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平貴與王寶釧在歷史中是
標籤: 薛平貴西涼武家坡王寶釧薛仁貴雜談龍海歷史翁墨宸散文詩歌隨筆 |
分類: 探秘歷史真相 |
薛平貴與王寶釧在歷史中是否存在? 翁墨宸/文 (轉自新浪網)
最近觀看了電視台連載的由宣萱、陳浩民等兩岸三地明星聯袂出演的《薛平貴與王寶釧》,再次讓我回憶起年少時的幾段記憶。 我小得時候,就很喜歡歷史劇集的戲劇,最早觀看的關於薛平貴與王寶釧的戲劇是台灣歌仔戲《乞丐與千金》,由陳亞蘭飾演薛平貴,狄鶯飾演王寶釧。內容大致為: 唐朝年間,因宮廷爭鬥,皇子被薛仁貴的第五代孫解救出宮,並得到一隻雌虎喂小皇子虎奶長大成人。後來薛父中箭身亡,薛平貴流落民間淪為乞丐。
在長安城中,遇相國王允三千金寶釧搭彩樓招親,繡球飛出彩樓,落在薛平貴身上。王允嫌薛為乞丐趕出相府,寶釧鍾情平貴,不顧王允反對,與父「三擊掌」斷絕關係,薛王二人於寒窯結為夫妻。 薛平貴渡江時遇妖龍興風作浪,與之周旋並降服妖龍。妖龍化身「紅鬃烈馬」,成了薛的坐騎。薛被皇帝封為後軍督撫,可王允從中搞怪,乘西涼國犯境將其貶為先鋒出征西涼。薛平貴勇冠三軍,被魏虎陷害被抓回西涼。代戰對薛早已傾心,得此良緣招薛為駙馬。薛挂念寶釧,代戰派護衛前往中原,陰差陽錯誤以為寶釧自盡,薛死心娶代戰為妻,後來成為西涼王。 十八年後,蘇龍走訪西涼認出西涼王乃薛,並將寶釧苦守寒窯十八載告知薛,薛不信,蘇龍回中原告知寶釧,寶釧寫下血書拖蘇龍帶往西涼於薛,薛見之策馬回中原,後得知自己乃皇子,終成大唐天子,與二美團圓。 其次便是讀中專的時候,那時每天晚上自習前必全班圍在電視前等待著《王寶釧與薛平貴》(現在又名:《乞丐郎君千金女》)的播出,張晨光飾演薛平貴,張玉嬿飾演王寶釧。內容大致為: 唐朝,京都長安,諫議大臣王允生有三女,幺女王寶釧有沉魚落雁之容,王公大臣、世家子弟追求者多如過江之鯽。然而,王寶釧卻對食量驚人做粗工的漢子薛平貴情有獨鍾。經過彩樓拋繡球,王寶釧決定下嫁薛平貴,王允怒而三擊掌與她斷絕父女關係,王寶釧心碎,隨薛平貴住進寒窯。 憨直、勇猛的薛平貴為求上進,從軍征戰遠赴西涼,王寶釧獨守寒窯18載,貧病困頓中等待薛平貴歸來。薛平貴屢歷風險,屢遭暗算,同時也屢闖難關,屢建戰功,終於平定邊關,班師凱旋。
西涼玳瓚公主暗戀薛平貴多年,並感佩薛平貴、王寶釧堅貞的愛情,不顧自己的生死得失,幫助薛平貴化險為夷,立下戰功。回到京師後唐僖宗欲重用薛平貴,然而薛平貴卻帶著王寶釧和玳瓚公主離開京都,重赴邊關。 那時候,曾經多麼崇拜這位身為兩國國王的薛平貴啊,早把這段故事當做真實歷史來拜讀,也曾想用自己的手書寫下這段傳奇故事! 歷史上到底有沒有這段歷史?歷史上到底有沒有薛平貴其人?唐皇子李溫是否流落民間?薛平貴與薛仁貴只一字之差,他們是否有關係?兩薛皆有原配苦守寒窯十八載,這有是為什麼呢? 我們先來看看薛平貴與王寶釧的愛情故事由來。 我國民間傳說的薛平貴故事來源甚古,過去人都以為是由薛仁貴故事轉變出來的;實則以薛仁貴為中心的舊劇《汾河灣》,絕不如以薛平貴為中心的舊劇《武家坡》在民間傳說里佔有勢力,恐怕《汾河灣》反倒是根據《武家坡》改編的。薛平貴故事顯是人民喜愛的古代傳說;王家三位姑娘,金釧、銀釧、寶釧的命名,以及劇中若干穿插都帶有民間的樸實的風味,雖然薛平貴故事不見於元曲,然而可能在元代以前就存在而只流傳在西北一帶。京劇《武家坡》本是由秦腔借來的,其事既不出正史而偏偏附會到唐代,且提到西涼,所以故事可能是唐宋間西北邊疆的產物。
西安武家坡王寶釧寒窯,作為一個古迹,已在多年前修復並對外開放,其中還塑有薛平貴、王寶釧像及紅鬃烈馬。這一古迹的產生,實際上只是出於一種傳說,它是由舊劇《武家坡》 ---薛平貴與王寶釧的故事而來的。但是薛平貴與王寶釧在歷史上並無其人其事,那它是怎樣形成的呢?說法倒有多種。 薛、王故事的出現,最早約在唐、宋之際,因此,較多的看法認為它是薛仁貴與迎春故事的演變,因為演薛、王故事的《武家坡》,與演薛、柳故事的《汾河灣》情節十分相似。過去持這一觀點的較普遍,今天也仍大有人在。 另一種說法是認為薛平貴即是後晉石敬瑭,見於近人崇彝的《道咸以來朝野雜記》。其說云:薛平貴、王寶釧故事,計由花園贈金、彩樓配、三擊掌、探寒窯、平貴別窯、趕三關、武家坡、銀空冊、算糧大登殿為止。石為後唐李氏婿,又為契丹所立,國號晉,即戲中由西涼歸來即皇帝位;其岳父丞相王允,實指長樂老馮道,故薛平貴實乃石敬瑭之化名。但考證,石敬瑭實為後唐明宗李嗣源之婿,而這裡既稱他是李氏婿,不知為何又拉到馮道身上。所以,其事雖略有相符,看來卻有穿鑿附會之嫌。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故事系改編來的。今人楊憲益先生在一篇題為《薛平貴故事的來源》的考證文章中說:薛平貴故事最早流傳於西北民間,頗為人們所喜聞樂道,後來編成戲曲,是為秦腔,而京劇《武家坡》正是由秦腔借來的。故事可能是唐、宋間西北邊疆的產物,而在元代以前只流傳於西北一帶。因此,故事雖不見於元曲,也不會是薛仁貴故事《汾河灣》的翻版;相反倒有可能《汾河灣》是根據《武家坡》改編的。理由是《格林兄弟童話》中,有篇題為《熊皮》的,與此十分相似。《熊皮》故事大意是:一個軍士遇到一個妖人給他一張熊皮,叫他7年不得沐浴修飾,此後就可得到極大財富和終身無憂。這軍士後來來到一人家,有三姐妹都非常美麗,但大姐、二姐嫌他醜陋,獨有三妹因他救過她的父親而願意嫁給他。結婚後,這軍士將一枚指環剖分為二,以一半交給妻子作為信物,又出外漫遊。他的妻子穿了敝衣,隨便兩個姐姐如何恥笑,總是安貧守節。7年期滿後,這軍士衣錦榮歸,她們都不認識他;他取出指環認了妻子,大姐、二姐羞愧而死。把這個故事對照《武家坡》中的王氏三姐妹金釧、銀釧、寶釧,由三妹寶釧嫁給薛平貴,婚後平貴投戎直到榮歸,其中情節都相符。至於「熊皮」怎麼會變成薛平貴,楊文認為那是因為在古人的北歐語里,「熊皮」(The bear hide)的譯音與「薛平貴」三個字的音完全相符。為此,楊文認為故事必出於一源,它是由歐洲經西域通過回鶻人傳過來的,而當時回鶻在西北地區為中西文化交通的媒介。
綜觀以上諸說,來自歐洲之論似乎合情理,但是,《格林兄弟童話》是18世紀初的作品,而薛平貴故事卻在10世紀左右已流傳於我國西北地區。因此,是《童話》取材古中國西北地區民間故事,還是武家坡故事來源於西方,這還是一個疑問。看來,要弄清這一故事究竟是怎樣產生的,還需進一步的研究探索。 而薛仁貴與薛平貴又是怎樣的歷史關係呢? 《汾河灣》、《獨木關》、《摩天嶺》、《樊江關》、《徐策跑城》、《薛剛反唐》、《薛仁貴徵東》、《薛丁山征西》、《三請三休樊梨花》等,演的是薛仁貴一家子的戲。 《紅鬃烈馬》《王寶釧》《彩樓配》(《花園贈金》)、《三擊掌》、《別窯》、《探窯》、《武家坡》《大登殿》,演的是薛平貴一家子的戲。 京劇。大平調舞台出現「兩薛並演」已是多年,薛仁貴與薛平貴僅一字之差,背景年代相同(同在唐代)。而劇情又有許多相似之處,是何緣故? 考證史料,薛仁貴確有其人。 薛仁貴,山西絳州龍門人,出身於窮苦的農民家庭,武藝高強,尤善騎射,慣使方天畫戟(舞台演出時使槍)。唐貞觀中(約公元637年前後),唐太宗李世民征伐遼東,仁貴應募投軍。遼軍二十萬拒戰,仁貴身著白袍,腰懸兩弓,騎馬持戟,沖入敵陣,與之鏖戰,「所向披靡,敵遂奔潰。帝召見嘆異,遷右領軍中郎將,」仁貴自此發跡。一次,高宗駕臨萬年宮,山洪突發,洶湧奔騰,仁貴發覺後,冒著生命危險,「登門大呼,帝遽出,乘高獲免。嘉其忠,賜以御馬。」顯慶中(約公元658年前後),四十多歲的薛仁貴「屢破高麗及契丹,拜左武衛將軍,擊突厥於天山……先令驍騎來挑戰,仁貴發三矢。殺三人,虜氣懾服,遂降定以歸。」當時軍中有歌:「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乾封初(約公元667年前後)「以降扶余等四十城,拜本衛大將軍,封平陽郡公……永淳初(約公元685年),年七十卒。」 薛仁貴歷事唐太宗、高宗兩代,戰功顯赫,爵位甚高,文書有載,確有其人。 唐史上並無薛平貴,其人何以現於舞台?據老輩藝人中流傳,某年山西一富戶為母慶壽,邀請堂會,演出《汾河灣》等戲。賓客散後,其母詢問班主薛仁貴與柳迎春最後的結局,班主回稱,據師祖傳下的話,薛柳寒窯相見後,仁貴因軍務在身,不敢久留,數日後又別妻回到軍中。柳氏思夫心切,病逝寒窯。富母聽後悒悒於懷,懨懨成病。富子心急如焚,重金禮聘名醫為之診治,百葯無效,經一再探問起病根由,名醫大悟,便說「心病還須心藥醫」。於是,富子懸巨賞徵求薛仁貴夫妻團圓的劇本。某文人為不違反歷史,杜撰了一位「薛平貴」,劇名《王寶釧》,情節與上演的薛仁貴戲大同小異。如薛仁貴柳家莊招親,薛平貴王府為婿;柳員外嫌貧愛富將仁貴、迎表逐出家門,平貴、寶釧因受王父冷眼相待而雙雙出走;仁貴與平貴兩對夫妻皆困居寒窯,為生活所迫而投軍;離家十八年的薛仁貴在汾河灣會妻,分別十八裁的薛平貴在武家坡夫妻相見。為了迎合富母的心態,薛平貴登上了西涼國的王位,王寶釧成了正宮皇后,夫榮妻貴,大團圓結局。演出後富母大喜,病亦霍然而愈。自此之後,京劇舞台上使出現了一個薛仁貴,一個薛平貴,「兩薛並存」,相安無事。 歷史是歷史,傳說是傳說,但「兩薛」同演於舞台,並不妨礙京劇的發展,這種局面觀眾是允許它延續下去的。 歡迎光臨木柳書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