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智慧的當代價值(上)

我們要了解一派哲學,先要看它的整個時代背景。根據司馬遷的說法,老子的年代可能比孔子早三十年,他負責周朝的國家檔案圖書資料。從這個背景可以知道,老子對於歷史上的興盛衰亡、人群社會的安定或者禍福,都了解非常透徹。可能他在了解之後覺得在人間繼續努力,都是相對的。譬如,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他所能做的很有限。

如果再看得更廣一點,可以說,春秋時代末期是一個危機時代,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虛無主義盛行。

我們聽到虛無主義會覺得是西方的概念。其實不是的,虛無主義在任何社會都可能出現。

虛無主義有兩種:

第一種是價值上的虛無主義,一般人想要行善避惡,善惡是價值跟反價值。當他覺得做好人沒好報,做惡人沒有惡報,那他為什麼要行善避惡呢?所以價值就混淆了,價值就失落了。

第二種是存在上的虛無主義,意思就是說反正最後人都會死,死了之後什麼都沒有了,所以與其活著受苦,為什麼不自殺呢?為什麼還要活下去呢?所以這種虛無主義是非常可怕的!

而孔子跟老子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孔子是儒家,他要面對的是第一種虛無主義,他不忍心看到老百姓無法分辨善惡,以至於不能行善避惡,所以他要在這裡下工夫。

我們簡單說明一下這個背景,就可以使道家的用心更清楚地呈現出來。

儒家認為,一個人要行善避惡,有三個理由:

第一個,社會規範。但當時已經禮壞樂崩了,社會規範瓦解了,沒有作用了。光靠社會規範,靠人群的力量,不能讓一個人行善避惡。

第二個,信仰宗教。很多人行善避惡都因為信仰宗教。但在那個時代,宗教也慢慢模糊了,人們只存在祖先崇拜。而祖先對於子孫一定是偏袒的,因而照樣是缺乏正義的。

第三個就是儒家的貢獻,訴諸於每個人都有的良心。但訴諸於良心得靠教育,讓一個人真誠自覺使他的良心要求自己行善避惡。

所以儒家的貢獻在這個地方,讓你能夠在天下混亂的時代,價值已經陷入虛無的時代,讓你真誠,由此要求自己要行善避惡,而報應就在於自己的快樂由內而發。關於儒家的貢獻,我們簡單做這樣的描述。

但是,道家認為這樣還不夠。為什麼呢?你即使說自己要真誠去行善避惡,但善惡又牽涉到外在的社會規範,到最後還是扯不清楚。你說要設法行仁義,你一行仁義就有很多人假仁假義、不仁不義。這樣一來,儒家要求真誠,常常為道家批評為虛偽,原因就在這裡。

孔子孟子本身是非常真誠的人,但是後面的儒家弟子就不同了,他們有些表現為受過教育後懂得裝腔作勢,懂得說假話,懂得說門面話。這是一個讓人遺憾的客觀的事實。

對道家來說,價值上的虛無主義,你再怎麼去幫,去救,都是相對的。他要面對的是存在上的虛無主義,設法加以化解。所以從這點上來看,道家的度量、野心、抱負,超過儒家。它不是要解決你一時之間價值混亂的問題,而是想從根本上讓所有的人都不再擔心虛無的問題。

怎麼辦呢?你要化解虛無,只有找到一個最真實的根據,叫做「道」。什麼叫做「道」呢?

對老子來說,「道」就是究竟真實。究竟真實代表他不是相對的真實。我們平常見到的相對的真實充滿變化,而道本身是不變的。

這個不變的道怎麼理解呢?有幾個方法。

首先,是把它當作整體。道就是整體,是唯一的整體。我們平時聽到「整體」的時候會說桌子這個「整體」,人這個「整體」。道不是指這個,它是所有的整體,等於宇宙的萬物全部在「道」裡面,「道」無所不在。但是,說道無所不在不等於說道無所不是,這個字的差別關係很大。「在」不等於「是」,「道無所不在」不等於「道無所不是」。如果道無所不是,那萬物毀滅了,道也毀滅了;如果道無所不在,萬物毀滅了,道不受影響。這才是老子的「道」。老子的道比天地還要早出現,可以作為天下萬物的母親。但這個道呢,它有兩個特色:

第一,獨立而不改。「獨立」代表它是唯一的整體;「不改」代表它從來沒有改變過。不管萬物多多少少,生滅變化,道完全不受影響;

第二,周行而不殆。「周行」代表道無所不在,遍布各地。「殆」代表危險,慢慢消失掉。它不殆,它不改,代表「道」是永恆的。永恆的真實,稱作究竟真實。

如果了解老子對「道」怎麼規定的話,就好辦了。問題是你如何達到對「道」的認識,這是個關鍵。如果要比較道家和儒家,可以有三點:

第一,儒家是以人為中心。所以孔孟談任何問題,首先考慮的是人,是標準的人文主義。所以儒家表現出來一種標準的社會性格。道家顯示一種什麼性格呢?自然性格。它不以人為中心,把人還歸大自然裡面。自然界就是一個客觀的規律。

第二,儒家是把天當作最高的存在。所以它把帝王當作天子是合理的,儒家都接受。把帝王當天子,代表接受歷史性,就是歷史性格。所以儒家有很明顯的歷史性格。道家認為天子根本不能算什麼,他也是萬物之一。道家把道提出來了,它就具有了宇宙性格。他不再受制於人類歷史的範圍,它是道,代表宇宙裡面唯一的力量;

第三,儒家認為,人生最高的修養境界是天人合德。千萬別說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莊子的話(人跟天是一個整體)。儒家講天人合德,你一定要修養德行,才能夠達到天的要求,叫天人合德。道家講道跟人合一。真的可以講合一,因為道跟人本來是合一的,只是你自己把它分開了,由此造成很多困難。道家跟儒家可以有這三點對照。

接著來看,道家具有革命性。我在二十幾年前在美國念書的時候,看到西方的漢學家寫有關老子的思想,我當時非常震撼。他說老子的思想具有革命性。我心裡想:老子是最順其自然的、與世無爭的、無為的,怎麼會最有革命性呢?後來我才了解西方學者的看法有他的理由,叫做旁觀者清。外國人研究我們的思想沒有成見,他不認為你說了什麼算什麼,他就看原典,看文本。他看了之後發現道家具有革命性。為什麼?它把天都去掉了,換成「道」,這不是革命嗎?

所以把背景了解之後,我們就知道儒家面對的是第一種虛無主義——價值上的虛無主義。它是不忍心一般人不知道為什麼要行善避惡,社會就會亂掉了。然後,道家所針對的是存在上的虛無主義。所以有一個說法,只有三種人適合學道家:第一種年紀很老的人,稱作老子。因為很老了,人生經驗已經讓他看透了。他已經有智慧了,覺悟了,不再執著了。第二種人適合學道家,是非常失意的人,就是莊子。莊子確實很失意,因為越高的才華,對照他的處境才知道什麼是失意。我們一般人談不上失意,我們的失意是正常狀況。因為我們沒什麼才華,你憑什麼說你失意呢?但是莊子是非常失意的人。第三種適合學道家的就是各位了——聰明的人。所以三種人適合學道家,我們要設法做第三種——聰明的人。因為我們不是很老,也不很失意,只有往第三個方向走了。

—————————————

明時文化 「國學經典精讀系列」,首期邀請台灣大學傅佩榮教授親臨廣州主講《老子》,於2015年5-6月小班研讀。

【與名師互動,與總裁高管切磋】

諮詢:18520607673


推薦閱讀: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當代奇遇記 | 短史記
中國傳統德治精粹及其當代借鑒
【藝術市場】西方學術界譏笑中國當代藝術邪惡
當代畫家李可染山水畫欣賞
當代名老中醫經驗方400首(六)

TAG:智慧 | 價值 | 道家 | 代價 | 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