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學佛一定要「一門深入」才會開悟

來源:凈土釋疑網 錄入時間:2014-11-30 20:54:55關鍵字:開悟,一門深入,學佛,佛學,教學方法,應供,明行足,等正覺,老方法
【 點擊數:181 】 【字體:大中小】 【收藏】【列印文章】

摘自凈空法師《2014凈土大經科注》第138集2014年11月27日 講於 香港

「應供」的含義

  【解】二、「應供」。《大論》曰:「佛諸結使除盡,得一切智慧,故應受一切天地眾生供養。」

  用我們現在科學的話講,回歸「零能量點」,「零能量點」就是真如、自性。「結使」是煩惱的代名詞。這些煩惱總的來說,不外乎前面我們所說的,起心動念,無明煩惱;分別叫塵沙煩惱;執著叫見思煩惱。煩惱無量無邊,歸納起來不外乎這三大類。

  真正修行人,就是在現前境界相當中,把煩惱放下。眼見色,不起心、不動念,這是法身菩薩的境界,你要到極樂世界去,決定生實報土;如果不能,他還會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是菩薩,生方便有餘土;如果妄想、分別、執著全有,這六道凡夫,生凡聖同居土。

  不過我們一定要知道,不能小看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為什麼?雖然是下下品往生,到極樂世界,得阿彌陀佛本願,就是四十八願威神加持,皆做阿惟越致菩薩,這一句話可不得了!你的地位雖然不高,你的智慧、神通、道力跟法身菩薩沒有兩樣。不是你證得的,阿彌陀佛加持你的,加持管用,不是不管用。所以你就有能力到十方一切諸佛剎土,跟你有緣的眾生,你跟法身菩薩一樣,可以現身說法去度他們,有這個能力;有能力到十方世界去拜佛,佛一定會接受你,你是阿彌陀佛的學生,諸佛看到都會另眼相看,特別歡喜。你供佛修福,聞法是修慧,福慧雙修。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想去就去,想回來就回來,得大自在,這是我們夢寐以求而求不到的,到極樂世界心想事成,所以不能不去。

  佛所有煩惱都斷盡了,得一切智慧、圓滿的智慧,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不是讚歎的話,這是事實真相。

供養三寶是大福報 

  【解】故應受一切天地眾生供養。以是故佛名應供。

  「應供」,就是應該接受供養。為什麼?為眾生種福。眾生沒福,到哪裡去修福?供養三寶是大福報。這一點不能不知道。

  所以往生到極樂世界,每一天修的福慧,在我們這個世界無量劫也辦不到,在極樂世界天天辦到。我們對於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不再迷惑了,真正會發心早一天往生、早一天成就,往生就是成就。憑什麼成就?就憑這一點——福慧雙修。在這個世界哪一天才能圓滿?在極樂世界天天圓滿。

  【解】又《凈影疏》曰。

  這是我們中國法師,隋朝時代凈影寺的慧遠法師,他為《無量壽經》有註解,叫《無量壽經義疏》。他說:

  【解】「證滅相應,故名為應。

  「滅」是滅煩惱,「證」是證得自性本有般若智慧現前,「應」有這個意思,這叫「應」。

  【解】又證滅故,合應供養,故云應供。」

  因為他有證、他有滅。「證」就是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相好自在現前;「滅」,滅三種煩惱,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統統滅掉了,這個時候應該接受供養。供養如來得無量無邊的福報,不能不知道!所以叫「應供」。

  【解】又《會疏》曰:「萬行圓成,福慧具足,應受天上人間供養,饒益有情,故號應供。」

  跟上面意思差不多,上面講「證滅相應」,此地說「萬行圓成」,圓滿成就、福慧具足,具足也是圓滿的意思。

  「應受天上人間供養,饒益有情,故號應供」。在中國大的寺廟,每一年有舉行供僧——千僧齋,供養一千個出家人,請他們來應供,就是你中午請他們吃飯。這一千個人裡面,如果家裡修供養的人真誠、如理、如法,很有可能會有佛菩薩、阿羅漢來應供。供齋的人,應該把每一個來應供的出家人都看作真佛、真菩薩,這個功德無比殊勝。

「等正覺」的含義

  【解】三、「等正覺」。梵語三藐三菩提。

  這完全是音譯的。

  【解】具雲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為無,「耨多羅」為上,

  這就是「阿耨多羅」是「無上」。

  【解】「三」為正,「藐」為等,「菩提」為覺,即無上正等正覺。

  所以「正等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

  【解】菩薩因行圓滿而成等正覺。

  菩薩在因地,佛是證果了,所以佛在果地。菩薩因行修圓滿了,他就成佛了,「成等正覺」就是成佛。

  【解】舊譯為無上正遍知,

  新、舊,是在唐朝玄奘大師以前的這稱為「舊譯」;玄奘大師建立譯場,稱為「新譯」。這個新舊是這麼分法的。舊譯為「無上正遍知」,「正」是正覺、沒有錯誤;「遍知」就是什麼都知道,遍法界虛空界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就這個意思。

  【解】《維摩經肇注》曰。

  「肇」是僧肇大師,是鳩摩羅什大師的弟子。他說:

  【解】「阿耨多羅,秦言無上。

  那個時候中國也是在分裂的時候,這個秦就是姚秦,鳩摩羅什大師在中國翻經的那個時代。

  【解】三藐三菩提,秦言正遍知。

  這是舊譯,翻作「無上正遍知」;玄奘大師所翻的是「無上正等正覺」。梵文是相同的,兩位大德翻得不一樣,但是意思上都通。僧肇大師說:

  【解】道莫之大,無上也。

  這個「道」是佛所證得的道,就是真如自性。真如自性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無上!

走現代的教學路子是「佛學」,不是「學佛」

  【解】其道真正,無法不知,正遍知也。」

  這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現前,確確實實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決定不是學來的。這一點我們要細心去體會,對於古人教學的概念、教學的方法,我們才會歡喜接受。你比如說現在學校科目很多、廣學多聞;那佛法不是的,佛法教你一門,一生就搞一門,不能搞兩門,跟現在完全相違背。我們走哪個路子?走現在的路子是「佛學」,不是「學佛」。把佛的經典都變成一種玄學、變成知識,甚至於講它是神學、是文化裡頭很有限的一部分。我們搞了這麼多年,漸漸的明白了、接受了,佩服得五體投地!佛法的修學目的是教你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就是成佛。

  所以「佛陀」這個名詞,要用現在的話說,在「佛陀教育」裡面它是最高的學位,再沒有比它更高的了,它是博士學位。每一個人都應該拿到,為什麼?因為你本來是佛,你迷失了自性。所以佛法是平等法,一切法都是自性變得,所以一切法跟自己是一體。為什麼不能成佛?你不承認,你不相信自己是佛,不相信自己有無量智慧,不相信自己有無量德能,不相信自己有無量相好,你都不相信!你要相信了,極樂世界是你的老家,往生極樂世界是回老家,我老家樣樣現成,一樣都不缺乏。回到老家之後,你才真正有能力、有智慧、有道行去幫助十方諸佛剎土裡面苦難眾生,你知道那些苦難眾生跟自己一樣,自己現在破迷開悟了;那些眾生還在迷,還不知道開悟,他跟我們有緣,我們有責任、應該要去幫助他,而且是無條件的去幫助他,就像諸佛菩薩幫助我們無條件,我們幫助別人也是無條件的。真誠的愛心,無量的智慧、德能、相好接引眾生,真是無法不知!

一定要「一門深入」才會開悟

  【解】又《凈影疏》曰:「正者,理也。於理窮照(即徹照於理體),故云遍知。」

  完全明白了,一絲毫迷惑都沒有了,所以「遍知」。你看你一見性,你要知道這個好處,我用一門見性,見性之後明白了,不必要學的,完全通達,為什麼?這是你的本能,你完全回歸自性、完全恢復了本能。你要不相信的話,你好好回頭想一想,釋迦牟尼佛是我們一個好榜樣,他一生所說的這些經典,我們在大藏經里看到了,他從哪裡學來的、誰教他的?沒有!雖然早年頭十九歲離開家到外面參學,印度所有宗教、所有學派他都去學習過,而且學習非常認真,學了十二年,覺得怎麼樣?覺得沒用處,不能解決問題,所以放下。這個示現用佛學的術語來說,十九歲離開家庭是放下煩惱障(七情五欲);三十歲不再參學了、不再學習了,統統放下,放下所知障。二障放下了,他在菩提樹下入定,豁然大悟,就能給我們講十二部經。

  十二部經自己通的,沒人教他,他能講,那些外道都聽不懂。他以前參學的那些宗教、那些學派,對他所說的都不能完全通達。那些人也學,把它當作一種知識來學習,為什麼?不開悟。為什麼不開悟?方法不對,一定要「一門深入」才會開悟。同時涉獵很多門,你學雜了、學偏了,所以你只能學到知識,你智慧沒開。

  智慧是什麼樣子?智慧是不用的時候心地清凈一塵不染;起作用的時候,別人來問,你沒有不能回答的,而且都回答得非常巧妙,啟發人的智慧,這不一樣。我們對這些地方要特別留意,培養我們自己的信心,對佛的信心,釋迦牟尼佛決定不會騙人,句句話都是實話。實話就是從真實心中流露出來的言語,沒有通過思想,他不用阿賴耶、不用末那、不用意識,轉八識成四智。他用的是什麼?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大圓鏡智就是大覺,平等性智就是轉末那識成就的;妙觀察智就是清凈心,轉第六意識成就的,轉阿賴耶,用經題上的話來說就是覺,轉末那——平等,轉第六意識——清凈。自性本自具足,不從外來。我們要把佛教再興旺起來,要從這裡興,沒有幾個真正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佛法興不起來。

  達摩傳到中國來的禪,一定要到第六祖惠能大師,不認識字,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從這個地方發揚光大。往上五代都是單傳、都是傳一個。

我們必須從老方法真干,自己用「一門深入」來做實驗

  在今天,學習有一定的困難,大家不相信佛所說的,把佛——釋迦牟尼佛也看成一個普通的人,智慧比人稍微高一點,而不能承認他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就難了,難到極處,佛法在這個世間滅掉了,這是末法時期。末法一萬年已經過去一千年,這是第二個一千年——四十一年。

  我們必須從這個老方法真干,用自己來做實驗,我就一門深入。我們這個「一門」實際上還是兩門,但是兩門是一門,那就是一部《無量壽經》、一句佛號。以一句佛號為主,不以經為主。經幫助——助修,佛號主修。

  我們發心幫助這個苦難的世界,我們用什麼幫助?學習《群書治要》。學習來做什麼?把它講清楚、講明白、講透徹,奉獻給這個時代的地球上的居民,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我們奉獻給他們,幫助大家建立共識,目的是希望化解世界的衝突,促進社會安定和諧,帶給眾生幸福美滿的生活,自己一心一意求生凈土,沒有第二個願求。為什麼?往生到凈土才是究竟圓滿。我們要發這個樣的心、要立這樣的志。

  《群書治要》是分我們一點心,不怕!我們用一句佛號把它彌補過來,放下書本的時候阿彌陀佛就現前,不礙事,早晚要拜佛、要念佛、要經行。

  「經行」我講散步,現在人講運動,畢竟是這個身體,身體需要運動、需要活動。活,就要動;不動,就不能活了。拜佛是動,繞佛是動,我們有這兩樣就夠了。這兩種運動就夠了,時間越長越好,那我們這一生沒有白來!世間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徹底放下,我們的依靠是誰?阿彌陀佛,諸佛如來。

  我們起心動念言行舉止,佛菩薩知道,常寂光照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真干,佛真加持,這一定是道理,海賢老和尚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不能不知道。

「明行足「的含義

  【解】四、「明行足」。「明」有多解。

  此地略舉幾種。

  【解】(一)《大論》曰:「宿命、天眼、漏盡,名為三明。」

  「宿命」是知道自己過去生中無量劫來生生世世在輪迴、在六道、在十法界、在行菩薩道,全都清楚。這是什麼?證得究竟果位的人他知道。

  第二,「天眼」,他沒有空間的障礙,也沒有時間的障礙,能看到過去無量劫,也能看到未來無量劫。

  「漏盡」,「漏」是煩惱的代名詞,「漏盡」就是我們常說的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全放下了,沒有了;不但沒有,連習氣也沒有,叫真漏盡,都是妙覺如來所證得的,名為「三明」,「三明六通」。

  【解】《會疏》與《凈影疏》同之,均謂「明」即三明也。

  這個「明」就是講的前面所說的三明。

  【解】(二)但《凈影》又謂:「明是證行,證法顯了,故名為明。」是說較深。

  這個意思是,「明」是你現前所證得的,「行」是行為,你在一切法裡頭,這個「法」就是惠能大師講的「何其自性,能生萬法」,自性所生的萬法你沒有一樣不明了、沒有一樣有障礙,你對這些法「體、相、作用」、「因、緣、果」、「理上、事上」,沒有一樣不通達,沒有一樣不明了,這叫「明」,這個明的意思跟前面說是一樣,它說的更清楚、說的更深入。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

印光法師文鈔選讀上海世界居士林佛學研究叢書序

  眾生與佛,心性一如,了無優劣,及與增減。而佛則安住寂光,眾生則輪迴生死者,以悟與未悟,及順修逆修之所致也。如來知眾生之皆具佛性,皆堪作佛也,是故示生世間,示成正覺,隨機演說一切權實法門。俾彼利根,直下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其有鈍根,亦得漸次熏陶而得悟入。待其悟證及極,方複本具佛性,方離凡聖生佛之差別名相,所謂令一切眾生悉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噫,如來度生之心,可謂慈悲至極,無以復加矣。自後諸菩薩祖師善知識,各各潛修密證,宏闡發揮,以上續如來慧命,下作眾生津梁。自法流東震,千數百年,其悟自性而斷煩惑,出生死以證涅槃者,何可勝數。其緒餘尚能移風易俗,勝殘去殺,使民日遷善而不知所以為之者。故古今首出庶物之出格高人,莫不以此自行化他,以期天下太平,萬國咸寧也。及清咸同間,屢遭兵劫,法運遂衰。自後罷除舉業,天姿高者,於各種科學外,兼研佛學,知為世間唯一無二之道。當此世道人心陷溺已極,欲為救援,舍昌明佛學,莫能為力,故咸以提倡佛學為急務。而研究會,居士林,隨處建立。法不執一,隨人之機,或禪或教,或顯或密,而為修持,及與發揮。而又注重於凈土法門,以期悟與未悟,同於現生出離生死輪迴也。良以末法眾生,自力微弱,匪仗佛力,決難即生解脫。華嚴會上,華藏海眾,等覺菩薩,尚以十大願王,迴向往生,況末世之學者乎。是知凈土法門,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之成始成終法門。上海為全國樞要之地,其居士林諸居士,欲普布佛化,於講經念佛外,季出林刊,以期推廣。今又繼出佛學研究叢書,若起信論,楞嚴經指要。取深經奧論,以淺顯之語言發揮之,俾初機之人,易於領會,庶無捍格不入之苦,悉獲因指見月之益。從茲相續刊布,以揚佛日之光,俾一切同人,同悟本具之天真佛性,庶不負如來出世之一大事因緣,而挽回世道人心,亦以是為根據。凡我同倫,各宜資助以期遍界流通雲。(選自《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三 序)

註解:

  ①堪(kān):能;可以;足以。

  ②俾(bǐ):使。

  ③津梁(jīnliáng):渡口和橋樑。比喻能起引導、過渡作用的事物或方法。

  ④震旦(zhèn dàn)。中國。印度古時稱中國為震旦。

  ⑤庶物(shù wù):眾物;萬物。《易·干》:「保合大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⑥出格(chū gé):與眾不同;超出一般。

  ⑦良(liáng):確實;果然;的確。

  ⑧匪(fěi):不;不是。

  ⑨庶(shù):但願;或許。

  ⑩捍格(hàn gé):堅固;互相抵觸,格格不入。

-------------------------------------------------------------------------------------------------------

  凈土釋疑網(www.foxdw.com)微信號:amtbedu。添加微信方法:打開微信--朋友圈--添加朋友--查找微信公眾賬號--輸入「amtbedu」,出現的界面再點擊「關注」;想閱讀本微信所有文章,請打開「凈土釋疑網」微信的右上角,再點擊「查看歷史消息」,即能閱讀本網微信平台已發所有文章。本微信內容是凈空老法師每天最新講經菁華、學佛答問以及印光大師文鈔(生僻字加註音、註解)、選網友們的學佛體會等文章,分享給大家。

  凈宗經教(佛陀教育)網(www.foxdwedu.com)是幫助初入佛門的網友確立正確的學佛方法,介紹如何學佛和學佛次第,參與本網學佛,保准你學佛不走彎路。本網【網上共修註冊】,願與志同道合、正知正見的同修一塊共修!

  凈土釋疑網手機版網站應用:安卓版。有疑問,可發郵箱:foxdw_01@163.com。

推薦閱讀:

為什麼要學佛(五)
嘎瑪仁波切:佛法是珍貴的--學佛網
常敏法師答:請師父開示一下我們怎樣以恭敬心、慚愧心來學佛。
??不可思議:學佛八年的命運奇蹟!
八苦念佛歌--學佛網

TAG:凈空法師 | 學佛 | 開悟 | 法師 | 凈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