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佛適用不同人群的需求

儒家治世,關切社會的治理。道家治身,關懷生命自然狀態的保持。佛家治心,關心人生痛苦的解脫。對應儒、道、佛三家不同的社會功能,我們可以領悟到:中華文化中的儒、道、佛適應了不同人群的文化精神需求。在社會轉型時期,創造性疏理與運用中華文化中的歷史資源對構築和諧社會,促進社會穩定,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疏理與運用中華文化中的歷史資源中華文化中的儒、道、佛三家,世人有這樣的評說: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儒家關切社會的治理,道家關懷生命自然狀態的保持,佛家關心人生痛苦的解脫。儒家關心天下興亡、倡導不計個人得失,道家不刻意為人為、追求自然完美,佛家提倡無私無欲、超脫自在。儒、道、佛三家,各自以自己的方式追求理想的、完善的人生境界。有人從社會文化視角評說:儒家入世,道家隱世,佛家出世;有人從哲學文化視角抽象概括:儒家的人本主義,道家的自然主義,佛家的解脫主義。中華文化中的儒、道、佛三家,各有所見、各有所蔽、各有所得、各有所失,從社會功能分析,儒、道、佛的社會功能是有差異的。針對現代社會轉型時期不同區域、不同信仰、不同身世、不同境遇、不同年令、不同經濟狀態、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人群的精神狀態或心理需求,對應儒、道、佛三家不同的社會功能觀察分析,中國現有一億多同胞,在八萬五千餘處宗教場所進行各種活動。由此可以領悟到:儒、道、佛適應了不同人的文化精神需求,是有一定道理的。處在轉型時期的中國,現在社會正在發生劇烈變化。不少人群物質生活遇到了困難,不少「先富裕起來的人」在精神上遇到了空虛,疾病、貧困、天災人禍,帶耒了社會不安和痛苦,生命和宇宙中還存在許多尚未作出科學現實的解釋,……,這些都可能成為促使人們到中華文化中的儒、道、佛中,去尋找文化精神依託的原因和理由。在社會轉型時期,創造性疏理與運用中華文化中的「歷史資源,在構築協調和諧社會,促進社會穩定,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儒家治世,關切社會的治理公元前六、五世紀,在黃河中下游中原地區,形成儒家學說。儒家思想以人為本,側重於從『人』的角度來觀照人生、社會和自然,重視人的生命意義與價值。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仁愛,肯定人的生命意義和人性價值。儒家重『生』、更重『德』,把人格價值、道德價值,置於生命價值之上。孟子云:「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在《滕文公》中的這句名言,最典型的表達: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堅持原則,維護人格尊嚴。這就是說,在生命價值與道德價值發生衝突的關鍵時刻,寧可「殺身成仁」(《論語·衛靈公》),「捨生取義」(《孟子·告子》)以成就道德價值。儒家在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物質生命與精神生命的價值對比中,認為精神高於物質。《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說:「大(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立德』、『立功』、『立言』,都將長遠影響後人,這『三不朽』所蘊含的精神是永遠不會消失的,也就是說『三立』者的精神,遠遠超越死亡而臻於不朽。儒家以現實生活社會關係中的人為本位,強調人的生命意義和人性價值,在現實世界中提升道德品格,這種思想特質,可以概括為人本主義。儒家人本主義傳統以其巨大的作用和影響而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道家治身,關懷生命自然狀態的保持公元前六、五世紀,在黃河中下游中原地區,形成道家學說。道家以自然為本位,側重從自然出發來觀照人生、社會和宇宙,強調自然是人生的根本,主張順應自然、回歸自然。道家的創始人老子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根源,萬物都是稟賦了『道』而成『德』(自然本性),又稟賦了『氣』而成『形』(形態·形體)。(《老子·二十五章》)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是有名的『道法自然』,用白說就是,『道』以自然為法,作為宇宙的根本原則、最高原則的『道』,所遵循的就是自然無為。莊子的《養生主》篇,宣揚養生之道,以求保命全生,這種養生理論稱為『全生』說。以後經黃老道家的養生論,進而影響道教,形成了『長生論』和『神仙論』。道家還主張『天人合一』說,莊子云:「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道家所論『人與自然』關係的觀點,構成了自然主義傳統的重要內容。儒家的『人』本位和道家的『自然』本位,這兩種核心思想,奠定了中華古代文化的基礎,同時,決定了中華古代文化的走向。佛家治心,關心人生痛苦的解脫公元一世紀,誕生於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佛教以解脫為本位,宣揚眾生要通過修持,以求從迷惑、煩惱、痛苦和生死輪迴中解脫出來。佛家從『解脫』坐標來觀照人生,懷著對人的迷惑、煩惱、痛苦、死亡的真誠的關切,指出解脫的方法和途徑,從而為『人』提供了一種宗教的精神依託。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在尋求『解脫』的修證中,總結出四諦,也叫四種真理;後來,又提出戒學、定學、慧學,戒學是抑止邪惡、積習善行;定學是安定身心、集中精神;慧學是徹悟實相、如理思維。中國佛教繼承和發展了印度佛教的解脫主義,中國佛教宗派中的天台宗、華嚴宗、禪宗,更著重轉換和提升,以求得人生的解脫,特別是禪宗宣揚心即佛、佛即心、即心即佛、欲求佛、先求心、求得心、即成佛。這實質上是把心性修養看作人生解脫的必由之路。儒道佛三家的社會功能適用不同人群的需求在生命價值的關切層面上,用『市場細分』的觀點分析, 儒、道、佛三家,適應了不同人群的文化精神需求。儒家以積極的入世精神,並在現實世界中,成就最高的道德境界,實現人生的價值,給無數英雄豪傑帶來精神鼓午和巨大滿足。道家重視『人』作為個體的存在價值,主張因順自然、回歸自然,從而為不重功名利祿者或默默無聞者,提供精神支持。佛家關心人的生、老、病、死,給有深切痛苦感的人,以心理的溫暖和情感的慰藉。從對人生境界的追求角度上分析,儒、道、佛三家,各自以自己的方式追求和保持完善的人生境界。儒家關心天下興亡,不計個人得失。道家不刻意為人為,追求自然、完美。佛家無私無欲,超脫自在。這是三家的不同點,但三家又有共同點:儒、 道 、佛三家文化思想的『中心關懷』,都在於潛移默化引導:人如何做『人』、如何實現理想的人格。中華文化中的儒、 道 、佛三家,社會功能是不同的,這也反映了儒 、道 、佛三家的基本特質和彼此社會功能的差異。深入分析並加以現代轉化,根據現代社會不同區域、不同身世、不同境遇、不同經濟狀態、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人群的精神或心理上的需求,加以創造性分析與運用,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轉文-----相關閱讀:·如何限定日誌的閱讀和評論人群 (hannah, 2008-3-12)·如何限定日誌的閱讀和評論人群 (hannah, 2008-3-12)·經常覺得在不學佛的人群中,我很沉默! (瓦後宮主, 2008-7-02)·男女營養需求的差異 (幽谷勁松, 2008-8-16)·是什麼阻礙了人們對佛教的需求呢? (弘願種蓮, 2008-10-20)·經常感冒的人群要留心鼻炎 (幽谷勁松, 2008-11-29)·師所授法 未見其妙 師有「寶物」 定需求到 (臨風傲雪, 2008-12-06)·白領人群如何自我調整消除亞健康癥狀 (幽谷勁松, 2009-1-12)·殘疾人日關注特困人群之王元科 (panganping1979, 2010-5-08)
推薦閱讀:

為什麼沒有一種職業就是給別人比較專業建議?
光伏業拐點顯現 新政或帶動每年1000億市場需求
做生意 就是找需求!!!
要理解,先感受
「被需要」,是實現價值的基本需求

TAG:需求 | 同人 | 人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