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 2014 年的電影《星際穿越》(Interstellar) ?

【胡曉的回答(364票)】:

提示:評論中有劇透!

11.9:添上了對Kip Thorne的簡介

11.8:添加對音效和配樂的評價

時空從未如此讓人感動,除了引力可以穿越不同的維度,愛也可以。

(末尾有微少劇透)

首先,影片中的黑洞作為題圖。

說自己是偽諾吹,是因為我的確很喜歡他的電影,但又受不了一些過(度)解(讀)狗對他的無限拔高(尤其是《盜夢空間》),而且很長一段時間裡,我都不知道多年以前看過的《致命魔術》也是他的作品。而且由於《黑暗騎士》導致的對《黑暗騎士崛起》的過於期待,失望之餘讓我也覺得諾蘭不過如此。

但我的懷疑在看完Interstellar之後徹底煙消雲散了,諾蘭的確是目前最具大師氣質的導演,《星際穿越》也是目前所有電影里科學和藝術的最完美結合(不要和我提2001太空漫遊,技術限制,科學上是完全比不上的)上次能讓我如此震撼又如此感動的,也許還是多年以前的《肖申克的救贖》(有些電影的確很震撼,但缺乏感動)。

先談談我比較熟悉的科學部分:

題圖裡的黑洞,除了黑色的部分之外,想必那個如同王冠般耀眼的環形結構是大家最關注的。這是周圍物質在黑洞引力作用下落入黑洞的同時釋放引力勢能而產生的明亮結構。具體的釋放機制主要是粘滯加熱(viscous heating),因為這個較差自轉的盤不同半徑的角速度不同(越到內部越大),物質互相摩擦就可以釋放相當可觀的能量。至於為何是個盤,因為初始角動量的存在,這些物質在剛開始就有一個大致相同的角動量方向(想想太陽係為何也差不多在一個平面上,類似的道理),所以落入黑洞時的軌道也基本在一個面上。

於是,大多數時候,我們看到的黑洞是這樣的

This Is What Happens When Massive Black Hole Gobbles Up Sun-Like Star (VIDEO)

當然,我們還知道黑洞本身不發光,引力會彎曲空間,於是我們看到的黑洞還是這樣的:

APOD: 2014 October 26

這是幾天前的APOD,計算了黑洞對後部星系圖像的彎曲。

但是如果我們走的夠近,黑洞也能彎曲背面的吸積盤的光線,最終會看到什麼樣的圖像呢?

這種事情搞天文的也關心,雖然我們沒法從觀測上直接分辨吸積盤的內部細節,但是這個會影響觀測到的光譜(也就是能量分布),這種事情,搞模擬的也不是沒算過,但是他們的結果,差不多是這樣的:

這裡顏色代表光譜/能量的頻率移動,藍色代表頻率變高,紅色代表變低,同時考慮了引力紅移和多普勒紅移。

這個圖像如果太Q的話,好一些的會是這樣的:

好吧知乎沒法插這個格式的視頻,我截個圖:

Visualization of the inner accretion disk around a Schwarzschild black hole

右下角的圖形代表能觀測到的能譜,由於相對論beaming的存在,能量會向高能區移動。

也許你注意到了,電影里似乎沒有出現多普勒頻移的效果(也就是一邊紅點一邊藍點),不過我倒是找到一張設定圖:

注意這些不同的色塊,代表了這些區域可觀測的溫度/能量,紅色代表最大紅移,接近內側的黃色主要是引力紅移導致的。而電影里我們看不到這些效應主要是這些區域的能量範圍非常廣,而且能量密度極高(也就是很亮),即使紅移之後對肉眼來說還是太亮,所以我們看到的差不多是一個均勻的光帶。(就像理論上太陽外側會比中心部位暗一些,但現實中你也看不出來,而吸積盤的亮度太陽完全不能比)。

不過Interstellar超越這些科研成果的地方在於,Kip Thorne的推導加上高精度的模擬,最終能看到的不止一個吸積盤!上面這張設定圖比較清楚,背面的吸積盤像不僅從黑洞「上面」繞射過來,同時也會從「下面」繞過來。而正對觀察者一側的吸積盤下部的光,則會繞黑洞3/4圈之後再次出現在我們的眼睛裡(就是黑洞上部緊貼它的那條亮線)。這只是繞黑洞圈數較少的光線的像,剩下的像會更加接近黑洞視界,所以難以看清。

(貼張Kip的老照片,因為這是我第一次看到他的樣子,Kip只用了三年就在Wheeler(也是費曼的博士導師)手下拿到PhD,30歲拿到Caltech正教授,當代廣義相對論和黑洞物理的頂級大師,名著《黑洞與時間彎曲》強烈推薦。Kip參與了不少本片的劇本創作,還拉著諾蘭的弟弟Jonathan去Caltech學了不少廣相,諾蘭本人據說去了SpaceX感受了造火箭的氛圍)(貼張Kip的老照片,因為這是我第一次看到他的樣子,Kip只用了三年就在Wheeler(也是費曼的博士導師)手下拿到PhD,30歲拿到Caltech正教授,當代廣義相對論和黑洞物理的頂級大師,名著《黑洞與時間彎曲》強烈推薦。Kip參與了不少本片的劇本創作,還拉著諾蘭的弟弟Jonathan去Caltech學了不少廣相,諾蘭本人據說去了SpaceX感受了造火箭的氛圍)

這個結果,不僅僅在電影界,在科學界也是前所未有的!據報道,「諾蘭的Group」(評論里有建議這樣提不太好,我只是指代,加上引號好了)會至少發兩篇paper,一篇黑洞物理,一篇計算機圖形。

除此之外,還有影片前期對蟲洞表面的表現,同樣由於空間彎曲,你將會在蟲洞表面看到來自整個「天空」(空間?)的影象。而飛船穿越蟲洞的那一幕,逐漸接近視界的各種細節,簡直是most fantastic journey ever!而著陸的第一個星球,相信看過大劉《海水高山》的同學會非常激動的。

好吧,如果諸位有耐心看到這一段,我要開始聊聊電影本身了。

電影的前段稍顯沉悶,但是看完之後發現埋藏的無數包袱就會覺得《啊哈,原來如此!》(我為啥要用書名號?)諾蘭擅長的穿插敘事在本片里和具象化的時間維度(這算劇透?)結合的天衣無縫。主角麥康納多年前參演的《超時空接觸》也是一個星際穿越的題材,但是為了表達詮釋父愛,讓外星人化身父親的形象和穿越後的朱迪 福斯特接觸,顯得非常生硬。而本片里,前期引力紅移產生的時間差,「天上一日地上一年」,讓觀者覺得父女無論空間還是時間,都在拉開幾乎無窮大的距離,離愁別緒讓人感慨萬千。而片尾(劇透開始!),在外星人(其實是未來可以操縱高維空間的人類)製造的時間變成一個空間維度的世界裡,麥康納通過對時間流的影響(感謝評論中的指正,其實是影響引力產生的引力波)操縱手錶的指針給女兒傳遞關鍵信息,讓人鬆口氣的同時又被深深的感動:正如安妮海瑟薇在近乎絕望時所說的,除了引力,愛也是可以打破不同維度隔閡的力量啊!

特別還要提一下本片的音效和配樂。 本片前半部分涉及到太空的場面大都是完全無聲的,甚至連配樂都沒有,諾蘭通過頻繁的艙外/艙內鏡頭切換造成的有聲/無聲的對比營造出了太空旅行強烈的孤獨感。尤其是Endurance到達土星附近的那一幕,非常作為一個小點無聲的前行,背後的土星作為巨大的背景讓我頓時聯想起流浪地球里:「這時木星已佔滿了整個天空,地球彷彿是浮在木星沸騰的暗紅色雲海上的一隻氣球!而木星的大紅斑就處在天空正中,如一隻紅色的巨眼盯著我們的世界,大地籠罩在它那陰森的紅光中……」這一刻,人類是渺小的,然而正是以如此微不足道的力量向大自然給予的命運宣戰,生命,又是如此的偉大。

本片配樂由Hans Zimmer操刀,寂寞大師在好萊塢的名氣由來已久,中國觀眾最早熟知他的作品應當是賣拷貝的巔峰之作《勇闖奪命島》,當然他之前的名作還有《雨人》,《紅潮風暴》和《獅子王》,後來則有他和Klaus Badelt 合作的《加勒比海盜》系列也是廣為人知(其中He"s a Pirate被國內各大電視台長期未授權播放,從軍事節目到男性健康廣告,可謂萬能BGM)。不過之前Zimmer的配樂雖然極其帶感,但我聽來總有喧賓奪主之感:這段鏡頭明明是為了配樂拍的嘛,或者一到某種場景,耳邊彷彿想起「該起音樂了」,於是Zimmer的曲子如期而至。

Zimmer一直善用恢弘的交響樂營造高張力的氛圍,但這次,他的配樂卻是流水一般滲入了影片的各個角落,無論的節奏還是響度都非常克制,影片末尾的關鍵時刻,蟲洞兩側頻繁的鏡頭切換在Zimmer略偏舒緩的鋼琴曲的帶動下的卻能產生令人窒息的緊張氣氛,如果說以前Zimmer偏向馬克西姆或者朗朗的話,這次的Zimmer如同克萊德曼(好吧我俗了,那我說像內田光子或者Krystian Zimerman吧)

,潤物細無聲,讓觀眾彷彿忘記配樂的存在,卻又被配樂更加深入的影響。

PS:一個小小的疑問:按理說蟲洞也具有和類似黑洞的性質,那麼他們穿越視界進入另一邊的時候引力紅移會無窮大,換句話說地球上的人會覺得他們永遠停留在視界上,但是電影里似乎把這個給忽略了,蟲洞只是起到一個連接兩個空間的作用,而且剛開始只是個單向蟲洞(從太陽系進入,另一邊出來,但另一端表現出來的又是完全黑洞的性質)。希望理論大牛給我解惑。

PS2:強烈推薦這個頁面,他們居然計算了不同自轉速率黑洞的圖像變化!

http://www.businessinsider.com/interstellar-black-hole-physics-discovery-2014-11

【曉漁的回答(120票)】:

剛剛看完IMAX歸來,把感想零星記一下,寫得比較沒有條理,希望大家不要介意。

————————————劇透之分割線————————————

一直很喜歡諾蘭,但不是他的腦殘粉。《黑暗騎士》是神作,但《黑暗騎士崛起》無疑是大失水準之作。《盜夢空間》在敘事技巧上達到了一個小巔峰,但是情節上有諸多爛俗之處。

作為一個鐵杆的硬科幻小說愛好者,我一直在等待一部真正偉大的硬科幻電影的出現。《2001》年代太久遠,而且在我看來,很多情節的處理遠不如克拉克的《2001》(小說)。《地心引力》是個好片子,在技術上無以倫比,但是情節太簡單,內涵太淺顯,不過癮。除此之外,科幻電影就只剩下「地球大戰外星人」「地球人大戰機器人」「超級英雄拯救地球」這種偽科幻了。今天,看完Interstellar從電影院中走出來,我激動不已——我感到自己夢想中的電影終於被人拍出來了。

對於Interstellar,我要不吝讚美之詞。這是一部絕對擔得上「偉大」之名的電影。

也要感嘆,這種劇情在之前絕對只能屬於小眾,諾蘭能為如此硬核如此嚴肅的科幻拉到這種級別的投資和製作,實乃我輩科幻迷之幸。

除了諾蘭之外,恐怕只有卡神有這種級別的眼界和號召力了。

Interstellar涉及到非常多經典的科幻母題,蟲洞穿梭,時空悖論,地球居住危機,文明延續,冬眠,地外行星探索等,更令我佩服的是諾蘭並沒有一味追求電腦特效,而是大量的利用了模型等傳統方式來拍攝飛船場景 ,很高興看到諾蘭不是幾年前那個喜歡標新立異、拿創意砸死觀眾的導演了,能這樣穩紮穩打的把經典母題和劇情拍好,是真正大師功力的體現。

有趣的是裡面出現了很多《三體》中出現的的概念,高維碎片,逃亡主義者+面壁者阿福,Mann對Cooper的暗算不就是青銅時代和萬有引力號的翻版么?

之前諾蘭在預告片中大肆渲染父女情,我很怕諾蘭玩過頭了沒守住,把本來應該是嚴肅宏大深刻討論人類未來的電影又拍成家庭溫情倫理劇。這個毛病之前在《盜夢空間》就犯過一次,四個夢境同步最要緊關頭Cobb居然在limbo裡面只顧著和老婆卿卿我我,看得我著急得要死。但是看完後鬆了一口氣,這次的感情戲控制得挺好,沒有喧賓奪主,而是為劇情多加了一筆溫情。不知道是諾蘭本意如此,還是為了照顧電影的商業化運作——太硬的科幻電影,接受者還是不多的。

不過,我還是覺得love在電影里的比重稍微大了些。人類都要滅絕了,通過蟲洞穿越宇宙了,發現新世界了,又是扯相對論又是扯倫理學,這麼多深刻宏大的東西能討論,咱能別喋喋不休的討論love的重要性了嗎?太俗套了。對love的過度強調,在我看來一直是西方通俗文化(包括電影、文學、音樂)的通病之一。

不過,Interstellar思考的高度和深度,秒了其他科幻電影一條街。我一直覺得就劇情的複雜和深刻程度上,科幻電影一直被科幻小說遠遠甩在後面,大部分科幻電影經典,無非是討論一些科幻小說早就說爛了的話題,在劇情上可與科幻小說媲美的科幻電影,之前只有《黑客帝國》,現在Interstellar也做到了,甚至做得更好。

敢嚴肅思考問題的電影本來就少,敢嚴肅思考問題的科幻電影更少(大都是地球人大戰外星人/機器人),敢在人類文明的尺度上嚴肅地探討這麼多經典科幻母題的電影,除了《黑客帝國》三部曲外,只有諾蘭了。話說,沃卓斯基姐弟也有把嚴肅問題拍成家庭八點檔的毛病,《黑客帝國》挖下這麼大的坑,所涉及到的思考完全可以更加深入更加廣闊,但總是一次又一次淪落到neo和trinity的愛情上,最後又是love拯救一切。希望明年的Jupiter Ascending不會重蹈覆轍。

結構依然是諾蘭標誌性的眼花繚亂紛而不雜的風格,但是這次不那麼驚艷了(可能是看得多了猜到套路了),電影看了四分之一就基本猜到大致結尾走向了,感覺諾蘭為了結尾的呼應,把開頭的伏筆埋得太明顯了些,ghost那段簡直讓人感覺諾蘭隔著屏幕對你喊「快看我呀我就是伏筆呀」。不過這不是偵探片,儘管猜到了結尾,依然不影響我被中間浩瀚而又豐富的劇情驚得目瞪口呆,基本張嘴看完後半段。

音樂非常出色——很多人認為好的電影配樂無非就是有首好聽的主題曲,謬矣。Interstellar沒有一個很明顯的主題曲,但是全片的配樂不僅恰到好處,更不乏神來之筆:管風琴+弦樂的組合對於渲染太空的氣氛再合適不過,適當點綴的鋼琴、電子合成配樂也是畫龍點睛;脫離了表面的好聽旋律後,Interstellar這種融合了晚期浪漫派和少許minimalism味道的曲風實在太棒了。另外,只有我一個人覺得Interstellar的配樂風格非常布魯克納嗎。。

對於星際航行和太空景象的鏡頭美得令人窒息,是《2001》+《地心引力》的合體加強版。完美遵從「真空不能傳聲」的定律,音效處理點一萬個贊

(趣事:製作方本來不允許太空場景完全不加音軌,因為他們認為徹底的寂靜會讓觀眾感到恐慌。諾蘭一拍大腿:沒錯,這就是我要的效果!最後成品,太空場景果然一個音軌不加,除非有背景音樂)

很感動的一個細節:每次電影跳到太空中無聲的片段時,整個電影院不可思議的寂靜,幾乎每個人都是屏著呼吸在看——這種氛圍不能更美妙。

大量對2001太空漫遊的致敬,從情節到鏡頭到布景到細節,甚至可以說Interstellar就是一個21世紀的複雜版2001

被機器人萌翻了。外形設計非常有新意,雖然這貨其實對於劇情沒有太大的幫助,只是一個單純的giant sarcastic robot,但是真心太萌了!出了手辦和周邊一定買!

一個遺憾或者說疑問:人類未來人口達到耕地所能提供食物的極限的時候,社會真的是諾蘭電影中描繪的這樣嗎?我不太相信世界會發展成「不需要工程師,只需要更多的農民」的樣子。希望社會學專業的朋友分析下。

樓上 @胡曉 的答案很贊,我知道諾蘭在科學嚴謹性上下了很大功夫,但沒想到居然到了業界領先+發paper的地步,這種級別的硬科幻,對我簡直是饕餮大餐啊。不行,看來二刷是很有必要了。這才是真正嚴肅的「科幻電影」!向諾蘭致以敬意。

劇情上總體而言牛逼得沒邊,但是小處還需要打磨。我覺得略扯淡的一點:NASA抓到闖入者cooper,一開始還敵意滿滿的質問你怎麼進來的,才不到一個小時就把自己的老底全抖出來,還居然直接就非常誠懇的問cooper願不願意穿越星際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去拯救人類(還不知道能不能回來呢!),然後cooper居然就小小的扭捏幾下(I got kids, Professor...),然後答應了?!我們再回顧一下,偌大的NASA幾百號人,把如此重任交給一個剛認識不到一個小時的闖入者,然後闖入者居然就答應了。。這進度,見面閃婚的都不帶這樣的好嗎。。

略扯淡的另一點:Mann在沒有完美對接的情況下想要強行進入機艙導致身亡,這對於Mann這樣一個優秀的宇航員來說絕對是不可饒恕的低級失誤,就這麼把片中唯一的反派打發了有點說不過去吧?更說不過去的是,Cooper居然直接靈機一動,在旋轉中強行對(cha)接(ru)機艙。。這段真心落了俗套,以諾蘭兄弟的編劇功力,應該能想得出比這高明的處理反派的情節才對

諾蘭一向被詬病的鏡頭處理(which is 大衛芬奇的強項)在這部電影里有長足的進步,有很多鏡頭無論是構圖還是寓意都極為巧妙——比如,宏大壯闊的冰天雪地外星球的背景下,兩個代表人類未來的男人,穿著笨重的宇航服,笨拙地在地上扭打。我愛死了這個鏡頭。點個贊。

穿越蟲洞和黑洞的段落,是絕對的視覺奇觀,必將名留青史。

很多人覺得電影的前30分鐘太昏昏欲睡。我覺得這真心不是黑點,諾蘭想要搞一部從頭緊張到尾的電影實在太輕鬆了(致命魔術、黑暗騎士、盜夢),這次之所以在開頭比較中規中矩,是因為Interstellar本身就不是一部動作片或者懸疑片,何必一開頭就搞得大家都緊張兮兮的?而且前面的劇情其實一點也不無聊,信息量還是挺大的。很多人看電影,只要不打架就會昏昏欲睡。。

關於格局這一點,豆瓣上有影評說諾蘭一向引以為傲的複雜敘事結構這次反而坑了自己,因為Interstellar如此深邃大氣的劇情本是不需要花哨的敘事技巧來做點綴的,做了反而有些畫蛇添足——我表示保守同意。後面高潮處的多線快速剪輯似乎確實有些喧賓奪主降低了情感張力。不過我暫時也想不出什麼更好的處理辦法。。

不管怎樣:

Interstellar一部在立意、劇情、深度、想像力、嚴謹性、視覺效果、配樂等方面都做到了業界頂尖的偉大電影。感謝諾蘭。

--------

ps:隨手寫寫居然上了日報,誠惶誠恐中。。

【nonpartage的回答(45票)】:

今天看了《星際穿越》(Interstellar, 2014),趁熱寫一些觀後感。倒不算影評,只是我認為理解《星際穿越》的可能方法

一、敘事結構

  1. 開始講敘事結構前,我想先回顧一下《盜夢空間》(Incepton, 2010)。《盜夢空間》的片頭是極其衰老的日本大亨齊藤的獨白,他在一個類似於受訪者視角的近景鏡頭中。向觀眾傳達的信息是畫面中的人物可能因時空的擾動,「短時間」內變得蒼老了。說「短時間」是相對於現實中的人來講,諾蘭講故事的視角就是現實中的人。他把觀眾的視角引向以現實中的人為出發點和參照系,再去看齊藤的蒼老就是短時間的事。在這個鏡頭中,觀眾是採訪者。同樣,在《星際穿越》的片頭,多名上了年紀的老人面對鏡頭,講一些讓人一時摸不著頭腦的話。這一次受訪者視角更明顯。觀眾就像訪談節目的記者一樣,看著幾位老人,但到目前為止觀眾對老人們的談話內容是無知的。直到影片結尾,觀眾才明白老去的人都是庫珀(Cooper)的子孫,最老的一位女士是他的女兒。因為庫珀穿越了時空,因而他沒有和地球上的其他人一起老去。這並不意味著諾蘭把整個故事倒過來敘述,他把結局或故事的關鍵點在開頭通過類似採訪人物的形式隱晦地展現了出來。回顧《追隨》(Following, 1988)和《失眠症》(Insomnia, 2002)等幾部影片就會發現,這是諾蘭的慣用手法。
  2. 影片的主角庫珀是一位工程師,他和兒子女兒生活在農村,有一片玉米地。庫珀和女兒莫芙在家時常發現家裡有些東西不太對勁,比如沙塵暴後房間里的灰塵好像留有什麼人為的印記,更明顯的事是靠牆的書架上的書會無緣無故地掉下來。對宇宙有濃厚興趣的庫珀帶著女兒探索這些靈異的事件,他們把這視為幽靈(Ghost)傳遞的信號。直至他們發現NASA的秘密基地,庫珀成為宇航員,然後和女兒深情地告別。庫珀臨走前,給女兒留了一塊手錶。在敘事中,表的作用相當於《盜夢空間》中的圖騰,它代表著靈感、超驗和穿透力。關鍵時候,圖騰能給詮釋很好的偽裝,科幻作品常常能用類似的方式把一些難以解釋的場景聯繫在一起。事實證明,這塊表在後半部分的劇情中將有大用。以上完全在地球時空的劇情佔六十分鐘左右的片長,之後劇情轉入太空。
  3. 從結構的相似性上,我把《星際穿越》和《盜夢空間》中的一些部分類比起來。片頭的地球和《盜夢空間》中盜夢前的真實世界放在一起。爾後,《星際穿越》中,庫珀駕駛宇宙飛船在地外軌道與巨大的環狀空間站對接,這相當於盜夢前為每名入夢者注射鎮靜劑、安裝監控儀器的步驟。不長的時間裡,飛行器駝著空間站飛往土星光環旁的蟲洞,安靜的畫面讓人聯想起《盜夢空間》中進入夢境前的短暫睡眠。蟲洞相當於夢與非夢的連接點,過了蟲洞,就是另一個時空了。在另一個時空中,庫珀和他的同伴艾米麗(Amelia)等人降落到一顆全是海洋的星球。星球的空間是陌生的,陌生感帶來的不真實和夢境非常類似。同時這個空間又是不穩定的,它和夢境里那個容易破碎的世界非常像,山一樣高的大浪朝著飛船打來,一名同伴被海洋吞噬了。尤其到了他們降落的第二顆星球,布滿了冰山,就連雲彩都結冰了。整個星球白茫茫一片,腳下和頭頂都是固體的冰,形成了奇妙的景觀。這一幕很像《盜夢空間》中翻得底朝天的樓房和冰天雪地的第三層夢的結合。因此我認為,諾蘭設計《星際穿越》中的地外星球時,是按《盜夢空間》中夢的特點來設計的。這對諾蘭而言完全可行,也使他對外星的想像有了達成的通道。不僅如此,我認為《星際穿越》中部分動作和表情的敘事也參照了《盜夢空間》。舉一個小例子,駕駛飛船穿越蟲洞時,庫珀和艾米麗的動作表情因高速和時空的扭曲而走樣變形,有幾個姿勢像極了《盜夢空間》中一車人從橋上墜下時的慢動作。
  4. 當觀眾看到庫珀穿越到冰封的星球時,會像以為《盜夢空間》最深那層夢是終點一樣以為庫珀的旅程結束了。然而都不是,故事還要繼續講下去。而通常從這時起,諾蘭敘事的自由度就變高了,第一次看的觀眾或者不熟悉諾蘭的觀眾會看得一頭霧水。《盜夢空間》中的這一節點往後,墜入潛意識邊緣。而《星際穿越》從這裡往後,庫珀強制分離了自己的飛船和艾米麗所在的空間站,徑自墜入蟲洞,實現獨自穿越。飛船在穿越過程中變得支離破碎,庫珀來到了一個被稱為「第五維度」的空間。庫珀好像飄著,四周有奇怪的光線,走近一看是自己曾經生活過的畫面。庫珀能通過擾動空間邊緣來干涉三維空間,於是他把書櫃里的書推到地上以引起那個空間的人的注意。而在三維空間中,庫珀和還是孩子的女兒在一起生活,他們注意到了有書掉落的奇怪現象。直至此時,片頭和這兒聯繫上了,庫珀就是那個幽靈。沒有必要探究誰先誰後,因為在諾蘭設計的世界觀里不是編年線性計時思維,故事也就不能按常規方法來講。倒不如說五維空間的介入,增加了諾蘭的敘事張力。然而敘事還需要高潮,如果到這裡戛然而止了,就不符合好萊塢電影在結尾前幾分鐘有高潮的作風。手錶再一次出場了,這塊表在諾蘭離開後的二十幾年裡,一直被女兒放在書柜上。庫珀通過來回撥動秒針向女兒發出摩爾斯電碼,後者將其轉譯出去,成為幫助人類發現移居目的地的救命稻草。熒幕中同一時間同一畫面的敘事存在兩個時空是很討巧的,身處五維世界的的庫珀沒經歷多久,三維世界的人類就已經花了數十年時間找到了人類的新伊甸園。隨即,象徵兩個空間敘事邊界的幕牆一點點坍塌。庫珀醒來後已身處自己仍活著的女兒的世界。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這個世界好像不太真實,像夢境一般。護士的笑容很奇怪,庫珀走過子孫們旁邊時氣氛也很奇怪。不知是諾蘭玩的花樣,還是他認為新星球的新興人類難被庫珀這代人理解,就將這一幕故意陌生化了。
  5. 庫珀是貫穿全片的時空穿梭者,除了滿足故事要求和不用像其他人一樣啟用不同演員表現不同年齡段的他們以外,對講故事也有間接的好處。庫珀可以不拘泥於時間,當他在許多如果出現在《地心引力》(Gravity, 2013)中必死無疑的場景不死時,庫珀也不拘泥於空間了,成為真正的星際穿越者。除了戲裡的庫珀在穿越,觀眾也跟隨蒙太奇鏡頭穿越。諾蘭將地球時空和穿越時空穿插的那段蒙太奇做得非常精彩,他清楚地抓住了兩組鏡頭中可能引起觀眾內心共鳴的意象進行剪輯,讓畫面互相做註腳。比如「焚燒的玉米地」和「發生爆炸的空間站」交錯剪輯。前者象徵著莫芙走出父親帶給她多年的陰影,她以一種比他父親二十多年前帶她駕車軋過玉米地更革命、更激進的方式和過去告別;而在表現後者的鏡頭中,當曼(Mann)死在空間站後,庫珀駕駛著飛船飛往爆炸中的空間站,用片中的一個詞講,這就是犧牲(sacrifice),不管成功與否,庫珀都在挑戰人之為人的禁忌,這是更革命、更激進的告別儀式,甚至告別的對象遠不止自己的過去那麼簡單,他真的好像奧德賽一樣,有啟蒙的意義和領袖的氣質。另外不出所料,背景音樂也和往常一樣精彩地做了註腳,讓人熱血沸騰。
  6. 想必諾蘭在設計整部電影的敘事結構時,不是像我這樣草草數語就說完的。我只是站在一個剛看完電影的觀眾的角度,回顧和想像了這部電影。諾蘭可能為此畫了許多如《盜夢空間》夢的結構一樣的手稿,我在這裡也把《星際穿越》的故事結構簡單地畫下來,裡面很多細節肯定會在再看這部電影和看了其它評論之後修正和完善,完善後再貼出來。

二、主題、致敬及其它

  1. 上面說庫珀是一個真正的星際穿越者,這麼說實際上是把他看作一種象徵。諾蘭在許久前的一個採訪中說,人類現在太多地把眼光放在身邊的事上,越來越少有人仰望星空了。諾蘭的話蘊含著人類離開地球「母親」的理想,帶有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的雙重色彩。庫珀就是這樣一種象徵,儘管劇情告訴觀眾的是他的女兒才是被遴選出來做人類救星的人,但這並不能動搖庫珀的象徵地位。他還是美國航天工業的象徵。不同於《太空英雄》(The Right Stuff, 1983)中來自真實故事的航天員,庫珀成為航天員著實有些偶然和突然。但他依然穿著NASA的宇航服去完成任務,這同樣是非常理想和浪漫的,甚至看到諾蘭對著觀眾說要敢想敢做。
  2. 當然,人類離開地球「母親」是要付出代價的。無論是《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還是《星際穿越》,都無法回答人類離開地球後選擇怎樣的生活會更好這樣的問題。這也是庫布里克和諾蘭想提出並留給觀眾思考的問題,這個問題可以有其它變體:人類面對未來應該有怎樣的歷史觀?對於宇宙而言人類文明意味著什麼?以及,人類真的有必要(或確實沒必要)關心這些嗎?這些問題意味著庫布里克和諾蘭沒有說的部分。儘管現實中無法實現的技術在電影工業的幫助下實現在了熒幕上,但這些問題依然沒有解決。過去的半個世紀是人類痴迷於地外文明的半個世紀,但這股熱度在消退,似乎早年的《2001太空漫遊》和《第三類接觸》(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1977)才保留著人類好奇與浪漫的最高溫度。《星際穿越》中的許多鏡頭和《2001太空漫遊》有驚人的相似,比如沿著側翼描述飛船外形的安靜的鏡頭。諾蘭沒有把《星期穿越》拍成另一部《2001太空漫遊》的打算,但他向前者做出了大大的致敬動作。《地心引力》和諾蘭的《星際穿越》倒是有所裨益,但也許像諾蘭說的,人們需要更強力的刺激。
  3. 最後說個有趣的細節,在《星際穿越》中,庫珀他們有台石碑型的機器人(下圖),行動起來相當便捷。諾蘭可能受到了阿瑟·克拉克的啟發,片中給了它很多戲份。我想說,這個可愛的機器人應該會有周邊產品,然後在電影上映後火一陣子,買來當桌面擺件是不錯的選擇。

先寫這些,之後再來補充和完善。

【Frank的回答(29票)】:

看完第一感覺,三體可以拍了,就照著這樣來,拍出來至少不會讓粉絲轉黑

【知乎用戶的回答(23票)】:

可以說是有史以來商業大片中最好的。有劇透

這部電影能看出什麼東西,完全取決於個人的經歷和知識。人生閱歷更豐富,對電影深處的共鳴越深;科學知識越豐富,越能感受到令人震撼的美。

劇情方面我就不多說了,前後照應,伏筆,諾蘭的威力大家自己看~

科幻方面簡單說說。高票答案中 @胡曉 已經把理論知識解釋得很詳細了,感謝~對於一般人來說,看點在:一,磅礴壯麗的太空背景,深深感受到人類渺小;二,巧妙地在三維世界中構造出高維度的世界(看過三體的同學肯定都想像過高維度世界是怎麼樣的"給我一塊二向箔「 XD),如此腦洞大開的設計讓人嘴巴都張大了~通過引力波,在那個可以穿梭時光的空間里向過去傳遞信息真是像三點五維的上帝視角了!

重點說說人性方面。深刻地觸碰到了人性中的三個困境:離別與執著,恐懼與探索,愛與無能為力。

執著與離別是人生中最難放下的事情。特別是當你有得選擇,可以選擇不離開,但為了某一個執著的原因,不得不理性地離開時,那種撕裂的痛,是無法言表的。知道這一離開就可能是永遠,卻仍要催促自己狠下心邁開步子;又在路上無數次想調轉了車頭,只要說服自己放下了那一點執著的追求,就可以回到以前,和心愛人繼續在一起。這種糾結的鬥爭一直持續到飛機起飛,才逼迫自己面對現實。當庫柏狠心把東西扔進車裡,當墨菲三人看著汽車揚起的灰土蔓延到地平線時,送行者是無助望著遠去,而旅人想大聲吼叫卻發不出聲,只剩下潸潸的淚水。(留學黨們,遊子們,看哭了嗎?XDDDDDD) 而好容易讓自己接受了此次的離別,期待著下一次見面,卻突然被告知之前的離別即使永別,再也無法見面,這才是痛徹心扉,只後悔見最後一面時沒有再依偎得久一點,猛烈一點,濃重一點,好讓一切更感覺留得下來一點。庫珀看到視頻里墨菲質問布蘭德是否早已知道不可回去,陷入瘋狂,不再留戀,奔向黑洞;而墨菲絕望得哪也不去也不逃跑,相信老爸會回來,只求解開那個方程,雖說是劇情安排 :-|)支撐自己的信念垮了,人很容易會崩潰自殺的~(90年代初期,以北大教授解萬英為代表的一批左派自殺)

恐懼。最強大的恐懼來自於深深的未知。從古到今人類為了克服對未知的恐懼而探索,促成了人類的進步。黑人科學家(忘了名字了...)剛上太空時,告訴庫柏他害怕,因為這薄薄的幾毫米鋁後面就是幾百萬公里什麼也沒有;第一個全是水的星球,細思極恐,望不到頭的水,一個又一個的浪,永遠不知道到底有什麼;相信看了三體的同學,潛過水的同學,望著天空,黑夜和大海時都會有這種體會。

最後是愛。爸爸對女兒愛之深,因為這是除了媽媽以外,這世界上唯一以血脈相連,無條件的愛。(關於這個台詞里有一段經典的話,可是我忘了...)所以當庫柏要走了,再不能保護墨菲;當他在水星球上一晃二十三年回來,看到兒子因為自己沒有消息而失望消沉卻無法回話;看到自己的父親去世卻無法送行;在黑洞中看到從前的自己要離開墨菲卻無法阻止;被救了以後看到自己的女兒老去卻無法戰勝時間...相信有過愛,卻無能為力的感受的朋友,看到都會深深地受到觸動。

總之很有深度,觀賞性強,引人共鳴,腦洞大開,就算500塊錢都值得一看的。

【孫吉吉的回答(20票)】:

愛玩遊戲的朋友們,可能有一些會和我有一樣的怪癖:我非常喜歡在遊戲中尋找bug穿越點,像是刺客信條四里有一個bug,從碼頭上船時有可能整個船消失,但是其排開的那一塊海水卻會保持排開的狀態,於是我就可以跳進海底,然後還可以走到海島下面,享受這種穿越快感的同時還可以享受巴哈馬美女的裙底春光(大誤。

關於這種快感來源一個比較猥瑣的解釋是:滿足了宅男的偷窺癖,在一更高維度的空間里,別人看不見你,你卻可以看清別人的一舉一動,有種上帝視角的意思,比偷窺再進一步,自然就是互動了。假如你在一個高維空間里,別人看不到你,你做的事還能影響到別人,最後還拯救了世界,那感覺簡直爽翻。

謝天謝地,諾蘭把我這個在遊戲中都難以完成的夢想,真真切切的拍出來了,以一種極端寫實的手法,架構在一個能自圓其說的理論體系上,用當今最酷炫的表現方式,真真切切的拍出來了。僅憑這一點,我就得發自內心的拜諾蘭一拜。

在我看來,全片的精髓完全在於最後一段,馬修麥康納被鎖進高維度空間,在大時間尺度上,憑藉自己對重力場的微乎其微的改變,傳遞了重要信息,拯救了世界。

這是什麼??這是科學啊!科學!

這不是被蜘蛛咬一口一抬手能發射點粘稠液體,家裡有倆破錢給自己弄一身刀槍不入的黑衣服晚上開著能噴火的suv去街上鬥毆,也不是帶著一幫能讀心能噴火能控制金屬元素能開空間傳送門的怪胎打群架,而是貨真價實的科學!

《Interstellar》比別的「科幻/奇幻/魔幻/各種幻」的類型片要好的一點在於,諾蘭盡最大可能把其中相關的理論闡明,甚至有點不顧觀眾背景知識強行灌輸科學原理的意思,為的就是能夠自圓其說。我是很推崇他這種執著,但也無怪有些觀眾會反感這一點。

說到這部片子的科學理論背景,雖然不是物理專業出身,但是好歹大學物理A被THU大神們虐出來,也能明白電影想說什麼。

無非是三維空間加上兩個維度:時間和重力,麥康納和他的小機器人被鎖在兩個這樣的空間枷鎖裡面,小機器人完全不能影響世界,麥康納的能力受限在那一個小書房裡,而且只能微弱的改變重力場,但是可以在不同的時間節點,很長的時間段中改變,就是用這麼一點點能力,麥康納和他的女兒還是拯救了世界。

你要問我這個理論是不是存在,那我只能回答一句無可奉告,但是要是問我覺得這個理論用的合不合適,我覺得真是太他媽合適了。

時空穿越,最忌諱的就是造成所謂「祖母悖論」,也就是穿越時空者必須要儘可能的減少對其他時空的干擾,這一點在很多科幻小說里有所體現,科幻作家紛紛不約而同的認同這個假設:假如對其他時空干擾太大的話,會導致坍縮。

諾蘭這個理論非常好的規避了這個風險,麥康納對「現實」時空的影響只有那一塊手錶的指針而已,除此之外再無其他副作用的影響。當然,「牽一髮而動全身」,麥康納的女兒獲得了公式之後拯救了全人類,這個影響所引發的災變效應實在是不可避免的(廢話人家電影就是要拍這個)。總之,雖然科幻都是胡編,但是諾蘭這個作品胡編的限度把握得很好。

另外還有一點,光速不變應該在無論什麼維度的空間都是普適的,我對那個枷鎖中是否應該存在可見光表示疑惑……但是更深層的東西我實在不懂了希望物理學大神能解惑。

諾蘭精通劇情片的所有套路,《黑暗騎士》、《致命魔術》早已說明一切,因此《Interstellar》從故事片的角度來講也是水準之上,這點不足為奇。

這個片子比較奇妙的一點是,諾蘭沒有沉浸在自己科學宅男的小世界中,而是在如此硬核科幻的故事框架上,強調了人類精神力量的重要性,以及生而為人的偉大責任。

儘管沒有挑明了說,但是從麥康納在高維空間中最後領悟到的幾句話來看,這次人類的救贖是由未來的人類所一手策劃的,「They」其實就是我們自己。

人類的親情、愛情、思鄉情等等這些看似弱不禁風的「弱點」,卻恰恰是我們最堅不可摧的力量。麥康納為了讓海瑟薇活下去,自己甘願陷入蟲洞永世不得超生;麥康納的女兒因為心懷父親的一句「I will be back」,才會回到舊日書房,取回那塊至關重要的手錶。在這裡,情感的作用不僅局限於煽動觀眾幾滴眼淚,更是情節發展不可或缺的原動力。我們的科技,我們的思維,我們的情感三者缺一不可的,共同完成了這次偉大的救贖。

*********************************************

從小到大,我曾無數次在發燒的時候做同樣一個噩夢:在虛無飄渺的虛空中墜落,離世界越來越遠,墮入無邊黑暗。因此當時看完《地心引力》,我真的熱淚盈眶,桑德拉布洛克在無邊的黑暗中掙扎,阿方索卡隆真真切切的拍出了我的噩夢,我除了表達敬意別無他法。

《Interstellar》則是真真切切的拍出了我的幻想,一個三維空間中渺小無比的人類,如何存在在更高維度的時空中,並且如何影響低維度的時空。麥康納被困在高維度枷鎖中,別人可能看著恐慌,我卻心裡炸開了花,因為這就是我心中幻想過無數次的高維空間的樣子。為此我必須要向諾蘭表示敬意。

【知乎用戶的回答(21票)】:

看完回來,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厲害的一部電影。好看而且痛快,引人深思。

物理的終極是哲學。

科學與人性,殊途同歸。

生存沒有理由,等待漫無盡頭。

你所以為正確而義無反顧的抉擇,未必是正確的。

最痛最遠的距離莫過於時間。他們在你被壓縮的時間裡迅速長大,走過了四分之一的人生喜樂。

你迅速而高效地失去了時間。失去了家人。

轉瞬間他衰老了,你在不知道多遠的距離感受到死亡。時間和距離湮滅掉他的存在,再也追不可及。

你在看自己的種族,某種使命感推動著你,你以為你是偉大的,你以為你是超級英雄可以腳踏五彩祥雲保護自己的家人。

You are the chosen one. Destiny sends you here.

我說我放棄了,我怎麼會放棄,我在家裡等你回來爸爸。

你所堅持的信念,未必是真實的。

時間被壓縮,物理學家在黑洞邊研究了27年,I"ve known everything about black whole.

時間即逝,她不過才死幾分鐘。

浪潮湧去,他靜靜地沉浮幾百萬年, 緩慢地腐化,以及降解。

時間可快可慢,被延長,被縮短,但是不可倒退。

選擇看似是你做出的,但是他們終將被推向某一個既定的方向。

潮打空城寂寞回。潮打空城,寂寞回。

我想回家。

我要回家。

我要給我的孩子安全感。

我要保護她。

去你的人類種族!

我的孩子死了,咳死了。

我一直一直一直一直在等你回來。

我的家庭還在這所房子里,你說我會成為一個好的農夫,我便繼續種地,等你。

明年。

我要活下去。

我沒有想到見到同類的面孔都是這麼讓人痛心的喜悅。

我無法忍受孤獨,無法從容的赴死。

我以為我是個英雄,但是我只想活下去。

什麼全人類。

孤身一人讓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懼。

我以為我會平靜,但是我還是不忍心。你現在知道我的滋味了嗎。

三十七年。

boom

There is no plan A.

給你予希望,為了我們自己的利益和存亡。

我寧願泯滅良知,成為萬惡不赦的罪人。

你來開飛船,她的存活幾率說不定會大一些。

只要你好好活著,帶著希望地活著。

我一生的心血。

多餘的重量應該被捨棄。

I"m the ghost.

There is no they.

一場偉大的自救。

時間早已設好埋伏。

他從未放棄,他一直在這裡。

爸爸還在。

我們一家人終於可以團聚。

Father

父親

他沒有養大我。爺爺養大的我。

but father

STAY

EJECTION!

3!

2!

1。

你所做出的決定,時間不可挽回。

Unreversable change.

英雄,平靜地壯烈。

I love you my dear earth, my dearest family.

I want to protect you, I love you. I"ve never ever wanted to abandon you.

I"m so terribly sorry.

我感覺這部電影的存在如此的理所當然,好像諾蘭只是把這位老師介紹給我們一樣自然。

或許總有一天會發生,時間早已設好埋伏。

他又是那麼地溫柔。

父母不應當看到孩子死亡。

你沒有看到他的死亡。

時間不可挽回。

時間又是那麼的溫柔。

讓我們可以好好道別。

像是隱喻的詩: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Old age should burn and rave at close of day;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light.

全文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Dylan Thomas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Old age should burn and rave at close of day;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Though wise men at their end know dark is right,

Because their words had forked no lightning they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Good men, the last wave by, crying how bright

Their frail deeds might have danced in a green bay,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Wild men who caught and sang the sun in flight,

And learn, too late, they grieved it on its way,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Grave men, near death, who see with blinding sight

Blind eyes could blaze like meteors and be gay,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And you, my father, there on the sad height,

Curse, bless, me now with your fierce tears, I pray.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自己試著翻譯了一下,不押韻

參照版本來自: 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_心靈捕手 )

不可平靜踱入那個良夜

白晝將盡,暮年仍當燃燒咆哮

暴怒,暴怒,為日光之夭折

智者,在年老應知夜途必至

憤懣之語未曾劈下頓悟閃電

不可平靜踱入那個良夜

勇者,在最後一浪涌去,絕唱響徹

他們孱弱的善舉,本或可在綠灣快意舞蹈

暴怒,暴怒,為日光的夭折

怒者,擒住飛逝時光,縱聲高唱

才知,太遲,他們在時光離去時傷逝

不可平靜踱入那個良夜

傷者,瀕死之際,盲盲視野

失明雙目燃燒似流星,透出歡欣

暴怒,暴怒,為日光的夭折

而您,我的父親,在那悲傷的高度

用那嚴厲的淚水詛咒我,祝福我,我祈求您

不可平靜踱入那個良夜

暴怒,暴怒,為日光之夭折

致時間。

圖片來自: 圖片來自: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A Review and Analysis of Christopher Nolan"s INTERSTELLAR

(內有劇情)

【手手的回答(38票)】:

忍不住來吐槽。鐵杆粉們可以點叉叉離開了。

先說好的地方,中間有幾段留白很不錯,越過土星光環的時候的美讓人窒息。記得勇敢者遊戲2里有一段房子在土星的小行星帶上滑行,隕石從屋門前滾滾而過,讓人忍不住腦洞大開無限聯想。

場面宏大,在第一個穿越後降落在水中的場景簡直震撼呆了。是否都曾有海嘯撲面而來的腦洞?這個場面可以補足了。

下面開始吐槽:

作為一部科幻片,引入了這麼多逼格高端的物理學名詞,人類已經可以穿越蟲洞了,海瑟薇烈焰紅唇輕輕吐出,愛可以Xxxx。我驚呆了,以為自己聽力出了問題。她說的是love?就好像我要列開架勢解麥克斯韋方程組了,您說,只要跪下祈禱就可以解決一切。我跟你談科學你跟我談感情?不帶這麼耍流氓的。

故事情節老套。拋開這些科幻的外衣不談,看看這是怎樣的一個故事,典型的好萊塢流水線產物。一個深愛女兒的父親為了偉大的拯救人類的事業,拋兒棄女踏上征程(起)。途中遭遇驚險失去隊友,忍受悲痛。途中以為解決問題結果其實是遭受矇騙,主角險些掛點,後續惡人表現完人類劣根性後就馬上領了便當,造成了飛行器損傷。(承)主角們驚險回歸,但是越遷時?能量不夠,主角偉大的犧牲自己送回戰友,自己跌落4維時空(轉)。通過前面伏筆,跟女兒重新隔著時空通力合作解決疑難問題,最後終於成功回歸。(合)好萊塢式的過程和大結局。

伏筆太明顯太刻意太死板。歷險過程了無新意炒剩飯。結局意料之中。拋開絢爛的場景,這個故事本身簡直俗套到了極點,編劇的每一幕都恨不得踏在最大路又最想煽情的點上,但是觀眾卻早已料到下一步的劇情,完全無法感動。

最後父女隔著四維時空的那幕場景。對於四維的可視性大家基本都有自己的想像,導演也用了最沒有新意的方式呈現。看到中間有個鏡頭是檯燈一排排無窮盡,想起一個宇宙鏡面假設的討論,如果宇宙是鏡像的,最可能是兩面平行鏡子的無窮盡的倒影。沒想到導演倒是認真的把各種逼格貌似高尚的各種假說都搬了個遍,在電影中儘力做到了各個物理假說最詳實的呈現,卻忽略了故事本身弱爆了的屬性。最終效果滿分,敘事勉強及格,情感和人物性格塑造生硬。(哪個敘事高分?當然我大話西遊)

英文渣原版觀影后影評,可以摺疊了。只是見不得滿屏跪舔,這麼爛的故事,當不起這麼高的過譽。

【知乎用戶的回答(9票)】:

撇開硬科幻和敘事性不談,這部片子最引起我共鳴的是人類飄在太空中的那份深邃的孤獨感。無聲的世界、對家人支零破碎的思念,尤其那Cooper與女兒告別以及看女兒錄像痛哭流涕的鏡頭幾欲讓我這老男人落淚。

對這份孤獨感的共鳴,想必在海外獨自留學的人都深有體會吧。

【小小西的回答(7票)】:

文科生膝蓋都要跪爛了(☆_☆)

【Sylein的回答(7票)】:

目前從各個版本的預告片中猜測《星際穿越》大致是《2001:太空漫遊》加《盜夢空間》加《地心引力》的混合體。

據有關部門稱,這次的男主角又是一個死了老婆的男人。唉,感覺Nolan很有怨念啊。

儘管有些人就是不爽Nolan,但他的的確確是一個非常傑出的商業片導演。我不一味抬高他,但從去年開始《星際穿越》就是我的年度最期待。

未上映的電影中,我對《星際穿越》的期待值僅次於《阿凡達2》。

還有不到一個月《星際穿越》就要上映了,我激動得話~話~話~都~都~說~不~不~清楚~了。

【梅塔的回答(3票)】:

對於interstellar,我做個兩性兼具的評價吧。兩性是說理性和感性。

評價前先說個鋪墊,之前挺興奮,因為看到nolan兄弟雇了kipp(引力論專家,三個機器人中的一個的名字)當顧問,然後視覺效果團隊為了黑洞的視覺算出了800g的廣義相對論資料,並且要發論文,因為這個數值模擬做的很精細。這樣的專業態度,我當然要支持一下。

好了,先說理性的,帶著理性看電影尤其是"科幻片"是很鬧心的事。如果做個理性的分析,interstellar開頭就離譜了。從許多方面。這裡略舉一二。地球生命難以為繼,沙塵漫天,飢餓是最大的敵人。從氣候學來講,這樣的情形只會出現在氣候異常寒冷的情況下,而不是湖光山色,喝著小啤酒的時代。退一步講,如果人類遭遇這樣的情形,戰爭難免,這不是烏托邦,資源匱乏時,大家想的不會是協力,而是爭奪。再退一步,大家齊心協力,那麼必然社會是計劃性的,而科技在此時應該是人類唯一的寄託,而不是種地的農民。如果這些都是可以爭論的離譜點,那麼有一點是無法爭論的,那就是主角家的老房子,老汽車,還有高端的農業用具,竟然都還有油漆在!在如此強勁和頻繁的沙塵天氣里,一切都會被自然沙塵磨平,鋥亮。

再者,理性的講,故事本身也是相當單薄的。可以把事情都推給未來超智的人類和他們選擇的命運,但如果這樣,這去西天取經的過程也過於風平浪靜了些。關於父愛很能打動我(後面感性時會說到),但其他的情感和情節設定實在有些缺乏深度和理性的邏輯挑戰。

還有,劇本的創作實在需要更多的功夫,在專業和絢麗的特效和有特色(略粗暴直接的管風琴元素)的音樂下,對話的水準飛流直下三千尺,疑似段子手降人間。最出彩的對白來自俏皮的機器人,這種機器人和人類互換的感覺,很傷人啊!

關於物理的討論,要承認那黑洞是很專業的,saturn也美崙美奐,蟲洞設計上有許多哈勃的影子,總體視覺上是符合預期的,沒有超過,只是符合。原因,我想可能是在現有技術手段下,導演並沒有突出的想像力。這樣的想像力需要的不是技術上的真實,而是在物理模擬不現實的情況下,用簡單但能喚起觀眾想像力的鏡頭表現畫面,做的不夠好。比如早期的星際旅行時,電影的表現沒有複雜的視覺模擬,但配合有限的技術手段和音樂,導演的簡單處理往往可以留給觀眾無限的遐想空間。這樣的機會在interstellar里很多,但導演沒有抓好,特別是進入視界以後的處理,在高維空間的處理,個人並不是特別被吸引。

關於感性,下次有時間再講吧。

【JustinLiu的回答(6票)】:

用但丁墓碑上的遺言來概括這部電影吧:轉動太陽與群星的,是愛;因為愛,是萬有引力

【瀛oceane的回答(5票)】:

不知道為什麼 我就對那一個人在太空中待了20多年等男女主人公回來的黑哥們印象深刻 實在太慘了……我會無聊出病的 絕望又找不到出口的感覺

還有 機器人能否賜我一個

【江乙文的回答(5票)】:

光棍節前夜,在腐國完成第一周目。

1. 世界的未來是赫魯曉夫的,也是肯尼迪的(NASA),但歸根結底還是謝爾頓的(Kip Thorne);

2. 謝爾頓也架不住搞理論沒有數據支持啊;

3. 給我一個機器人,我可以發現一個地球---安妮海瑟薇;

4. 我騙人,殺人,跑路,但我知道我是個好人。---馬特達蒙;

5. 經費緊張到把會議室放在火箭組裝平台邊上,這一切都怪奧巴馬。---NASA;

6. 如果美國人用兩個表就拯救了地球,那中國人帶三個表不就可以統治銀河系了?---長者;

7. 國際名導隆重推出星際版的《爸爸去哪兒》。---湖南衛視;

8. 如果有一天,我老無所依,我希望全世界都是北京。---汪峰;

9. 回地球當然要好好見見聰明絕頂拯救人類的博士女兒了。誰還記得那個農民兒子呢。---馬修麥康納;

10. 回想到高中時候物理課堂上低著頭玩doodle jump,每次玩到一百萬分的時候屏幕一震就死了,一定是未來那個在五維空間中的我在撥弄gravity提醒我認真聽課以後拯救世界啊。---答主。

【Samuel的回答(6票)】:

9.4的打分絕對虛高

【蘇櫻的回答(5票)】:

剛剛群里一在米國的大牛師兄興沖沖地給我們推薦interstellar:

後面幾句看得我熱血沸騰?_(:3」∠)_

弱弱的征個妹子下周三一起去看啊~

【知乎用戶的回答(4票)】:

看了十來篇評論,發現很多評論者們都會認為諾蘭將人類問題局限在父女之情這種「小我」感情中不太滿意。我沒有看過三體,也沒有特別看過太多科幻,但是個人覺得這個設定相當好,也是 全片最出彩的地方之一。

從感情角度講,片子利用親情而非愛情的力量非常合理,因為親情遠比愛情更為原始、根本和長久。父母對於孩子的呵護和愛護,是每個生命最基本的生存動力之一。就像Mann在謀害Cooper的時候會說,在你的生命盡頭,你將看到孩子們的臉龐。利用這種生存動力而產生愛、進而找到拯救人類的方法,非常合理,正如Anne Hathway說的,love transcends time and space, perhaps it"s another dimention.

從個人和人類乃至宇宙的角度講,這個設定也反映了諾蘭以小見大的功力。通過個人最基本的情感需求拯救人類,其所帶來的掙扎和痛苦遠比空虛的談論大的宇宙概念來的要真切和真實,也更讓人信服。人終究還是自私的,就像片中物理教授臨死才說出根本沒有Plan A(揭開重力方程將人類移送到其他星球),一直只有 Plan B(幾個人類先驅帶著胚胎在另外一個星球上繁殖、地球上的人都會死亡)。物理教授把自己的女兒送出了地球,從一定程度上是自私的:他保留了女兒生的希望(至少在Cooper奇蹟般的跌入那個五維空間前,女兒呆在宇宙里也是比在地球上活的希望大的),卻向Cooper隱瞞他回不了地球、再也見不到女兒的情況。雖然教授自己自圓其說是為了人類的未來,但本質上還是一個己利和他利均衡的產物,他也知道,否則不會在臨死前向Murph懺悔。所以至少在我看來,通過對自己利益的保護和追求(對女兒的思念和保護)實現全人類的救贖是一個比較合理、也相當完美的邏輯鏈條。一個只想著崇高理想或者人類精神的人很有可能毫無顧忌、也很容易在面臨利益選擇時失去良知和道義(Mann教授是個很好的例子:不太清楚他的背景,但鑒於他之前也是鼓足了勇氣和信念來到另外一個星系,我姑且推斷他也是帶有這種美好理念的,萬念俱灰也是毫無牽掛後就完全變成了自私自利的人。。),堂而皇之的用美好的理念綁架所有人。非常可怕。

【知乎用戶的回答(3票)】:

總而言之 ☆☆

作為一部科幻片,星際穿越還是非常值得一看的!但作為一部諾蘭的作品,只能說及格。當然,有幾個閃光點是絕對的加分項!

其一:科學設想的具現化。這些理論上的計算就這麼突然間放到眼前讓我們這些科幻迷為之一振,不論是三維中的蟲洞,靜止的木星,或是被光線圍繞的黑洞,五維空間在三維上的投影。。。哪怕就是那靜謐的宇宙,點點星光隨著空間站的旋轉都倍感震撼。這點,諾蘭確實做到了!面對宇宙,在無限的未知之前人類是多麼的渺小,這種恐懼感和壓迫感在IMAX熒幕之前簡直不能言語。

其二:恰到好處的配樂。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宇宙中宇航員為了克服孤獨聽著CD里錄製好的蟲鳴雷雨,配上不斷拉遠的畫面讓人窒息。同時高潮時大氣磅礴的音樂完全不會讓人趕到喧賓奪主,更是增強了霎時的緊張感。

其三:機器人TARS,絕對的萌點有木有!而且這科技完全不像光是沙塵暴就能毀滅的人類能做出來的啊。

但是隨之而來的缺陷其實也不少,幾大缺點(接下來有輕微劇透。。。):

一:節奏緩慢。前兩小時簡直不能再慢一點,再加上男主角那不張口銷魂的口音,小夥伴們紛紛表示各種睡著,然而本屌卻堅持著終於沒有閉眼,真的是真愛啊。

二:劇情!劇情簡直不能再俗一點,而且很多轉換的推動簡直無力吐槽。比如莫名其妙出現個NASA的基地然後主角就放棄當農民成宇航員了,女主角奮力坑死隊友,一臉憨厚的達蒙哥莫名其妙的作死,之後主角跳黑洞之類,慘不忍睹不忍直視。

三:太不科學了!諾蘭視圖用某科學的方式解釋各種現象,可是現在各種解釋本身就沒法自圓其說。。。對於這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現象只好拋出一堆堆看似科學實則完全無用的科學名詞出來混淆視聽。再者人類的科技感覺是點錯科技樹了,且不論能穿越蟲洞的視頻信號,就是那能登錄1H:7Yr這樣速度的星球那都是神跡了啊。附帶主角光環簡直無敵,感覺在木星邊他們就該被撕成原子了,卻能跳進黑洞挑戰引力。。。當然在這個用愛就能拯救的世界裡,大家也是蠻拼的了。

四:人文關懷:這部電影給我的感覺非常像<超時空接觸>,都是側力刻畫人類探索宇宙以及對科學的思考,但是完全沒有到達後者的高度。我感到電影里想要表現的東西太多太多,卻總是差了那麼一點。一切進行的太順理成章,反而沒有表現出來人類在滅絕邊緣的絕望感,場景跳的太快,不太重要的場景又花了不少時間。。。我現在還不能理解破胎了還要追灰機那是為了什麼?面對死亡的威脅,面對無知的宇宙和自然的法則下斷臂求生以延續物種的計劃,給看客帶來的震撼反而遠遠不如 "那一天,人類終於回想起了,曾經一度被他們所支配的恐怖,還有被囚禁於鳥籠中的那份屈辱"

原文地址:知乎


推薦閱讀:

2014年12生肖桃花運
海 瑞 的 家 信;(20140408)
轉載】黃鸝~~~~~2014
麥玲玲2014馬年運程:屬狗的人婚姻與命運
風天小畜-風澤中孚(美日-09242014)

TAG:電影 | 穿越 | Interstellar | 2014 | 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