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盲點(解讀版)

1.導讀「我了解自己的內心。我能公正而準確地評價他人。」你可能會這麼想。你真的能做到嗎?美國心理學家馬扎林·貝納基和安東尼·格林沃爾德不但對此提出了質疑,而且開發了一種有效的測試方法:內隱聯想測試,幫助人們發現自己潛意識中的偏見。這種方法改變了他們自己,也改變了科學家了解人類思維的方式。在他們的網站上,有超過 1400 萬人參與了這項測試。就像視網膜上有盲點,人們的思維也有盲點,那就是對特定社會群體的隱性偏見。我們渾然不覺,但它卻在指導我們的行為。有意思的是,好人同樣有隱性偏見,甚至隱性的歧視行為。這裡的「好人」指的是出發點很好且能據此約束自己行為的人。說不定,你就是這樣的「好人」。閱讀這本解讀版能讓你快速掌握以下要點:·找到自己潛意識中的偏見;·正確認識偏見,不因此而沮喪;·削弱對他人或自己的刻板印象;·更好地做到行為與出發點保持一致。2.認知錯誤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兩張形狀不同、面積相同的桌面,你一眼看過去,會做出一張大、一張小的錯誤判斷。這是視覺認知錯誤。給你 16 個有一定關聯的辭彙,認真看幾遍後,你能準確複述出來嗎?再讓你在一組新的辭彙中找出之前看過的 16 個辭彙,你能一個不差地選中嗎?恐怕都不容易。這是記憶認知錯誤。我們不但會忘記發生過的事,還會錯誤地「記得」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想想看,如果你是一起案件的目擊證人,這種錯誤的記憶會多可怕。再來做個實驗。給你兩張陌生人的照片,讓你判斷一下「誰看起來更值得信任」。有意思的是,幾乎沒有人回答「我不知道」,哪怕手握極其有限的信息,人們都會努力在幾秒鐘內給出答案,而這些判斷往往是錯的。這是社會認知錯誤。這兩張照片提供的信息,最多包括民族、年齡、性別、宗教、社會階層、外表、職業、性格等。一個人是否值得信任,真的決定於這些因素嗎?3.你意識到自己在說謊了嗎?你有偏見嗎?沒有,我當然沒有。你可能會這樣迅速回答。真的沒有嗎?別急,我們來做一道心理題。回答別人的問題時,你有多少次明明知道答案是錯誤的,卻還是給出錯誤答案?從來沒有過?你還不夠了解自己。當然,你認為自己是一個誠實的人——大多數人都這麼看待自己,但有些謊言是自己無法認知的,是無意識的。比如,白色謊言,也就是善意的謊言,用來規避他人的感受。問題一:你好嗎?——我很好,謝謝。(明明你有點難過。)問題二:我穿這條牛仔褲顯胖嗎?——不會啊,挺好的。(明明就是胖。)比如,灰色謊言,用來規避自己的感受。問題三:(戀人)你夢到誰了?——不記得了。(明明夢到了前任。)問題四:(來電)×女士在嗎?——她不在。(明明接電話的就是×女士本人。)比如,無色謊言,用來規避那些自己不願意麵對的事情,典型的自欺行為。問題五:(醫生)你一天抽幾支煙?——半包。(明明是一包。也許你想的是,每天買一包,但每支煙只抽了一半,不是相當於只抽半包煙嗎?)比如,紅色謊言,為了謀取潛在生存、繁衍後代方面的利益所說的謊,這可能是人性的一部分。問題六:(戀人)你愛我嗎?——我愛你。(好吧,不解釋。)比如,藍色謊言。這是顯而易見的謊言,但說謊者覺得很正當,因為能留給別人自己希望建立的形象,即社會心理學所說的「印象修飾」。問題七:考試前的複習題都做了嗎?——都做了。(明明沒做完。)原來人類有這麼多看上去無心又正當的謊言!如果再問你一次:「你有偏見嗎?」你是否還會迅速地回答「沒有」?4.一個測試幫你重新認識自己我真的沒有偏見呀!你可能委屈,你可能不服,因為你認為你的自我認知很清晰:「我是個好人呀!」這種反應再正常不過了。這也提醒科研人員一件事情:用問答的方式來做研究,調查種族、性別等敏感話題時,得到的數據並不科學,與現實是有偏差的。誰能確保一個人百分百如實填寫調查表呢?誰能確保一個人認識到自己潛意識中的謊言呢?誰又能確保一個人對自己的答案完全不加修飾呢?從 1994 年開始,本書的兩位作者聯手開發了「內隱聯想測試」,超過 1400 萬人在他們的網站上做了在線測試。結果證明,它能有效地揭示人們的潛在偏見。先用一個小實驗來體驗一下它的工作原理。很簡單,你也可以開始動手,如果你手邊有一副撲克牌,以及用來計時的秒錶的話。將撲克牌徹底洗幾次後,牌面朝上放在桌上。你要完成兩項任務,並分別計時。任務一:將撲克牌分成兩組,一組是紅桃和方塊,一組是黑桃和梅花。任務二:將撲克牌分成兩組,一組是紅桃和梅花,一組是方塊和黑桃。猜猜看,哪項任務用時短?幾乎可以確定第一項任務用時少,因為允許你用顏色分類,而第二項任務要複雜許多。下一個實驗,我們更進一步來測試你的態度。有以下四組詞:花卉名:蘭花、水仙花、丁香花、玫瑰、雛菊昆蟲名:跳蚤、蜈蚣、蟑螂、飛蛾、象鼻蟲令人感到愉悅的詞語:紳士、天堂、愛、快樂、朋友令人感到不快的詞語:嘔吐、毒藥、邪惡、醜陋、陰暗任務一:把這四組詞分成兩類,花卉名和令人感到愉悅的詞語、昆蟲名和令人感到不快的詞語。請計時。任務二:把這四組詞分成兩類,花卉名和令人感到不快的詞語、昆蟲名和令人感到愉悅的詞語。請計時。比較你的用時。如果任務一完成得又快又好,說明你更喜歡花卉,反之則說明你對昆蟲的喜愛勝過花卉。但在通常情況下,人們任務一完成得更快,意味著花卉更討人喜歡。為什麼不同類別的事物更容易緊密聯繫並被歸為一類?其中的心理黏合劑,是心理學中一個古老的概念:聯想。紅桃和方塊更容易歸為一類,因為它們顏色相同。同理,花卉和令人感到愉悅的詞語聯繫更緊密,昆蟲和令人感到不快的詞語聯繫更緊密,它們之間有著共有的優點或缺點。這就是心理學家所說的「情感價值」。越來越有意思了。這種內隱聯想測試之所以效果不錯,是因為人們會自然而然地運用他們長年積累的經驗,在最短時間內通過直覺來發掘潛意識。這也說明內隱聯想測試能夠有效衡量一個心理學概念——態度,它能反映人們的好惡。很快,新的實驗開始了——美國人最上心的種族內隱聯想測試。實驗很簡單,把第二個實驗中的花卉名及昆蟲名換成非洲裔美國人和歐洲裔美國人的面孔,其他照舊。結果,很多自認為沒有任何偏見的實驗者得出了意料之外的結果,他們對白人有「無意識的偏好」。這個測試如同一面明鏡,映照出他們從前不曾承認的實情。近 10 年來,大量種族內隱聯想測試研究確立了兩大重要發現:第一,「無意識的白人偏好」在美國社會是一種普遍存在的態度。在種族內隱聯想測試的參與者中,75%的美國人都表現出了這種偏好,這一比例高得驚人。其中包括不少自詡為種族平等主義者。第二,「無意識的白人偏好」被認為是歧視行為的標誌。也就是說,持該偏好者更可能有種族歧視的行為。當然,研究中探討的種族歧視行為並不包括公開的種族敵意行為,比如公開詆毀、不尊重種族的言論及攻擊或暴力行為。5.腦子裡那兩個截然不同的小人內隱聯想測試的結果往往讓人大吃一驚。這種揭示人類陰暗面的測試,除了徒增煩惱,還有什麼價值嗎?當然有。心理學家將人的思維分為兩個系統:反省思維和自發思維。這兩方面往往是截然相反、互相矛盾且彼此獨立的。內隱聯想測試的最重要用途在於發現兩種思維之間的差異,更好地認知自我,扭轉思維,去實現有意識選定的目標和價值。我們更了解的是反省思維,也就是經過反省後的偏好。比如,你可能會說「同性戀很合理啊,這沒什麼」。你也確實是這麼認為的。這些經過深思熟慮的想法也會促成你的行動,但自發思維卻是一個陌生的領域。那是我們隱約的認知或感覺,這也同樣會反映到行動中。然而,我們通常無法解釋這些行為,它們跟我們的意識傾嚮往往相反。比如,一位教授去買汽車,最初打算買沃爾沃家用轎車,這樣能坐得下孩子們,裝得下寵物以及各種雜物。幾個小時後,他卻付款開走了一輛紅色保時捷跑車。衝動是魔鬼。哪怕他理智判斷過自己要什麼,但在需要做出選擇時,自發的偏好往往會戰勝理智,而且他自始至終都沒有預料到自己最終會做那個選擇。同樣,如果有人誤會你是同性戀,你可能會極力澄清:「我才不是呢。當然,同性戀也沒什麼錯。」這說明,在你有意識的觀念中,對同性戀是友好的,但真被當成同性戀,你就不樂意了。你內心深處還是不認同同性戀的。這種現象被心理學家稱為「分離」。如果當事人完全意識不到這種分離,就被稱為「失調」,意思是,像同時按下鋼琴上兩個相鄰的琴鍵,其中一個發出的聲響很難被察覺。發現自己內心隱藏的偏見時,「毛骨悚然」「沮喪萬分」「瀕臨崩潰」是很多人的真實感受。為什麼會這樣呢?天才心理學家利昂·費斯廷格認為,意識到認知失調,「違背了人類追求內心和諧(或調和)的本性。這種違背本性造成的心理不適和旋律中不和諧的音符一樣擾人心緒」。也就是說,認知失調之所以會引發苦惱甚至傷感,是因為它破壞了我們公平待人的自我評價。原來我是這樣的人!6.你在給不同的人貼標籤嗎?沒錯,你是這樣的人!你甚至對老年人持有隱性偏見。很難想像吧?怎麼可能?老年人多麼和藹可親啊,我們從小就跟祖父母如此親近,他們對我們好得不行。不僅如此,我們從來沒有對老年人表達過強烈的不友好啊。可是,研究表明,我們對老年人的態度並沒有那麼親切友好。大量年齡內隱聯想測試表明,80%的美國人都有強烈的「年輕人等同於好」「老年人等同於不好」的聯想。這種情況在其他國家同樣成立,包括亞洲國家。是的,對老年人的歧視是我們最強烈的隱性偏見之一。有意思的是,老年人跟年輕人一樣,也有「無意識的年輕人偏好」。如何解釋這種年齡歧視呢?這跟文化有關。我們的文化中有很多與老人有關的偏見。比如,通過書、電視、電影或廣告中耳濡目染的,都是老年人的弱點:孤獨、病痛、衰老的外表、逐漸喪失的感官功能、大小便失禁、陽痿……不管接受與否,社會文化的態度都會滲入人心。對於老年人,人們腦海中有固化印象——如上所述,往往不是什麼正面的特性。當我們遇到老年人,這種固化印象就會自動跳出來。這就是「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最初是指印刷工人整版印刷用的金屬模板。記者及政治新聞評論家李普曼賦予了它現在的含義,即對某一特定人群的固化印象。比如「外科醫生都是男的」「老年人都很健忘」。如果用「=」來速記的話,這種刻板印象可以表述為:「外科醫生=男的」「老年人= 健忘」。這顯然是很容易反駁的等式。讓等式變得成立同樣很容易,只要稍微做點改變:「有些外科醫生=男的」「有些老人=健忘」。隨著社會、文化等大環境的變化,刻板印象也會變化。1933 年,對非洲裔美國人的刻板印象里,並沒有「擅長運動」這一項。而現在,這已經成為一個顯著特徵。同樣,1930 年代,對中國人的刻板印象也不包括「科學」和「技術」這兩項,但在現代測試結果中肯定會出現。這些例子所示的變化都是好的變化。的確有極少數的刻板印象是正面的,但絕大多數都是負面的,而且短時間內不會消失。7.刻板印象傷害了誰?每個人都在運用刻板印象,要完全避免,幾乎不可能。有秩序的生活離不開分類,對人群的分類也是一樣。購物時,你會放心地把自己的信用卡交給一個被你歸類為收銀員的陌生人;手術時,你會把自己的生命交付給被你歸類為醫生或護士的陌生人,你會無條件服從,哪怕一絲不掛也心甘情願。然而,人們具備分類這種強大能力的同時,不幸衍生了副產品,那就是刻板印象。分類給大家提供便利,但也會造成預先判斷。比如一聽到「女司機」就容易預先判斷「她開車技術爛死了」。當然,刻板印象也是一把雙刃劍。它的優點在於,能使我們迅速將陌生人認定為獨一無二的個體。想想看,用 N 個標籤就可以準確定位一個陌生人:性別、年齡、體重、衣著、職業、種族……每個標籤都有刻板印象,但這些刻板印象加在一起,能幫助我們勾勒出一個陌生人的形象。此外,它也能導致特定人群的自我實現。比如,被認為「有節奏感」的非洲裔美國人可能會努力成為更好的爵士樂手。但更多時候,後果是毀滅性的。先來看一個種族刻板印象的例子。1999 年,美國華裔科學家李文和被起訴並被關押 9 個月,罪名是在美國國家實驗室任職期間,向中國泄露美國核武器機密。不久,案情大反轉。聯邦調查局特工承認自己提供虛假證詞,法官也對誤判表示歉意。2006 年,美國聯邦政府給予李文和 160 萬美元賠償金。這是由一群「好人」的盲點衍生出錯誤決定的典型案例,中間沒有任何私人恩怨,曝光泄密事件的記者只是為了高效完成本職工作,做偽證的特工主要動機是保護國家安全。所謂的「罪魁禍首」,就是對李文和華裔身份的刻板印象。不經任何合理程序,大腦的法庭就能直接對一個陌生人進行判決。形成這種刻板印象幾乎不費吹灰之力,要克服卻相當難。隨後,一項關於亞裔刻板印象的內隱聯想測試的結果出來了,白人及亞裔美國人都更傾向於「亞裔人=外國人」。亞裔美國人也有這個傾向,雖然不及白人那麼明顯。再來看一個性別刻板印象的例子。羅格斯大學心理學教授勞里·拉德曼為女性設計了一套內隱聯想測試,結果發現越是傾向於將伴侶和白馬王子聯繫在一起的女性,在自身的社會地位和權力方面的慾望越小。對愛情和婚姻抱有童話般的幻想,讓女性相信,只要成功尋找到理想中的另一半,就能找到通往權力和成就的途徑。這種刻板印象導致的結果是破壞性的,她們無意識地將自己歸為社會地位低的群體,認為自己不適合高收入的工作,因此不會提出加薪的申請,在薪資談判中也會更加謹慎。8.只幫助自己人,也是一種隱性歧視我們都知道,法官必須公允判決每一起案件。試想,一名女法官在考慮一個經歷婚姻危機的職場女性(與她自己類似),和一個經歷類似的職場男性(與她自己不同)時,對於不同性別的認同感,會對她的判決產生影響嗎?很有可能,答案是肯定的。即使她自己意識不到這種區別對待。一邊是具有熟悉感的「我們」——女法官和職場女性有某一類相同屬性(性別),另一邊是被歸為異類的「他們」——女法官和職場男性有天然的性別差異,真的能完全無區別對待嗎?很難。幫助團體內成員,也是一種隱性偏見,或者叫隱性歧視,雖然這是最善意的歧視。「我們」和「他們」的區別是怎麼產生的呢?從出生開始,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動物,就在時刻準備著偏向熟悉的事物。最有力的證據就是「印跡」現象:剛剛孵化出來的小鴨、小鵝、小雞,會本能地模仿自己遇見的第一個活物,一般是自己的生母。如果它們出生後見到的第一個「活物」是人類腳上的一雙雨靴,它們就會一直跟著這雙雨靴。「印跡」包含著可貴的求生價值,但它也是盲目和愚蠢的。人類嬰兒身上也會形成類似「印跡」的依戀,但相比其他生物,靈活性大有不同。9 個月的嬰兒更容易區分與自己同一種族的人的面孔,但在他們看來,其他種族的人的長相都差不多。但是,只要稍加一點點介入行為,讓他們接觸 3 個其他種族的人的面孔,他們的辨識能力就能得到拓展。熟悉感是嬰兒表達偏好的基礎,這甚至決定了對於同類的依戀、吸引和愛情,也決定了對於異類的冷漠。事實上,相比對「他們」公開的攻擊性行為,幫助「我們」的日常行為更為常見。一個現實中的例子。一天,耶魯大學附屬醫院急診室送來一位 30 歲左右的女性卡拉,她的手被玻璃碎片劃傷。送她過來的男朋友告訴醫生,縫紉對卡拉來說很重要,希望手術不會影響她將來繼續縫紉。醫生點點頭,表示馬上做縫合手術。手術準備過程中,一位實習生突然認出了卡拉:「教授,你怎麼在這裡?」醫生大吃一驚:「你是耶魯大學的教授?」得到肯定回復後,醫生馬上召集全州最好的外科醫生會診。經過昂貴而複雜的手術,卡拉的手完全康復了。這種例子是不是很常見?造成醫生前後態度的差別,在於他之前誤以為卡拉是裁縫,是普通患者,是「他們」,之後卻發現她是愛好縫紉的教授,還是同事,變成「我們」了。因此,卡拉突然「配得上」精英待遇了。這是典型的隱性歧視。急診室的醫生沒有意識到自己抱有偏見,他的行為也沒有傷害到任何人,甚至可以說,他是一名有責任感、有同情心的專業人員,但是,他確實存在歧視行為。更值得注意的是,這個例子說明,盲點不僅能庇護偏見,還能庇護特權。然而,特權的施與者和接受者完全意識不到歧視行為的存在。9.偏見無法消除,但可以削弱和避免那麼,造成偏見的認知錯誤能被徹底消除嗎?很不幸,目前還沒有令人信服的有效方式。但研究表明,干預行為,尤其是重複的適度干預,能削弱認知錯誤的產生。關於年齡偏見的實驗中,如果事先給實驗對象展示 10 位受人尊重的老年人的照片,像特蕾莎修女、愛因斯坦等,他們在接下來的內隱聯想測試中,會表現出較弱的「年輕=好」的自動聯想。關於性別偏見的實驗同樣如此。如果事先邀請實驗對象花幾分鐘想像一個強大的女人是什麼形象、她擅長做什麼、她愛好什麼。這個簡單的心理練習同樣能有效減弱「男人=強大」的刻板印象。因此,下面幾種方法能一定程度上避免隱性偏見,不管對於他人的偏見還是對於自身的偏見,都是有效的:第一,接觸行為榜樣,建立與刻板印象相抗衡的自動聯想,並不斷強化。大眾傳媒能提供大量的行為榜樣。比如,奧普拉數十年在美國媒體的曝光,以及奧巴馬當選美國總統在媒體的高出鏡率,都能改變人們關於「美國人=美國白人」的刻板印象。此外,個人也能有意識地對抗刻板印象。比如,把電腦的屏保畫面改為反刻板印象的圖片,去展示世界的多元化,而不是將眼光局限在日常打交道的少數人身上。比如,有一期《紐約客》的封面,就是一個頭戴安全帽的建築工人正在給嬰兒喂母乳。遺憾的是,目前還缺乏證據說明這種改變是持久的。更多證據推測,這是一種彈性變化,就像拉伸橡皮筋。它能抑制認知錯誤,但不意味著能消除。第二,無須用腦,而是形成基於證據的指導原則,以消除帶有刻板印象的判斷,避免造成隱性偏見的認知錯誤。比如,一名醫生在給一位中年女性做例行檢查時,建議她不用做血液膽固醇測試,理由是女性罹患心臟病的風險低於男性。也就是說,在這名醫生的刻板印象中,心血管疾病在男性中更加普遍。這名女性還是做了測試,並發現她的膽固醇水平偏高,需要服藥治療。這個案例發生在 25 年前。現在人們有了共識,即使患病概率低於男性,女性還是要定期檢測血液膽固醇水平。美國有關部門公布指導原則,建議超過 20 周歲的人每 5 年至少需要檢測一次血液膽固醇水平。也就是說,階段性檢查的建議變成一種無須動腦的事情,由此來消除刻板印象可能造成的惡果。最後,對於那些「不安的平等主義者」——即上文提到只願意幫助自己人的那些持隱性偏見的「好人」,如何才能避免歧視行為呢?有一個例子或能解答。一個美國白人向自己的母校捐款,這所學校大多數學生為白人。雖然她沒有違反任何民權法案,她的母校也沒有歧視傳統,但她的行為確實提升了美國白人的相對優勢,也就相應加劇了其他群體的相對劣勢。最終,她決定向母校捐款的同時,還向聯合黑人大學基金捐贈相同數量的善款。也就是說,她沒有超越和消除隱性偏見,而是將其中和。10.總結本書核心觀點:很多人潛意識裡存在偏見卻不自知。作者認為,這種思維的盲點不僅存在,而且可以通過內隱聯想測試發現和證明。整個社會文化態度在影響我們,使我們產生隱性偏見,對特定的人群抱有刻板印象,甚至不需要對別人有明顯的歧視態度,而只是更照顧「自己人」,也是一種隱性歧視。這種隱性偏見目前還無法消除,但重複的適度干預行為是可以削弱或避免隱性偏見的。原書信息書名:《盲點:好人的潛意識偏見》作者:[美]馬扎林·貝納基 安東尼·格林沃爾德譯者:葛櫻楠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時間:2014 年 9 月ISBN:9787508646039解讀版作者:彭婷
推薦閱讀:

解讀人性10 對方要你講真話,這往往不是他的本意
強迫解讀之----- 你不是要天上的星星,你要的是人世間的幸福
由睡相解讀你的性格人生
一本解讀「最佳方案」的好書
八字解讀·哪些男兒痴情

TAG:解讀 | 盲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