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習茶】立秋,在茶歌中品岩骨花香

清代著名茶僧釋超全的《武夷茶歌》是福建烏龍茶始創於武夷山的歷史佐證,也是傳遞烏龍茶製作工藝信息的第一手資料,茶歌中反映的武夷茶加工發展史和清代武夷岩茶製作技藝是岩茶愛好者必備的資料信息。

武夷岩茶的工序

《武夷茶歌》是迄今查證的關於武夷岩茶製作工藝的最早記載。在決定岩茶品質的三大條件中,起決定作用的是製作工藝。武夷岩茶的制茶法精細,大抵需經過「曬青、晾青、搖青、晾青、炒青、揉捻、烘焙、揀剔」等工序。

萎凋,包括曬青和晾青

圖為古法萎凋萎凋,包括曬青和晾青。首先,將茶青倒入青弧內,後以敏捷手法將鮮葉平均攤放竹篩中,置於青架中晾曬,曬青應採取「兩曬兩晾」的方法。若是傍晚或者陰雨天採回的茶青,應進行室內加溫萎凋( 烘青)。曬青程度,一般以茶青頂端第一葉或第二葉呈輕萎凋狀態即可,後將兩篩茶青合併為一篩,放在晾青架上移至陰涼通風處,進行三十到六十分鐘的晾青,然後將晾青適度的茶葉,三篩並兩篩,輕搖十幾次,讓茶青自然攤開。萎凋是否得當,關係到制茶品質的優劣。

武夷岩茶優異特質的形成在於做青

做青過程由走水、搖青、等青、發酵等工序交替進行的。搖青一般是在特設的搖青室進行的。手工搖青一般採取先搖後做,先輕後重的原則"手握竹篩」,有節奏地搖動十餘下,使茶青在篩中均勻地翻動,茶青集中在篩中,竹篩的邊沿留寸許空處,後將竹篩放到青架上移至發酵室。青架移入室內,需注意先後次序。武夷岩茶優異特質的形成在於做青,做青的關鍵在「學會看青做青,看天做青」。做青適度標誌,茶青散發清香氣,葉色黃綠,葉面呈為湯匙葉,紅邊顯現。

炒青和揉捻

圖為古法揉捻炒青和揉捻,傳統製法,用斜鍋炒青,茶青下鍋後雙手敏捷地翻炒五到七分鐘,至茶葉柔軟粘手,發出清香即可起鍋。起鍋後置於揉匾中,趁熱揉捻兩到三分鐘,待茶汁溢出,茶葉成條即可復炒。復炒以悶炒為主,炒至茶葉燙手起鍋復揉,復揉的時間較短,用力重。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還有機械製法,運用殺青機和揉捻機進行炒青和揉捻,工序簡化為一炒一揉。

烘焙乾燥:岩骨花香由此出

烘焙乾燥是武夷岩茶的烘焙經過毛火、足火和吃火的工序。毛火,採用高溫、薄攤、快速烘焙,烘籠溫度先高後低。先在溫度為100~140℃的烘籠烘四到六分鐘,移灶翻拌一次,移到溫度為95℃左右的烘爐上烘至七成干。毛火後進行扇簸去除黃片和輕飄雜物,攤晾過夜。撿剔茶梗、老片和其他雜物等。繼而進行足火的工序。足火採用低溫慢烘,在溫度80~85℃ 的烘籠中烘一小時到一個半小時。其中需每十到十五分鐘翻拌一次。而後進行吃火的工序,將兩籠茶葉並為一籠,烘籠溫度降到60℃左右,初烘一小時後,在烘籠上加蓋,繼續烘兩到四小時。烘焙完畢,即可裝箱入庫貯存。

武夷岩茶製法是在炒青綠茶、小種紅茶製作的基礎上,承前啟後,一脈相承,又不斷創新和發展起來的。它取綠茶、紅茶製法之精華,又摒棄不科學的技術措施,創製技術日臻完善,成為世界先進的制茶技術。


推薦閱讀:

花香北國映春暉(尋找最美春天)
讓卵巢永遠鳥語花香
一路花香,醉染流年
輕捻一縷花香,把你的憐惜種在心上
塵凡有愛,盈花香滿懷

TAG:花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