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心律失常(心悸、怔忡) 心力衰竭(心衰)(心悸、怔忡)

原文地址:心律失常(心悸、怔忡)心力衰竭(心衰)(心悸、怔忡)作者:小張仙 心臟內的激動起源或者激動傳導不正常,引起整個或部分心臟的活動變得過快、過慢或不規則,或者各部分的激動順序發生紊亂,引起心臟跳動的速率或節律發生改變,就叫心律失常。在心臟搏動之前,先有衝動的產生與傳導。心臟的起搏傳導系統均具有自律性,其中以竇房結的自律性最強,頻率最快,它是正常情況下心臟搏動的起搏點,控制著整個心臟的活動。傳導系統的其它部分則為心臟的潛在起搏點,在竇房結功能受到抑制時,可發生衝動,建立逸搏心律,起到代替竇房結的作用。心臟衝動的形成和傳導的任何異常,均能使心臟搏動的規律發生紊亂,形成心律失常。

  太子參12、五味子10、麥冬12、酸棗仁15、丹參15、柏子仁12、茯神12、川芎9、黃精15、黃芪18、降香10、紅花10

  [加減]:

  ⑴陰虛火旺者加知母9黃柏10生地15

  ⑵腰腿酸軟者加杜仲15桑寄生15

  ⑶夜尿頻多者加覆盆子15金櫻子15

  ⑷盜汗者加龍骨30(先煎)牡蠣30(先煎)

  ⑸若氣虛血少者加炙甘草8阿膠10(烊化)

  ⑹胃納差,加高良姜10砂仁8(後下)雞內金10

  ⑺胸痛甚者,加延胡索12五靈脂10

  ⑻若痰濁熱甚者,加川連12竹茹12法夏9

  ⑼邪毒滯留者,加板藍根18金銀花10七葉一枝花10

  ⑽高血脂者,加山楂15石決明20(先煎)雲苓15

又稱「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功能不全」。當心臟病或其它疾病使心臟負擔加重時,心臟排血功能減弱,以致輸出的血量不能滿足各器官及組織的代謝需要,同時器官及組織中的血液也不能順利地回到心臟,因而產生本病的一系列缺氧和淤血表現。可分為左心衰竭和右心衰竭。前者肺淤血,不能平卧,有心悸、氣喘、痰中帶血等癥狀;後者大循環淤血,有頸靜脈擴張、肝腫大、腹水和下肢水腫等癥狀;為治療和護理方便,通常將患者的心功能分為四級:一級,勞動不受限,為心功能代償期;二級,體力勞動輕度受限,從事原來的日常活動可致呼吸困難;三級,體力勞動明顯受限,稍事活動即呼吸困難;四級,不能從事任何體力活動,即使在休息時也有呼吸困難。

  [治法]:活血化瘀、益氣通脈

  紅參10(另燉) ,黃芪30 ,丹參20 ,炙甘草8 ,川芎6 ,麥冬12,延胡索12 ,五味子10 ,白芍12 ,桔梗10 ,牛膝12,枳殼10 ,生地15

  [加減]:

  ⑴血虛加熟地15阿膠12(烊化)

  ⑵氣喘甚加山萸肉15

  ⑶血瘀甚加紅花9桃仁9

  ⑷心悸失眠加熟棗仁15遠志10

  ⑸下肢浮腫加澤瀉15益母草15

  ⑹陽虛脫加熟附子12

【穩心顆粒】【成  份】 党參10、黃精10、三七5、琥珀5、甘松10。【性  狀】 本品為棕色顆粒,味甜、微苦。【適 應症】益氣養陰,定悸復脈,活血化瘀。主治氣陰兩虛兼心脈瘀阻所致的心悸不寧、氣短乏力、頭暈心悸、胸悶胸痛,適用於心律失 常,室性早搏,房性早搏等屬上述癥候者。 党參、黃精性甘平,益氣養陰、健脾化源;三七、甘松性溫理氣化瘀、開郁醒脾;琥珀性甘平,寧心護脈、活血利水;研究表明穩 心顆粒具有益氣養陰、寧心復脈、活血化瘀、定悸安神功效,對早搏、房顫及快速型心律失常具有一定的療效 。其作用機制可 能是由於穩心顆粒具有增加心肌細胞膜鉀外流同時對過度的鈉內流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病竇綜合征屬中醫「心悸」 「眩暈」、等疾病的範疇。中醫認為,素體陽寒內盛,寒凝氣滯;損阻陽,心陽不得宜發,心脈鼓動乏力是病竇綜合征的病理基礎。筆者在臨床實踐中,採用溫陽散寒,益氣復脈之法。在借鑒《傷寒論》「通脈四逆湯」的基礎上;自擬「溫陽復脈湯」一方。

  藥物組成及用法:制附子10克(另包),紅參10克,黃芪10克;炙麻黃6克,細辛6克,桂枝10 克,川芎15克,丹參20克,黃精15克,麥冬15 克,五味子10克,灸甘草10克。水煎2次混勻,分早晚2次溫服,每日1劑。30天為了療程。方中附子先煎1小時。

  方解:方中附子溫經勸阻,紅參大補元氣,合而振奮心陽,益氣復脈為君;灸麻黃、細辛以助附子溫經散寒,宣通寒凝,並用麥冬、五味於,黃精以助紅參益氣生津,滋陰斂氣復脈為臣葯;黃芪、桂枝、川芎、丹參益氣活血以促血行為佐葯;炙甘草制徊葯之燥,且調和諸葯,緩和藥性,以防傷陰為使葯。諸葯配合,具有功陽散柬不傷陰,滋陰生津不礙陽之特點,兵奏灌陽散皋、益氣復脈之效。

  瑰代藥理研究表明,附子可增加竇房結自律性,同時使竇房傳導改善,從而使心率增加。細辛除提高竇房結頻率外,還可提高交接區頻率,並有加速房室傳導的功能。黃精能增加心肌收縮力,增加冠狀動肄流量,改善心肌營養。黃芪有強心、擴血管、拄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保護心肌等作用。川芎可通過交毒神經而間接興奮心臟受體。五味子可調節心血管系統生理機能,玫善血液循環,增強心臟收縮力。

(1)歸脾丸(《濟生方》)

  方葯組成:白朮10、茯神10、黃芪10、龍眼肉10、酸棗仁10、人蔘10、木香10、遠志6、當歸10、甘草5。

  功能:益氣補血,健脾養心。

  臨床應用:心肌炎恢復期因思慮過度,勞心傷脾所致的體倦少食,心悸怔忡,睡眠不佳者。

  (2)柏子養心丸(《體仁彙編》)

  方葯組成:柏子仁10、枸杞子10、麥冬10、當歸10、石菖蒲10、茯神10、玄參10、熟地黃15、甘草5。

  功用:養心安神,補腎滋陰。

  臨床應用:可用於心肌炎後期,營血不足所引起的心悸怔忡持續不斷,夜寐多夢,健忘盜汗者。

  (3)天王補心丹( 《攝生秘剖》)

  方葯組成:生地10、人蔘10、丹參10、玄參10、茯苓8、五味子7、遠志10、桔梗10、當歸身10、天冬1、麥冬10、柏子仁10、酸棗仁10。

  功用:滋陰養血、補心安神。

  臨床應用:用於心肌炎恢復期偏於陰虛而見虛煩少寐、心悸神疲、大便乾結、舌紅少苔、脈細數者。

  (4)補中益氣丸(《脾胃論》)

  方葯組成:人蔘10、黃芪15、白朮10、陳皮6、炙升麻10、柴胡6、當歸10。

  功用:補中益氣,昇陽舉陷。

  臨床應用:可用於心肌炎恢復期心悸、乏力少氣、食少者。

  (5) 生脈飲口服液(《內外傷辨惑論》)

  方葯組成:人蔘10、麥冬10、五味子6。

  功用:益氣生津,斂陰止汗。

  臨床應用:用於心肌炎恢復期氣陰兩虛而見心悸、乏力、少氣、自汗、口乾、脈細、苔少者。

人蔘養榮丸: 人蔘100g,白朮(土炒)100C,茯苓75g,甘草(蜜炙)100g,當歸100g,熟地黃75g,白芍(麩炒)100g,黃芪(蜜炙)100g,陳皮100g,遠志(制)50g,肉桂100g,五味子(酒蒸)75g

人蔘歸脾丸:

人蔘10、白朮(麩炒)10、茯苓7、炙黃芪10、當歸10、龍眼肉10、酸棗仁(炒)10、遠志(去心甘草炙)6、木香10、炙甘草10。輔料:蜂蜜

復脈湯:

炙甘草12 桂枝10 人蔘10 生地24 阿膠10(烊化) 生薑9 麥冬10 麻仁9 大棗10枚白酒(少量)炙甘草(12克)生薑(9克)桂枝(9克)人蔘(6克)生地黃(50克)阿膠(6克) 麥門冬(10克) 麻仁(10克) 大棗(10枚)

炙甘草(5錢) 生薑(3錢) 桂枝(3錢)人蔘(2錢)生地黃(1兩)阿膠(3錢)麥冬(3錢)麻仁(3錢)大棗(6個)

室性早搏 用本方加減:灸甘草15g,大棗6枚,阿膠、生薑、党參各10g,生地20g,桂枝6g,麥冬、麻仁、棗仁各10g,丹參15g。加酒各半,水2煎服,20劑1療程。心律失常 用本方加減:灸甘草9g,党參,生地各12g,麥冬9g,桂枝3-6g,丹參12g,酸棗仁9g。

【方名】 炙甘草湯  【異名】復脈湯(《傷寒論》)。  【出處】 《傷寒論》  【分類】 補益劑-氣血雙補  【組成】 炙甘草(12克) 生薑(9克) 桂枝(9克) 人蔘(6克)生地黃(50克)阿膠(6克)麥門冬(10克)麻仁(10克)大棗(10枚)  【功用】 益氣滋陰,通陽復脈。  【主治】 1.陰血陽氣虛弱,心脈失養證。脈結代,心動悸,虛羸少氣,舌光少苔,或質干而瘦小者。 2.虛勞肺症。乾咳無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氣,虛煩不眠,自汗盜汗,咽干舌燥,大便乾結,脈虛數。(本方常用於功能性心律不齊、期外收縮、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狀腺功能亢進等而有心悸氣短、脈結代等屬陰血不足,陽氣虛弱者。)  【用法】上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服,阿膠烊化,沖服)。  【禁忌】 斟酌。  【方解】本方是《傷寒論》治療心動悸、脈結代的名方。其證是由傷寒汗、吐、下或失血後,或雜病陰血不足,陽氣不振所致。陰血不足,血脈無以充盈,加之陽氣不振,無力鼓動血脈,脈氣不相接續,故脈結代;陰血不足,心體失養,或心陽虛弱,不能溫養心脈,故心動悸。治宜滋心陰,養心血,益心氣,溫心陽,以復脈定悸。方中重用生地黃滋陰養血為君,《名醫別錄》謂地黃「補五臟內傷不足,通血脈,益氣力」。配伍炙甘草、人蔘、大棗益心氣,補脾氣,以資氣血生化之源;阿膠、麥冬、麻仁滋心陰,養心血,充血脈,共為臣葯。佐以桂枝、生薑辛行溫通,溫心陽,通血脈,諸厚味滋膩之品得姜、桂則滋而不膩。用法中加清酒煎服,以清酒辛熱,可溫通血脈,以行藥力,是為使葯。諸葯合用,滋而不膩,溫而不燥,使氣血充足,陰陽調和,則心動悸、脈結代,皆得其平。虛勞肺痿屬氣陰兩傷者,使用本方,是用其益氣滋陰而補肺,但對陰傷肺燥較甚者,方中姜、桂、酒減少用量或不用,因為溫葯畢竟有耗傷陰液之弊,故應慎用。  本方與生脈散均有補肺氣,養肺陰之功,可治療肺之氣陰兩虛,久咳不已。但本方益氣養陰作用較強,斂肺止咳之力不足,重在治本,且偏於溫補,陰虛肺燥較著或兼內熱者不宜;而生脈散益氣養陰之力雖不及方,因配伍了收斂的五味子,標本兼顧,故止咳之功甚於炙甘草湯,且偏於清補,臨證之時可斟酌選用。  【方論】方中重用炙甘草甘溫益氣,通經脈,利血氣,緩急養心為君;人蔘、大棗益氣補脾養心,生地、麥冬、麻仁、阿膠,滋陰養血為臣;桂枝,生薑、清酒溫陽通脈為佐。諸葯合用,溫而不燥,滋而不膩,共奏益氣養血,滋陰復脈之功。  【化裁】方中可加酸棗仁、柏子仁以增強養心安神定悸之力,或加龍齒、磁石重鎮安神;偏於心氣不足者,重用炙甘草、人蔘;偏於陰血虛者重用生地、麥門冬;心陽偏虛者,易桂枝為肉桂,加附子以增強溫心陽之力;陰虛而內熱較盛者,易人蔘為南沙參,並減去桂、姜、棗、酒,酌加知母、黃柏,則滋陰液降虛火之力更強。  【各家論述】  1.《醫方考》:心動悸者,動而不自安也,亦由真氣內虛所致。補虛可以去弱,故用人蔘、甘草、大棗;溫可以生陽,故用生薑、桂技;潤可以滋陰,故用阿膠、麻仁;而生地、麥冬者,又所以清心而寧悸也。  2.《醫方集解》:此手足太陰葯也。人蔘、麥冬、甘草、大棗益中氣而復脈;生地、阿膠助營血而寧心;麻仁潤滑以緩脾胃;姜、桂辛溫以散余邪;加清酒以助藥力也。  3.《古方選注》:人蔘、麻仁之甘以潤脾津;生地、阿膠之咸苦,以滋肝液;重用地、冬濁味,恐其不能上升,故君以炙甘草之氣厚、桂枝之輕揚,載引地、冬上承肺燥,佐以清酒芳香入血,引領地、冬歸心復脈;仍使以姜、棗和營衛,則津液悉上供於心肺矣。脈絡之病,取重心經,故又名復脈。  4.《血證論》:此方為補血之大劑。姜、棗、參、草中焦取汁,桂枝入心化氣,變化而赤;然桂性辛烈能傷血,故重使生地、麥冬、芝麻以清潤之,使桂枝雄烈之氣變為柔和,生血而不傷血;又得阿膠潛伏血脈,使輸於血海,下藏於肝。合觀此方,生血之源,導血之流,真補血之第一方,未可輕議加減也。⑤《成方便讀》:方中生地、阿膠、麥冬補心之陰;人蔘、甘草益心之陽;桂枝、生薑、清酒以散外來寒邪;麻仁、大棗以潤內腑之枯槁。  【附方】 加減復脈湯(《溫病條辨》)  【附註】 本方為陰陽氣血並補之劑。臨床應用以脈結代,心動悸,虛羸少氣,舌光色淡少苦為辨證要點。  【文獻】方論羅美《古今名醫方論》卷1錄柯琴:「仲景於脈弱者,用芍藥以滋陰,桂枝以通血,甚則加人蔘以生脈;未有地黃、麥冬者,豈以傷寒之法,義重護陽乎?抑陰無驟補之法與?此以心虛脈代結,用生地為君,麥冬為臣,峻補真陰,開後學滋陰之路。地黃、麥冬味雖甘而氣大寒,非發陳蕃莠之品,必得人蔘、桂枝以通脈,生薑、大棗以和營,阿膠補血,酸棗安神,甘草之緩不使速下,清酒之猛捷於上行,內外調和,悸可寧而脈可復矣。酒七升,水八升,只取三升者,久煎之則氣不峻,此虛家用酒之法,且知地黃、麥冬得酒良。」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  方劑名稱 炙甘草湯  藥物組成 炙草、阿膠、生地、麥冬、人蔘、麻仁。  處方來源 《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七。  方劑主治 熱劫燥病,時邪昏陷。  附註方中 人蔘,《醫門補要》作「西洋參」。

復律湯 臨床資料本組病例45例,均為門診病人,其中男29例,女16例;年齡45歲至70歲,以60歲左右為多。病程最長1年,最短2d。均經心電圖檢查確診。其中低血壓伴房性早搏5例,冠心病並陳舊性心肌梗塞伴房性早搏13例,高血壓、心肌勞損並室性早搏10例,功能性心律不齊17例。 資料36例中,男2l例,女15例;年齡20~30歲4例,31~40歲6例,41~50歲1l例,51~60歲lO例,60歲以上5例;患病毒性心肌炎2例,風濕性心臟病4例,高血壓性心臟病3例,慢性肺源性心臟病2例,病竇綜合征13例,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12例。心電圖檢查:竇性心動過緩及不齊13例,並竇房傳導阻滯、結性逸搏或心律5例;竇性心動過速3例;心房纖顫2例,頻發房性早搏2例,並短陣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1例;頻發室性早搏11例,室性自主心律1例,I型二度、Ⅱ型二度房室傳導阻滯4例。病程1月~15年。均經西醫確診治療,效果不理想,納入中藥研究治療對象。主要癥狀體征本組病例均有胸悶、心動悸、脈結代的臨床表現。伴頭暈乏力30例,暈厥3例,氣短胸痛29例,失眠多夢19例,喘息水腫4例,自汗肢冷15例,夜尿多16例,脘痞納差18例,腹痛便溏15例,腰痛膝軟11例。舌體胖19例,舌質淡白ll例,瘀斑點4例,紫暗2例。苔薄白23例,白膩4例,灰黑2例,白厚7例。脈數7例,遲者18例,弦細4例,弦滑3例,沉澀4例。辨證屬心腎陽虛型14例,陽虛水泛型5例,脾肺氣虛型10例,氣虛濕瘀型7例。復律湯組成:瓜蔞皮、麥冬、生地各15g,炙甘草10g,黃芪、丹參、山楂各25g。當歸8g,桂枝3g,生薑3片。 如大便乾結加白芍、麻仁各30g; 心慌、心悸甚者加大棗10g,琥珀8g; 氣滯血瘀明顯者加三七、金鈴子各10g; 高血壓者去桂枝加決明子25g,川牛膝10g,杜仲15g; 失眠者加夜交藤15g,合歡皮25g; 伴肢腫者加茯苓25g; 伴肺源性疾病者加杏仁、魚腥草、桑白皮各15g。

每日1劑,首煎加水500ml,大火煎開後文火煎15rain.取濾汁250ml,2煎加水450ml,同上法煎15min後取濾汁200ml,兩煎混合分2次溫服。

療效標準治癒:癥狀全消,心律齊,停葯月余不複發者; 好轉:癥狀消失,偶有複發者; 無效:早搏諸症無改變。治療結果 45例中33例治癒;好轉10例,情緒激動,休息不好偶發早搏但經服藥很快消失。

溫陽養血安心湯 組成:桂枝10g,炙甘草20g,附片5g,當歸30g,太子參20g,丹參20g,生地15g,川芎20g,苦參12g,細辛10g。 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心動過緩者去苦參,附片加量至10g~15g; 心房纖顫者去細辛,加生龍骨、生牡蠣各30g,桂枝加至20g; 胸痛加元胡20g,三七4g(沖服)

心律不齊一、心律不齊。脈搏跳動快(每分鐘86次以上)。脈搏快速跳動幾次後停止搏動1秒或以上,又快速跳動幾下。如此周而復始。患者感到心胸區 (心前區) 不適。有的隱隱作痛,心悸,心悶,舌質紅。口乾渴、苔薄白等。可用清熱寧心之法, 方葯為:川黃連4.5~6克,麥冬12~15克,五味子6克,赤芍 10~15克。丹參12~15克,生地15~18克.甘草6克,苦參12克。 加水煎成400毫升,日分2次溫服,每日1劑。見效後再服3~5劑。飲食宜忌咖啡、辣椒、巧克力等燥熱之品。

  隨症加減會有下面的變化:

  1.心前區隱痛明顯者,加延胡索12~15克,生田七粉4.5克(分2次吞服)。

  2.舌質紫晦。或舌下小血管迂曲、怒張鬱血.丹參加20~25克,另加澤蘭10~12克,當歸尾10克。

  3.氣短、口乾,加西洋參5克。 4.有輕度冠心病者。加毛冬青20~25克,益母草15~20克。

  5.有血壓高者.加地龍15克,川牛膝15~18克,益母草18~25克.豨薟草12克。飲食忌鹼,低鹽為佳。

  二、心律不齊。脈搏跳動緩慢。每分鐘僅50餘次。舌質偏淡或略晦,舌下脈絡迂曲,脈跳慢,數跳一停,可用:桂枝6~8克,川芎10克,當歸8~10 克,甘松12克,丹參12~15克,炙甘草8克,党參12~15克。煎服法同上。另可服六神丸,成人每日3次。每次10~12粒。

   隨症加減:(1)心前區隱隱作痛,加生田七粉6克(分2次吞服),檀香6~8克(後下),延胡索12~15克;(2)血壓偏低。加熟附子6克(先煎);(3)氣短改党參為人蔘10克。

河北省石家莊市中醫院邢月朋主任醫師自擬養心湯方用於治療房顫(陣發性、持續性)、早搏(房性、室性、交界性)、心動過速(竇性、室上性、短陣室速)等心律失常,中醫辨證屬氣陰兩虛、熱擾心神者,或不經辨證,只要為快速心律失常而以心悸為主要表現者,以此方為基礎加減治療皆可獲良效。

天王補心丹:

組成:酸棗仁12 柏子仁10 當歸10 天冬9 麥冬10 生地15 人蔘10 丹參9 玄參10 雲苓12 五味子8 遠志肉9 桔梗8

【功用】滋陰養血,補心安神。

  【主治】陰虛血少,神志不安證。心悸失眠,虛煩神疲,夢遺健忘,手足心熱,口舌生瘡,舌紅少苔,脈細而數。

  養心湯在天王補心丹基礎上化裁而成,由生地、熟地、天冬、麥冬、炒棗仁、柏子仁、當歸、菖蒲、遠志、雲苓、生曬參、丹參、沙參、玄參、桔梗、五味子、黃連、龍齒組成,具有益氣養心,寧心安神之功。

  心律失常屬中醫心悸範疇,是患者自感心中急劇跳動,驚慌不安,不能自主,或脈見參伍不調的一種證候。病變部位在心,其基本要點如《醫宗必讀》所言:「若夫虛實之分,氣血之辨,痰與飲,寒與熱,外傷天邪,內傷情志,是在臨證者擇之。」邢月朋主任醫師根據多年臨床經驗,發現許多心律失常患者表現為心悸氣短,癥狀發作與勞累、緊張、情志刺激有關,伴周身乏力,口乾,失眠,或有汗出,脈見參伍不調或數脈、脈促。病機與氣虛、陰虛、內熱有關,遂以天王補心丹為基礎總結出養心湯,治療心律失常取得良好效果。如伴見高血壓者加夏枯草湯(夏枯草、黃芩、玄參);伴氣短善太息者加益氣升降湯(黃芪、生曬參、麥冬、五味子、枳實、桔梗、甘草);伴胸痛可加丹參飲、金鈴子散;伴燒心泛酸者去五味子、炒棗仁加煅瓦楞、海螵蛸、橘紅、牡蠣;如風熱感冒誘發者加金銀花、連翹、板藍根;風寒感冒誘發者加蘇葉、荊芥、防風;如心率快者加大黃連用量;如伴心煩不安者加梔子豉湯;如失眠多夢者加大炒棗仁用量或改龍齒為龍骨、牡蠣;陣發性房顫者加延胡索;食欲不振,胃脘脹滿者加炒谷芽、雞內金、焦三仙、枳殼、檳榔;情志不遂加四逆散。

甫睡心悸

韓某某,男,54歲,朝鮮族,2011年8月17日初診。

  該患形體肥胖,有嗜酒吸煙之好。自述於春季,與友人聚餐,酒醉後而現胸悶,心悸,繼而每晚入睡即被胸悶心悸驚醒,待坐起靜靜休息片刻後,胸悶心悸乃平,其症消失,入睡如常。平素無任何不適,後來晚間每將入睡,胸悶心悸必作,若如神靈所作。經某醫院多項理化檢查,均未現異常,然動態心電監測提示:晚間入睡時段,現頻發性房性早搏,擬診為冠心病,先後服用中西藥物治療兩月余,其效不顯。

  刻診:形體健壯,語言爽朗,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滑。思之再三,此疾頗為怪異,忽憶近賢張錫純氏「論心病治法」中曾云:「有其驚悸恆發於夜間,每當交睫甫睡之時,其心中即驚悸而醒,此多因心下停有痰飲。心臟屬火,痰飲屬水,火畏水迫,故作驚悸也。宜清痰之葯與養心之葯並用,方用二陳湯加當歸、菖蒲、遠志煎湯送服硃砂細末三分。有熱者加玄參數錢,自能安枕穩睡而無驚悸矣。」

  尊訓疏方:半夏15克,陳皮15克,茯苓20克,當歸15克,石菖蒲15克,遠志15克,硃砂0.1克(沖服),炙甘草10克,5劑,每劑水煎早晚溫服。

  再診:葯進五劑,胸悶驚悸大減,患者心情愉悅,因苦於沖服硃砂細末,故原方減硃砂,加龍骨35克,牡蠣35克,繼進五劑。葯後諸症若失,安枕即可酣睡。

  按痰為陰邪,其性重濁黏滯,痰飲內停,阻滯氣機,心陽被抑,而現胸悶驚悸,。藥用半夏燥濕化痰,陳皮理氣化痰,氣順則痰降,氣行則痰化。痰由濕生,脾運則濕自化,濕化則痰自消,故配茯苓健脾以利濕,甘草健脾而和中。更佐石菖蒲、遠志祛痰開竅、安神益志;當歸、硃砂補益心血,定驚安神。龍骨、牡蠣者,陳修園氏稱為治痰之神品,更可安魂定魄。諸葯相伍,使脾得健運,氣機通暢,濕化痰消,邪祛正安,故安枕穩睡酣暢。

推薦閱讀:

血糖高?不孕?心衰?你離這個健康的「腺」阱有多遠?
會猝死的心衰 | 自測:7個徵兆,心衰找上你!
健康:久坐不運動 心衰竭風險更高
【觀點】黃峻深度解析中外心衰指南(2):優化藥物治療與CRT,中美歐推薦一致嗎?

TAG:心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