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賣菜的家長都從學校里清除了,你家孩子就能成才?

前幾天,虎撲網上有北京讀者留言說「同事送小孩第一天上小學,班主任開班會直接說,請各位家長放心,咱們班沒有父母賣菜的孩子」。

今年五月,爆出上海兩所民辦小學招生時,讓家長做智商測試題,還發調查問卷詢問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學歷。

小學問卷題目,家長要限時從中選出正確選項。受訪者供圖

學校家長問卷要填寫學生祖輩的情況

這兩條新聞下面的評論不乏支持者——在我們不斷呼籲教育資源公平化的今天,仍有學校在公然做不公平的事情,並得到不少家長的支持,真是細思極恐。近一步的問題是,學校揀選了家長後,就能培養出好學生?

—01—

血統論的新化身

知乎的「咱們班沒有父母賣菜的孩子」問題討論中,支持學校「凈化」家長的讀者認為這是孟母三遷的延續,只是表達得不夠「政治正確」:

(普通家庭的學生)作業本上時刻掛著油星,校服總是髒兮兮的,教師內外的白牆上面全是臟手印,周末在家就是跟家長去賣菜、幹活兒,嘴裡的話總是不乾不淨的,學校組織「大語文」活動(就是背古詩詞),這幾個班的學生沒幾個認真背的,導致學校領導在教育局那邊抬不起頭,班主任也在校領導面前挨訓。

前幾年剛入少兒培訓行業,就發現家裡做小生意的也許賺錢,但是孩子真的是……毛筆字練習,有時需要把著手寫,一靠近這孩子滿身都是街上賣的各種小零食和汗臭還有長久不洗的頭髮混合的味道,那酸爽。這孩子家裡是本地很有名的米線店老闆,小家族連鎖。跟這個孩子玩在一起的另一個家裡也是具有類似的特點,家裡是加盟品牌連鎖刀削麵的。每次輪流把手寫字、改作業輪到這類孩子的時候真是頭大,基本屏著呼吸寫完。

這些是事實,但絕不應因此而以偏概全。簡單地用父母的職業來區分孩子的品行,無疑與地圖炮一樣,武斷、粗暴、無禮。難道學校里「壞學生」沒有官二代、富二代?難道父母是公務員的、小資白領的,孩子就全部成了棟樑?

老師選家長的做法不是孟母三遷的延續。以父母來區別孩子是血統論的延續!

上一次血統論泛濫發生於1960年代。1966年7月29日,北京一所中學裡一些家庭出身是幹部的學生貼出了一副對聯,上聯是「老子英雄兒好漢」,下聯是「老子反動兒混蛋」。血統論由此復甦,開始在學生中間瀰漫。

在法制薄弱的當時,血統論引發了濫打濫殺,僅在當年八九月間,北京市就打死1000多人。「8月27日至9月1日,大興縣的13個公社、48個大隊,先後致死『四類分子』及其家屬325人,其中年齡最大的80歲,最小的僅出生38天,22戶人家死絕。」

如今法制健全了,此類悲劇不會重演,但以血統來區別對待孩子的教育的影響將非常惡劣、不啻於隱形的砍砍殺殺。

—02—

可笑的北京居民的准入資格

2005年兩會期間,政協代表、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張惟英提出,北京應該「抬高外地人進京門檻,禁止外地人盲目進京」。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鄭也夫就此事接受採訪時說,「人為抬高進京門檻,不是進步或倒退的問題,而是權利公平與否的問題。以是否是北京需要的人才對外來人口進行分門別類的『准入『,實際上是在那些有進京要求的人們面前劃分了不同的標準,不僅是地域歧視,而且是一種專長歧視,本領歧視。」

2017年7月,北京市大興區求賢村發布通知:求賢村將對外來居住人口以及大棚、飯店、小吃店等外來經營者,一律實行單月收費制。這些收費包括衛生服務費、水費、治安費、電力設施費。

《財新網》就此事採訪了有關專家,專家們普遍認為,這樣專門針對外來人口的收費是不合理的,其中只有衛生服務費尚可存在,其他的違背基本法律。中國農業大學葉敬忠教授認為,城市發展調控是必須的,適當引導分流也是必要的,然而不能需要外來人口時就鼓勵來,不需要時就排斥。

"城市化發展至今,如果不能調整思維,讓參與城市發展的人有機會共享改革成果,而是仍抱守『這就是我的城市,你們只是外地人『的思維,城鄉協調發展無從談起,最終也會阻礙全國的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為了吸引人才,可以獎勵人才,但是不能歧視「非人才」。這些排斥外來人的做法就是「上車」理論的典型體現。擠上公車的人馬上要去司機關門,不要其他人再擠進來。

孟母三遷的故事人們耳熟能詳,《三字經》將其概括為「昔孟母,擇鄰處」。孟母的擇鄰處的行為是選擇居住地的自主權。如同家長們可以選擇打拚安家的城市、購房的地點一樣。而政協委員的准入提案、求賢村的外來人收費通知、學校按照家長的狀況來招收學生皆屬於管理越界,是赤裸裸的歧視。這是不同性質的兩件事。

很多國家通過提高一個地區的銷售稅、降低福利來控制某些熱門地區的人口,這是針對該地區全體居民的,而非某個群體,是比較合理的。但如果針對某個群體,就是歧視——美國、加拿大排華期間都曾經向華裔徵收過「人頭稅」。

當我們為了歷史上的排華事件抗議時、譴責納粹對猶太人的歧視迫害時,我們在自己的國家裡、對自己的同胞又在做什麼?

紐約華人抗議美廣播公司辱華言論

—03—

培養精緻利己主義者

梁啟超、孫中山、蔡元培都說過,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格,學校教育的核心應該是人格教育。哲學家雅思貝爾斯說,「所謂教育,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的交流活動(尤其是老一代對年輕一代),包括知識內容的傳授、生命內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範、並通過文化傳遞功能,將文化遺產教給年輕一代,使他們自由地生成,並啟迪其自由天性」。用詩意的語言表達為「教育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可惜,在時下這些皆化為虛無。學校和老師們的主要任務是如何讓學生們背會標準答案、考試取得高分、取得文憑,培育目標是有個好工作、有份好收入,其他的都是浮雲。家長們也趨之若鶩。傳達給學生們的信息(培養出來的品質)是無需思辨(沒有思考能力)、兩耳不聞窗外事(冷漠)、只要學習好即可(自私、唯我獨尊)、不要交往沒有英語名字和上不起補習班的同學(嫌貧愛富、實用主義)等等。師長們用雜亂、醜陋、勢利眼的靈魂又能喚醒的怎樣的靈魂呢?

惡果已經相當明顯。北京大學副教授、心理學家徐凱文多次撰文呼籲社會重視學生的「空心病」。「空心病是一個比較形象的說法,也許我可以把它姑且稱為價值觀缺陷所致心理障礙。」它的表現類似於抑鬱症,卻無藥物可以治癒。作為北大駐校的心理輔導總督導,他統計後發現, 北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一年級學生中,三成厭惡學習或找不到學習的意義,四成認為活著沒有意義。

倘若大學生在青春萬歲的年華中厭世令人吃驚,那麼中小學在天真爛漫的歲數就開始有自殺行為,是不是更震撼?!

是什麼導致了學生們的空心病?是老師和家長的價值導向、言傳身教。老師和家長只注重學習,不要德智體美勞,學生自然也就不具備德智體美勞的發展。不種種子焉能收穫?學生內心除了自己的分數、獲獎、地位,沒有其他。滿心都是我我我我我時,內心是空的。空心病患者其實就是北大錢理群教授所說的「絕對的精緻利己主義者」。

精製的利己主義者是怎麼培養出來的?家長和老師言傳身教的結果。「我們為了一個好的科研成果,有時候會數據作假;我們為了能夠掙到錢,可以放棄自己的道德倫理底線;我們作為一個醫生,可以收紅包拿回扣;有些老師上課不講知識點,下班時在輔導班裡講……而孩子,是向我們學習的。」

家長和老師嫌棄賣菜的,孩子自然跟著嫌棄。因此,看到十歲的孩子說他爸媽沒錢、配不上他這麼聰明的孩子的新聞時,不必吃驚。將來他對年老、「無用」的父母有任何忤逆不孝都屬於正常,他人際關係不好、婚姻不幸福也很自然。因為父母已經給他樹立了一切向錢看的價值觀。勢利眼的父母其實是在培養自己不幸的未來。

限於篇幅,對於一座城市中如果沒有賣菜、賣水果、清潔工、快遞員、建築工人、小商鋪等等這些「基礎、低端」人員,那些自以為是的中產、高尚階層如何維繫他們的生活暫不討論;遇到家庭教育不足的學生,老師的職責不是關愛、彌補,而是嫌棄、鄙視這樣的師德淪喪也不討論;教育資源不均衡加速貧富差距、形成對社會不穩定的巨大危機亦不多談;至於是誰賦予了地方、學校侵害公民受教育的權利,更不必說。

僅就事論事地說,學校里精選了家長,就能培養出好學生?答案已經一目了然。無論老師還是家長,如果還不能警醒、不能迷途知返,教育危矣!而教育關係著民族的前途和命運。

長文看完了,別忘了點贊及轉發分享啊~~


推薦閱讀:

我有話說:憑什麼非得要讓學校「靜下來」?
攝影學校:照片剖析課堂68
好的家風就是一所學校
華僑航空學校
建好「人生的第一所學校」

TAG:孩子 | 學校 | 成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