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齡青年留學去,人生會因此改變嗎?
圖 / CFP
每日人物 / ID:meirirenwu
文 / 黃昉苨 編輯 / 陳璇
做出「辭職出國」的決定時,許鈞身在山東省德州市武城縣的一處工地上。工地周邊都是化工廠,飄散出來的異味,混合著工棚里高溫下辦公桌散發出的甲醛味,一天天地重複著。這些本來都不是什麼大事,但是那一天,他突然沒法再漠視「自己被包裹在一團毒氣里」這個事實。
他給妻子打了個電話,問了兩個問題:我這程度學英語還來得及嗎?家裡的收入足夠撐一年嗎?得到肯定的答覆之後,他辭職了。
那一年,他27歲,在北京一家國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卻選擇放棄國內的基礎,重新出發。
國內不止一家媒體發現,除了低齡留學生以外,另一種選擇正越發普遍:一些不是那麼年輕、也不確定自己算不算「精英」的成年人,在努力把自己送去大洋彼岸求學。
是什麼促使他們作出這種選擇呢?
我找到了一些在30歲關口上考慮遠赴重洋、從頭開始的年輕人,聽他們聊了聊自己的故事。
最不習慣的是同學都太小了
許鈞 30歲,工程師,現在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就讀
其實,想出國,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迷茫,不知道自己人生的方向在哪兒。
我沒想過自己會成為今天這樣的人。大學裡頭,每當我們系主任聲嘶力竭地在台上宣講「年輕人不要太在乎錢,應該把握條件探索世界」這一類的話的時候,底下的學生就在偷偷笑。我當時在旁邊看著,覺得這老師太不現實了,跟我們灌什麼雞湯。大四的時候系主任問我未來有什麼打算,我說我要回老家當公務員。
現在想想,可能會報「土木工程」專業的學生,家裡都是抱著「畢業了找工作穩定」的念頭給填的志願。我爸媽那時候就是因為家裡有個叔叔乾的是橋樑道路這方面的工作,問了就業前景不錯,給我報了這個專業。現在想想這是很扯淡的:我們在中學裡的時候天天聽老師說,要努力啊,高考差一分都可能改變命運。可是一考完,填志願卻像瞎蒙一樣,三言兩語就定了未來。
可是當時我很坦然,因為我也不知道自己對什麼工作有興趣。
然後就是當學生幹部,拿獎學金,保研,特別順理成章地一路走下來,從來也沒多想什麼。
後來我就遇到了我老婆。她是留學回來的,特別相信人應該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對我來說,下班了就是下班,再也不想跟工作有什麼關係了。可她不是這樣,她查個背景資料都能查到眉飛色舞,老跟一幫同事聊業務聊得忘乎所以,看到創作出了好的作品真的會特滿足。我當時就覺得,我很羨慕她。雖然高考時候她的分數比我低了100多分,但這幾年下來,她遠遠超過了我,找到了自己的生活。
而我快30了,還是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我只知道自己不喜歡生物。
所以我有部分懷疑,國內的教育體制下,我沒那麼容易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我想出國看看。
圖 / Backpackr
我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家庭條件不寬裕,所以從小到大我都沒接觸過什麼出國的朋友,一直都不覺得這事兒跟我有關係。等到自己能夠自主做決定的時候,就已經快30了。
不是沒猶豫過。另一個促使我下決定的因素就是經濟。照我們家原來那個節奏下去,在北京住不上好房子,過不上舒適的生活。
我們已經算是很幸運的,夫妻倆都有北京戶口。但是按照我們倆的工資,最多也就能貸款105萬。2015年,我倆跑遍了北京看房,想看看能不能在城裡買上一個比較新的兩居室小公寓。看來看去,沒轍。把我們兩家家底掏空了也買不起。
其它什麼學區啊,小孩生下來老人能不能來帶啊,這些問題,連想都不敢想。
租房都能花掉我們每個月一半的收入。當時在北京,我和老婆一開始住在南三環外一個沒有窗戶的大開間里。那是個新小區。後來每天花一個小時在通勤路上覺得太累了,我又辭了職,就改租在東三環附近一個老公房裡。房東給的價格很優惠,但是住進去才發現,抽油煙機是壞的,洗衣機也是壞的,抽水馬桶也是壞的。廁所下水也有問題。報修,房東壓根也不理你。房子的地不知道有什麼問題,特別容易漏水,也特別容易吵到樓下的鄰居,稍微有點不當心,比如坐凳子太用力了之類的,樓下的人就上來吵架。
到後來我看我老婆都跟潑婦一樣跟人吵上了,我覺得我們也是該離開北京了。
不過其實我現在坐在這兒給你說,我對當時的生活「深惡痛絕」,我只是在理性上記得我當時「深惡痛絕」,但我已經感受不到當時那種感受了。我當時還發誓說「我要出國了,怎麼也不會想家」,其實還是很想家的,反倒是記不起來,當時是怎樣的一種壓力,讓我說出那麼極端的話來。
那天我看一個笑話,說當一個東德居民終於有機會到西德之後,他說「原來這裡的夜晚也不過這樣,安安靜靜的,就比我們那兒亮一點而已;原本我還以為西德的人半夜都在街上唱歌跳舞呢」,我就笑了,感覺它說的好像就是我來這兒的感覺。
剛到美國的時候,每天出門就要拿出手機拍藍天,看雲朵,好像永遠看不膩一樣。現在都習慣了。我現在也覺得,美國社會充滿了各種問題,有些很糟糕,難解決。看著這兒一到晚上就靜悄悄的,很懷念國內的熱鬧,大家都能在街上瞎逛的那種生活。
但我最喜歡現在生活的地方,就在於在這裡可以探索自己喜歡的事情。
在國內,周圍的人不會給你那種感覺。來美國一看,哇,原來真的有很多人就是那麼想的。
我們現在全系最牛的教授,整天穿著件土黃色胖夾克,擱國內屬於進校門時會被保安攔下來的那一種。上課的時候還喜歡邊吃巧克力邊講課。可就這老師,天天在課上吹牛:「你們趕緊來問我問題。我要是願意出去接活,不知能賺多少個百萬美元,可我就喜歡給人答疑解惑。」
「要是咱倆都獃獃地在這兒照本宣科、沒有互動的話,那不就是浪費彼此時間嘛?我幹嘛還要待在學校呢?」
當一個老師,他本身就有意思,對他研究的事業也有激情的時候,你會不知不覺就被感染的。
其實我還挺懷念原來單位里的老國企氛圍的。我很適應那種下午3 點,沒人幹活,大家都在那兒嘮嗑的場景。可是工作的重點不在於閑不閑,而是你所做的那件事情,會給你帶來滿足感嗎?哪怕每天就只有一個小時的滿足感。
如果有的話,日子就過得去了。
要說現在的生活,最不習慣的,就是同學都太小了。一起上課的同學還有97年出生的,比我整整小了十年。她們知道我的經歷的時候,都很驚訝:「你都已經在設計院找到工作了?那為什麼還要出來讀書呢?」
唉,我真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在英國,唯一能給人壓力的就是自己
王思睿,29歲,廣告從業人員,現在英國萊斯特大學就讀
2016年春夏之交,我最後一次回到北京。當時我有兩個選擇:要麼留在這裡,跟前男友一起生活下去;要麼接受學校給的offer,來英國讀博。博士讀完,我就32歲了。
萊斯特大學
我記得當時站在繁華熱鬧的三里屯「臟街」上,我還特樂觀,對身邊憂心忡忡的朋友說:最難的不就是沒戶口嗎?那我不生孩子不就得了。
那時候我回從前的廣告公司幫忙,老闆很高興,幫我爭取的薪水是一個月到手1萬2;我特別感激他。
但是我沒堅持滿兩個月,就走了,還是去英國讀了博。
第一次離開北京,主要也是因為我有哮喘。北京空氣不好,我媽是醫生,她老恐嚇我「再住下去,當心得癌」。她想把我嚇回廣州。但我覺得我的問題不是換工作能夠解決的,所以就決定留學。
另一個出國的原因是覺得在北京沒有歸屬感。之前我發過一條微博,抱怨在銀行遇上了一個罵罵咧咧素質特差的北京老大爺,結果那條微博居然被轉發了100多次,基本上就是北京本地人的謾罵「外地逼你別來北京啊」「外地人都是傻逼」這樣。我就覺得,扛著這麼高的物價,擔心著霧霾、食品安全,貢獻著GDP,這個城市也沒有人把我當自己人,我在這兒甚至連基本尊重都得不到。
北京就是這麼個奇妙的城市,好的地方簡直是璀璨閃耀,差的地方也會令你非常痛苦。
但在英國,唯一能給人壓力的就是自己。
我現在所在的城市萊斯特,是個特別寧靜特別單調的地方,我們都開玩笑說是「讀博聖地」,因為出門只能去圖書館。我很喜歡這個城市的一點是它很多元化,大量本地居民都不是白人,但是說著一口地道英音。印度新年的時候,城裡會有一個盛大慶典,學校里的老師,也大部分來自歐洲。這些外國人都能在這裡愉快生活,會讓人覺得「我也是可以被接受的」。
但是在國內,跟男朋友的直男癌朋友一起吃飯的時候,我就得聽著他們的蠢話;與叔叔伯伯一起吃飯的時候,還得聽他們說「哎喲你要當女博士啦,第三性別呀」。
去年六七月在北京,最難受的一天,我已經跟公司請了半天假,專門在網吧包房,要跟英國學校視頻通話。這是一場挺重要的面試。過程中,就看見我手機微信一直在響。面完就被拉進一個新群,開了個線上會議,客戶提出了山一樣多的不合理的要求,所有同事都非常崩潰,因為根本是不可能實現的。
但是客戶很強硬。
當時我老闆在參加另一個會,我就從網吧開始往出租屋走,一個個地跟我同事打電話。6點,7點……幾乎是連哄帶嚇,但所有同事都說「不行」「不行」,吃了很多很多閉門羹。打完電話的時候快9點了,我一直站在東五環外的出租屋樓下,晚飯也沒吃。好不容易靜下來,就感到無法控制的憂傷湧上心頭。
明明不是你想做的事情,還被逼到很難的境地。大夏天的,北京特有的那種涼風拂到面上,心裡特別痛苦,覺得自己特別沒有價值,特別無能。
我知道我留不下去了。這麼下去,博士還沒上,神經病先得上了。
我不知道這兩年行業的風氣為什麼會變成這樣。我們公司里好多做創意的,他們都是學藝術的,現在都在疲於應付客戶「LOGO要變大」這種要求。在這個環境里,有什麼靈感、想法,都會被慢慢磨掉。我現在覺得,干一份工作,起碼要精神上有點意義,哪怕就推動一點點價值的改善呢?不能每天都光在內耗。
我不再羨慕公司里「總監」之類的高薪職位,如果把他們的薪水除以工時,他們勞動的價錢其實低得嚇人。在英國這兒吧,說起來「講師」什麼的都是比較低薪的工作,但是他們會讓你覺得你的工作受到尊重;需要你加班的時候,就會給你加班費。
媽媽對我年近30還跟男朋友分手了這件事很憂傷。她也不是怪我,就是一種對我的心疼吧。
「留學」已經變成了一種情結
陳非,30歲,現居北京,一直都在計劃留學
我是1987年出生的。從高中、大學那時候開始,就想著要出國。一開始老覺得自己沒想好:出去學什麼?學成了幹什麼呢?也去考過試,但後來家裡遭遇了一點變故,磨磨蹭蹭,拖到現在。
一眨眼,跟我還有聯繫的同學、朋友,現在90%以上都在國外了。
現在的年輕人很多都說,不喜歡老家一成不變、被限制在條條框框里的生活,喜歡去大城市,喜歡更多元化、更包容的北上廣……出國其實也是一樣的原因吧,他們想去一個更包容、更多元,更適合自己生活的地方。
我曾經為出國留學作了一年的準備。考試的時候,托福分數可以了,但是GRE不夠高,加上準備得倉促,申請匹茲堡大學社會學系,被拒。得到消息的時候我也沒太沮喪,還不如在老家考公務員落榜來得難受——考公務員是我爸媽的主意。我不是很想考,也沒用心準備,果然落榜了。
後來一個在北京工作的同學打電話問我:我們這兒有個職位挺適合你的,你來不來?
我就來北京了。
現在想想,初中、高中跟我有聯繫的同學沒幾個,都在國外。畢業以後認識的興趣相投的朋友,大多數人也都出國了。現在身邊還有好多朋友在嚷嚷要出去。
其實上大學的時候,還有一個機會可以參與學校的「2 2」項目,出國讀兩年書,拿中美兩所學校的文憑。可是那時候不知道為什麼,莫名其妙就覺得「不是Top30,這種學校有什麼可去的」,就放棄了。現在想想,特別後悔。當時還是太小了,沒想明白。
我從小就喜歡看漫畫,當時特別想去日本;後來在大學裡讀的是英文專業,也很喜歡,讀了很多翻譯的書,慢慢對歐美文化也感興趣了:感覺就是「他們有那麼多好玩的東西,我們都沒有」,就很想去產生了那麼多好玩東西的地方看看。包括後來有機會出國旅行了,跟出國的朋友聊天了,都會覺得,自己很想在國外學習生活一陣。
但我媽老是會問:「你說要出國,那你讀完書之後能幹嗎呀?」
「你這麼不安穩,出去了又能怎樣呢?」
每當這個時候,我就啞口無言。
我不是很有明確計劃的人,說不出自己出去要幹嘛。我們家不是大富之家,但我的收入足以在北京過上還算體面的生活了。如果出國的話,工作就得放棄,自己要從零開始,父母還得為我搭上一部分錢。
這時候就覺得,舒舒服服地過下去,也挺好的。
對那些已經出國的朋友,我有時候會安慰自己說:「誰叫人家更有錢呢」。但我心裡知道這是一種特別惡劣的說法,就是給自己找個託辭。我知道,哪兒都不是天堂。出國其實是一件很艱辛的事情。就算是在美國已經家庭事業都成功了,也還是會有身份焦慮的問題。也許我就是態度不夠堅決,還沒做好承受這一切的準備。
但我一直沒放棄過出國的念頭。
我在英國旅遊的時候,看到那裡的人,不管貧窮還是富有,都能很好地享受基礎設施。你能看到一些白髮蒼蒼的老頭老太,走路都顫顫巍巍了,還能自己一個人推著行李去旅行,辦什麼事兒都不耽誤。這在國內是沒法想像的。我看到那一幕的時候觸動很大。我覺得北京作為一個城市,服務的對象好像是「勞動力」,而不是「人」。
所以我也不打算在北京買房,要花那麼多錢去換一套房,真的還不如投資移民了。你問我未來打算怎麼辦?這真是把我問住了。也不能說我對未來全無計劃,但是我有點小迷信,我怕說出來就不靈了。
我的家裡現在還留著考托福和GRE的全套複習材料,有時候我還是會翻出來看看。
還是爭取有一天能出去吧。
有時候我覺得,那麼多年一直想出國,「留學」已經變成了一種情結,最初的理由反倒已經淡忘了。
(應採訪對象要求,王思睿,許鈞,陳非為化名)
推薦閱讀:
※[一句話改變心情20130503]心總是在最痛時,復甦;愛總是在最深時,落下帷幕。
※怎樣改變性格就怎樣決定命運
※企鵝娘吐槽:聲優的聲音為什麼不會隨著年齡而改變呢?
※陰宅風水改變後人命運的八大格局,不妨對照一下
※卧室9個改變增壽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