣。在中國「桂花之鄉」「楠竹之鄉」「溫泉之都」「苧麻之鄉」「茶葉之鄉」等品牌、全國綠色產品交易基地等平台疊加的基礎上,咸寧被授予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等系列殊榮。廣大市民對城市的認同感、幸福感和自豪感不斷增強。義烏提高生態承載力,有力支撐城市持續健康發展城在林中 林在城中《 人民日報 》( 2015年11月23日 14 版)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省義烏市堅持「興商建市」發展戰略,造就了一個又一個經濟奇蹟。隨著市場繁榮、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的快速推進,義烏市越來越感到森林資源的可貴,也深刻認識到只有生態承載力足夠強大,才能為城市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因此,全市將森林城市建設作為「一把手工程」「民生工程」,積極構建森林生態體系,全力打造宜商宜居綠色商城。2012年以來,全市新造林面積1791公頃。目前,全市擁有森林覆蓋率達51.4%。高位推動,文化促動,森林城市全民共建義烏把創建森林城市作為改善生態環境、提升城市品質和推動轉型發展的重要抓手,強化組織實施,突出常態運行,全面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格局。高規格組織領導。成立「創森」工作領導小組,由市委書記任組長,市四套班子領導堅持每年春節後上班第一天參加義務植樹。同時,把「創森」工作年度目標任務細化分解到各鎮街、部門,並將完成情況列入考績內容,突出強化責任落實。高水平規劃布局。編製《義烏市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2012—2020)》,大力實施十大「創森」工程,努力打造「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城市與森林水乳交融」的森林義烏。高投入落實建設。市財政在確保重點綠化工程項目資金的同時,每年安排專項資金用於森林村莊創建補助,同時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森林城市建設,積極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多渠道籌資機制。森林城市建設需要高位推動,也需要全民積极參与。義烏以「種樹就是種文化」為出發點,使植樹護綠成為塑造城市精神的重要載體,切實增強社會各界的生態文明意識。創新載體引導市民參與「創森」。組織開展「爸爸帶我去種樹」「農村綠地認養」等活動;開通「綠色義烏共建網」,提供網上認種、認建、認養、認捐等服務;開展「綠色學校」「綠色家庭」等創建活動,廣泛凝聚全社會發展森林城市的共識。深入宣傳森林城市創建工作。充分利用各類媒體開展多視角、全方位的「創森」宣傳,舉辦「3·12」植樹節宣傳諮詢、「森林城市」杯攝影比賽等系列活動,提升市民參與度。2012年以來,有28.86萬人次參加各類生態科普活動,形成濃厚社會氛圍。城鄉聯動,構建森林生態網路在「創森」過程中,義烏統籌推進系列工程,著力構建以城鄉綠化為基礎、通道綠化為依託、公園綠地為點綴的森林生態網路。傾力打造城市綠肺。通過城區道路和街頭綠地綠化提檔改造,利用違法建設拆後空地和閑置用地進行綠化等,打造城市林蔭景觀路系統。截至目前,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0.7%,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2平方米。加快建設森林通道。堅持「綠隨路建」,完成綠化及改造長度411.5公里,全市現有道路綠化率達91.5%。同時建設水源保護林和風景帶,完成綠化及改造長度84公里,目前全市水岸綠化率達92.3%。著力建好森林村莊。以村莊道路、庭院及公共綠地為重點實施村莊綠化,市財政每年安排800萬元專項資金用於森林村莊創建。目前,累計創建浙江省綠化示範村39個、森林城鎮5個、森林村莊9個,農村生態面貌明顯改觀。造林護林雙輪驅動,切實發展和保護森林資源義烏始終堅持造林和護林「雙輪驅動」,發展城市森林,以生態公益林建設為重點,開展森林提質改造,推進森林火災和病蟲害綜合治理,依法治綠護綠,珍惜保護好每棵樹木、每片森林。大力發展生態公益林。建立以財政投入為主體的生態公益林效益補償機制,並逐年增加補償標準。目前,全市共有生態公益林51萬畝,占林業用地面積59.3%。全面提升森林質量。對交通幹線兩側、災害高發地區、城鎮周邊等,實施森林撫育、針葉林闊葉化改造和環城生態風景林建設,培育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進一步提升森林質量。近年來,共完成林木改造提升6277公頃。健全森林資源保護體系。形成「總量控制、定額管理、合理供地、節約用地、占補平衡」的林地管理機制;完善森林消防工作責任制,建立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責任落實體系;構建網格化、全覆蓋、無盲點林業有害生物監測網路。產業帶動,不斷提升森林經濟效益義烏依託市場大力發展林業會展、竹木加工、花卉苗木、森林旅遊等林業產業,用森林城市建設成果,為農民增收致富開闢新渠道,走出一條富有特色的興林富民之路。2014年,全市林業產值達149億元。做優做強林業會展。由國家林業局、浙江省政府主辦的中國義烏國際森林產品博覽會,已連續舉辦七屆,成為亞太地區規模最大、行業影響力最廣泛的國際性林業盛會,被讚譽為「林業奧運會」「林業廣交會」。培育壯大林產基地。加快培育以義烏大棗為特色的乾果產業帶、以獼猴桃為主的水果產業帶和竹產業帶,目前全市經濟林面積達7.4萬畝。有效拓展森林旅遊。充分藉助森林生態旅遊的資源優勢,加快建設華溪、望道、德勝岩三個省級森林公園,同時結合美麗鄉村建設,相繼建成赤岸西海、上溪十里桃花塢、大陳九都風情等項目,積極打造旅遊目的地城市。
推薦閱讀:
※北上廣深這四個經濟圈,你最喜歡呆在哪,為什麼?
※早安心語:一直奢望,能和你在同一個城市
※自然的力量
※南都順德:城市升級進行時
※有浪漫之都稱號的城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