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甲午戰爭的罪魁禍首:光緒的老師翁同龢

甲午戰爭的罪魁禍首:光緒的老師翁同龢

作者:邢超

   邢超認為,晚清社會在西方文明襲來的時候,表現出保守、頑固的態度,這是晚清「倔強」的主要表現形式。書中揭示,甲午戰爭的主要罪魁禍首,正是光緒的老師,以「清流派」領袖自居的翁同龢。

  在李鴻章組建北洋水師的過程中,清廷答應每年下撥400萬兩白銀的海軍經費。但是,這筆錢常常被翁同龢剋扣(編者註:李鴻章曾經彈劾翁同龢的哥哥翁同書)。翁長期任戶部尚書,執掌財政大權。李鴻章對此無可奈何。另一方面,清廷財政確實入不敷出。

  1894年7月14日,日本照會清廷總理衙門,發出強硬的照會,清流人物,紛紛慷慨陳詞,力主戰議。

  李鴻章和「清流派」呈水火之勢,主要是因為清流人物不知北洋水師的真實實力。這種狀況的出現,也可以說是李鴻章一手造成的。

  晚清的社會充滿傾軋和蒙蔽,作為北洋海軍和淮軍的「大家長」,李鴻章在和平時期「只報喜,不報憂」,袒護手下人,到了戰時再強調北洋水師軍力不濟,便難以自圓其說了。此前的7月4日,御史褚成博在奏摺中就這樣說:日本國小,實力不會強到哪裡去,這是人所共知的。我國講求海防已經有三十年了,成立海軍也有七八年了,皇上在今年四月的諭令中稱讚李鴻章督率北洋海軍取得很大成績,準備予以嘉獎。看到這些,我們都以為北洋海軍鎮守本國海疆是沒有問題的,可是面對一個小小的日本,李鴻章卻不敢應戰,還要求助他國。對照他早先在奏摺中所說的大話,他該做出怎樣的解釋呢?

  「主戰派」的態度日益堅定,氣勢日益喧囂,使光緒帝傾向主戰。7月14日後,慈禧太后也轉而主戰,她下發懿旨,要求對日「不準有示弱語」。同一天,清廷下達諭旨,嚴厲斥責李鴻章。

  早在7月4日,李鴻章已經上奏摺,說明北洋方面軍力不濟。由於中日形勢所迫;士大夫們的激動與無知;以及李鴻章和以翁同龢為首的「清流派」之間相互爭鬥已經非止一日,雙方積怨已深,「清流派」欲借中日戰事打擊李鴻章。

  翁同龢的得意門生王伯恭記述過這樣一件事情:翁同龢極力主戰的時候,王伯恭與他辯論,翁同龢拋下這樣一句話:「吾正欲試其良楛,以為整頓地也。」也就是說,翁同龢是要借中日戰事檢驗北洋軍力的成色,以尋找借口對其整頓,藉以打擊李鴻章的淮軍集團勢力。甲午戰爭慘敗之後,大清國跌入深淵。而光緒後來也改變了對待老師翁同龢的態度。

   (據《致命的倔強》288-290頁摘編)


推薦閱讀:

河豚、春帆樓與刺殺者
甲午戰爭滿清為何會輸?
甲午戰爭·日軍戰前諜報·大清全民不振
戚其章:甲午戰爭中的「速戰論」與「持久論」(10)
(轉載)雷頤:甲午戰爭

TAG:戰爭 | 甲午戰爭 | 轉載 | 光緒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