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點淸史(連載)四十六、乾隆對維護國家統一,奠定中國版圖的貢獻

乾隆年間的滿清帝國,政治安定,滿人旗人的特權地位較為穩固;經濟繁榮,人口大幅度增長。他遠征回疆,一舉拓土二萬餘里,帝國的疆域由此鞏固。此時的清朝帝國氣勢輝煌,威震遐邇,環顧四周,悉為屬國,「通譯四方,舉踵來王」。甚至以前從來和清朝沒有交往的國家也紛紛遣使來朝,「以亘古不通中國之地,悉為我大清臣僕,稽之以牒,實為未有之盛事」。對邊疆的經營是弘曆最大的功績。清朝的疆域經過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努力而最後形成:東北到外興安嶺、庫頁島、鄂霍次克海,西北到巴爾喀什湖、蔥嶺,北到恰克圖(貝爾加湖以南,色愣格河以北),南到南沙群島。對內乾隆堅決鎮壓邊疆地區反淸勢力,鞏固了多民族的清帝國,達到了祖國的統一。

首先,即位初年,他採取安撫為主、征討為輔的手段迅速鎮壓了貴州的古州、台洪苗疆起義。之後他免除苗賦、尊重苗俗、實行屯田、慎選苗疆守令,減少了苗民的抵觸情緒。這些因地制宜的措施,使得貴州苗族地區基本上平定下來。

第二,兩次征討金川:乾隆十二年(1747)犬金川土司莎羅奔起義,弘曆三次派兵進攻大金川,莎羅奔戰敗乞降;乾隆中期,大金川土司再次起義,不斷侵掠鄰近土司。從乾隆三十一年起,乾隆三次派兵,花費7000萬兩白銀才最終鎮壓下大小金川。此後清朝在這一地區廢除土司制,改置州縣。鞏固和發展了西南地區自雍正以來「政土歸流」的成果,加強了邊疆和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

第三,安定西藏:乾隆十五年(1750),藏王珠爾墨特陰謀叛亂被駐藏大臣傅清和拉布敦設計殺死,他的餘黨攻擊殺害駐藏大臣。班第達受達賴喇嘛委託代理藏務,班第達抓捕逆黨,平息了叛亂,弘曆命策楞率八千兵入藏。第二年制訂《西藏善後章程》,廢除了藏王制度,確立了達賴喇嘛為政教合一的代表和駐藏大臣共治西藏的體制。

第四,統一西域:乾隆十年(1745),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策零病逝,準噶爾內部為爭奪汗權內訌,其領袖和牧民絡繹不絕地歸附清朝。達瓦奇昏庸無能、不得人心。乾隆帝果斷抓住時機,於二十年(1755)二月出兵,於五月進佔伊犁。

阿睦爾撒納圖謀當四部總汗未遂,於當年八月又發動反清起義。弘曆又派兵鎮壓,阿睦爾撒納多次使詭計逃脫追捕,在北疆再次起義。至乾隆二十二年,由於內訌加之北疆地區痘疫流行,起義軍不戰自潰。被清軍解救的小和卓木也參加了阿睦爾撒納的起義,兵敗後投奔大和卓木和清朝對抗,二十三至二十四年,清軍在南疆的支持下,打敗了起義軍,大、小和卓逃奔巴達克山(今阿富汗東部)。清軍

派人與當地部族交涉,巴達克山部族首領執殺大、小和卓,把屍首送交清朝。清朝攻取了新疆地區,天山南北從此完全歸入清朝帝國。乾隆二十七年(1762)弘曆在新疆設伊犁將軍,實行軍府制,修築城堡,駐紮軍隊;設置卡倫,巡查邊界;移民実邊,進行屯墾。鞏固和完善了清朝對新疆地區的管轄。在南疆實行因俗而治,保留伯克制,但改由清廷任命。並設參贊大臣(駐葉爾羌)等官,分駐各城,加強統轄。制訂《回部善後事宜》,對南疆管理體製做出改革。達瓦齊在乾隆三十九年獲赦,免死加恩封為親王,入旗籍,賜地京師,充分顯示了弘曆懷柔遠人的用心。明末,厄魯特蒙古四部之一的土爾扈特部離開他們世居的塔爾巴哈台(今塔城)西遷至俄國伏爾加河下游。乾隆三十五年(1770),首領渥巴鍚汗率領他們16.9萬人踏上東歸路程。他們越過千山萬水,克服重重險阻,於翌年六月到達伊犁,到達時只有6.6萬人。弘曆十分重視土爾扈特部的東歸,他不懼與沙俄

開戰威脅,令當時駐烏什任都統銜參贊的舒赫徳前往伊犁協助伊犁將軍安置他們。土爾扈特部的東歸是乾隆時期滿蒙同盟的壯麗篇章,是康乾盛世的一大盛事。

第五,反擊廓尓喀進攻西藏:乾隆五十三年(1788)與五十七年,弘曆兩次派兵反擊廓爾喀進攻西藏,第一次清軍作戰不利,西藏政府接受屈辱條件而議和,向弘曆謊報戰功;不久廓爾喀兵再次進攻。第二次反擊廓爾喀,弘曆決心堅定,大將軍福康安指揮果斷,清軍翻越喜馬拉雅山連續作戰,大敗廓軍,保衛了西藏領土。於乾隆五十八年正月制訂《欽定藏內善後章智》,規定駐藏大臣與達賴喇嘛地位平等,並制定「金瓶掣籤」制度來認定達賴、班禪的轉世靈童,加強了清朝帝國對西藏的管轄。(向閱讀本文讀者推薦:http://jifen.2345.com/?i41046132)


推薦閱讀:

金滿樓:乾隆為何不肯放過張廷玉?
此人對大清功勞卓絕,死後被砍掉腦袋鞭屍,後乾隆平反
乾隆的「注水」武功 摘自《大清的角落》一書
乾隆和珅之間不正常的君臣關係

TAG:中國 | 國家 | 國家統一 | 貢獻 | 乾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