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世界文化遺產,「鐘山之陰」明功臣墓初探
讀書會活動現場。
功臣陪葬帝王陵墓,始於先秦,到唐朝發展成完備制度。唐貞觀十一年,唐太宗下詔曰:「諸侯列葬,周文創陳其禮,大臣陪陵,魏武重申其制。去病佐漢,還奉茂鄉之塋。夷吾(管仲)相齊,終托牛山之墓。斯蓋往聖垂範,前賢遺則,存曩昔之宿心,篤始終之大義。皇運之初,時逢交泰,謀臣武將等,先朝特蒙顧遇者,自今以後,身薨之日,所司宜即以聞,並於獻陵左側,賜以墓地,並給東園秘器。」(《唐會要》卷二十一)。
唐十八陵,其中部分就有功臣墓陪葬,唐太宗李世民昭陵的功臣陪葬墓最多,現存187座,除一小部分為皇族陪葬外,其餘皆為功臣(長孫無忌、魏徵、房玄齡、李靖、程知節、秦瓊等)。
唐昭陵陪葬墓分布圖。
唐昭陵陪葬墓之魏徵墓。(圖片來自網路)
唐昭陵陪葬墓之徐懋功墓。(圖片來自網路)
明代,功臣墓陪葬更是形成獨特的皇陵景觀,以明孝陵為最。在「鐘山之陰」(山北水南為「陰」)、也就是南京紫金山北麓,分布著眾多的明代開國功臣墓葬,如今已經成為明孝陵不可或缺、卻最容易被忽視的組成部分。
明功臣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也升格為世界文化遺產(很多人並不知道明功臣墓是世界文化遺產,對這些墓更是極其不了解)。
石頭君年幼時曾看過一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趙景深、杜浩銘校注的歷史演義小說《英烈傳》,對書中所附徐達、常遇春、湯和、李文忠、沐英等明代開國功臣繡像過目難忘。後來才知道,這批畫像出自清代畫家上官周的《晚笑堂畫傳》。
大凡一個朝代得以開創建立,除了開國君主具備雄才偉略外,開國功臣們披堅執銳,親冒矢石、浴血奮戰,也同樣在史冊上留下濃重筆墨。在大明開國的宏偉歷史畫卷中,徐達、常遇春、湯和等開國功臣就厥功至偉、不可或缺。
《晚笑堂畫傳》之中山王徐達。
《晚笑堂畫傳》之岐陽王李文忠。
《晚笑堂畫傳》之寧河王鄧愈。
《晚笑堂畫傳》之東甌王湯和。
《晚笑堂畫傳》之黔寧王沐英。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大明王朝,隨即在雞籠山(今北極閣)上建功臣廟一座,奉祀徐達等明朝開國功臣309人。死者塑像,生者虛其位。除了獲得入祀功臣廟的殊榮,功勞至大的十幾位功臣在去世後,更是享受到「賜葬鐘山之陰」的最高榮譽。
早在洪武初年,朱元璋就已選定紫金山為自己死後的長眠之所。張岱在《陶庵夢憶》中記錄這樣一個故事:「鐘山上有雲氣,浮浮冉冉,紅紫間之,人言王氣,龍蛻藏焉。高皇帝與劉誠意、徐中山、湯東甌定寢穴,各志其處,藏袖中。三人合,穴遂定。」
在將鐘山選定為將來皇陵所在地後,朱元璋開始對這一龐大陵園進行布局。洪武二年(1369),鄂國公常遇春在征討北元時暴病身死,遺體運回南京後,朱元璋命「賜葬鐘山原」,也就是紫金山北麓,這是明代開國以後,紫金山範圍內葬入的第一個重要人物,也暗示了朱元璋將鐘山打造成皇家陵園的長久規劃。
《晚笑堂畫傳》之開平王常遇春。
此後,吳禎、吳良、李文忠、徐達等功臣相繼去世,均獲得賜葬「鐘山之陰」的榮耀。「鐘山之陽」,即紫金山南麓卻一直沒有葬入任何一位王公大臣,等待著最重要的一位人物的「到來」。
洪武十四年(1385),工部正式開始在紫金山之陽的獨龍阜營建朱元璋的陵寢。次年,馬皇后病逝,入葬此陵,因馬後謚「孝慈」,這座陵寢遂定名為「孝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閏五月初十,朱元璋病逝,閏五月十六日,入葬孝陵。在朱元璋龍馭賓天之前,明孝陵的主體建築已經大致完工。
有明一代的紫金山因此形成宏大景觀:山北麓的十餘座功臣墓,猶如整齊的軍陣,環繞、拱衛著巨大的明孝陵,就好像這些開國將領依然忠實地扈從守衛著朱元璋。
英格蘭攝影師約翰·湯姆遜所拍攝的明孝陵,1872
德國攝影師赫達·哈默爾所拍攝的明孝陵,1944
從明代以來的官修史料、筆記、方誌中可以整理出:葬於「鐘山之陰」的明功臣計有中山王徐達、開平王常遇春、岐陽王李文忠、東甌王湯和、江國公吳良、海國公吳禎、滕國公顧時、許國公王志、芮國公楊璟、燕山侯孫興祖、黔國公吳復、皖國公仇成、汝南侯梅思祖、永國公薛顯等14人。其中,至少有三人的葬地有誤,他們分別是東甌王湯和、燕山侯孫興祖、黔國公吳復。
湯和位於安徽省蚌埠市龍子湖區,吳復墓位於安徽省肥東縣蕭圩鄉享堂任村(吳復墓,有明代若干資料,如《明太祖實錄》等記載位於「鐘山之陰」,但安徽省文物部門公布的文保名單中顯示,吳復墓在肥東,今從此說),孫興祖墓位於安徽鳳陽二十郢鄉西北窪村。
此三墓,前兩者尚存,分別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而孫興祖墓則在文革中被毀壞殆盡。
蚌埠湯和墓。
肥東吳復墓。
綜上所述,埋葬在紫金山北麓的明代開國功臣,至少有徐達、常遇春、李文忠、吳良、吳禎、顧時、仇成、王志、楊璟、梅思祖、薛顯等人,其中,徐達、常遇春、李文忠、吳良、吳禎、仇成的墓尚存,留存有石刻。顧時、王志、楊璟、梅思祖的墓尚未找到。
薛顯墓的情況較為特殊,此墓1974年5月發掘,距離李文忠墓約300米,出有墓誌。此前有資料說薛顯墓在其老家安徽省碭山縣,民國時立碑,現在看來是不確切的。
《晚笑堂畫傳》之永國公薛顯。
薛顯墓誌志蓋。
紫金山北麓現存的明功臣墓,由神道碑、神道石刻、享殿遺址、墓碑、墓冢等組成。每一座功臣墓均有神道石刻;徐達墓、李文忠墓存有神道碑;常遇春墓、李文忠墓存有明城磚砌成的享殿遺址;徐達墓、李文忠墓、常遇春墓均有墓冢,且墓前都有其後裔所樹立的墓碑。
根據《明會典》的規定,功臣歿後封王者,神道兩側設石人四(文武各二)、石虎、石羊、石馬、望柱各二;一品官墓前設石人、石虎、石羊、石馬、望柱各二。神道石刻排列順序依次為神道碑、望柱、石馬、石羊、石虎、石人。
明功臣墓的神道石刻種類、數量、排列規律,也大體遵循這一原則。下面對鐘山之陰各功臣墓地面遺存做一簡單介紹。
《明會典》。
中山王徐達(1332-1385)墓位於板倉街192號,神道入口處依次是「明中山王神道」牌坊(1984年原樣復建)、神道碑一通、石馬一對、石羊一對、石虎一對、武將一對、文臣一對。
徐達墓神道碑「御制中山王神道碑」最為恢弘,高9.95米,寬2.2米,其高度甚至超過「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8.78)米。碑文共28行,滿行72字,共2000餘字。碑文中竟標有句讀,為南京古代碑刻中所僅見。箇中原因,可能是朱元璋撰寫碑文時所留,刻碑工匠不敢擅自改動,也將句讀一併刻在碑上。
徐達墓民國舊影。
徐達墓神道全景。
徐達墓之石馬。
徐達墓之武將。
徐達墓之神道碑。
徐達墓神道終點是圓形墓冢,墓前有其後裔所立墓碑,上書:「明封魏國公追封中山王謚武寧徐公 夫人謝夫人之墓」。
徐達墓一帶也是其家族墓地所在,從1965年至今,徐達墓附近先後清理髮掘出徐氏子孫墓十餘座。包括徐達第三子徐膺緒夫婦墓、長孫徐欽夫婦墓等。
朱元璋給徐達的評價是「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
徐達第三子徐膺緒墓誌。
近年來發現的徐達家族墓。
開平王常遇春(1330-1369)墓(故址為六朝草堂寺)位於太平門外,富貴山隧道東側,是入葬「鐘山之陰」的第一位明開國功臣。常遇春墓神道兩側依次為望柱一根、石馬一對、石羊一對、石虎一對、武將一對。神道石刻之後為享殿遺址,存有柱礎。其後為墓冢,墓前有清末重修墓碑,上撰「同治十年二月重修 明故世祖開平王遇春常公之墓 十六世十七世十八世十九世裔孫敬立」。
常遇春人稱「常十萬」,意思是率領10萬大軍就能縱橫天下。洪武二年,常遇春討北元班師途中,暴病而死。
一般認為,常遇春死於「卸甲風」,也就是打完仗回到帳中,貪涼吹風,引起所謂的「中風」。按照西醫的說法,這種病是由於大熱時的突然寒冷刺激,引起肌肉產生的一種無菌性炎症,叫做「腰背肌筋膜炎」。
常遇春墓之武將。
常遇春墓之竹林中的石馬。
常遇春墓之石馬。
常遇春墓石馬障泥上的精美龍紋。
常遇春和徐達一樣,歿後封王,神道兩側應設石人四(文武各二)、石虎、石羊、石馬、望柱各二。對比後可發現,常墓石刻尚缺望柱一、石人二。
有研究者認為,常墓營建於洪武二年。前述《明會典》的墳塋之制重定於洪武五年,因此常墓石刻並未完全遵循這一石儀制度。
此外,因為建設富富貴山隧道等緣故,常墓石刻早年間曾進行過搬遷,目前可見石刻都緊貼神道分布,惟一對石馬距神道兩側五十米放置,在現存明功臣墓石刻較為罕見,也不符合石刻放置的規律,很可能與石刻搬遷有關。
常遇春墓之夜拍。
岐陽王李文忠(1339-1384)墓位於蔣王廟西,毗鄰徐達墓。李文忠墓前有神道碑一通、望柱二、石馬一、石羊二、石虎二、石武將二、石文臣二。神道碑的位置非常奇特,並不在神道碑入口處,而是置於一旁。神道東側還有一件未成形的石坯,大致雕出石馬輪廓,沒有完工,被棄置一邊。
神道石刻後,有城磚砌的享殿遺址。再往上,神道最高處是李文忠墓冢,墓前有墓碑一通,上寫「光緒二十二年仲春 吉日謹立 明岐陽王神道 管帶老湘中營 十八世嗣孫永欽重修」,系光緒二十二年(1896)李文忠後裔李永欽重修後所立。
李文忠墓神道全景。
李文忠墓之望柱。
李文忠墓之石馬。
李文忠墓之石羊。
李文忠墓之武將。
李文忠墓之文臣。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兼養子,同樣也是戰功赫赫。但李文忠後來曾多次為少殺人、裁減宦官等事勸諫朱元璋,導致朱元璋不滿,民間甚至傳說朱元璋命人毒殺了李文忠。因此,李文忠墓神道碑偏在一旁,一匹石馬沒有雕刻好就棄置,有可能與朱元璋懲罰李文忠有關。
不過這個說法也有疑點,因為李文忠畢竟是朱元璋的外甥,關係非常親密,而且傳說李文忠的母親,也就是朱元璋的姐姐,對朱元璋有救命之恩。箇中原因,需要進一步探究。
李文忠墓被棄置一旁的神道碑。
李文忠墓未完工的石馬。
江國公吳良(1324-1381)墓和海國公吳禎(1328-1379)墓都位於板倉街3號新世界花園小區內,此地原屬南京電影機械廠(在門口登記一下,就能進去看)。吳良墓石刻和吳禎墓石刻東西並立,吳禎墓在西,吳良墓在東(現場的標誌牌寫錯了,弄反了)。吳禎這個名字很容易寫錯,經常寫成吳楨。
吳良墓現存龜趺一、石羊二、石虎二、石武將二;吳禎墓現存石馬二、石羊二、石虎二、石武將二;吳良吳禎兄弟雖然均為開國功臣,但「排名」不及徐達常遇春,生前僅為侯爵,死後追封國公,其陵墓石刻等級,均按照一品官規制,即墓前設石人、石虎、石羊、石馬、望柱各二。吳良吳禎墓石刻均有部分缺失。
吳良墓之龜趺。
吳良墓之武將。
吳良墓之石羊。
吳良墓1965年進行過考古發掘,出土了墓誌,墓是用明城磚砌成的。此前的1957年,在吳良墓的附近,就發現了吳良的弟弟吳禎之子吳忠的墓。吳禎墓則於1983年9月發掘,出土了墓誌,另外還發現梅瓶、鑲金玉帶、鐵甲、鐵刀,顯示了墓主的武將身份,有意思的是,這座墓基本上也是用城磚砌的。
吳禎墓之神道全景。
吳禎墓之石馬。
吳禎墓之武將。
皖國公仇成(1324-1388)墓,石刻等級和吳良吳禎墓相同,現存石馬二、石羊二、石虎二、石武將一。這組石刻長期倒伏,2002年提升扶正,向南遷移20米後,重新按順序排列。
仇成墓緊鄰常遇春墓,發現於1965年,發現者是白馬農業中學的學生。
仇成墓神道全景。
仇成墓之武將。
仇成墓之石馬。
需要說明的是,在紫金山北麓的白馬石刻公園內,還有一處明代開國功臣、蘄國公康茂才墓(1313-1370)石刻。康茂才是明初傑出水軍將領,墓前尚存龜趺一、石馬二、石羊二、石虎二、石人二(一文一武)。
康墓二石人並非都是武將,可能與其營建時間較早有關,同樣卜葬於洪武建國之前的虢國公俞通海墓(位於中華門外戚家山),兩座石人也是一文一武(今天不存)。
康茂才墓於1974年進行考古發掘,出土有墓誌,另外還有金帶鉤、冥錢、玉壺春瓶、鐵刀、木俑(明功臣墓僅見)等物。康墓原位於南京城北神策門外小市安懷村附近,2000年石刻搬遷到白馬石刻公園。因此,不能將其視作「賜葬鐘山之陰」的功臣墓。
康茂才墓神道全景。
康茂才墓之石馬。
康茂才墓之石羊。
康茂才墓之武將。
除了上述墓主明確的功臣墓外,還有兩處功臣墓至今未能確認墓主身份,只能將其定為「失考墓」,下面對其進行簡要描述和探究。
第一座失考墓,文物部門定名為「板倉墓地」,位於「鎖金村街道紫鑫城社區玄武綠化所」,級別為「玄武區不可移動文物」,並沒有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孝陵」附屬的「明功臣墓」。
板倉墓地現存武將二、石馬二(均有拉馬侍)。對於此墓,十多年來,媒體多有報道,曾猜測為開國功臣、越國公胡大海墓。在以明初開國為題材的歷史演義小說中,胡大海是一位個性鮮明的人物,是類似程咬金的「福將」。幾乎家喻戶曉,因此,胡大海墓在紫金山北麓的報道,曾引起一定轟動。
《晚笑堂畫傳》之越國公胡大海。
石頭君對此說進行過探究,發現除了民間口耳相傳外,最主要依據來自民國地圖的標註,如1928年的《最新首都城市全圖》中標出,在吳良吳禎墓東北處還有一處「胡墳」,其位置正與「板倉墓地」對應。其他幾種民國地圖,也有相同標註。
明開國功臣中,胡姓者知名度最大的,自然是胡大海,因此有人認定「板倉墓地」是胡大海墓。
民國地圖將此地標註為「胡墳」。
不過,老地圖標註難免出錯。明代陳沂《金陵世紀》、清代金鰲《金陵待征錄》均明確記載,胡大海墓在南京「城南十五里」。
明代開國功臣中,除了胡大海,胡姓者還有胡惟庸、胡美、胡海,胡惟庸後被誅殺,不可能被「賜葬」紫金山。胡美、胡海墓地也不在南京。由此可見,老地圖上的「胡墳」明顯是標註錯誤。
苗圃失考墓之石馬。
苗圃失考墓之石馬。
苗圃失考墓之武將。
第二座失考墓,即「板倉失考墓石刻」,位於板倉某部隊營區內,現存武將一,石羊一,石虎二,已被列為南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朱偰先生在考察明功臣墓時,記錄了四座不可考的明功臣墓,「此外猶有四墓,已不可考,一在常遇春墓與吳禎、吳良墓之間,石馬猶存,翁仲僅余武將,欹立叢陰中」,但不能確認墓主為誰。1965年11月,文物部門在這組石刻附近發掘一明代古墓,出土墓誌,確認墓主是皖國公仇成。
此外,還有三墓:「一在吳良吳禎墓之北,中山王墓之南,尚有翁仲對立,亦居道右,斷碑殘碣,半沒土中,鄉人築室其上,據云碣首在牆內基下。」「二在中山王墓與李文忠墓之間,皆居道右,相去頗近,傾作一堆;其一僅余石羊,僅碑碣而已。」
板倉失考墓石刻,尚未扶正。
筆者推測,朱偰筆下,吳良吳禎墓之北、中山王墓之南的失考墓,正是「板倉墓地」;而石刻「傾作一堆」的,則是已被列為市保的「板倉失考墓石刻」。這兩座失考墓均有武將石刻,未見文官石刻,其雕塑風格,與吳良吳禎仇成墓武將近似,因此墓主的身份應為武將,至少為一品以上的高級官員。
據文獻記載,滕國公顧時、許國公王志、芮國公楊璟、汝南侯梅思祖四位名將死後「賜葬鐘山之陰」,他們的墓尚未找到。另外,薛顯墓的石刻也沒有找到。則兩座失考明功臣墓的墓主,有可能是這五人中的兩位。
上世紀三十年代,朱偰先生拍攝的明代功臣墓。
另有史料記載,除了眾多將領外,靜誠先生陳遇、太常寺卿呂本也葬在紫金山北麓,但這兩位文官的可能性可以排除。靜誠先生陳遇是朱元璋身邊一個重要顧問。朱元璋尊稱他為「先生」,在他死後賜葬鐘山。但陳遇幾乎沒有具體官職。
《明史》記載,朱元璋曾多次要授陳遇高級官職,都被婉拒。陳遇沒有品級,死後墓前應不會設置繁多石刻。呂本則是明代外戚,懿文太子朱標第二個妃子的父親,嚴格說來,算不上明代開國功臣。
朱偰先生在《金陵古迹名勝影集》中收錄了一批當時的明功臣墓舊影。
因此,要揭開「板倉墓地」和「板倉失考墓石刻」墓主之謎,必須藉助具體的出土文物,提供文字資料作證,可能性看似渺茫,但希望還是存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朱偰到「板倉墓地」考察時,發現殘缺石刻中還有斷碑,半埋在土裡,農民在上面蓋房子,並且將碑帽埋在地基下面。
如果足夠幸運,此碑碣尚深埋地下,且有朝一日能夠出土,或能解開「板倉墓地」屬於哪位明功臣之謎團。
沐英墓翁仲。
以上,是筆者對紫金山北麓明功臣墓的初步探尋。南京地區還有不少明功臣墓,如寧河王鄧愈墓、黔寧王沐英墓、鎮國將軍李傑墓等,因為並不位於紫金山北麓,不在本文探討的範疇,「石頭史記」今後也將刊文,對南京其他地區的明功臣墓進行介紹。
本文部分圖片由段仁虎、 邵世海、黃寶榮等大神拍攝,特此鳴謝!
(本文為原創 需轉載請與後台聯繫)
推薦閱讀:
※若你已將我遺忘
※被「遺忘」的上海老大學:持志大學
※不能遺忘的家訓文化
※曾被刻意遺忘的孫中山第一位革命情侶陳粹芬
※父母恩情似海,別遺忘在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