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水煮日報第456期:李鴻章帶血的黃馬褂

1

維特對李鴻章的印象

俄國財政大臣評論李鴻章說,從中國文明的角度看」,他是「高度文明的」,但「從我們歐洲的觀點看,他是沒有享受什麼教育,也並不文明。」 《維特回憶錄》記錄了李鴻章很多個人陋習,比如女士面前抽煙,隨處吐痰,但最令俄國人不屑的,是李的視野。西洋各國總算有了嘲笑對象----清帝國。

維特寫道:「用過茶點,我問李鴻章是否要吸煙?他於是喊了一聲。立時就有兩個中國侍者從隔壁房間飛奔而出,一人拿著一根長長的煙袋,一人托著一個托盤,上面放著火種和煙草。一場令人嘆為觀止的吸煙儀式開始了。從吸煙開始到結束,整個過程,李鴻章除了嘴一張一合和胸脯一起一伏之外,包括雙手在內的全身始終是不動的。"雖說,維特一心要結交李鴻章,希望在中東路談判等問題順利進行,但李鴻章排場大的連這位沙俄伯爵也不得不搖了搖頭。

2

倒霉的全權大臣

1895年李鴻章在大年初一決意」閉門謝客」,因為在上一年的甲午戰爭,北洋水師慘敗,而他也遭受朝廷大臣的攻訐而丟掉了黃馬褂。不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卻借口授權書沒有「全權」,把清廷派去談判的張蔭權給退回來了,伊藤博文甚至還有意無意的問隨員伍廷芳,「怎麼不派我的老朋友李鴻章來呢」。日本首相的點名,讓清廷眼中的「罪臣」一下子又變成了全權受命的大使。

但聖旨一下,英國人赫德就說「這是沉重而不得人心的主意,招致國人唾罵而且會受到政府的公開譴責」,美國公使也勸李鴻章不要趟這趟渾水。

3

到底要不要割地

在御前會議上,軍機大臣奕劻就提出「與國家的危難相比,割地也是可以接受的」,光緒的老師翁同龢則表示反對,說「寧可賠款也不能割地」。慈禧躲進深宮,李鴻章也表態「不可割地,寧可不議,回來就是。」但日軍在遼南戰事越發緊迫,即使派出湘軍也抵擋不住。李鴻章去尋求英美法俄的駐華使館,也得不到外交援助,他們正等著與日本利益均沾,此情勢下,光緒只有允准李鴻章「包括割地賠款」。

日本漫畫中的 甲午戰爭,就是因為平壤戰爭的失利,讓李鴻章丟掉了黃馬褂和頂戴,成為罪臣。

4

戰前就不主張開戰

清日的軍事實力,在19世紀八十年代還是清帝國佔優勢。但此長彼消,日本的維新英傑山縣有朋曾云:「鄰邦之兵備愈強,則本邦之兵備亦更不可懈」,1890年開始,日本便拿出國家財政的六成來實現海陸軍的近代化,1890年,北洋水師有7艘兩千噸以上的戰船,總噸位超2.7萬,而日本海軍的同款僅有5艘,總噸位才1.7萬。可到甲午戰爭前夕,日本有32條軍艦(不包括24條魚雷艦),總噸位達7.2萬。所以李鴻章奏對光緒帝說"自光緒十四年後,並未添購一船;操演雖動,戰艦過少。",李鴻章並不主張開戰。

李鴻章自稱為裱糊匠,也不是沒有道理的。不過這次甲午海戰,北洋水師竟然全軍覆沒,也是始料不及的。而國內的主戰派最終明白了清帝國的虛弱,也開始假裝遺忘了對李鴻章的指責,還需要他出山收拾爛攤子。清廷甚至重新賞賜了他花翎頂戴。

5

傷心春帆樓

於是李鴻章帶上自己的兒子,坐上一艘德國輪船去往日本下關。這裡距離伊藤博文的家鄉很近,日本人無非是想在家鄉炫耀勝利。伊藤博文招待李鴻章的飯店,春帆樓有他極為讚賞的河豚,日本人甚至還極為體貼的放上一盆炭火給李鴻章取暖。李鴻章竟然在演說中主張兩國同文同種,利害攸關,為何不能共同對付列強,防止「白色人種之東侵」。日本人卻獅子大開口,要求清朝割地,天津,山海關,大沽口交予日軍,且日本駐中國軍費由清國承擔。李鴻章完全不能答應,且質問道「這些地方日本軍隊沒有到達,為什麼要給日本!」

談判繼續陷入僵局,這時日軍繼續登陸澎湖群島,進一步加劇了日方的優勢。

6

帶血的黃馬褂

李鴻章與伊藤博文,在十年前都被世界視作東方的卑斯麥,但如今勝負已分。伊藤博文告訴李鴻章,「十年前我曾勸告你要改革中國內政,如今我的話應驗了吧」。李鴻章嘆道「我們國家太大,人心不齊,......但也知我國必須改變方能自立。」但陸奧宗光事後曾回憶說:「李鴻章高談闊論,目的不過是想藉此博取同情,間用冷嘲熱諷掩蓋戰敗者的屈辱地位罷了。」但回來接引寺的路上,李鴻章竟然被一個日本仇華憤青刺傷,面部中槍,血水染濕了黃馬褂!國際輿論一片嘩然,伊藤博文派遣天皇特使探望李鴻章,皇后派人送來繃帶。伊藤博文說「寧將自己槍擊,也不應加害清國使臣」,陸軍大臣山縣有朋拍著桌子大罵「該匪罔顧國家大計」。」李鴻章最後還戲劇性的把這件染血的黃馬褂珍藏起來,放到了安徽的祖祠。

這對於李鴻章的和談不啻於大逆轉,之前英國都沒有因「高升號」被擊沉而捲入日清戰爭漩渦,列強認為日本有著極大的野心,意圖獨佔在華利益。沙俄甚至公開進軍中國東北。最終俄國,德國,法國三國以武力介入,讓日本歸還了遼東半島。日劇《坂上之雲》,李鴻章頭上裹著繃帶簽訂馬關條約的情景。

7

艱難的談判

在國內的清朝官員倒是有不少慶幸自己沒有參加談判,免去了血光之災。而清政府在李鴻章被刺第二天電文中,除慰問傷勢之外,還指示應趁「彼正理曲之時,李鴻章據禮與爭,或不至終秘不與。」 梁啟超在《李鴻章傳》寫道「鴻章慨然曰:國步艱難,和局之成,刻不容緩,予焉能延宕以誤國乎?寧死無刺割。之明日,或見血滿袍服,言曰:此血所以報國也。」

伊藤博文甚至說「深切考慮現在兩國之間的形勢,即日本為戰勝者、中國為戰敗者之事實。若不幸此次談判破裂,......北京的安危亦有不忍言者。中國全權大臣能否再安然出入北京城門,恐亦不能保證.....」,最終陸奧宗光在李鴻章的病榻上遞交了「停戰三星期,但不包括台灣,澎湖」的停戰照會,清帝國不得不接受這份照會。圖為李鴻章與陸奧宗光。

8

討價還價

但談判還要繼續,這幾乎就是一場拉鋸戰,在馬關會談記錄中伊藤說:「中堂見我此次節略,但有允不允兩句話而已。」 李鴻章說:「難道不準分辨?」 伊藤:「只管辨論。但不能減少。」 李鴻章:「台灣不能相讓。」 伊藤:「如此,當即遣兵至台灣。」日本限定台灣要一個月內佔領,李鴻章不得不說「台灣已是你們的口中之物」,伊藤回答「還沒到口。」

馬關條約雖然簽訂,日本掠去了台灣澎湖,但之後遼東半島卻由列強交涉還給清朝,而且中日兩國結下了百餘年的仇怨。最終在二十世紀民國時代爆發了中日抗戰。日本輸去了此前掠奪了中國的台澎,甚至南海。這也是被盛讚為日本民族英雄的伊藤博文始料不及的吧。

9

惺惺相惜

1884年日本意圖染指朝鮮,擔任清朝監軍的袁世凱見勢不妙,果斷髮動甲申政變,攻進王宮。事後,日政府派出伊藤博文去天津與李鴻章會面。出人意料的是,雙方彼此相惜,伊藤向李鴻章力陳改革的必要,而李鴻章讚賞伊藤博文的才華,甚至向總理衙門提供報告《密陳伊藤有治國之才》。最終清日雙方簽訂《天津條約》,約定清日不得在朝派兵,雙方在朝鮮問題都應互相照會。這等於承認了日本在朝鮮與中國相同的宗主權,或許是李鴻章看到了伊藤以及日本正在蓬勃上升的朝氣,不自覺的退讓吧。高傲的清朝大員,卻在此後十年與伊藤博文有21通書信往來。李鴻章甚至致信伊藤感謝他贈閱軍事政治的書籍,在信中概嘆「中華士大夫拘牽舊制」。李鴻章還說,惟軍事舟師,擬逐漸整練,以圖自立,此尚能自我為政者。

不久長崎水兵事件發生,在李鴻章與伊藤博文共同斡旋下,解決此爭端。李鴻章給伊藤博文寫信,說「兩地一心」,認為現在國際形勢就如春秋戰國,而清日兩國就像秦晉之好,共謀和平。但在北洋艦隊總教習琅威理看來,北洋水師實力遠在日本人之上,足可擊垮日本的軍事力量,根本不該做此外交妥協。

10

伊藤保護了維新人士

但在簽訂馬關條約以後,李鴻章與伊藤博文處境已大不相同。李鴻章從軍機重臣淪為簽訂賣國條約的罪人,而伊藤博文將來會是歷任四次的日本首相,日本人的民族英雄。李鴻章常常捫心自問的是,伊藤博文究竟在哪裡贏得了我。他們都懷有富國強兵的夢想,但長期遊歷西方的伊藤認識到的是制度必須要變更,他將西洋的立憲制度與天皇傳統結合,學制、兵制、稅制三大改革之後,伊藤祭出的是 「編篡憲法」,他為日本找到的是一條近代內閣之路。而李鴻章還在滿足於做一個清帝國的裱糊匠,認為只要軍事技術學西方,中體西用,就可以挽救清朝。

值得一提的是,李鴻章最後一次與伊藤博文會見,是在伊藤博文到中國來旅行,以私人方式會見光緒帝之後三天。當時戊戌政變發生,李鴻章不僅對伊藤「舊友」很冷淡,也對康梁維新黨人冷淡,還加入到要求伊藤博文協助逮捕康有為的陣營。伊藤博文卻對清朝維新派充滿同情,曾要求日本使館保護梁啟超,說「救救他吧,他對於中國是寶貴的財富,我會在日本照料他」,伊藤確實後來在日本對維新派人士多加照拂。圖為印在鈔票上的伊藤博文。

報頭書法:羅方華


推薦閱讀:

慈禧太后被打得倉皇西逃,李鴻章等人卻按兵不動,原因很簡單
慈禧聽聞李鴻章去世的消息,是什麼態度?
李鴻章的五個小故事
李鴻章及其撰聯軼聞二則
看清李鴻章、張佩綸,才能明白張愛玲的今生

TAG:李鴻章 | 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