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逐章批判 顏淵篇第十二:仁,儒家精心炮製的迷魂湯

顏淵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克制自己的慾望,使自己的言行符合於周的禮樂制度,就是仁。一旦做到自我剋制,天下就都讚許你是有仁之人了。實現仁,在於自己,難道還在於別人嗎?」顏淵說:「請問怎樣才能達到仁呢?」孔子說:「不符合禮的不看、不符合禮的不聽、不符合禮的不說、不符合禮的不做。」顏淵說:「我雖然遲鈍,請讓我按照照您的話去做吧。」(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它在孔子之前兩百年就已經出現。孔子在闡發「仁」的時候,將社會政治融入其中,從此,政治與倫理就相互融合,糾纏不清。「克己復禮」就是「仁」。「克己復禮」是綱,「四勿」是目,是手段。孟子說:「仁者,愛人。」愛人,就是要有同情心,但儒家的愛是有差等的,是不包括庶民的。在儒家的苦思冥想下,「仁」衍生出了仁義、仁政、仁慈等所謂人性本善的概念,由此形成了所謂的「仁學」。仁政,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愛民如子,親民如子。就是德政,就是以德治國;仁慈,就是要做一個純粹的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忠於朝廷、熱愛當局的人,一個富於愛心和同情心的人,一個博愛的人;仁義,就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只求奉獻,不求回報。儒家認為,人性本善是仁的前提,是一切美好價值的源頭。所以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孫丑上》)此即「仁、義、禮、智」四種「善」的萌芽狀態,是人「不學而能」、「不慮而知」的「良能」、「良知」。「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就是教人循規蹈矩,不能逾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一「名份」的界限,不能超越「禮」所認定的規範,「克己復禮」,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當說的說,不當說的不說;當聽的聽,不當聽的不聽;當做的做,不當做的不做,做一個有「仁」之人,即品德完美者,就是「仁」在人身上所要達到的目標。只要所有的人都做到了「仁」,人類最美好的大同世界也就實現了:天下之人都一門心思為別人著想,一心為公。人,各盡其才;物,各盡其用。所有有才能的人都得到了恰當的使用。人與人之間講究誠信而和睦相處。人們不僅愛自己的親人,也愛他人的親人;像對待自己子女一樣去對待他人的子女。年老的人都能有得到溫馨贍養,壯年都能發揮所長,未成年人都能得到關愛照顧。鰥夫、寡婦、無子女者、無父母者、殘疾人都有衣食無憂。人盡其力而不謀私利。社會安定,夜不閉戶,盜賊絕跡。(《禮記?禮運》)在大同世界的誘惑下,人民「克己復禮」,逆來順受、忍氣吞聲地忍受著統治者給他們安排的現世苦難,而把希望寄託於遙不可及的大同世界的實現。人們為什麼能心甘情願地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呢?人的本性是自私且追名逐利的,但儒家硬要說人性本善,並將「仁」像楔子一樣扎入人的思想和靈魂之中。為了顯示「善」的一面,就竭力掩蓋惡的本質,由此變得虛偽,根源就在於「仁」的毒害和控制。為使自己成為一個有「仁」之人,儒家號召可以為此不惜犧牲生命。在儒家思想的腐蝕下,仁,比什麼都重要,成為人格的終極目標。「仁」,是孔子實現恢復周禮的手段,但令孔子沒有想到的是,他為恢復封建制度的策略,卻在董仲舒的手中變成了維護中央集權專制制度的策略。「仁」的專制本質,是由「仁」本身的目的所決定了的。一方面,統治者以「仁」來麻痹人民,讓芸芸眾生為了一個根本不可能實現的人格目標而剋制慾望,努力奮鬥;另一方面,又給自己的統治貼上「仁」的標籤,使自己的專制打扮成「仁政」。但歷史卻殘酷地證明,儒家這一理想從來就沒有實現過,也不可能實現。相反,「仁政」的人治真面也就露出了它禍害天下的猙獰,「仁政」也成為了專制暴政的遮羞布。更為可怕的是,通過「仁」,把奴性溶解在一個民族的血液里,不僅達到了思想的專制,而且還達到了靈魂的專制。在專制統治者的宣傳教育下,經過包裝的「仁」成為色、香、味俱佳的精神食糧,而為中下層民眾所食,使他們對專制的合法性從不置疑,而心甘情願、幸福地做著奴隸。儒家認為,統治者就是道德楷模,對統治者不需要防範。臣民則需修身養性,使人的「善」得到發展,而成為向「仁人」過渡的良臣順民。但回首歷史,卻找不到一個「仁政」下真正的「仁」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過是青史和政績報告上的慣用套話而已。即使是被奉為楷模的海瑞海大人,他的斑斑劣跡就是給「仁」的一記耳光,不過是沒有聲響的耳光而已。在 「仁」的 幌子之下,政治倫理化,倫理政治化,最終成為意識形態。千百年來,專制被粉飾得非常人性化、人情化,溫馨無比,但是「愛民如子」的例證卻恰恰是「使民」、「役民」、「愚民」。隨著歷史進步和統治者的專制策略的不斷升級,變得越來越具有誘惑力的鼓動性,民眾也越來越「仁」,越來越溫順、善良、聽話。列寧說:「資產階級的屍體,是不會裝進棺材,埋入地下的,它在我們中間腐爛發臭,並且毒害著我們。」儒家的仁學思想就是這樣的屍體。一個人的邪惡與善良並存,人們可以通過倫理提倡向善為善,但卻無法通過倫理遏製作惡。由於人天生的利己傾向和權力的腐蝕性,要使人把善的一面張揚出來,把惡的一面壓制下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民主制度和法制精神。就是用選舉和法律來控制邪惡,用選舉和法律來實現人的善良品德。
推薦閱讀:

儒家養生之道
格竹之辯
微博文章:道家的德教,與儒家的德教
在武俠小說中,為什麼道教有全真、武當、青城等眾多門派,儒教卻沒有門派?

TAG:儒家 | 論語 | 批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