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討論物價走勢:治通貨膨脹要有新視角

經濟學家討論物價走勢:治通貨膨脹要有新視角

2011年03月18日08:57來源:《經濟參考報》手機看新聞

  • 列印
  •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日前召開一季度中國宏觀經濟形勢研討會「經濟增長與民生目標衝突下的中國通貨膨脹」,多位經濟學家就今年我國面臨的經濟形勢和應對對策進行了探討。  吳曉求:應對通脹貨幣政策要有新思路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助理、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吳曉求表示,我國面臨著改革開放30年來最複雜的通貨膨脹,貨幣政策需要有新思路,當前的貨幣政策操作過於頻繁,為未來經濟的發展埋下潛在風險。  吳曉求稱,面對當前的通脹問題,在貨幣政策方面首先要管理數量供給。他不贊成過快過多地提高利率,也不認為提高利率能有效地治理通脹。因為提高利率客觀上會帶來更大的外匯佔比,比提高利率所收縮的流動性要大得多。他認為這次貨幣的調控機制應該退居次要地位,常態化工具是存款準備金率,最後是進行央行票據的微觀調節。  吳曉求說,我國貨幣政策調整需要有宏觀經濟視野。頻繁操作貨幣政策,期望貨幣政策既調節基礎又調節供給的想法是錯誤的。我國現階段的CPI增長會有一個很長的動態區域,這就需要對中國經濟環境內外有很深入的把握才能理解。當前的貨幣政策還存在三個問題:  第一,貨幣政策的操作需要3到6個月的時間才會在價格上體現出來,而過於急於求成會為後續的經濟發展埋下潛在的風險,使得未來的經濟可能會出現某種幅度的大波動。這樣下去,可能到今年8-10月,又要採取相對寬鬆的貨幣政策。這就可能導致我國的經濟周期變得越來越短:第一年增長,第二年控制,第三年又要刺激。  第二個問題就是缺乏前瞻性,不知道該如何在現階段實現通脹和經濟增長的動態調整。隨著經濟的發展,CPI上漲基本是常態化的。任何國家的現代化過程一是經濟凈值的提升,二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第三就一定是價格水平的上升。所以想指望CPI很低是不現實的,應該讓居民的收入提升超過價格的提升。  第三個問題是貨幣政策功能被無限放大,貨幣政策本身不能對供給發生多大的影響,還應該發揮財政政策的作用,通過稅收政策等手段來刺激供給的增長。  吳曉求認為,我國當前的通脹主要是輸入性的通脹。這次通脹的現實起點是美聯儲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這也是通脹的第一級推動力。第二級推動力是中國過去兩年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而最後讓通脹成為現實的就是自然災害,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供給性因素,再加上勞動力成本的提升,就成了這次通脹的第三級推動力。  ●我國貨幣政策調整需要有宏觀經濟視野。頻繁操作貨幣政策,期望貨幣政策既調節基礎又調節供給的想法是錯誤的。我國現階段的CPI增長會有一個很長的動態區域,這就需要對中國經濟環境內外有很深入的把握才能理解。劉樹成:今年物價或全年走高  當前的主流觀點認為,今年物價走勢會前高後低。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原經濟研究所所長劉樹成表示,他同意這樣的一個基本判斷,但是今年物價的走勢很可能也會出現上半年高、下半年持續高的局面,因此對物價上漲不可掉以輕心。  劉樹成認為,有三個原因可能導致今年物價的全年持續走高:  第一是經濟增長速度過快。雖然中外經濟專家都預測2011年中國經濟增長率要低於2010年,但是這仍不能排除2011年中國經濟增長率會高於2010年的可能性。當前正處於一個政治周期的坎上,今年各級政府的換屆以及明年黨的代表大會和慶祝建黨90周年等。再加上今年是「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各地有大量的熱錢投資。這些大量的推動因素有可能把今年經濟增長速度由偏快推向過熱,這是助推物價上漲的重要因素。  第二個因素就是農業自然災害。如果自然災害的影響加大,我國的糧食不能豐收,這也將助推物價上漲。  第三個因素是國際上美元走勢和大宗商品、大宗農產品以及原油價格、原材料價格的上漲,使得我國輸入型的通貨膨脹壓力加大,特別是最近中東、北非政局動亂,這對於油價的影響很大。  劉樹成稱,要正確認識當前通脹的形成因素,不能把通脹的原因簡單的歸於成本推動這一條。目前的通貨膨脹有五個方面因素:供給因素、需求因素、國際因素、市場管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如果把主要成因歸因到成本推動上,就會不太同意當前貨幣政策採取緊縮流動性的做法,也難以理解為什麼這次要採取非常綜合、非常廣泛的措施來制止剛剛到4%、尚不算太高的通脹。而是主張從成本、供給的角度來解決通脹。  劉樹成說,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我國的通脹達到百分之十幾,曾出現最高24%的通脹,但是人民群眾對物價上漲的承受度還是比較高的,大家都支持市場化傾向的改革,把物價機制的作用發揮出來。到了今天,廣大人民群眾對物價上漲的承受度不是提高了,而是降低了,貧富差距的拉大起到了加劇作用。  從一定的意義上來說,穩定價格預期比穩定現期價格更為重要。物價在當前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而且是一個社會問題,已引起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關注,有其深刻的意義。  ●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我國的通脹達到百分之十幾,曾出現最高24%的通脹,但是人民群眾對物價上漲的承受度還是比較高的,大家都支持市場化傾向的改革,把物價機制的作用發揮出來。到了今天,廣大人民群眾對物價上漲的承受度不是提高了,而是降低了,貧富差距的拉大起到了加劇作用。毛振華:應對通脹需提高居民收入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中國誠信公司董事長毛振華表示,伴隨著我國的經濟轉型進程,持續的通貨膨脹已成必然趨勢,面對通脹,應該不斷擴大內需,大幅度提高居民收入,而不能簡單地依靠量化的貨幣工具來解決。  毛振華說,要正確認識我國通貨膨脹的不可逆性,它是我國未來經濟轉型的伴生物,必須要正確面對。不能簡單地把通貨膨脹視為洪水猛獸和一切問題的禍根。有通貨膨脹不一定都是壞事,沒有通貨膨脹,很多問題都解決不了,比如價格問題不能理順,人民收益不能得到提高。據統計,在全世界的經濟增長里,人均國民收入增長里有相當的數據是由於物價上漲帶來的。  我國的外向型經濟增長方式已經衰竭,經濟發展必然要走到擴大內需的道路上來。擴大內需的前提是人民群眾要有支付能力,這必然就要進行收入分配製度的改革。而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的方向和核心是要大幅度提高居民收入,特別是提高普通勞動者的報酬。  毛振華認為,勞動者的工資應該五年翻一番,普通勞動者的就業領域主要是在服務業、低端產業。要提高工資,特別是要提高服務業的價格,服務業價格上升是必然趨勢。農產品價格的變化會影響農民的收入,正常的農產品價格上漲是合理的。提高農產品價格、提高居民工資涉及到三個方面:保增長、保民生、調結構,這都需要增加工資。通貨膨脹的產生和擴大內需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建立這方面正確的認識是非常必要的。  社會資源分配不公是中國社會最大的隱憂。當前國內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信貸差達到30%-40%,國有企業在市場上大量的融資、發債,導致國有企業全部變成了資金密集型行業。這一輪信貸緊縮國有企業的信用狀態仍然很好,然而卻給小企業帶來了經營的困難,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如果對這些問題沒有研究,光從總量上下手解決不了通脹問題。  毛振華表示,由於不同收益結構中的收益人心目中有不同的CPI承受度,所以不能簡單說居民收入增長超過CPI增長就可以解決通脹問題,但是總的來說居民收入增長的幅度應該超過CPI的增長幅度。  ●勞動者的工資應該五年翻一番,普通勞動者的就業領域主要是在服務業、低端產業。要提高工資,特別是要提高服務業的價格,服務業價格上升是必然趨勢。 劉元春:治理通脹要關注新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表示,在分析當前的通貨膨脹時,要抓住此番通脹的新現象、新問題,在治理通脹時要有新視角。  劉元春稱,此次通貨膨脹有四個方面的新現象需要關註:  第一,通脹的壓力以及人們對通脹滿意度的大幅大降並不是中國獨有,而是具有世界共性。2010年我國的CPI增幅是3.3%,比改革開放30年的CPI平均水平要低,但是民眾卻認為通脹的問題已經很嚴重了,民眾對於整個價格的滿意度也已達到近十年的最低值。與此同時,世界其他國家人民的通脹滿意度也大幅度降低了。在經濟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這次物價上漲帶有普遍性和全球性特徵。  第二,雖然我國的CPI上漲幅度較大,但是核心CPI卻一直維持在1.5%左右的水平。同時,我國的GDP評價指數也一直維持在4%左右的水平,產出缺口一直維持在-0.5%—0.5%的區間。這樣來看,我國的總供給與總需求是平衡的。這就形成另外一個衝突,即全世界的預測者都預測中國經濟增速在今年會下降,但是同時又預測CPI會上漲。  當前主要是由於食品價格和居住價格的上漲引發PPI的上漲,特別是房地產價格的持續高漲引發了一般的CPI上漲。在過去,人們認為所有的價格上漲都應該是從上游向下游進行傳遞,從PPI向CPI進行傳遞,從實體經濟向金融領域進行傳遞。但是這種傳遞順序在這兩年中好象並不存在,甚至被逆轉了。這種反向作用機制到底是什麼?這是值得思考的第三個新現象。  第四個方面,我國的CPI與國際的CPI同步性較差。2006年以前我國的CPI與全球CPI的相關性是0.17左右,特別是與OECD國家相比。從2007年開始,這種相關性已經達到0.7左右。另外,我國與新興市場國家的同步性進一步加強,達到0.8。這種同步性是全球化的結果嗎?是貿易的全球化還是經營的全球化?這也是值得關注的新現象。  另外,劉元春認為,在治理這一輪的通貨膨脹時,還應該有新視角:  第一要有國際視角。金融危機後形成了兩次震蕩:金融危機的餘波帶來的第一波振蕩就是越南金融動蕩、韓國金融動蕩、迪拜金融危機、冰島金融危機以及南歐五國債務危機。還有一次振蕩正在產生中,即全球治理金融危機所帶來的全球流動性過剩的問題,這是形成通脹的重要外部因素。  第二個視角是政治、社會的視角。這一輪通貨膨脹對於那些經濟結構、社會結構、政治結構非常脆弱的國家會帶來一些非常強烈的衝擊。雖然這些國家的CPI可能並不高,失業水平也不像發達國家那麼彰顯,但是它所帶來的這種社會和政治的震動是前所未有的。另外,人們對通脹的容忍度發生重大的變異。同時,通貨膨脹的形成機制也發生重大變異。如果不能看到這一點而單純地用以往的視角來處理這一輪的通貨膨脹,那麼可能會帶來一些社會、經濟上的問題。  第三個視角是體制、制度的視角。雖然我國的宏觀經濟環境是穩定的,但是治理通脹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就是民生問題,它有泡沫化、國際化的新現象。而泡沫化中很重要的就是流動性的回收。中國的貨幣M2到底增長了多少,今年的信貸到底貸出多少,是由投資和出口決定的,不是由決策者和人民銀行說了算的。對中國信貸增長影響最強的是發改委、財政部,而不是人民銀行,不能對此有正確的認識而簡單地進行貨幣政策的操作就有可能會出現問題。  ●中國的貨幣M2到底增長了多少,今年的信貸到底貸出多少,是由投資和出口決定的,不是由決策者和人民銀行說了算的。對中國信貸增長影響最強的是發改委、財政部,而不是人民銀行,不能對此有正確的認識而簡單地進行貨幣政策的操作就有可能會出現問題。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預測:全年通脹率預計為4.5%高點將出現在第二季度  依據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模型(CMAFM)測算,2011年我國將存在溫和的通脹,全年通脹率預計為4.5%,高點將出現在第二季度。  一、流動性存量較大、信貸慣性較大和外匯占款比重較高等因素使得2011年的物價上漲仍有較為充足的流動性基礎  1、長期的高速貨幣發行導致目前累積的流動性存量較大,大量的流動性難以在短時間內有效收回。2010年,我國M2/GDP比值達到182.4%的歷史高位。按照中國人民銀行《2010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的預測,M2在2011年將增長16%,結合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模型(CMAFM)所預測的GDP數據,2011年我國M2/GDP將達到185.5%,再創歷史新高,流動性過剩問題仍將十分嚴重。如果要使得2011年的M2/GDP與2010年的相同,則M2增速應該降到14%,如此低速的M2肯定難以實現。因此,只要M2增速在14%以上,流動性過剩問題就難以得到有效緩解。  2、2010年中長期貸款佔比較高,導致2011年的信貸慣性較大,貸款仍將保持高速增長。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過程中,政府大力刺激投資增長,尤其是推動大規模投資增長。在直接融資規模難以顯著擴大的情況下,眾多大規模投資項目只能依靠銀行貸款,這導致金融機構中長期貸款佔比從2009年4月份起逐漸攀升,並在短短一年內由以前的50%提高到60%。大量周期長、規模大的中長期項目對後續資金的需求必然會對信貸投放規模的壓縮形成較大阻力,因而造成較大的信貸投放慣性。  3、熱錢流入和貿易順差持續高位運行將使得外匯占款比重依然較高,從而抵消緊縮性貨幣政策的效果。2011年,主要發達國家仍然面臨修復金融體系、鞏固實體經濟、解決財政失衡等諸多問題,經濟復甦形勢依然比較低迷。IMF的預測數據顯示,2011年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長率將比2010年放緩0.6個百分點,失業率將繼續維持在8.3%的高位,各主要發達經濟體的經濟形勢都不樂觀。受經濟復甦形勢疲軟的影響,發達經濟體繼續奉行寬鬆貨幣政策的可能性較大,這會進一步增大人民幣升值預期,從而大大增加熱錢流入的風險。另外,雖然在政府的大力推動下,我國進口將可能保持高速增長;但是,由於我國經濟增長在短期內還難以改變對出口依賴較大的局面,仍然具有發展對外貿易的強大動力,而且我國的貿易競爭力仍然較強,2011年的出口增速仍會保持在高位。因此,從總體上看,2011年我國的貿易順差可能仍會維持在較高位。  二、受春季乾旱、輸入型價格上漲、農業勞動力機會成本增加、國家糧食收購價格提高和大量閑散資金流入的影響,農產品價格在2011年可能會進一步上漲並推高整體物價  1、部分主產糧區出現大面積乾旱,我國糧食產量在2011年實現連續八年增產的難度較大。2010年10月以來,我國北方部分糧食產區出現持續乾旱的情況,而目前的旱情可能在4月以前都無法得到根本緩解。由於受旱八省冬小麥面積和產量均佔全國的八成以上,此次旱情可能會對糧食生產造成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  2、全球自然災害頻發導致國際農產品價格可能在2011年持續上漲,這將給我國農產品價格帶來較強的輸入型價格上漲壓力。國際農產品價格目前已經處於新一輪的上漲周期,2011年持續上漲的概率仍然較大。而去年和今年兩年中,全球頻發的極端天氣情況影響了國際農產品供給。這種由自然災害導致的農業供給減少已經並將繼續推高國際農產品價格。另外,由於近兩年來國際農產品市場供需日益趨緊,國際糧食庫存已經處於較為緊張的狀態,因而可能也會為國際農產品價格的繼續上漲提供推動力。  3、2011年我國「民工荒」現象加劇,農民工工資將進一步上升,由此產生的農業勞動力機會成本上漲壓力將進一步推高農產品價格。  4、在流動性過剩背景下,「新國八條」等政策嚴密調控下的房地產市場不景氣使得大量閑散資金可能加速流入農產品市場,進而推高2011年的農產品價格。  5、2011年我國繼續上調稻穀和小麥等農產品的最低收購價格,這可能將進一步推高已經持續上漲的糧食價格。  三、2011年美國等主要發達經濟體將繼續推行寬鬆貨幣政策,將進一步推高國際能源和金屬等大宗原材料價格,這勢必將增加輸入型通脹壓力  由於經濟復甦步伐放緩,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近兩年來大力推行寬鬆貨幣政策。受此影響,全球流動性過剩問題日益嚴峻,進而造成美元的持續貶值和國際大宗原材料價格的不斷上漲。2011年,歐美地區經濟復甦仍不明朗,為此各主要發達經濟體仍將繼續推行寬鬆貨幣政策,而這無疑會進一步加大美元的貶值壓力,並由此推高國際能源和金屬等大宗原材料價格。考慮到我國在大宗原材料上的較高對外依存度,2011年國際大宗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勢必增加生產資料市場的輸入性價格上漲壓力。  四、實體經濟基本保持平衡,宏觀調控政策的基調已回歸穩健,因而2011年並不存在出現惡性通脹的基礎  1、2011年總需求不會大幅增加,經濟難以全面過熱,出現較大的產出缺口並引發需求拉動型通脹的概率較小。2011年房地產投資的減速和其他投資保持平穩將使得總投資增速可能出現一定回落。2010年其他產業的投資增速平穩且較慢,每月增速都在20%左右,在2011年企業經營環境沒有發生劇烈變化的情況下這一趨勢仍會保持。此外,IMF預測2011年世界貿易總量將比2010年下降近5個百分點,因此我國所面臨的外部需求也不會出現顯著提高。  2、工業勞動生產率的持續提高會緩解國內工資上漲所帶來的成本上升壓力,我國在2011年仍難以出現「工資—通脹」螺旋。2010年中國低端勞動力市場出現了結構性拐點變化,並進一步帶動工資形成機制向市場化方向推進,這會增加未來工資水平發生較快增長的概率。但與此同時,我國工業勞動生產率仍將保持較高增速,2010年各月工業總產值增速均在30%以上,遠高於從業人員數在5-8%之間的增速;各季度工業勞動生產率增速基本在20%以上,高於從業人員平均勞動報酬增速5個百分點以上。考慮到整體經濟形勢仍較平穩,2011年工業勞動生產率仍會保持快速上漲,企業仍然具有較強的消化成本上升的能力,這將大大降低單位產品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壓力,從而降低「工資—通脹」螺旋出現的可能性。  3、宏觀調控政策的基調已回歸穩健,2011年很難再次出現流動性大幅增加的局面,因而不存在出現惡性通脹的流動性背景。政府的宏觀調控基調已經出現轉變:從2010年10月起,政府已經三次加息,五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2011年廣義貨幣供應量M2初步預期增長16%左右,已經恢復到常態值,比2010年初設定的2010年M2增長17%的目標值也有所下調。因此2011年的宏觀調控政策仍將保持回收流動性的較大力度,基礎貨幣增速和信貸投放將回歸正常範圍,流動性過剩的局面將會得到進一步改善。  記者 方燁

    【1】【2】【3】【4】【5】

    (責任編輯:聶叢笑)
    推薦閱讀:

    【交能年鑒】2017電力交易結果大揭秘,備戰18年不可不看!
    鬱金香泡沫——最初的經濟泡沫事件
    超強大的用毛線編織的彩色地毯圖解 經濟適用╭★肉丁網
    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
    中國商道祖先

    TAG:經濟學 | 經濟 | 通貨膨脹 | 經濟學家 | 物價 | 討論 | 視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