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書的分類及臨摹
楷書的分類及臨摹
作者張芳
楷書從漢末、魏晉開始,距今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是官方書體,發展時間最長,應用範圍最廣,篆書、隸書通用是在兩漢時期,楷書替代了隸書,伴隨了中國文化最繁榮的一千七、八百年的歷史時期。從楷書的歷史萌生我們可以看到,它是為了書寫的流便,結體的自由,文字的演變都是為了記事的方便、便捷,書寫便捷,結構更加自由,有了這個基本認識對後面我們講楷書筆法有很好的啟發與幫助。
一、楷書的分類
按照出現時間楷書有三大系統:1、魏晉楷書:取法魏晉,主要以小楷的形態存在。以鍾繇、王羲之、王獻之的小楷為代表,重點是小楷。例如鍾繇的《宣示表》、《賀捷表》、《薦季直表》,王羲之的《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贊》,王獻之的《玉版十三行》等。講到這裡,我們簡單講講小楷的選帖問題。小楷選帖,推薦直追魏晉,先不取明清,為什麼呢?寬博度不一樣。魏晉小楷非常自由,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感覺。前面是篆隸,是平動,而非提按,整體表現為質樸。
2、魏碑。這是一種特殊的現象,是以北魏這個時代的碑為主的一類形態,後來把這樣一種形態泛化開來,凡是這一類形態的書法作品統稱為魏碑風格。它的分類:
摩崖:曲折多變、長期斑駁,以圓筆為主,鄭文公,石門銘,鄭文公比較規範。
造像:龍門二十品,方折方刻,刀鋒鋒利,楊大眼、始平公。
墓誌:司馬、元氏屬皇家墓誌,比較規範。
碑版:規整,諸如張猛龍。
重點講一下魏碑:
魏碑是隸書變為楷書後的第一個輝煌。魏碑可以說是千姿百態,最厚重是始平公,最草意是馬振拜,最舒展是元祥造像,龍門二十品中,最方正是孫秋生,一碑一風格。
剛才講了魏碑的發源與分類,我們再回頭來看魏碑是什麼。
魏碑是什麼:是以北魏時期所刻一些碑的風格類型涵蓋下的所有書法作品。時間概念被弱化,風格類型被強化。書法上的碑它不是一個形態,它是一個審美元素。它質樸、雄強。陰柔和陽剛能互轉、穿插。如曹全碑,就是用陽剛的線條表現了陰柔的體。中國的審美哲學都是二元哲學,相背相依的,黑白之間有大量的灰色地段。
書法就是線條和線條的空間關係給人帶來的感受。線本身就包含了靜與動、摩擦的強弱、粗細。運動中有變化的線,光線本身就可以給人帶來無限的感受,平靜的線、跳躍的線、流暢的線、滯澀的線。摩擦力的大小決定了陽剛和陰柔的區別,也就是書法史上大篆的線與小篆的線。趨於陽剛的線都以大篆為線型和技術。趨於陰柔的線條都以小篆為線型。如何增大摩擦力,絞轉的、螺旋的、盤旋的力。在處理魏碑每一個點畫時,都切忌簡單直過,裹鋒以後再塑型,比如點:入筆、壓、反推,三筆完成,以增加它的堆積感,不要描畫,而是體積感,加大摩擦力。絞裹後要慢,有體積感,墨量要足。比如書寫《石門銘》,一種是施加動作,完全是技術化的絞轉運筆。一種是完全的毛筆的運行,因為運行的過程中走的路線不同自然地絞轉起來。總之都要裹鋒,加大摩擦力。要發揮的毛筆的內聚力:橫畫豎下筆,豎畫橫下筆。碑對我們傳統書寫有拓展作用,線的鑄造效果和堆積感靠毛筆普通書寫是不行的,要求我們對毛筆的書寫技術有所調整,毛筆的表現是無窮的,即可溫婉流麗,又可驚濤拍岸。每一個點畫都對應一個毛筆的運動。音樂家能夠把聽風的感覺轉換成音符,書法家也一樣能帶給人心靈的感受。所有的形態都對應了一個毛筆的運動狀態。所有的有形最後引導你走到無形,即對感受的表達,表達氣場,表達感情,所有的技術就是樓梯,沒有樓梯你上不了樓,呆在樓梯上你也上不了,最終要超越技術,但現在大家還在爬樓梯。
書法先做本質的東西,抓核心,抓線質。所以魏碑的臨習方式重點是抓線質,抓它的結構特點,不要刻意去描摹它的刀刻刻痕和它的石花。元氏是黃家的,龍門是民間的。魏碑中一種偏於刻,一種是書刻之間,一種偏於書,元懷、董美人墓誌偏於書,大家臨帖先選偏於書的,再慢慢過濾。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元懷墓誌,就是偏於書的,一是它的結構接近於我們現在的楷體,平正、寬博。二是它有作為碑的典型特徵,方挺、質樸。偏於書的這一類,比較好上手、好掌握。
另一個字帖是張玄墓誌。楷書二十行,每行二十字,共三百六十七字。張玄字黑女,因避清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名諱,故清人通俗稱《張黑女墓誌》。其書法精美遒古,結構扁方疏朗,內緊外松,多出隸意。此墓誌雖屬正書,行筆卻不拘一格,風骨內斂,自然高雅。筆法中鋒與側鋒兼用,方圓兼施,以求剛柔相濟,生動飄逸之風格,堪稱北魏書法之精品。
3、唐楷。這是典型的書。唐楷即指楷式完全成熟定型的隋唐主流書體,從書法角度則為通俗或者大眾書體。然唐楷多是後人取法對象,亦是楷書發展史上的顛峰。智勇的千字文,歐陽詢的九成宮,虞世南的孔子廟堂碑,還是晉法。從禇遂良開始,是唐楷的形成。或者說他們是「上承六朝北碑之餘韻,下開唐代楷體之先河」。到了顏真卿、柳公權,多寶塔碑、顏勤禮碑、玄秘塔碑、神策軍碑,提按越來越明顯,而非平動。晉人書寫的方式無意是吻合了書法的欣賞,也就是上牆。晉人是執掌之書,中唐,高桌高椅出現,有了提按。筆法魏晉到初唐都是手的自然運動,而非筆,用腕而非用筆,不是描出來的,是自然寫出來的,微微一側就可以,歐陽詢等,高桌高椅代替執掌之書,褚開始是唐楷的形成,提按,已非平動。如歐陽詢、虞世南、顏真卿、柳公權、褚遂良、趙孟:一是出身,二是特有的境遇。例如顏真卿祖上是北朝顏之推,所以他的書風有著北派書風帶過來的血脈,他的字含有碑的成分。
魏碑與唐楷的風格不同,主要有三個特點:
風格取向的區別:南北朝碑楷多古樸稚拙,爛漫天真如《爨龍顏碑》、《好大王碑》《廣武將軍碑》。亦有楷式比較嚴格多方勁峻麗之感,如《張猛龍碑》、《始平公造像記》等。摩崖刻石多顯靜穆寬和,氣象寧靜,如《泰山金剛經》。亦有蕭疏開張,如《石門銘》,然《張黑女墓誌》的典麗秀雅則可與漢隸《曹全碑》的典麗靜雅相伯仲。至隋唐,楷式業已成熟,基本消除魏碑帶有的篆隸意。形式趨於規正,唐楷則走入通俗。雖有歐書嚴正靜和;虞書的寬和靈穆;遂良的靈動多姿;顏書的寬博雄厚;柳書的緊密剛勁。較之以魏碑則少自然之意,多拘於法度。求結構相對平穩,少奇嶇之意。然唐楷用筆精熟,一絲不苟,法度嚴密,非後有來者。結構上的區別:魏碑結字多近乎自然,有「孩兒相」,但其簡拙樸素,豈「孩兒體」可及之萬分之一。相比之下,唐楷結構臻於完美,視覺審美達到大眾化。有歐陽詢《結字三十六法》,智果《心成頌》,張懷瓘《玉堂禁經》等書法理論著作專析結字之妙。也許正是因為法則的約定才使後人尊唐法,不敢越雷池半步。線條上的區別:魏碑點畫質樸雄厚中有柔韌感,表現為線的澀動。也有以方勁峻麗,曲澀飛動,又與漢刻迥然不同。兼之有圓融祥和。風貌之萬千此處難以列舉。唐楷則有歐之精緻娟秀,遂良飄逸瀟洒,顏之渾厚飽滿,柳之筋骨勁挺。說到底就是,魏碑是大篆的線,唐楷是小篆的線。我們先抓最基本的大的區別再來看它們風格取向不同。
二、臨帖的程序與方法
中國書法源遠流長。幾千年來,始終遵循著一條千古不變的規律,即在繼承的基礎上求得發展。應該說,學習書法背離了臨摹古代優秀的書法典經之作這條路,則一事無成,輕視之則將事倍功半。
縱觀歷代有大成者,其正果之由正源於此,他們無一例外地將臨摹貫穿到了對藝術追求的一生之中。(一)、臨摹程序:包括對臨、背臨、意臨1、對臨:即指寫實意義上的臨寫,也稱作實臨。其目的在於對古法的仿效,越似越好、越熟越好。此階段的臨習,講求細膩、精到、準確,這樣有利對古法由宏觀到微觀的理解領悟,有助於強化訓練技法的表達能力。此過程作為臨習取法的基礎程序之一,只在「取」而不在「守」,是吸收古法的手段。如果對臨,那麼開始的時候,一個字至少寫三遍:第一遍,一絲不苟地用分析的態度把字的結構用筆寫下來,寫一筆看一筆;第二遍,把剛剛分析完的字試圖較連貫地寫下來,通常這一遍最像;第三遍,不看字帖,憑記憶把之前記下來的每一筆的要點一次性地寫出來。最後檢查漏掉了什麼,或是再來一遍。
一筆一筆臨,分解筆畫臨,看一筆寫一筆,這個容易取筆法和節律感。看一個字再寫,寫完再對照一下,找差距,這個能形成圖像符號,能掌握字的結構。一天能扎紮實實記住十個字,就很有收穫。
2、背臨:指在實臨基礎上的強化訓練過程,有助於對已學知識的記憶和熟習。實臨表現為「學」,背臨則表現為「會」。此中力求準確、熟練、自如、輕鬆。此過程,作為臨習取法的熟練程序,意在由生到熟,準確靈活。是變古法為己法的必要手段,也是檢驗學習效果的方式之一。
書法學習中,背字帖是一門不可缺少的功課。初學者能否快速地掌握書法的特點,把字寫得既漂亮又符合藝術要求,是每個書法學習者所嚮往和追求的事情。但在實際操作中,並非如此,初學者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歸納起來,最突出的是:怎麼寫也寫不像,或者是臨過的字會寫,沒有臨過的字不會寫。由此,在思想上產生了彷徨和困惑,在精神上產生了苦惱和失望。其實,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學會背字帖。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常用的是「化整為零」和「化零為整」的學習方法。「化整為零」的學習方法:採用的是解剖的方法,把「整體」「分解」開。書法字帖的字較多,首先一個筆畫、一個部首,或者一個字進行書寫,做到集中精力、各個擊破。「化零為整」的學習方法:採用的是「組裝」的方法,把「零散」進行「整合」。把已經掌握的相同筆畫、部首以及結構類似的字歸納在一起,根據內容的需要「組裝」成一個新字或者一幅作品。這兩種方法的特點是:科學、簡單、直接。採用直奔主題、照本宣科、比貓畫虎的方法,字帖是什麼樣子,就寫成什麼樣子。這種方法簡單、易學,屬於書法學習過程中的初級階段,也是每個初學者不可缺少的必經之路。隨著時間的推移,技術的提高,簡單、直接的方法已不能滿足書法學習的需要,因為字帖上的字必定是有限的,不可能每個字都有,所以,就會出現了寫過的字會寫,沒有寫過的字不會寫的問題。
意臨:指在實臨、背臨的基礎上,靈活運用古法,消化「常法」的試驗過程。此階段重點強化用筆的靈活與墨法多變。其特點:「宏觀」—所習法度不變,微觀—筆墨情趣變。其作用為:試運用或運用前的準備,以達到取法—用法—化法—合法的目的。此過程是創作前的訓練步驟,有助於發現培養藝術風格、藝術個性,提高未來書作的情采及表現能力。
(二)、臨摹方法:指臨摹時,要善於正確運用有效的方法提高其學習效率。1、選字臨。通常人們習慣通臨字帖,通臨字帖的方法不夠科學,雖然書寫數量大速度快,往往容易將臨帖變成「抄帖」最終影響其學習的效果。此種抄書式的方法,難以達到學習者對技法的學習與強化目的,收效甚微。通臨的方法較適用於對古法、章法及貫通之趣的學習研究。選字臨習,有助於對單字單點畫的學習研究、理解與把握。數量可多可少,其方法為按字的偏旁部首分類,選擇在字法、筆法、字形、結構、風格等方面有代表性地字作為重點來學,使每個字的技巧,通過反覆習練而得到強化,直至熟練。繼而再以背臨、意臨的方法深入練習,達到實破重點,以點帶面的學習效果,做到循規律而漸進,舉一反三,事半功倍,以避免臨摹取法的盲目與機械。2、先放大原字,再逼近原大臨。臨習時將字的尺寸放大,避免與原帖字一樣大或較字寫小。古代碑帖文字以實用為初始,一般字較小,現代人用古法書寫創作,多以藝術表現為目的。對藝術而言,技法只是書寫手段,用古法書寫是基本原則,故取法時將碑帖字放大有利對古法的認識理解,放大書寫也利於技法手段的強化獵取,反之,則效果不佳。
晉楷、初唐的,如歐體,建議用原大,慢慢逼近原大,或者可以先放大,但慢慢逼近原大,尤其唐楷,二王的東西,氣息,紙都跟原帖一樣,如聖教序、蘭亭這些,原大可以讓你感受古人的書寫節奏。魏碑可以特殊處理,魏碑放大寫,抓線質,抓精氣神,再抓形。3、重點的選擇與把握。臨帖亦須有重點,重點可劃分時段,分長期重點與短期重點,長期重點即主攻方向,短期重點即短期內要解決的問題或達到的目標。臨帖應避免朝三暮四,淺嘗輒止。盲目臨帖所帶來的是無效的實踐與付出。把握重點,貴於胸中有數,字形及筆法是書寫文字的二大要素,屬於臨習中的重中之重。無論臨帖數量與時間有多少,以求得字形和筆法二大要素的實效為重點是臨帖的核心。將臨帖的數量與時間作為「功夫」是一種盲目與膚淺。故重「質」輕「量」是一種有效的方法。中國書法博大精深,涉博取深要有科學方法的支撐。臨帖做為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一環,十分嚴肅,過得臨習關,才可言書藝。
強調幾點:
1、讀帖的重要性與方法,眼睛看得到,才能談到手的表現。這種讀帖的方法也能打通臨帖與創作的途徑,圖像轉換為圖識。
讀帖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曾經有位老師跟我說,他的老師非常狠,一天只准他寫十個字。導致他常常要看一天帖之後才敢下筆寫。只有十個字的機會,卻讓他在讀帖時心裡寫上一千遍。老實說,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黃賓虹說,畫奪造化。「奪」字最難,要得神才能奪。要把帖上的神奪下來,全靠眼睛。
大家可以去看看《紀昌學箭》的故事,這個故事和臨帖有很大的關係,什麼時候你能看見字中黑白變化的玄機,擠讓間如武林高手在桌上過招,出桌者敗且死,那麼出手必不會差太多了。所以,手上功夫容易掌握,古人說,寫字不費百日功。眼睛裡的功夫練起來比較難。要練的帖一定要去複印十頁以上,放在所有能看到的地方,床頭、沙發、包里、桌上……你跟它的視覺接觸次數越多,思考越多,寫的時候才不會慌亂。而且家裡到處都放它,經常能看到它時時能看到它,容易提高。
2、選貼問題:推薦三條線,僅供大家參考:
1、魏晉書法(鐘王小楷)——張猛龍——龍門裡面的始平公——歐陽詢——文徵明。
以挺拔、俊秀、方正為規律的書寫線,有稜有角。
2、魏晉書法(鐘王小楷),張黑女——董美人——禇遂良——祝允明、王寵。
以內斂、內涵、蘊質、趣味為其特點,右下斜,粗細變化很大,以扁平為主。
3、魏碑:元懷----元祥----石門銘。以元懷打基礎,元祥是龍門二十品里最舒展的,石門銘筆法更活,結構更開闊。
課堂作業
1、背臨一幅,半小時
2、元懷讀帖分析,選左右、上下、半包圍結構的字3個,進行臨摹分析。
筆法總論
取法乎上得其中,不如說取法乎源,它的源頭是什麼呢,就是魏晉,唐以前的自然書寫的狀態。
一、筆鋒狀態:束毫、鋪毫
二、筆鋒運動方式:平動、提按、絞轉
三、筆有五種動態:
1、立鋒,束毫,毛筆立起來,筆尖頂牢紙面書寫,像跳芭蕾舞一樣。書貴瘦硬方通神,得神。如《禮器碑》。
2、蹲鋒,鋪毫,毛筆下壓,筆腹也下壓。勢大力沉,得勢。如《張遷碑》。未、過,兩種不好的狀態,要取勢。
3、行字訣,得氣。毛筆一落,不停地在行,所有的筆畫都能貫通,行進過程中,無起無收,行氣如虹,得氣。如《石門銘》,大氣盤旋。
4、卧字訣,得韻。卧毫,卧毫紙上,一笑紅塵,輕輕一側,一筆塑形,如王羲之行書、趙之謙的篆書,董其昌等人,書寫時手不用力,只是和毛筆配合書寫,得韻。如《曹全碑》。5、跳字訣,得情。在提按跳動之間使人的情感表達,這是今法,有了跳蕩。宋代以來的傳統以此為準。
線條絞轉,可以通過捻管把筆鋒絞起來,這是一種技術,是由人施加一個動作來完成。也可以通過毛筆的運行依靠毛筆的性能自然絞起來,毛筆在走這樣一個路線的過程之中自然就絞起來了,而不是認為施加了很多動作。
四、中鋒問題;「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中的「筆心」指筆鋒、筆尖。有些書家對側鋒存有偏見,其結症是在側鋒與偏鋒的區別和判斷上。偏鋒與側鋒的本質區別就在於,側鋒與中鋒一樣,也是筆法技巧中優良的技巧,偏鋒則是敗筆。側鋒的線形、線質具有豐富的造型和表現力,並具有多方面的審美素質,它可以充分表達和烘托作品的風格與氣息。偏鋒的鋒變則有著典型的病筆形態,鋒尖與副毫(筆肚)各在一側運行,其線形必然呈一側平滑,另一側鋸齒狀,線形、線質十分拙劣。側鋒與偏鋒是不能混為一談的。
通過研究我們發現,凡圓筆者,主要是以中鋒來刻畫的;凡方筆者,主要是以側鋒來刻畫的。
以橫為例:入筆側鋒切鋒而入,隨即翻鋒右行,收筆切鋒回收。入筆切鋒是用筆尖和筆肚刻畫筆畫首端的方筆筆形,翻鋒是為了由側鋒變為中鋒,收筆切收是用筆肚副毫刻畫末端的稜角。在折筆處的方與圓要看折筆的程度,直折之筆為方筆,弧折之筆為圓筆。
毫無疑問,中鋒用筆在筆法技巧中是佔主導地位,在實踐中我們發現,任何人在運筆時,是很難做到絕對地筆筆中鋒的,都是中側間互的。故而才有「取險」、「取妍」之說。
運動形態分為平動、絞轉、提按。提按屬於今法,所以基本不講。而篆書幾乎都是平動的,《石門頌》《石門銘》都有絞轉,趙之謙的收筆有一點絞轉,《始平公》的中段加絞轉。
五、線條的錘鍊,如何訓練好線條。用篆書,它是裸線,猶如發音的基本訓練,中鋒基礎練習的最佳教材當然是《嶧山刻石》,掌握中鋒的同時還能兼顧造型能力。在這裡面有幾個訣,可以讓大家體驗:訓練好線條的方法:束毫、直管、腕挺、平動、收手。要點是提。如錐畫沙,顏真卿《述張長史書法十二意》:遇見沙平地靜,令人意悅欲書。乃偶以利鋒畫而書之,其勁險之狀,明利媚好。自茲乃悟用筆如錐畫沙,使其藏鋒,畫乃沉著。當其用筆,常欲使其透過紙背,此功成之極矣。包含提起來的意思,秀、乾淨、美,不是拿一盆干沙子使勁放里劃。
六、楷書的基礎結構:左右結構:緊左疏右,如話。上下結構:緊上疏下,如集。左中右:樹,緊左寬中舒右。上中下:藍,緊上寬中舒下。全包:不能包成四方的、嚴實的。
七、「無垂不縮、無往不收」是一條具體的用筆方法。它首先是由宋代大書法家米芾提出來的。原意指寫豎筆和橫筆時的用筆方法。行書中不在乎偏鋒的多少,而在於任何情況下,筆鋒始終往中鋒上調。筆筆留力,筆筆蓄勢。
「無垂不縮」指寫豎畫時,筆畫末端都要「縮」筆,即「回鋒」收筆。不僅垂露豎如此,也包括懸針豎。懸針豎雖露鋒出筆,但在提筆收鋒時,也要有一個向上空回動作,以保持空回之勢。使其筆鋒雖露而筆力卻不浮;
「無往不收」指寫橫畫時,在筆畫末端要有一個向左「回鋒」收筆的動作,使起筆、收筆得以前後呼應。使得筆畫圓潤、有力。這條用筆方法同樣適用於漢字所有的點畫。特別是對於像撇、捺、挑等露鋒出筆的點畫,也應保持空回之勢。這樣能使寫出來的點畫更加穩健、厚實。
懂得「無垂不縮、無往不收。」我們才會理解古人慾左先右欲下先上的含義。古人的使轉筆法,都是逆向行筆。在行草書法作品中,我們會看的很清楚。古人豎畫結尾處向右上方行筆,而是從左側繞一個圈出來,才向右行筆。我的理解是這樣寫的字會有很有彈性,這是蓄勢發力的一種辦法。
橫畫向下走筆時,都是向上翻筆轉個圈,蓄勢發力,才向下行筆,或許這也是調整筆鋒的最好方法,如果不這樣就會出現薄弱的毛病,使轉正確,你的書法就會有彈性。飽滿和充實。而且要隨絞隨散。
創作
一、風格取向:參考國展作品集。
二、形式:參考國展作品集。
用墨:枯潤結合、漲墨,
章法:強調留白,輕重關係,如何讓它重,把它寫粗就是重嗎,可以把周圍的字弱化,它就重了,甚至一個字中筆畫也有輕重之分,但應該注意主筆要支撐它們,整體要立住。
作品一定要有主脈,有經典。
題外:楷書現狀分析:以九屆、十屆國展為例
九屆國展總稿量55000件。保守估計作者的數量也在四萬左右。其中楷書來稿件數為7322件,佔總數的13.8%。入展近150件。
(1)、小楷50%。小楷作品大多集中取法於鍾繇、文徵明、王寵、趙孟或《靈飛經》、《敦煌寫經》等。(2)、魏楷20%。魏楷基本集中在幾塊名碑名志之間,如《張猛龍》、《爨寶子》、《爨龍顏》和《張玄墓誌》、《元倪墓誌》、《元略墓誌》等。(3)、唐楷20%。唐楷取法以褚遂良為最多,依次是虞世南、顏真卿、歐陽詢、趙孟和少量的柳公權。(4)、其他10%。指非以上類楷書,如瘦金書、金農、弘一、趙之謙等,還有不少數量尾隨當代名家風格的作品等。
除小楷外,大量的是中楷,大楷(指字徑10公分)比重相對小,大字(字徑20公分)和榜書作品甚少。
「十屆國展」收稿最新統計收稿近50000件,楷書6830件(其中,小楷1728件)入展近90件。
最新動向:王家新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第六屆中國書協楷書專業委員會主任,晉唐作品,形式反對拼接複雜,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小楷投稿注意事項
一、小楷投稿,筆墨精緻是前提。小楷,要小而見筆墨,控制筆墨要精巧,有趣味,不可狀如運算元、類如館閣。而你的小楷過板過死,犯了此病。我想,你試著在寫每個字時,突出一二筆,用筆狠一點,殺紙力量大一點,提按強一點,記住「每個字」,體現粗細有別、提按有變。刻板的不如幼稚的,輕佻的不如殘破的。另外,筆墨起止轉折要交待得十分清楚,不可含糊。筆路要清晰可辨,要讓評委看得出你的線條哪裡只有一筆,哪裡是兩次疊加;哪一筆是轉折結合,哪一筆是折轉交叉。所有的線條束要有變化,也就是每個字所有的橫、點、捺的方向、藏露、裹絞等等都要不同。變化,才是書法之道的要義。
二、小楷投稿,難度韻味最關鍵。用筆必須向行書靠一靠,結體必須向魏晉朝的欹側靠一靠,字體必須糅合秦篆漢隸魏晉楷書,為什麼?這樣方體現難度係數——一個是「飄揚」的難度、一個是「寬綽」的難度!古人在《跋王晉卿所藏蓮華經》中說:「凡世之所貴,必貴其難。真書(楷書)難於飄揚,草書難於嚴重,大字難於結密而無間,小字難於寬綽而有餘。今君所藏,抑又可珍,卷之盈握,沙界已周,讀未終篇,目力可廢,乃知蝸牛之角可以戰蠻觸,棘刺之端可以刻沐猴。」你說呢?用筆上,轉鋒方折運筆有度,要使線條飽滿,不寒磣孱弱、不萎靡局促。結字上,方圓兼顧充滿拙氣,小字如大字有開闊氣、豪門氣,通篇之字極盡你的錯落、你的伸縮、你的穿插、你的避讓、你的收放之能力。我個人以為:整飭的書法無論多好,不及有變化見跳蕩的有吸引力;莊重的書法無論多好,不及搖曳有韻的有吸引力;沉著的書法無論多好,不及激情蕩漾的有吸引力;嚴謹的書法無論多好,不及輕雍容自如的有吸引力。
三、小楷投稿,視覺效果頂要緊。當代書法創作既要強調精神提煉,又要高度重視視覺效果,特別是展覽。上萬件作品中,要吸引評委的眼球,讓評委有震驚、陌生感不容易。想要引起關注,就必須注重視覺效果。通過視覺上的衝擊力,獲得較好的審美效果。你在紙張、墨汁、用印、裁剪上,都要挖空心思,努力一項一項地做好,最好每一項比別人新穎一點、比別人精緻一點、比別人周到一點。那樣入展概率就大些。
推薦閱讀:
※《簪花仕女圖》臨摹技法(七)
※青少年書法雜誌 | 李剛田:楚篆的臨摹與創作
※臨摹 | 一爐香,寂寞的燃盡
※漢白文印特點及臨摹要點(圖文)
※【工筆花鳥】宋代院體工筆畫草蟲臨摹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