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相續輪轉生死的根本
眾生相續輪轉生死的根本 一切眾生由於本來就有的貪慾,進而發動了無明(煩惱),產生了事理二障。事障即仍然相續輪轉生死(貪嗔痴慢疑惡見),理障即妨礙了正確認識的見解。有此二障即凡夫,斷此即聖人。眾生想乘智慧之船在如來大覺悟海遨遊,必須勤修斷除事理二障,制伏二障得悟進入菩薩境界。若能碰到有德行和有智慧、有學問的善知識,依他語作因地法修行,頓悟、漸悟雖有了分別,終可走上菩提的正確修行之路。那麼不論他的根器是大是小,都能成就佛的結果,這是可遇不可求的。有求的願望卻遇到偏邪之見的人,於是不能得到正確的覺悟,即步入外道種性。造成此錯誤的原因,是因不正確的老師過錯和謬誤而引起的,而非眾生咎由自取的結果。所以學佛人應發菩薩清凈的大願力,生起增上心,依大願大修行,漸漸斷除諸種障蔽,終能登上解脫清凈的法殿,最後證得大圓滿的覺悟,進入美妙莊嚴的世界。「眾生不解脫,皆由貪慾故,若能斷憎愛,除卻貪嗔痴,皆得成佛道。」所謂圓滿覺悟自性,皆存在於眾生之中,平等而無差別,又稱非性。它隨緣於種種情而生起,無處可取得,找、看都不會有的,也不可證得,它只能在空的實相中可遇。實相即諸法的真實相,是不生不滅的。再通俗一點講,此性即是生前走後的主人,眾生與佛菩薩無二無別平等具足。人們為什麼不知此理而將身體當作自己的本體呢?因為眾生無始以來,都是由於執著了妄想有我及愛我為實體的原因。他們不知有心就有念想,而念想是無長久的,猶如大海波濤從無間歇,剎那生滅,方生起了憎恨、愛戀,沉溺於色、聲、香、味、觸五欲之中。佛看眾生迷於此,才告誡我們四念處——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所以眾生想求得清凈圓滿的見解,仍然未離見思二惑,還是凡夫知見,還是認識的障礙,仍沒達到隨意自在。 凡是有觀照,並在觀照之後而取得覺悟,都是認識障礙。所以真正修行的人,是經常覺悟而不專門讓心凝住在一處,將觀照與所觀照的對象同時寂滅,猶如大樹連根拔出,也就斷掉了障礙及障礙者了。如來看障礙即是究竟覺悟,煩惱即菩提,得到念想時也是失去念想時,他們無非都是解脫而已。由此可知,真覺悟者成就佛法與破壞佛法同為涅槃,智慧與愚痴通通都為般若,無明與真如二者沒有不同的境界。這就是法性平等,猶如虛空,無須證得。此即「如來隨順覺悟自性。」前面我講的確實對一般學佛人不易接受,也不好理解,只好在一心念佛的修持中慢慢加深理解吧。只要我們於任何時候、任何處境,心不生妄念,對種種妄見之心,也不作息取的想法,不去刻意加以認識,刻意用妄心對治妄心,這叫以妄治妄求清凈,一妄成二妄,兩妄未消反增妄。只要不主動去作息滅的想法,一切順自然,由於沒有認識而不去辨別其是否真實,這就是隨順覺悟自性。知道了這種法門,相信它,理解它,受持它,不生驚恐、畏懼之心,魔來不怕,佛來不喜,一無所求,不求神通不求感應,不求速成;相信自己既然遇到善法,當然在歷劫、在無始以來,必然供恆河沙諸佛,否則不會有此大因緣培植佛德本性。我們這些人可以說「成就了一切種智」,具足了當世成佛的因緣。切願同修勿懷疑自己能否當生成就,勿間斷念佛的殊勝功德,勿夾雜貪多貪快的執著心。那是以凡求凡之心,夾雜就不清凈,不清凈就是凡夫心。此理佛佛道同。不要到處亂跑湊熱鬧啦,不但凈心沒得到,反將兜里的錢修空了。這就叫「未知真實際,未得真實利,未有真實慧」,身外求法嘛,永遠得不到。用此法想成就解脫是不可能的,猶如煮沙求飯。沒有智慧,學佛的目的就是要開慧嘛,慧用什麼手段取得?用定。定就是如如不動之心,你若散亂有求,好趕時髦,執著於法,怎麼能生慧呢?想取功德結果丟了自性本具的功德。功德是什麼?是定慧。用什麼手段取?只有老實念佛。換句話說念佛是功德,它是「萬德之本,全德立名,以名招德,名外無德。」與自性相應即功德,否則即福德。請諸同修善思惟,加深理解。
推薦閱讀:
※為什麼《雍正王朝》中血戰沙場,見慣生死的年羹堯被賜死時痛苦流涕?
※夫妻年齡相差十歲以上(比如老夫少妻),幾十年以後年齡大的一方去世了怎麼辦?
※十年生死,紅袖添香
※放下你就贏了,世上除了生死 其它都是小事
※子平 生死秘法
TAG:生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