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 | 鴉片戰爭,英國處心積慮幾十年要發動?
271:262
長久以來,英國處心積慮地發動鴉片戰爭,計划了幾十年,一直是很流行的戰爭爆發主觀原因,直到現在仍然很有市場。
歷史觀點需要事實支撐,事實似乎很豐富,比如英國長期對華進行鴉片貿易,又比如馬嘎爾尼和阿美士德的兩次扣關,阿美士德訪華,不僅沒有見到皇帝,還鬧出了很大的笑話。還有後來的律勞卑事件,是戰爭引發的重要背景。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化的地位毋庸置疑,但侵略戰爭的本質沒有任何可以商量的餘地,英國人雖冠以「通商戰爭」的說法,給你推銷貨物,不買就打你,強買強賣,這是何等強盜邏輯?但是,鴉片戰爭是不是英國醞釀了幾十年,處心積慮要侵略中國呢?
去年中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葛夫平撰寫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鴉片戰爭史研究》一文,分段大致描述了這種看法的來龍去脈,應當說,英國處心積慮要侵略中國這個說法,準備了很多年要武力轟開中國國門的說法,犯了一個基本錯誤:違背事實。
1840年4月7日,英國議會就對華戰爭展開了異常激烈的爭論,就對華戰爭軍費案和鴉片商人賠償案吵個不停,最終以271票比262票的微弱優勢通過,這個比例和「處心積慮」這個詞恐怕是難以匹配的。
當時的英國外相默斯頓作為一個侵略成性的老牌殖民者,早至1839年10月就開始調兵遣將,謀求武力解決由鴉片貿易,虎門銷煙所造成的一系列問題,但這也和「處心積慮」不搭邊。正如茅海建教授的《天朝的崩潰》中所說:「當時的英國外相巴麥尊(帕默斯頓)是一個醉心強權霸權的人物,對外事務中歷來採用炮艦政策。」帕默斯頓在之後(後來擔任首相),又發動了二次鴉片戰爭,在近東爆發了克里米亞戰爭,在北美又挑唆南北戰爭,一直到人生的最後,他的一張空頭支票又挑起了普魯士對丹麥的戰爭。縱觀帕默斯頓的外交方略,戰爭或挑唆戰爭是他解決問題的主要方式,無論是往日無仇近日無冤的普魯士,還是遠在天邊的中國。喜歡動刀動槍是維多利時代的典型特徵,但這種特徵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的表現並不明顯,如果說馬嘎爾尼之後就準備侵略中國,這是沒有事實依據的。
而英國在戰爭中所亮出的軍力,更談不上「處心積慮」。英國是海上強國,殖民霸主,當時擁有超過400條各式軍艦,主力軍艦仍然是風帆動力驅動的,但在鴉片戰爭前後已經有一些蒸汽動力船作為輔助戰艦。鴉片戰爭第一階段,英國派來戰艦16條,其中3條戰艦安裝74門火炮,2條安裝44門,其他都是火炮數低於30門的小船。而即使是這3條74門火炮的船,也只是英國海軍中的三等艦。在鴉片戰爭爆發35年之前,拿破崙戰爭時期英國和法國爆發了激烈的特拉法爾加海戰,英國動用27條戰列艦,7條主力戰艦火炮超過100門,其他戰艦火炮都在78門以上。
當然,英國對於清朝海軍有充分的認識,對付破舢板的確不需要亮出一等大艦,但是就侵略陸軍的人數而言,也僅僅從殖民地東拼西湊了4000人,相較英國20萬總兵力不值一提。在鴉片戰爭前25年的滑鐵盧戰役中,威靈頓公爵率領近6萬盟軍(陸軍,英軍約3萬),與拿破崙決戰。之後鴉片戰爭情況惡化後,英軍海軍陸軍總人數也就2萬人左右。
顯然,我們拿鴉片戰爭去和拿破崙戰爭進行對比是不太合適的,然而這卻表明英國所謂的「處心積慮」,似乎準備不足。從當時的資料來看,戰爭準備倉促,戰艦、部隊都是從各個殖民地臨時調派的。
通商?侵略?
歷史的特點在於不可扭轉,不可更改,因此鴉片戰爭爆發的事實是不容歪曲的。問題在於歷史的完整性中總有一些迷霧,比如戰爭爆發的原因,究竟是源於通商,還是源於侵略?
改革開放以來對於鴉片戰爭的研究逐漸從被害者思維,革命史思維中跳脫出來,更多地從戰爭影響,既對中國現代化的推動作用來考量。
的確,沒有鴉片戰爭的衝擊和刺激,中國無法真正認識現代社會,無法獲得進入現代化的契機。近代中國國門被打開是有必然性的,這是資本主義工業文明全球擴張特性所帶來的不可避免的碰撞。英國對於中國市場的確覬覦已久,從18世紀中葉就開始向中國大量輸入棉花,棉織品,而在馬嘎爾尼的要求中也已經提出了許多不平等的要求。但是需要注意,這並非是英國有意針對中國的,而是工業化浪潮推動下的一種趨勢,恰好這個趨勢推動了中英的碰撞,所以英國並不僅僅侵略中國,還廣泛地侵略全世界,到處插旗子,最終形成了一個由海洋聯繫的龐大殖民帝國。中國作為歐亞大陸最東方,作為「世界的盡頭」,所以被侵略時間要略晚一些。
資本主義發展的擴張性是其屬性,特別是工業化推動後,所有資本主義和工業化的結合都帶來擴張的結果:英國,法國搶佔殖民地,成為殖民霸權國家;美國從東海岸13個州全面向西擴張領土,19世紀成為地跨兩洋的大國,還買下了俄羅斯的阿拉斯加;日本明治維新後極力向大陸擴張,發動侵略戰爭;而德國面對已經被瓜分的世界,為了自身擴張挑起了世界大戰。
與之相對,傳統中國仍然生活在中世紀,那麼國門被叩開是遲早的事情。不是英國,也是法國,美國,德國,俄國,日本,奧地利,義大利……事實就是:他們最後全來了!
通商背後隱藏的是工業化,現代化的浪潮,同時也打開了中國的大門,推動中國現代化。然而這種推動意義非常有限,因為鴉片戰爭畢竟是一場侵略戰爭。
從現代史角度來看,鴉片戰爭的確開啟了中國的近代化,是之後洋務運動, 維新變法,乃至是清王朝滅亡的大背景,然而從1840年到1949年這109年間,中國的近代化程度讓人感到遺憾,不僅無法和歐美相比,也無法和日本明治維新30年的成果相比。近代化只是客觀因素,或者說是歷史研究者在100多年後的馬後炮,而鴉片戰爭真正主導的是一套不平等條約體系,在這套體系下,中國人是很難施展手腳的。
英國一聲炮響帶來了近代化,但卻不可能讓中國在失去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的情況下真正近代化。阻力不僅僅來自於傳統中國,來自於無法改變的歷史慣性,更來自於西方列強的初衷並不具有讓中國跟上世界的意圖,這種阻礙是兩方面的。
通商?侵略?從不同角度我們的確能夠看到不同的方面,但無論如何,當我們澄清歷史真相的同時,當我們強化文明史的同時,淡化列強侵略本身當然是不可取的,侵略的兩面性及其影響就刻在歷史上,沒辦法歪曲。
推薦閱讀:
※小白兔的力量
※如果抬頭是天堂,那麼地球就是地獄「白003」
※15歲少女被碎屍,背後的校園黑幕令人悚然 | 非正常死亡03
※誰願意陪你顛沛流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