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湟中縣:塔爾寺
(2013-08-13 14:32:38)
今年的天氣邪門了,持續高溫「燒烤」著有火爐之稱的石家莊。我們這些生活在莊裡的人倍受煎熬,自然想找個地涼快去,看了看全國天氣預報,大半個中國都在「燒烤」,東北成天雨水不斷,最後把目光投向清涼的大西北。可是剛把西行的路書做好,西北又鬧地震了,沒辦法只好靜觀幾天,等那邊的大地不晃悠了再走。2013年07月26日清06:00時,經過半個多月的充分準備,我們按計劃如期由石家莊出發,經新華路——鹿泉高速口——青銀高速(G5)夏汾高速G20——鹽中高速(G2012),大約在20:00時抵達海拔約2000米的中寧縣鑫華賓館。全天行程約920公里,用時14小時(因路上堵車佔用1個多小時)。吃完晚餐後又接著吃了一通剛下來的硒砂瓜,才感覺到疲倦,大家便各自回到房間早早就寢,恢復體能。
07月27日清晨05:30時起床、洗漱、辦理退房手續、吃早餐,07:00時由鑫華賓館出發,前往位於青海省西寧市西南25公里處的湟中縣魯沙爾鎮塔爾寺。車輛駛出縣城後,經定武高速——京藏高速(G6)——蘭海高速——丹拉高速G75——蘭海高速G6——西寧環城高速——西塔高速,大約在14:00時,抵達海拔2295米的塔爾寺停車場。全程大約550公里,用時約7小時。下車步行至售票處,每人購買了80元門票後,開始遊覽始建於公元1379年,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的塔爾寺。
這座青海省和中國西北地區的佛教中心和黃教聖,原名為塔兒寺,既是中國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的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青海省藏傳佛教中的第一大寺院。該寺得名於大金瓦寺內的大銀塔,是為紀念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在此地誕生而建的,藏語稱為「袞本賢巴林」,意思是「十萬獅子吼佛像的彌勒寺」。相傳,宗喀巴離家赴藏一心學法多年,其母香薩阿切思兒心切,讓人捎去自己的一束白髮,意在告訴他老母已白髮蒼蒼,希望他回來一晤。宗喀巴為佛教事業決意不返,給母親和姐姐各捎去一幅用自己的鼻血畫成的自畫像和獅子吼佛像,並在信中寫到:「若能在我出生地點用10萬獅子吼佛像和菩提樹為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同我見面一樣。」1379年,其母與眾信徒按宗喀巴的意願,用石片砌成一座蓮聚塔,這便是塔爾寺最早的建築物。1577年在此塔旁建了一座明制漢式佛殿,稱彌勒殿。由於先有塔後有寺,湟中地區的漢族群眾便將二者合稱為塔爾寺。全國解放後,塔爾寺受到國家重點保護,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過政府歷年撥款修葺,使塔爾寺更加壯觀,成為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勝古迹和最主要的旅遊勝地。
我們穿過中心廣場,看見山門前聳立著兩根很高的旗杆。在藏傳佛教的寺院前立旗杆數是有講究的,如立兩根旗杆,表示該寺院設有佛學院;如只有一根旗杆,表示只是單一的寺院,不設有佛學院。經山門檢票處進入景區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塔爾寺最具代表的建築之一,始建於1776年的八寶如意塔。據說,這組呈一線形,覆缽式佛塔是為紀念佛祖釋迦牟尼一生之中的八大功德而建造的。各塔由東向西看,分別為:聚蓮塔、菩提塔、多門塔、降魔塔、降凡塔、息諍塔、勝利塔、涅槃塔。每座塔的造型大同小異,圓形塔身白灰抹面,方形底座青磚砌成,腰部裝飾有經文,每個塔身南面有一佛龕,裡面藏有梵文。據說,在這8個塔內埋著歷代高僧的衣冠,故各地信徒常來這裡繞塔參拜,虔誠有加。八寶如意塔的西面不遠是始建於1748年的太平塔,該塔由拱門、塔座、塔身、塔頂組成,塔身由青磚砌成,融合了漢、藏、回族磚雕藝術。
看完八寶如意塔,我們沿著尕公館與小金瓦寺之間的巷道前行,走到巷道口見左面有一座白塔,這就是矗立在小金瓦殿前的時輪塔。此塔建於1942年,是為紀念九世班禪來塔爾寺為眾僧講授時輪大灌頂法而建造的。三層塔座支撐塔身,基座四周有4個塌龕,裡面供奉四大天王,第四層塔龕內還有金剛力士護法神像等。此塔造型別緻,古雅秀麗。
看完時輪塔,我們移步至始建於明代的小金瓦寺,又名為護法神殿,藏語稱之為「旃康」,是塔爾寺用以供奉、懲戒、保護眾僧以及殿堂安寧的護法神殿宇。此殿分上下3層,底層和中層面闊七間,進深五間。底層為三面封閉的殿堂,中層為明窗式,在藏式雙層平頂建築上增建面闊三間的漢式歇山頂單檐建築。清嘉慶年間將主殿改為鎏金銅瓦頂,與對面的大金瓦殿金頂相應成輝。殿頂中間有法輪,兩邊為祥麟的裝飾物,金光閃閃,很是氣派。進入院內見四周是兩層藏式建築的迴廊,一樓牆壁上繪滿各式護法神像和佛教故事等壁畫,這些描繪藏傳佛教形成過程中的壁畫,不僅色澤艷麗,形象奇特,具有藏傳佛教壁畫的代表性,而且壁畫中的人物動作常被寺廟僧人在宗教節日中加以模仿。塔爾寺的壁畫大多繪於布幔上,也有的直接繪於牆壁和棟樑上。壁畫的染料採用天然石質礦物,因此具有色澤鮮艷,經久不變的特點。塔爾寺的壁畫屬喇嘛教畫派,因此具有濃厚的印、藏風味。壁畫內容,人物主次多屬密乘教義,畫面構想巧妙,布署適然,色調和諧,工藝精湛,手法細膩。二層迴廊陳列著有上百年歷史的野牛、羊、熊、猴等動物標本。據說,這些填充而成,形態逼真的走獸標本,象徵一切惡魔鬼怪已被神征服。大殿內有佛像、鎏金寶塔、經卷,神龕里供奉著各種護法神像,護佑著寺廟的安寧。殿的左邊有一匹白馬標本,相傳三世達賴喇嘛騎著這匹白馬從西藏拉薩來到青海塔爾寺朝拜,當他啟程要去蒙古傳經說道時,這匹白馬怎麼也不肯走,留下來不久便不食而死。當地信徒把這匹有靈性的白馬視為神馬,將它製成標本保留下來供奉。
出門之前,我們看到像筒一樣的器具,這就是在藏傳佛教寺廟裡最常見的嘛呢經筒。這些經筒用料不同,大小不一,一般是用木頭或金屬做成。經筒中間是空的,裡面裝滿了經書。筒的側面雕有觀世音菩薩的六字真言,即「掩嘛呢叭咪哞」 梵文字體。藏傳佛教徒對六字真言有很多種解釋,如果從字面上來講並沒有什麼太深的含義,但佛教徒普遍認為常念這六個字,平時則可以消災免禍,死後可以升入天堂,免下地獄。轉動經筒要用手按順時針方向,口中默念著六字真言,這樣既念了經書,佛祖又會保佑自己。
走出小金瓦寺,我們沿著石砌路前行不遠就到了始建於清康熙的祈壽殿,也稱花寺。據說是為七世達賴喇嘛格桑嘉措念長壽經而建,亦名長壽殿。這座小巧幽靜、獨立的院落,正面為玲瓏別緻的硫璃磚牆突出小門,兩側牆面上有兩幅精美磚雕,左面的叫「鹿鶴同春」,右面的叫「老鼠偷吃葡萄」,這兩幅寓意吉祥的磚雕,以做工細膩而聞名,代表著塔爾寺磚雕藝術的歷史悠久。進入大門的正前方有一塊非常珍貴的石頭,傳說宗喀巴母親生前背水途中常靠著它休息,故名「憩石」。自從此石被信徒視為朝拜的聖物後,又被稱為「護法磐石」。石頭上面貼滿錢幣,既是信徒對佛虔誠的一種表示,也是遊客對寺廟的布施,表達了信徒和遊人的一份心意。據說,能將錢幣貼在石頭上人,說明心中有佛,貼不上說明心中沒佛,佛也就不會收的。院內植有幾株旃檀樹,也叫菩提樹。只見枝葉茂密的綠樹上開滿了香氣襲人的白花,遮天蔽日、鬱鬱蔥蔥、清潔優雅、香煙繚繞,如入仙界。傳說達賴喇嘛為該殿開光時撒了一把吉祥米,便化作滿天的花雨落下。這也是該殿又名「花寺」的來歷。石頭的後面是面闊3間,進深3間,兩層重檐歇山頂式,屋頂四角翹起,斗拱、柱頭、梁枋都飾以飛禽、走獸、花卉、文紋等彩繪木雕,顯得細膩優美,精巧明快,猶如一幅優美的木雕畫圖,從中透出佛法的莊嚴。大殿正中供奉的是佛祖釋迦牟尼金身像,左右兩邊是佛祖的大弟子迦葉和阿難。三尊大佛的前面還有三尊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小佛像,即燃燈佛、釋迦牟尼佛和彌勒佛,其意思是:即從時間上體現佛的傳承關係,又表示佛法永存,時代不息。大殿的四周還供奉著十六羅漢和四大金剛等栩栩如生的塑像。大殿的木刻浮雕,層層重疊,佛龕背景,雕木繪金。手工雕飾精湛細緻,是塔爾寺木刻藝術的結晶所在。
走出祈壽殿,我們來到一座頗似農家小院的院落,見門上的牌子寫著塔爾寺印經院,本想進去看看,發現門柱上貼著一張寫有「謝絕參觀」的白紙,院內放著一塊寫有「遊客止步」的牌子,只好遺憾的繼續前行,當走到岔路口時,我們向左行來到金剛時輪壇城,這是一座佛教密宗四部本尊壇城,由十世班禪經師於1986年新建的。壇城外部建築為重檐歇山式,三層大殿具有藏漢相結合的建築風格。大殿內建圓形立體壇城,呈內圓外方建築格局。殿內有寓意為身、語、意三城,殿外有寓意為土、水、火、風等環城圈,三城十二門的城樓造型別緻,並裝飾有形象十分逼真、生動的本尊金剛像、飛禽走獸。大殿的右側塑有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像,左側塑有彌勒菩薩像,四壁繪有極樂世界、本尊金剛、護法神等壁畫。壇城大殿外面有環繞的嘛尼經輪。整座建築體現出新老建築手法相結合,為佛教建築佳作。
看完金剛時輪壇城,我們來到夏日經堂,站在這裡可俯瞰塔爾寺的主體建築群。只見數十座殿、塔在幽深的蓮花山坳里依山疊砌、蜿蜒起伏、錯落有致、氣勢磅礴,寺內古樹參天,佛塔林立,景色壯麗非凡。雄距全寺中心的大金瓦殿,金頂輝煌,規模宏偉,富麗堂皇。氣象壯嚴的大經堂和各具特色、錯落排列的彌勒佛殿、金剛殿、釋迦殿、文殊殿、長壽殿,以及四大扎倉等採用了青海居民建築布置的方式,及藏族固有的傳統風格,構成了形式獨特、布局嚴謹、漢藏相結合的宏大藝術建築群。
我們從夏日經堂下至溝底,直接前往對面的大經堂,也叫顯宗經院,藏語俗稱為「從靈多活或參尼札倉」。這座始建於明萬曆的藏式雙層平頂,漢式樓閣遙相互映的建築,是塔爾寺規模最大的土木結構建築。1912年毀於大火,1917年在塞多·次稱嘉措活佛的資助下,用兩年半時間,依原樣重建。這裡是喇嘛集中誦經、辯經、學習進修的集合場所。遇到活佛蒞臨的日子,更是眾多喇嘛聆聽介法的場所。我們在進門之前,首先在正門看到一種好像是刺繡的特殊工藝品,經了解才知道這種藝術品叫「堆綉」,是塔爾寺獨創的藏族藝術之一。其做工是在刺繡之前先墊上一層棉花或羊毛,再用各種色彩艷麗的綢緞剪成各種佛像、人物、花卉、鳥獸等,然後再綉在布幔上,呈現出層次分明,栩栩如生的明顯立體感。「堆綉」的內容大都取材於佛教故事和宗教生活等。塔爾寺的堆綉製作精細,構圖生動別緻,色澤繁富綺麗,為美術界所稱道。但是,堆繡的製作比較複雜,工藝要求又高,現在寺中已很少有人能製作,這就更顯出堆綉這些珍品的可貴。我們看到的這兩幅「八仙人物」便是塔爾寺的珍藏品,雖為寺中僧人所製作,但很有民間情趣。我們從側門進入大經堂內,裡面是由168根大柱分隔成很多小的藏式開間,其中60根為建在牆壁內的暗柱,我們實際看到的是108根。堂內設有佛團墊,可供千餘喇嘛集體打座誦經。大經堂內部陳設非常考究,飾有黃、紅、綠、藍、白五色的幡、幃和各式天花藻井,滿堂林立。還有珍貴的大型堆綉掛佛、刺繡佛;梁檐上繪有藏式風格的圖案花紋,彩畫細膩生動。殿內大柱上部雕有優美圖案,下部圍裹有蟠龍圖案的彩色藏毯,地設鋪有五彩條毯的長條禪座,供喇嘛集體誦經時用。三面牆壁上都布滿了供奉彌勒佛像、十一面觀音、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塑像、十世班禪鎦金像等佛龕。在藏傳佛教中很多佛像造型奇特,工藝精湛,形象逼真,主要是由於受到佛教密宗的影響。由於塔爾寺是班禪活佛的管轄範圍,他曾多次駕臨該寺居住,講經,所以大經堂當中最顯著的位置是留給他的。堂內四壁存放著數百冊經卷,使整個經堂看似五彩繽紛,富麗堂皇堂。大經堂的頂層還供奉著宗喀巴像和大威德法王、多目天王、妙音天女等護法神像,是專供喇嘛們誦經的地方,一般不對外開放。在1千多平方米的屋面上,按照宗教法制和西藏傳統藝術、裝有銅製鎦金的金鹿法輪、各式金幢、寶瓶、寶塔、寶傘和倒鍾等,把一個單調的草泥平頂打扮得絢麗多彩。遠眺平頂,金碧輝煌,給人以威嚴之感。我們走出大經堂,順便看了看前廊,見門樓上面築有漢式亭閣,亭脊上設置有金輪,兩側各有金鹿一隻,正在聳耳注目聽經,象徵「法輪常轉」。山門前豎立有兩根20米高的經幡桿,桿上掛有九色彩布做成的傘狀經幡,這些設置顯示經堂不同於一般活佛院和僧舍的重要標誌。大經堂很美,但是這裡的喇嘛很厲害,要是舉起相機拍照,除了警告、訓斥就是搶奪相機,這點叫我不能理解。前幾年來這裡並不是這樣,在不影響喇嘛誦經、辯經的前提下,是可以拍照的。
西行漫記——塔爾寺(下)
(2013-08-16 13:29:40)
標籤: 驢友攻略 旅遊 雜談 |
看完大經堂我們從右側偏院來到始建於清康熙年間的塔爾寺大廚房,這座位於大經堂外東北角的歇山式木閣樓,是塔爾寺喇嘛集體宗教活動時燒茶和做齋飯的地方。廚房裡有直徑為1.65米至2.6米,鍋深0.9至1.3米的5口大型生銅鍋,據說可容納1石米、10頭牛、20隻羊、5斗葡萄乾及蕨麻。其中年代最久的一口鑄於清嘉慶十五年。這些大鍋是在觀經法會時專門給僧眾供應膳食和茶水的地方。據說塔爾寺在全盛時期僧眾人數多達3600多人,他們在大經堂誦經時,所需的茶水、飯菜就有大廚房供應。
看完大廚房,我們來到位於「覺康」前的宗喀巴佛殿,藏語稱「貢康」,也叫金剛殿或依怙殿、歡喜佛殿。這座由西納喇嘛貝覺堅參和宦覺仁欽叔侄二人資助建成的單檐歇山頂式建築,始建於明萬曆年間,大殿內供奉著明代建造的宗喀巴鎦金銅像,只見高達數米的宗喀巴頭戴黃帽,坐在帶有背光的寶座上,神態慈祥壯嚴,栩栩如生。背光上裝飾著精美的佛教故事圖和木雕「海怪」、獅子、大鵬、飛天、花卉等別具風格的浮雕。宗喀巴鎦金銅像周圍塑有造型各異的金剛像和本尊護法等神像。藏傳佛教密宗本尊神,是一尊男女二人裸身相抱之形的雕像,其意思取自《造像度量經》中「一切護法神,都統男女二宗,以大顯天為男宗,福女天為女宗,稱歡喜佛」。這尊佛像叫男人看了笑哈哈,女人看了羞答答,呵呵。
走出金剛殿,我們來到與彌勒佛殿相對稱,始建於明萬曆年間的釋迦佛殿,俗稱「覺康」或稱「下賢康」,也叫下彌勒佛殿。由於喇嘛們在此殿又施資塑造了一尊戴冠的釋迦佛像,酷似拉薩小召寺的不動佛,故又稱為「小召殿」。該殿因主供釋迦牟尼而得名,系塔爾寺早期建築之一。大殿平面呈矩形,殿堂面闊5間、進深5間,為二層重檐歇山頂漢宮殿式建築,青磚藍瓦,重檐迴廊與彌勒殿有同工異曲之美。殿內正中供奉釋迦牟尼佛祖的泥塑鍍金坐像,兩側塑有迦葉、阿難兩大弟子的鎦金銅像,由於此殿泥塑鍍金的彌勒佛7歲等身像,與上「賢康」彌勒殿相對,因而就有了下「賢康」之稱。大殿里還有佛塔,並供有帶尖頂僧帽的宗喀巴成佛前講經像。
看完釋迦佛殿,我們來到位於全寺正中,始建於明代的大金瓦殿,俗稱大金瓦寺,藏語稱為「賽爾頓慶莫」,即金瓦的意思。這座依山傍水,被譽為「世界第一莊嚴」的塔爾寺主殿,之所以能成為最壯嚴而又富麗堂皇的建築物,在於清康熙年間,共用黃金1300兩,白銀一萬多兩,將原來的屋頂改為三層重檐歇山式金頂,後來又在檐口上下裝飾了鍍金雲頭、滴水蓮瓣。飛脊裝有寶瓶及一對「火焰掌」,也稱噴焰寶飾,四角設有金剛套獸和銅鈴。大金瓦殿共分上下三層,下為藏式「須彌座」,上為重檐歇山鎏金瓦頂,迴廊周匝,是一座融有漢藏特點的宮殿式建築。大殿外壁牆面遍貼綠琉璃磚,間以黃琉璃花飾,並點綴有精美浮雕圖案;二層是邊麻牆藏窗,突出金色梵文寶鏡。正面柱廊用藏毯包裹,大殿正門上方懸掛著一塊乾隆皇帝御賜的金匾,匾額題字為「梵教法幢」。進入大金瓦殿內,迎面矗立著12.5米高的大銀塔,名為「銀殼神變大靈塔」(據說,銀塔里還有一座最初為紀念宗喀巴而建的石塔,這座石塔成就了塔爾寺的盛名。還有人說,這座石塔里有一棵菩提樹,宗喀巴大師就出生在這棵菩提樹下。)大銀塔以純銀作底座,鍍以黃金,並鑲嵌瑪瑙、翡翠、象牙等各種珍寶,並裹以數十層白色「哈達」以示高貴。頂塔上有一龕,內供奉著宗喀巴金像,塔前陳放有各式酥油燈盞,銀鼓號角,玉爐金幢。梁枋上布滿了帷、幡、綉佛、圍帳及布陳天花藻井,層層哈達,琳琅滿目。殿內正中蓮台上,供奉著各種佛像,陳設著大小不等的各種金燈、景泰藍花瓶及象牙等多種法器和供養品。還有宗喀巴的童年足跡石、甘珠爾經和許多珍貴的宗教壁畫等稀世珍寶。整個建築莊嚴大方,雄偉壯觀,陽光之下,金光燦爛,光彩奪目。在大殿門前附階須彌座地板,為信徒磕等身長頭場所。據說宗喀巴大師誕生的這棵菩提樹上有十萬片葉子,每片葉子上都有一個佛陀。所以,來這裡朝拜的藏人要磕十萬次頭,才算磕一個長頭,要磕完一個長頭,短則數月長則數年,全憑手上轉動的念珠幫著計數。信徒們磕頭動作是:雙掌合十後高舉過頭,依次觸額、觸顎、觸胸(心),然後匍匐在地,雙手前伸,額頭觸地,才算是磕了一個完整的頭。嘴角囁嚅著頌唱經文或者法咒,向前跨出三小步,從頭重複,周而復始,專心致志,旁若無人,全然不顧遊客、旁觀者各色的目光。由於朝拜者手足和地板不斷磨擦,據說每三、五年必須更換一次木板,否則就被磨穿。在大金瓦殿的周圍安裝有油繪嘛呢經輪,大小不等,有數千個,上書佛教的六字真言(崦、嘛、呢、叭、咪、畔),內裝各種經典,不論僧俗男女,用手轉動,只許向左轉,不準向右轉。據說轉一次,其功德即等於念經一部。
看完大金瓦寺,我們移步至彌勒佛殿,原名為十萬尊勝彌勒洲,俗稱「上賢康」,藏語稱之為「貢本香巴」。這座始建於明代的歇山重檐式殿堂,既是塔爾寺最早的一個佛殿,也是塔爾寺最正式佛殿。此殿最初為僧眾們長凈、坐夏、朝暮課誦的地方。大殿平面呈正方形,面闊5間。15根藏式八欏柱承飛檐,起斗拱,精雕細刻,著彩飾花,粉金綉文,形成迴廊殿,間豎嘛呢經輪8對,隨信徒轉動,吱吱作響。大殿內正中為盤膝而坐的彌勒佛12歲泥塑鍍金身量像,體態莊重自然,表情慈祥而莊重,充滿神韻,雙手雙叉,有長生持久之意,具濃厚的犍陀羅藝術遺風。彌勒佛內還裝有如來舍利子、宗喀巴大師的頭髮、僧帽和宗喀巴父親的額骨等。佛像左首為塔爾寺創建者仁欽宗哲的靈骨塔,右側為塔爾寺第一任法台根本上師沃賽嘉措的靈骨塔。右側柱上端掛有三世達賴贈給塔爾寺的文殊菩薩像、胄等物;柱下供有一尊雙手合十、食指微翹的金剛佛像,手背上鑄有「明嘉靖二十三年吉月」字樣,據說是得於建殿之初整地基時的文物。殿門兩側的兩塊藏文石碑清晰地記載了九世班禪在1935-1936年駐錫塔爾寺的活動及清宣統元年班禪大師、章嘉國師、巴周活佛捐銀修葺佛堂之史事等內容,為研究近代塔爾寺的重要資料。關於殿中的彌勒佛像還有一個小故事:相傳當年塑造佛像的時候,請來了尼泊爾工匠師徒二人,上半身分給徒弟塑下半身分給師傅塑。可師傅覺得把重要的上半身分給徒弟去塑是瞧不起他,於是這個師傅在塑佛像下半身時故意放小了尺寸,想等佛像合攏時給徒弟難看。沒料到,在佛像建成開光時,佛像的上下身竟然自然合為一體。師徒二人深感佛力無邊,於是虔心膜拜,後世代居住於此。
看完彌勒佛殿,我們來到一牆之闊九間殿,又稱文殊菩薩殿或三世喇嘛佛殿。這座始建於清雍正年間的大殿面闊九間,進深三間,屬漢式硬山頂建築。在中國傳統建築中,將四根柱子之間的範圍稱為一個開間。九間殿廊柱為藏式硃色八楞柱,整座大殿以三間為一單元,從橫的方向算共為九個開間,故稱九間殿。殿內供奉文殊菩薩、大勢至菩薩、觀世音菩薩、宗喀巴等塑像。殿前為一廣闊的院落,左(南)面設有達賴三世靈骨塔亭和轉經輪亭。右(北)面為廊房式指揮廊。九間殿分為三部分組成:北三間,中央供奉有佛祖釋迦牟尼,但在這裡卻被稱為獅子吼佛像,所謂「獅子吼」,是用來形容佛祖在宣講佛法時聲音宏亮,令眾生猛醒。兩廂列侍的是金剛尊勝母、白傘蓋佛母等塑像,比較有看頭的是面容和靄,雙目有神的財源仙女和手抱瑟琶,體態自然,婀娜剛健的妙音仙女,這些塑像都是塔爾寺內著名彩塑之一。居中三間,正中蓮台上供奉的是文殊菩薩像,他的代表法器為寶劍和經書。左右的協侍分別為普賢菩薩和觀世音菩薩。這種排列方法在佛教寺廟中非常少見,因三位菩薩實際上地位相同。這是因為藏傳佛教徒認為宗喀巴大師是文殊菩薩轉世,所以在安排佛像時也將這位菩薩的地位提高了。這個殿中的幾尊佛像面部線條豐滿優美,在莊嚴中透出靈秀,是塔爾寺塑像藝術中的精品。南三間,正中供奉的是宗喀巴大師塑像,左右兩廂的坐像分戴黃帽和戴紅帽的兩種。戴黃帽者為宗喀巴的兩大弟子嘉曹傑和克珠傑以及一世班禪、四世達賴塑像。戴紅帽者為古印度兩大戒律師「二勝」及古印度六大佛學家「南贍部洲六莊嚴」,他們在藏傳佛教的創立過程中曾起到很大的作用。殿內兩側還各有一造型怪異,面目猙獰的猛相護法神像。右側一尊為怙主,藏語稱「公保」,左側一尊為法王塑像。除了這些雕塑外,還有一組是以宗喀巴為代表的格魯派(黃教)與寧瑪派(紅教)辨經會場的情景圖。大殿內陳列著一塊圓柱狀巨石,滿塗酥油的上面有一個腳印和手掌印,據說是宗喀巴的老師端珠仁欽大師當年背水時所留。也有說是宗喀巴小時候留下的。雖是荒誕無稽之談,但蒙藏人民崇敬宗喀巴,卻視為聖物。殿中懸有雍正九年的「雨花金界」、明天啟六年的「普濟群生」匾額。大殿外門上懸有清宣統元年馬福祥所題「慈雲遠被」和民國三十年於右仁所題的「光明聖地」匾額。九間殿前還有一個規模頗大的院子,被稱為「社火院」,這個院子除了平時被寺中喇嘛用作講經、「辯經」場所之外,每逢塔爾寺的幾個重要宗教節日,還在這裡舉辦跳大型宗教舞蹈,如馬首金剛舞、法王舞、怖畏金剛護法舞等等。舞蹈的內容多取自藏傳佛教教義,還包括一些藏族的民間傳說,大意不過是消災免禍,保佑平安。舞蹈中的角色均由寺中僧人扮演,舞蹈動作經過幾百年時間已基本程式化。每逢這裡舉行活動,信徒和群眾都紛紛趕來觀看,人山人海,熱鬧非凡。我們走出大殿先去右側後至三世達賴靈塔殿左右,參拜三座由瑪秀活佛建造的,具有億萬嘛呢經咒的大法輪亭,並加入眾多的信徒隊伍中,轉動嘛呢經輪。
看完九間殿,我們繼續前行至塔爾寺四大經院(顯宗經院,密宗經院,醫明經院)之一的時輪經院。時輪經院始建於1817年,學僧在這裡潛心鑽研藏族天文,曆法知識以及佛教所謂香巴拉國和《時輪經》中的有關說教。主講佛教所謂外器世間的形成、存在、變化和滅壞,內器有情世間的三界眾生,所謂起次第的解所二依壇場和圓滿次第的風、脈、明點等解脫之道,總稱為外、內、別三種時輪。
離開了時輪經院前行不遠就到了藏經樓。塔爾寺是藏傳佛教聖地,歷來以古籍(經卷)藏書眾多而著稱,擁有規模較大的印經院。尤其是塔爾寺木刻版的字體,在包括拉薩布達拉宮雪印經院在內的藏區所有印刷字體里是最有名的。新建藏經樓,搶救整理古籍,系統珍藏經卷,是塔爾寺活佛僧眾的的夙願。25米高的藏經樓系五層木結構藏式建築,殿內主供奉高11米銅質文殊菩薩鎏金像,周圍供奉3米高八大菩薩、1尺高千尊文殊菩薩鎏金像,二層以上珍藏《甘珠爾》、《丹珠爾》大藏經以及印藏兩地譯師班智達的論著文集。藏經樓巍峨壯觀,規模宏大,雕樑畫棟,造型精美,佛像莊嚴,典籍彙集。
看完藏經樓,我們前往塔爾寺最著名的酥油花館。酥油,是用牛奶經過反覆攪拌(俗稱打酥油)後提出黃白色的油脂。這種油脂呈凝固狀,柔軟細膩,色澤純潔,清香撲鼻,可塑性極強,不僅是青藏高原藏族的奶油類食物,也是藏民禮佛時用於燃燈。酥油花,顧名思義,就是用酥油塑造成佛像、人物、花卉、亭台樓閣、動物等形象逼真,色彩絢麗,精巧玲瓏的藝術品。至於酥油花的來歷,傳說黃教大師宗喀巴在西藏學佛成功後,想在佛前獻花表示自己的敬意,由於當時西藏正逢嚴冬沒有鮮花,宗喀巴便用酥油捏成一朵花供在佛前。從此,弟子們紛紛效仿,後黃教將酥油花視為禮佛珍品,很多黃教寺院都有製作酥油花的習慣,但塔爾寺的規模最大,也最出名。隨著佛教的發展,酥油花的塑造方式、花色品種、內容、工藝技巧都有了大的改進和發展。其表現的藝術形式、題材內容也越來越豐富,多屬佛教故事、歷史故事、人物傳記、花草樹木、飛禽走獸、佛像和人物形象等。酥油花既是青藏高原上的一朵絢麗多彩的藝術奇葩,也是各種雕塑藝術中獨具特色的藝術,但以酥油為主要原料的製作工藝極為複雜而獨特。因製作時間必須選在冬季,作坊內不能生火以保持低溫,避免酥油融化。喇嘛在製作時為了使酥油更加光滑細膩,取掉其中雜質,塑造起來更加得心應手,要先將酥油浸泡於冰涼的水中長時間揉搓成膏狀備用。製作酥油花的工序分四道:首先是「扎骨架」,即根據所表現的內容來選擇麻繩、竹竿、棍子等物,並紮成大小不一,形狀不同的骨架,也就是基本模型。其次是「做胚胎」,就是用韌性好彈性強的油泥裹在骨架上,完成粗糙的基本造型。再次是「敷塑」,就是在加工成膏狀的乳白色酥油中揉進各色礦物質顏料,調和成五顏六色的油塑原料,仔細塗塑在做好的形體上,有的還要用金、銀粉勾勒,完成各色形象的塑造。要是塑造紅花綠葉,或是玲瓏剔透的玉石、珍寶等,則直接用彩色油料一次塑成。為了防止塑制中因手溫而使酥油胚料融化變形,藝僧們在室溫控制在零度的作坊里,每人身邊還放置一個盛有冰塊的水盆。不時浸浸冰水,抓抓冰塊,從而用幾乎凍的麻木的手去塑制。最後一道工序是「裝盤」,將塑好的酥油花按設計、布局成單一的花卉圖案或整幅的故事畫面,使觀賞者處於一個最佳的仰視角度。塔爾寺的酥油花製作已有幾百年歷史,相繼建立了兩個專門製作酥油花的機構,一個叫「傑宗曾扎」一個叫「貢茫曾扎」,俗稱上、下酥油花院,專門培養油塑藝僧。兩個花院的藝僧們遵守規矩,每年都要推出一套新作品,題材既不偷也不泄密,直到展出時才得見「廬山真面目」。若屆時推出的作品選題相同,則被認為非常吉祥。
看完酥油花我們冒著小雨來到密宗經院,塔爾寺是青海省佛學院的最高學府,現設有顯宗、密宗、時輪、醫明四大學院(經院),藏語分別稱為參尼、居巴、丁科、曼巴札倉。顯宗學院設在大經堂,是塔爾寺最早的一所學府,主要學習佛學顯宗理論,認為顯宗是佛教的根本。學員在10至15年內學完《釋量論》、《現觀莊嚴論》、《入中論》、《戒律本論》、《阿毗達磨俱舍論》,可獲得「噶然巴」格西稱號。密宗學院傳授「三密大法」,即通過身密、口密、意密可達到佛境,這種意境便是「即身成佛」,經過3至5年的學習,考試成績合格者授予「歐然巴」格西學位。醫明學院是研究藏醫學的學府,經過長期的實踐,形成了獨特的藏醫學理論體系,經答辯核准,可授予「曼然巴」學位。時輪學院是研習天文歷算的學府,經考試成績優秀者,可授予「澤然巴」格西學位。獲得這些相當於博士學位的僧人,深受僧俗尊敬,在寺院享有很高的地位。
看完塔爾寺後,給我的感覺主要有三大看點:一是建築。塔爾寺的寺廟建築涵蓋了漢宮殿與藏族平頂的風格,獨具匠心地把漢式三檐歇山式與藏族檐下巧砌鞭麻牆、中鑲金剛時輪梵文咒和銅鏡、底層鑲磚的形式融為一體,和諧完美地組成一座漢藏藝術風格相結合的建築群。二是文化。塔爾寺不僅是中國的喇嘛教聖地,而且是造就大批藏族知識分子的高級學府之一,寺內設有顯宗、密宗、天文、醫學四大學院。三是藝術此外,塔爾寺的酥油花、壁畫和堆綉聞名於世,堪稱「塔爾寺藝術三絕」。18:00時,我們告別塔爾寺乘車經西塔高速至西寧香格里拉大道,來到元樹花園賓館入住(標間140元,電話:0971-6245666)。辦理好入住手續後,我們打的前往西寧莫家街小吃一條街,進入知名的馬忠食府品嘗、白條羊肉、砂鍋面、釀皮、酸奶等美食。
推薦閱讀:
※青海是什麼樣子的?
※和田料,于田料,戈壁料,俄料,青海料結構及鑒別,解說與組圖
※青海湖花海
※祖籍南京珠璣巷的青海漢族
※格爾木是個怎樣的城市?
TAG:青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