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睡小於5小時,高血壓風險增加

一項對2000多成年人的調查發現,在上海有62%的人有失眠,而北京有60%的人有失眠,廣州是68%,南京相對低一點,為49%。美國有一項針對4800多個人的調查,發現睡覺每天晚上小於五個鐘頭,8-10年以後60%的人血壓都升高了。

  睡眠長短與高血壓

  每天睡眠時間在過去的50年間已減少了1.5-2小時。睡眠與心臟健康研究發現,睡眠時間小於5小時的受訪者高血壓的可能性更高,Whitehall Ⅱ研究對10308名英國35-55歲服務員進行5年跟蹤調查,發現睡眠時間小於5小時的女性與大於7小時的相比患高血壓的風險更高,但沒有發現男性睡眠時間的長短與高血壓具有某種關係。

  每減少1小時的睡眠時間將會增加37%的高血壓發病率

  蘇州市疾控中心慢病科科長鬍一河告訴記者,近年來隨著人們工作、生活方式的改變,職場亞健康情況比較嚴重,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在上班族中的發病率逐年上升。據初步統計,蘇州職業人群中,高血壓發病率已接近20%,5個在職人員中就有1人患病。同時,發病年齡也逐漸年輕化,35-40歲年齡段的高血壓患者數越來越多。

  調查也發現,睡眠時間減少和高血壓之間的關係似乎在中年人中最為密切。中青年人冠狀動脈風險進展評價578名年齡在33-45美國人的睡眠質量及5年高血壓發病率和收縮壓、舒張壓的變化,發現睡眠時間減少導致高血壓發病率的升高,每減少1小時的睡眠時間將會增加37%的高血壓發病率。

  蘇州疾控部門相關抽樣調查顯示,患上高血壓等心血管病的在職人員,其所在崗位主要有兩大類:久坐上班缺乏運動、工作壓力大、精神高度緊張的腦力勞動者,如辦公室文職、行政人員;從事強度過大、行為單一的體力勞動者,如長時間在流水線上加班的工人。「關注自身的健康狀況,對於職業人群來說非常重要,這也是預防心血管病的有效方法。」胡一河介紹說,蘇州為此特別推出了「居民健康自助體檢屋」服務。

  高血壓的年輕化趨勢已經不容忽視了,對於不運動而且睡眠時間越來越少的上班族來說,高血壓的發病率更是令人擔憂。上班族在工作的同時也要注意身體健康,每年1-2次的體檢可以幫助你快速得知身體狀況,預防疾病的發生。

  那麼我們該如何預防高血壓呢?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

  1. 合理調整飲食 限制鈉鹽過量攝入、增加鉀和鈣的攝入、降低脂肪的攝入量。

  2. 戒煙和戒酒 煙的危害已舉世公認越早戒煙越好酒是一把雙刃劍少量是健康之友多量是罪魁禍首。 湖北省中山醫院心胸外科王忠明

  3.適量運動。

  4.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積極開展體育鍛煉,進行高血壓預防的教育以預防高血壓的發生。

  高血壓病人應該如何自我調理?

  1. 保持心情舒暢 高血壓是一種心身疾病任何精神刺激都會使血壓升高。若能做到「得意淡然?失意泰然」盡量減少情緒波動對保持血壓相對穩定減少併發症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

  2. 飲食清淡 高血壓病人要吃的淡些每日食鹽攝入量應在6g以下。要多吃蔬菜和易消化食物少吃動物脂肪和內臟等肥甘厚味。每餐不宜吃得過飽特別是晚餐要吃得少些以防止肥胖與動脈粥樣硬化。

  3. 合理休息 規律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對於高血壓病人是十分重要的早睡不熬夜?每日保證7~9小時的睡眠時間。

  4. 適量運動 控制體重 高血壓患者可選擇散步、慢跑、打太極拳、氣功等節律慢、運動量小的項目以活動後不感到疲倦為度。

  5. 常測血壓 經常測量血壓並作記錄是十分必要的就診時醫生可根據血壓水平來調整降壓藥的品種與劑量。

  6. 節食減肥 據統計肥胖超重的人平均壽命要比體重正常者短5~10年。減肥的措施多種多樣但歸根結底有兩點一是少吃,二是多運動而且二者應配合進行缺一不可。

  7. 堅持服藥 有些高血壓病人血壓一下降便立即停葯或憑自己感覺?不難受就不服藥。這種不正確的服藥方法易引起心、腦、腎發生嚴重的併發症故高血壓病患者要堅持按醫生指導規律服藥做到長期平穩有效控制血壓。

  高血壓病人的飲食指導要點

  1、清早起來一杯冷開水約 1000ml這樣可以使一夜失去的水分得以補充可使血液至少六小時變淡直接減輕心臟和血管的壓力。還能使動脈粥樣斑塊液化。

  2、限鹽早餐或無鹽早餐 限鹽和無鹽可以使血液粘度變淡並有益於腎小球濾過大量排尿又可以使鈉排擠體外達到降壓的目的高血壓初期醫生給患者開出雙氫克尿塞等利尿的藥物?機理就是利尿排泄刪除血溶量達到降壓目標。

  3、清淡飲食 食物中少吃煎、炒、油炸食物多吃蔬菜和利尿降脂的食物如冬瓜、煮黃豆等多吃植物油少吃動物油。

  4、控制總量 不管什麼食物你都得控制到半飽和八成飽的份上並不靠零食補充。


推薦閱讀:

高血壓154,低血壓50,壓差大是什麼病因?
肝病、高血壓「死對頭」, 一年播種兩次, 可清肝火降血壓
五大常用高血壓藥物的分類及作用匯總表
高血壓用藥4大原則

TAG:風險 | 高血壓 | 血壓 | 小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