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松熱背後的冷思考
□記者 王思達
[閱讀提示]
近年來,隨著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馬拉鬆開始「飛入尋常百姓家」。國內各大馬拉松賽事也從過去的無人問津、免費送名額,變成了受熱捧,甚至報名都需要「秒殺」。全國各地正在掀起一股馬拉松熱潮。今年4月至今,僅我省各地就舉辦了8場影響較大的馬拉松、半程馬拉松賽事。
馬拉松為何突然如此風靡?我們身邊的馬拉松愛好者是些什麼樣的人?他們的馬拉松之路是如何開始的?面對這項起源於西方古代戰爭的極限運動,馬拉松愛好者們真的準備好了嗎?大大小小的馬拉松賽事又給參賽者和舉辦城市帶來了什麼?
不止是年輕人的運動
「2013年初,公司業績不是很好,當時自己壓力特別大,工作狀態不太好,效率低,心情也很差。後來我就堅持每天早上起來跑步,跑著跑著,居然發現心情也越來越好,工作狀態和抗壓能力也提升了。於是,我就一直堅持跑步,從短距離到長距離,大概不到一年,我就可以跑三四十公里了。」
孫學磊感覺跑步是一項讓人充滿正能量的運動。「在路上跑,見到其他跑步的,彼此會蹺起大拇指喊一聲加油,跑著跑著會認識很多跑友。通過跑步,我的心態也會變得很積極,感覺所有困難都能克服。」
那之後,從長跑里嘗到「甜頭」的孫學磊就再沒停下腳步。從2014年到2016年,他連續三次參加了石家莊馬拉松賽,並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現在早晨最少跑10公里,周末會跑到30公里以上。這樣基本上一周的跑步量是100多公里。可以說,長跑給了我強健的體魄,更給了我對生活的堅持、樂觀和激情。」孫學磊說。
「和很多人想像的不同,現實中的馬拉松不是一個只屬於年輕人的項目,而是更多的屬於中年人、甚至部分老年人的項目。」石家莊市馬拉松資深愛好者劉興文分析。
相對於其他運動來說,長跑略顯單一和枯燥,因此對年輕人的吸引力就不像籃球、足球等運動項目那麼大。對很多年輕人來說,即便是單純的身體鍛煉,他們的第一選擇也會是健身房,而不是室外長跑。而許多肩負著工作和家庭雙重壓力的中年人身體處在亞健康狀態,相對於年輕人,他們更加保守,對他們來說,最簡單、有效、低成本的運動項目就是長跑。
目前,僅石家莊規模最大的跑步組織「跑者大本營」,就有會員35800多人。馬拉松賽事的舉辦,更帶動了越來越多的市民走出家門,加入到跑步大軍中。
賽事從冷清到井噴
「剛剛結束的2016石家莊(正定)國際馬拉松賽,吸引了14769名跑友參賽,人數和規模不僅創下石家莊馬拉松史上新紀錄,也是石家莊有史以來參與人數最多、影響面最大的體育比賽。」石家莊市路跑協會主席王京華告訴記者。
「即便在全國範圍內,今年的石家莊(正定)國際馬拉松賽從規模到影響力也是不容忽視的。」王京華自豪地說。
事實上,僅僅幾年前,這項賽事只是一個由跑步愛好者發起、僅有26人參加的業餘馬拉松比賽。
2009年元旦,石家莊長跑愛好者「踏浪」通過網路組織了一次石家莊長跑愛好者繞二環跑一圈、全程約43公里(與馬拉松的里程非常接近)的比賽,關門時間為5小時。那次比賽共有26人參加,其中6人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這成為「石馬」的處子秀。那次比賽後,「踏浪」還和參賽選手、志願者共同發起成立了石家莊最早的跑步愛好者組織——「跑者大本營」。
「踏浪」,其實就是王京華的網名。
而後,每年新年第一天,都成為「石馬」雷打不動的舉辦時間。經過幾年的培育和推廣,「跑者大本營」的會員不斷增加,「石馬」的參賽人數和獎金也逐年增多,進而在國內馬拉松圈有了初步的影響力。在跑步專業雜誌里,當時的「石馬」被定義為「國內新年第一馬」。
「隨著全民健身的推廣和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從2014年開始,馬拉松熱席捲全國。北京、南京、西安、杭州等六個古都城市舉辦了各自的馬拉松。從紫禁城的碧瓦雕檐,到秦淮河畔的金陵勝境,再到長安城下的漢唐精神,一場馬拉松讓各地的跑者用腳步丈量城市,讀懂了一座城市的精神內涵。」王京華告訴記者。
2015年更是國內馬拉松賽事井噴的一年。據統計,去年一年,全國各地僅在國家體育總局註冊的馬拉松及相關賽事就有123場,加上各種民間賽事則超過200場。
「在這種大環境下,2016年舉行的第八屆『石馬』,已經具備了成為在國內有影響的正規馬拉松賽事的條件。」王京華說,為了做好籌備工作,2016年的「石馬」開跑時間從元旦改到了11月。
「出乎我們的意料,短短一個多月時間,2016『石馬』就吸引了近15000名愛好者報名,如果算上『半馬』參賽者和5公里迷你馬拉松參賽者,人數接近2萬。」王京華介紹。
從26人報名到近兩萬人(含半馬)同時開跑,從沿著二環簡單繞城一圈到石家莊與正定古城之間的國家A級馬拉松賽道,石家莊馬拉松僅僅用了幾年時間,就完成了從業餘到專業,從地方到國際的轉變。
不僅僅是石家莊,從今年4月到11月,包括「石馬」在內,我省各地就舉辦了2016衡水湖國際馬拉松賽、2016首屆唐山國際半程馬拉松賽、2016承德國際馬拉松賽等8場影響較大的馬拉松賽事。馬拉松比賽的熱潮,正在全省範圍內形成。
「有人說,一個城市是什麼樣,它舉辦的馬拉松賽事就是什麼樣。一場馬拉松,會因城市的氣質打上深深的烙印。『石馬』同時具備了運動與歷史結合、體育與文化互補的特徵。石家莊馬拉松如今也跑出了國際范兒,也讓石家莊的跑者們為之自豪。」王京華評價。
塑造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名片,一場馬拉松的意義還遠不止於此。
「馬拉松比賽參與度高、賽事組織相較其他體育比賽也較為簡單,但其背後帶動的經濟效益卻不容小覷。以杭州馬拉松為例,組織方通過贊助、冠名等各途徑獲得2000餘萬元的收入,毛利達到67%,比賽起點黃龍體育中心附近的酒店入住率比平時翻倍。由跑步健身衍生的服裝、配件等潛在消費需求,更是難以估量。」王京華說。
不斷擴大的馬拉松愛好者群體,和不斷完善、增多的馬拉松賽事,讓馬拉松這個曾經很多人感覺遙不可及的項目,正在飛入「尋常百姓家」。
「馬拉松熱」的隱憂
11月12日上午11時許,2016石家莊(正定)國際馬拉松賽正在進行。
對大多數選手來說,此時的賽程已經過半,體力到達極限的選手們在咬牙堅持著。
42歲的參賽者、石家莊馬拉松愛好者朱清波的腳步卻越來越慢。最終,他停下了奔跑,慢慢走出賽道、走向休息區。此時,他已經堅持了近3個小時,完成了34公里的比賽。
「實在覺得不行了,呼吸有點跟不上,已經接近最快心率了。」朱清波顯得有些懊悔,但馬上話鋒一轉,「也沒什麼,雖然馬拉松提倡拼搏精神,但也要懂得適時放棄,不要受傷,更不能出現危險。」
作為參加長跑時間超過8年的馬拉松愛好者,這已經是朱清波參加的第16場馬拉松比賽。原本經驗豐富、實力不錯的他,卻在這次的「石馬」中未能如願。「主要是前一段時間確實太忙,沒有系統地訓練準備,沒調整好狀態。馬拉松畢竟屬於極限運動,即便像我這樣的『老手兒』也有狀態不好、完成不了的時候。」朱清波感慨。
朱清波並不是「石馬」中途退賽的個例,整個比賽途中,有不少選手因為各種原因沒能堅持完成比賽。幸運的是,由於後勤、醫療保障得當,此次參賽的選手們並沒有出現受傷或危險的情況。
但這並不能完全掩蓋馬拉松作為一項極限運動背後存在的各種傷病可能和隱患。事實上,在近年來愈發火爆的各種馬拉松賽事中,選手途中受傷、暈倒甚至死亡的情況時有發生。
在今年3月舉行的廣東清遠馬拉松賽,就出現了一組讓人擔憂的數據:近2萬人參與的比賽中,參賽者接受救治多達12208人次,送院治療17人,危重症5人,3人入住ICU,2人進入心內科。
因大面積出現傷病情況而意外「走紅」的清遠馬拉松賽已經被網友評為「最受傷馬拉松」。有些網友甚至評價道:「這是險些賠上性命的馬拉松,可以競爭歷史上最殘酷極限馬拉松。」
清遠馬拉松賽並不是唯一出現危險狀況的國內馬拉松賽事。在今年4月舉行的武漢馬拉松比賽中,2萬多名跑者參賽,有4000多人出現肌肉拉傷、抽筋、肌肉酸痛等癥狀接受治療。2014年昆明舉辦馬拉松賽當天,氣溫高達30℃,比賽照常舉行。在1890米的海拔和酷熱的環境下,共有10名參賽者出現明顯的身體不適,其中1人死亡。
經過對公開報道的梳理髮現,近三年國內馬拉松比賽中猝死的跑者人數至少超過10人,而比賽中受傷的跑者更是比比皆是。記者調查發現,在猝死、受傷的背後,是大量平時缺乏鍛煉、長跑能力不夠的跑者,為了能參加一次馬拉松比賽,不惜冒險一試。
與中國馬拉松賽事的低門檻不同,國外的馬拉松賽事門檻則要高很多。以美國波士頓馬拉松為例,參賽門檻可以用「苛刻」來形容:想獲得波士頓馬拉松賽的參賽資格需要達到報名成績,最近兩屆甚至要求18至34歲的男性參賽者成績在3小時5分以內,女性3小時35分以內。和波士頓馬拉松相似,巴黎馬拉松賽也要求參賽者出具20公里長跑證明。
「馬拉松運動投入少、門檻低,因此被許多人視為鍛煉身體、挑戰極限的一項運動。但作為極限運動的一種,馬拉松的風險也是非常大的,低門檻也造成選手水平參差不齊,很多不夠專業的愛好者不懂得運動規律、科學鍛煉,就容易發生危險。」來自保定的資深馬拉松愛好者鄭正告訴記者。
從開始跑步至今,鄭正已經參加了超過80場大大小小的馬拉松賽事。在他看來,除了選手自身原因外,許多賽事組織、管理、後勤和醫療保障的不規範,也是馬拉松賽事進一步發展的隱憂。
「比如2015年的上海國際馬拉松賽,後30公里補給的食物就很少,其實最後10公里最需要補給,否則就容易造成低血糖休克。」鄭正說,「再比如2013年的北京馬拉松引發的『如廁風波』。由於賽事組織者設置的流動廁所和公共廁所數量不足,不少選手只能在比賽中『就地解決』,有的甚至在故宮紅牆下小便。」
「與之相比,國外的馬拉松賽事,從賽事組織、風險評估、應急醫療團隊保障方面,都要更專業一些,這也降低了風險發生的可能性。」鄭正說。
除馬拉松興起時間短、缺乏賽事舉辦經驗外,國內馬拉松賽事的不夠專業,也與賽事運營水平參差不齊有緊密關係。
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馬拉松賽事運營商告訴記者,目前國內能盈利的馬拉松賽事大概只有北京、上海、廣州、廈門、杭州等少數幾個城市的比賽,大多數賽事運營方是收支平衡或虧損狀態。
「與國外城市馬拉松賽的主辦方多為社會體育團體不同,國內城市馬拉松賽多由地方政府、相關單位及體育文化公司共同舉辦。地方政府積極推動城市馬拉松賽事,是為了拉動當地經濟的發展,提高城市知名度。而商業機構則希望從中獲得更多的報名費收入及商家贊助。」
該運營商表示,馬拉松賽當下儼然成了未來國內體育產業中可以產生巨大紅利的「風口」之一。但在快速增長的市場需求面前,主辦方的組織管理經驗及運營水平仍需提高。「一味追求規模,只會拉低賽事質量,增大賽事風險,從而影響賽事的商業價值。」
11月12日清晨,石家莊火炬廣場。
初冬的薄霧還未完全散去,廣場上卻人頭攢動、熱鬧非凡。8時30分,隨著一聲發令槍響,來自6個國家以及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的近15000名選手正式開跑。
經過耐力和勇氣的雙重考驗,最終來自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的成敬齋以2小時32分06秒奪得男子組全程馬拉松賽的桂冠,來自吉林長春的張淑晶則以2小時58分49秒的成績獲得女子組全程馬拉松賽的冠軍。
與這些半專業級選手相比,更加引人注目的是數目龐大卻熱情高漲的普通馬拉松愛好者們:他們有的身披「超人」戰袍,有的扮成「美猴王」孫悟空的形象。他們中有參加迷你馬拉松的不滿7歲的兒童,也有年過六旬卻身形矯健的老者……
衝過終點後,26歲的李景濤兩腿一軟,一下子癱在地上。他拒絕了志願者們的攙扶,緩緩地躺下去,大口地呼吸著。
李景濤望著天空,張開雙臂,任由身體躺成一個「大」字。
「太累太累了,衝過終點時,我本想大吼一聲,卻根本沒有力氣。但是又太爽太爽了,那種輕鬆和成就感是任何其他事情無法給予的。」幾天後,李景濤如此回憶當時的感受。他說,這次石家莊(正定)國際馬拉松賽作為他人生中完成的「首馬」,讓他永生難忘。
5小時18分21秒,即便在業餘馬拉松圈子裡,這也算不上一個多麼耀眼的成績。但對李景濤來說,這卻是他「馬拉松夢想的第一次實現」。
更讓李景濤感到自豪的是,這次成功完成「首馬」距他開始練習跑步不過兩年時間。而針對此次馬拉松賽事的專門訓練,僅僅進行了70天。
李景濤是石家莊人,大學畢業後進入石家莊某事業單位工作。隨著工作生活節奏的加快和應酬的增多,李景濤的體重愈發不受控制了。在2014年單位組織的體檢中,一向對自己的體重不太介意的李景濤被檢查出中度脂肪肝。這個結果,讓李景濤下定決心開始跑步鍛煉。
「最初就是每天下班後去附近大學操場跑5公里,雖然感覺很難,但還是可以堅持下來。後來逐漸加到10公里,對普通人來說,這個距離是可以靠意志堅持下來的。」李景濤說。
堅持跑步2個月後,李景濤決定挑戰從家到單位的距離——20公里。
「那是我第一次長距離跑,本來有些擔心,但一位跑過幾次馬拉松的同事給了我鼓勵。誰知道過程卻不那麼順利,跑到10公里以後,我感覺腳踝和膝蓋都不屬於自己了。好在我跑得很慢,並沒有受傷,堅持跑完了全程。20公里,我跑了3個多小時,但卻給了我極大的信心。我當時心想,只要堅持鍛煉,馬拉松似乎也不是遙不可及的。」李景濤回憶。
但由於工作原因,李景濤的長跑一度停了下來。「一放就是一年多,直到今年8月底,我在網上看到2016石家莊(正定)國際馬拉松賽報名,內心的激情又被重新點燃了。我當時就報了名,還在心裡給自己定下了一個目標:訓練70天,在家門口的馬拉松比賽中完成自己的『首馬』。」
按照自己的「特訓」計劃,重拾跑步的李景濤堅持每天進步一點點:從8月底的10公里,到9月的20—25公里,再到10月初的30公里,10月底的35—40公里。李景濤沒有一天懈怠過。完成幾次40公里後,李景濤第一次覺得42.195公里的「全馬」不是那麼「遙不可及了」。
「比賽那天我既興奮又緊張,跑到35公里時身體極限來了,感覺自己真要頂不住了,但觀眾和周圍參賽者們對我的鼓勵讓我堅持了下來。衝過終點那一刻,我覺得我人生的一個夢想實現了。」李景濤至今對比賽當天的一切記憶猶新。
70天「特訓」完成人生「首馬」,對李景濤這樣的年輕人來說,這無疑是一次極好的歷練和難以忘懷的人生體驗。但「跑馬」的愛好者中,絕不是只有年輕人。
記者發現,在馬拉松這個大多數人眼中的「極限運動」項目中,35歲甚至40歲以上的中年人,數量甚至超過年輕人。
「這已經是我第三次參加石家莊馬拉松比賽了,這次成績是4小時20分12秒,還可以,算正常發揮吧。」41歲的孫學磊精神飽滿。
孫學磊是石家莊某私企的副總經理,雖然收入不菲,但他坦言「每天的工作壓力也非常大」。
推薦閱讀:
※《賢者之愛》講的不倫之戀,是讓人思考的重口味
※長孫無忌:國舅的屁股會思考
※饒曙光:440億元中國電影票房背後的思考
※改善 90% 人類的生活和拯救 1% 人類的生命,對於人類社會的發展來說來說哪一個更有意義?
※對刑事審判工作中幾個問題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