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一門生活智慧,在自己手中
健康是一門生活智慧,在自己手中 【智慧啟引】:『真正完美的健康,應當包括五條標準:健康就是身體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人天適應、人際和諧的狀態。聖人先賢「重預防、治未病」的指導思想,是維護健康最為重要的理念,面對當今的現實,面向人類的未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中醫上講「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意思就是說只要正氣強盛,即使流行病襲來,也可以減少發病;即使患病,病情也輕,康復也快……』
健康的養生之道似乎成為了人類永恆的追求之一,無論是古時帝王為追求長生不老而做出的或煉丹或尋葯的舉措,又或是時下流行的各類參差不齊的養生理論、保健產品,都不難發現人們對於健康的渴望。 馬烈光:《政治百問》里曾有這樣一段話:「人之性情最暢快,形神最宜煥發,如此刻刻有長春之性,時時有長生之情,不惟卻病,可以永年。」僅僅38個字,就把健康、長壽、快樂刻畫的活靈活現,醫理之中蘊哲理,細細品味,妙趣橫生。在你看來,什麼樣才叫做健康? 馬有度:有人說,沒有病就叫健康,這種看法不全面。有人說,身體好就叫健康,這種看法也不全面。真正的健康,至少要符合三條標準。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健康概括為這樣一句話:「健康就是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美狀態。」後來,進一步的研究表明,只符合以上三條標準,並不完美,還必須再加上一條重要的標準——道德健康。 我的看法是,真正完美的健康,應當包括五條標準:身體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人與大自然適應;人與社會適應。應當做到三個和諧:身心和諧;人天和諧;人際和諧。用一句話來概括:「健康就是身體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人天適應、人際和諧的完美狀態。 馬烈光: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上就曾說過:「聖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療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對中醫養生來說,面對疾病,應該首重預防。那你對「治未病」這一概念,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馬有度:我認為,聖人先賢「重預防、治未病」的指導思想,是維護健康最為重要的理念,面對當今的現實,面向人類的未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時下,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肝炎這些流行病、傳染病正在嚴重威脅我們的健康,腦中風、心肌梗死這些危險殺手正在奪去我們的性命。面對這兩大類疾病的威脅,最根本的辦法,就是加強預防,全民動員治未病。 從這一點上來說,中醫確實有其獨到之處。中醫上講「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意思就是說只要正氣強盛,即使流行病襲來,也可以減少發病;即使患病,病情也輕,康復也快。而「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從安來」一句,更是說明只要身心協調,許多慢性疾病也就難以發生。 馬烈光:快節奏的生活,讓當下的許多人開始以透支健康、透支生命為代價去換取自己想要的生活,但結果卻往往是導致自己未老先衰,甚至是英年早逝。對於這一現象,你有怎樣的看法? 馬有度:我認為之所以會出現這樣一個問題,主要有自恃年輕、追求過度、減壓不當三個原因。有的人,自認為年紀輕,身體好,說什麼「拚命找錢要趁早,再勞累,睡上一覺就沒事了。」他們認為,養生保健是老年人的事情,至少也是40歲以後的事情,說什麼「40歲以前先拚命找錢,40歲以後再用錢保健」。陷入這種理念的誤區,便不講節奏,不分晝夜,拚命勞累去找錢,這樣一來,過勞死的危險也就隨之而來,有的人還沒活到40歲,已經沒法去賺錢。 當然,過勞死的畢竟是少數,多數人是未老先衰,亞健康狀態。亞健康人群的表現是「一多三減」:一多是感覺疲勞的時候多;三減是活力減退、反應能力減退、適應能力減退。處於亞健康狀態的年輕人不少,中年人則更多。上海、無錫、深圳等地對1197名中年人的健康狀況調查表明:66‰的人入睡困難,62‰的人經常腰酸背痛,57‰的人記憶力明顯衰退,48‰的人愛發脾氣,焦慮不安。 因此事實說明,「40歲前拚命賺錢,40歲後用錢保健」的理念是完全不懂得生存的智慧,是陷入了生存愚蠢的誤區,還是醫聖張仲景說得好:「蒙蒙昧昧,蠢若遊魂!」 馬烈光:古人常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說法,認為70歲就算做壽星,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世界衛生組織已明確提出,只有活到90歲以上的才能稱為長壽老人。那在你看來,長壽究竟是在人還是在天? 馬有度:這確實是一個有趣的話題。在我看來,先天的遺傳因素的的確確與壽命密切相關。祖輩父輩壽命長,子輩孫輩易長壽。《廣東通志》記載,清代乾隆時期的駱文顯享年105歲,他的弟弟駱文達活到96歲,他的6個子女也都長壽。 除了先天因素外,後天的飲食、情緒、勞動、運動這些因素,都與壽命密切相關。只要善於從這些方面調攝保養,同樣可以延年益壽。曹操說得好:「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人類也通過事實證明了,人的壽命雖然與先天遺傳、環境氣候、社會因素、醫療條件密切相關,但關鍵還在於個體是否切實遵循養生之道。世界衛生組織經過調查研究明確指出:一個人的壽命長短,遺傳因素只佔15‰,環境氣候、社會因素和醫療條件也只佔25‰,而個人的身心衛生、生活方式卻佔60‰。所以,我認為健康的金鑰匙就在我們自己的手中,概而言之一句話:「長壽在天更在人。」
推薦閱讀:
※智慧、功德向內求,不向外求;內求是圓滿的,外面怎麼修都不圓滿
※說話讓人舒服,是人生的一種頂級智慧|鬼谷子大智慧
※【乾貨】智慧旅遊如何對景區進行升級?
※為人處世的智慧 做人要留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