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規模站上24萬億信託業:通道業務可持續增長存疑|通道業務|信託業|信託公司
經濟觀察報 記者 蔡越坤自2007年「一法兩規」實施以來,信託業已經維持了10年的增長。2017年3季度信託業24萬億時代如期來臨。
12月8日,信託業協會公布2017年3季度數據,行業管理信託資產規模繼續保持穩健增長,3季度末信託資產餘額24.41萬億元,比2季度末23.14萬億元增加了1.27萬億元。3季度信託資產規模的同比增速達到34.33%,環比增長了5.47%。
信託業專家陳赤對經濟觀察報表示:「總體來說,從3季度的數據看,信託行業增長趨勢尚未改變,結構優化仍在深入。同比增長速度達到34.33%,不可謂不高;但環比只增長了5.47%,比較穩健。信託規模的增長,一是來自運用於工商企業、房地產市場的資金增多;其次是通道業務繼續延續增長趨勢。」
數據顯示,3季度通道類業務佔比從53.92%上升到55.66%,逾「半壁江山」的通道業務可持續增長備受關注。
通道業務增速之疑
11月17日,央行發布五部委共同起草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 (徵求意見稿)》也給信託業通道業務規模能否可持續增長畫上問號。
資管新規明確提出金融機構不得為其他金融機構的資產管理產品提供規避投資範圍、槓桿約束等監管要求的通道服務。資產管理產品可以投資一層資產管理產品,但所投資的資產管理產品不得再投資其他資產管理產品(公募證券投資基金除外)。
3季度通道類信託業務規模數據仍然較高,尚未受到資管新規的影響。信託業資產管理規模中,通道業務佔比逾「半壁江山」,部分通道業務被禁止後,通道業務、信託業管理規模的可持續性被打上問號。
3季度事務管理類信託從2季度的12.48萬億元上升到13.58萬億元,佔比從53.92%上升到55.66%。2013年以來,事務管理類信託增長明顯,至2017年3季度已經超過全部信託資產的50%。記者注意到,通道類信託規模雖然在持續走高,但增速卻略有下降。
2016年4季度信託業通道規模增速高達21.33%,2017年1季度、2季度信託業通道規模增速分別為14%、8.71%。2017年3季度,信託通道增速為8.01%。從另外兩類資金運用方式看,3季度融資類信託規模從2季度的4.49萬億元下降到4.46萬億元,佔比從19.40%下降為18.26%,持續保持「雙降」;投資類信託規模從2季度的6.17萬億元上升到6.36萬億元,佔比從26.68%下降到26.08%。
對於信託機構如此熱衷做通道類業務,一位信託機構研究員袁吉偉對經濟觀察報表示:「信託機構大量做通道業務的原因,本身由於這類業務風險比較低,同時很多信託機構追求管理規模,通道業務的佔比非常高。另外,還有些小型信託機構做通道業務,主要因為有穩定的收入。信託機構可能會在資管新規實施之前,多做一些通道類業務,通道業務管理規模可能會有一個衝擊波。」「但通道業務本身有可能存在一定風險。以往經驗看,比如跟同業進行合作出現問題時候,經常會推卸責任,出現『踢皮球』的情況。信託機構主要承擔事務管理責任,不承擔違約責任。」袁吉偉稱。
陳赤對經濟觀察報表示:「按照資管新規,通道業務不具備可持續增長預期。未來肯定受監管新規的影響,銀行需要重新布局和構架表外業務。再者,由於目前投資成本增加,銀行業務實際上也比較謹慎。新規出台之前,信託產品發行成本比較高,即使信託產品發行後,也有可能找不到合適的用途。所以信託機構也沒有把規模做大的動機,目前還沒有看到這方面跡象。」
如同一位一線信託從業人士曾對經濟觀察報稱:「團隊更願意去做主動管理類業務,通道業務像『工人一樣,流水線操作』,優勢不是來自團隊個人能力、專業屬性,而是來源於信託牌照,信託從業人員應該做點有技術含量的工作。」
但袁吉偉也表示,除非有一些實質性的政策來加強監管,比如資管新規的正式實施可能才會把這種趨勢扭轉。
主動管理尋求質變
近年來,信託機構的步伐並未止步於通道業務。在信託業站上24萬億之上的量變之後,行業也在尋求質變,信託機構們在力求提升主動管理、資產管理、財富管理、受託服務等能力,謀求轉型發展。
從信託資產來源上看,集合資金信託的規模和佔比持續提升。3季度集合資金信託規模從2季度的8.52萬億元增長到9.1萬億元,佔比從36.82%上升為37.29%;而單一資金信託規模儘管也略有上升,但佔比從48.00%下降到47.29%;財產權信託規模和佔比都略有上升。
集合資金信託對行業受託管理要求相對更高,其規模和佔比的持續增加,反映出行業受託管理能力的不斷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17年3季度末,資金信託投向證券領域的規模為2.96萬億元,同比增長4.23%。其中,3季度投資於股票的信託資金為8858億元,同比增長85.63%。
袁吉偉對經濟觀察報表示:「主要跟三季度股票市場相關,三季度股票還是往上走趨勢,投資於股票的信託資金跟市場波動正相關關係。四季度股票市場走低,相應投資於股票的信託資金可能就不會有那麼高。」
陳赤對也經濟觀察報稱:「首先,信託公司從融資類業務向投資類業務轉型是一大戰略方向,增加標準品的投資,契合這一轉型的方向。其次,信託公司投資股票的規模增長跟目前證券市場走勢比較契合,所以規模投資相應增大了。」
股票市場的波動性給信託帶來的投資風險也不容忽視。陳赤表示:「信託公司業務結構不斷從這種融資類業務向投資類業務轉換,對於信託公司風險架構也會帶來很大的挑戰和新的要求。需要信託公司吸引專業人才和導入專業技術來控制風險,包括如何更多地運用大數據來識別和判斷風險。信託公司需要加快構建基於投資類業務的風險控制體系,去識別、防範、化解這方面風險。」
除此之外,信託機構也在不斷增強資本實力。今年以來,多家信託公司開始密集增加註冊資本。2017年11月30日,平安信託將註冊資本金由原來的120億元增加到130億元。增資後,平安信託超越註冊資本金128億元的重慶信託,成為目前國內註冊資本金最大的信託公司,位居68家信託公司之首。
記者統計發現,自年初以來,已經有安信信託(13.950, -0.01, -0.07%)、渤海信託、大業信託、華澳信託、交銀信託、崑崙信託、五礦信託、浙金信託、中融信託、粵財信託、中航信託、浙金信託和華宸信託等13家信託公司完成了增資的工商信息變更或收到銀監會關於增資的批複。
對此,陳赤對經濟觀察報表示:「隨著行業的持續,信託公司需要增資擴股來適應自身業務擴張對凈資本的要求;其次,由於經濟形勢處於不確定情況下,信託公司需要增強自己的流動性儲備,來應對一些可能發生的突發性事件。今年以來,信託公司增資擴股一直在持續,預計未來還會持續下去。」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
推薦閱讀:
※中國信託業全景
※「傘形信託」是什麼意思?
※開戶、價格、槓桿「三殺」 傘形信託入市承壓(15.5.7)
※[專欄]傘形信託收緊顯成效 樂購創最差業績
※第二隻「靴子」未落地 部分機構收縮傘形信託槓桿比例 (1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