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是教育責任,不是招生標準

孝道是教育責任,不是招生標準

  近年來在自主招生上創新不斷的北大,最近又發明了一個「優等生」的甄別辦法,將孝道列入實名推薦生遴選要求。新一年的北大推薦生標準首次明確規定,不孝敬父母的學生不得推薦。

  孝與不孝該怎麼認定呢,自然家長最有發言權,可是有哪個家長會在北大招生老師面前投訴自己的孩子不孝。明查暗訪或許也能了解一部分真相,但是對一個十八九歲的孩子說孝道,這個命題未免太大了些。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尚未經歷人生磨礪,個性未定型、人生未定格,思想也未成熟,有幾個懂得孝道的真正含義?明白社會「舉孝廉」的良苦用心?他們有多少機會能做割肉救母、卧冰求鯉的事?在他們眼裡,所謂的孝也許就是聽父母的話,不惹父母生氣,幫父母干點家務活,那麼,難道這表面上的順從就是北大的孝道標準。

  誰沒有年輕過,誰沒在年輕時做過錯事,惹父母生氣也不一定就是壞孩子,以中國家長「虎媽」式的教育方法,潛在的衝突幾乎是必然,青春期的孩子有幾個不叛逆的,這不是道德問題,而是成長中的煩惱。年輕人犯錯,上帝都會原諒,那麼北大又憑什麼把人拒之門外。

  考驗孝道是個長期的過程,古話說,久病床頭無孝子,意思是現在孝未必將來孝,反過來說,現在不孝未必將來不孝。你不能說聽父母的話,尊重父母就是守孝,反之就是不孝。對一個成年人,尚且需要聽其言觀其行,在各種各樣的突髮狀況下看清一個人的真實面目,怎麼能將一個只是生理成年的孩子一棍子打死?

  北大以一種成形的標準來套用遠未成熟的學生,首先適用對象就搞錯了。用成人世界的道德觀判斷一個孩子的思想境界,這是強人所難,或者說這恰恰違反了自然規律。養子使作善,雖有親情維繫,但「孝」也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後天的教化,而這恰恰是教育的責任,而不是教育的門檻。

  以是不是孝順作為標準不是大學招生要乾的事,北大是一所教育機構,招生終究是為了培養人才,不是在選國家幹部,用人單位可以出於企業文化的需要,對錄用一個人提出自己的道德標準,但教育機構不能這麼做。「育」的本意就是對學生灌輸社會主流價值觀,使之能順利進入主流社會,成長為社會有用的人。你本身就是在承擔教化的重任,既然這樣,培養出「孝廉」才是你的責任。

  不孝首先是教育的責任,如今,作為中國最高學府的北大卻把責任往外面推,這是北大該乾的事嗎?

  標準越來越多,跑題越來越遠。孝子才能上北大,說明北大並沒有把自己當成一個教育機構,沒把自己當大學,而是當成了別人人生成功與否的判定者,這恐怕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推薦閱讀:

教育與「三生」
育兒知識:寶寶手指操二 -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幼兒英語兒歌★★
知識和教育能改變一個人的面貌,神態或者氣質么?
彭華勇:孩子缺乏安全感,怎麼辦?
如果可以考上清華北大這樣的學府真的不用在乎學什麼專業嗎?

TAG:教育 | 責任 | 標準 | 招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