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漢朝發明的那點兒事
▼
丁緩:西漢的小型空調
《西京雜記》卷上記載:「長安巧工丁緩者,為常滿燈……又作卧褥香爐,一名被中香爐。本出房風,共法後絕,至緩始復為之。為機壞轉運四周,而爐體常平,可置之被褥,故以為名。」
卧褥香爐,又稱被中香爐,是西漢時期的能工巧匠丁緩製造,它是一种放在被中或者攏在衣袖中用於熏香取暖的物品。焚香勢必用火,在被子里、衣服里熏香取暖難度就比較大——容易燒到衣服和被褥。
丁緩製造的「被中香爐」呈球形,外殼和中心的香爐體之間有兩層或三層同心圓環。物理學知識告訴我們,要使一個具有一定重量的物體不傾斜翻倒,最佳的方法是採用支點懸掛。
被中香爐就是採用了這種方法,將香盂懸掛在兩邊各有一個軸孔的內持平環中,當內持平環呈水平位置時,香盂因自身重量,可以前後輕微晃動而不會左右傾斜翻倒。
但僅用一個持平環是無法避免香盂向軸向方向傾斜翻倒的。為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在軸向再做一個較大的持平環,將懸掛香盂的內持平環懸掛在外持平環上,並使兩環的軸孔正好垂直,軸心線的夾角為90度。這樣,內持平環能避免香盂前後方向傾斜;外持平環則能防止香爐左右傾斜。爐體由於重力作用,不論球殼如何滾轉,爐口總是保持水平狀態。所以無論放在被中還是攏與袖口,都不會燒到布料,連護灰也絲毫不會撒出來,就可以放心的熏香+取暖,這是最早的小型空調的設想。
「被中香爐」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萬象支架,如果你不知道萬象支架,那我說這個你肯定知道——陀螺儀。這項技術在現代航海航空中發揮了巨大作用,航船的羅盤就是懸掛在萬象支架上。在歐洲,最先對陀螺儀理論提出設想的是達·芬奇,較我國晚了1000多年。
這樣,無論有多大風浪,船體怎樣擺動,也無論在怎樣複雜的氣流中,飛機如何顛簸,羅盤始終保持水平狀態,確保正常工作。現代的飛機、導彈和輪船不論怎樣急速在空中或海上運動,都能辨認方向,這是由於安裝了陀螺儀的緣故。
▼
杜詩:兄弟們歇著讓它干!
古代對鐵的需求量很高,各類工具、武器都需要鐵的參與,所以冶煉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冶鐵時需要鼓風,東漢時,一直是人或畜類帶動鼓風機運轉,非常辛苦並且效率不高,直到東漢杜詩發明了水排,這一情況才有了極大的轉變。
東漢建武7年(公元31年),中國人在鼓風機技術上完成了偉大的突破——改人力為自然力,發明了水力鼓風裝置——水排,改變了人力鼓風、畜力鼓風的狀況,大大節省了時間、提高了效率。
創造水排的人叫做杜詩,東漢光武帝劉秀在位期間,注意「選用良吏」。建武七年(公元31年),杜詩出任南陽太守。他提倡節儉,興利除害,為政清平。杜詩在做南陽太守期間,注意節省民力。
他在湍急的河邊架木架,木架上設置轉軸,上下兩端分別安裝一個大型卧輪,下卧輪用葉板將水力變為機械轉動的動力,並帶動上卧輪旋轉。上卧輪旋轉一周,裝置上的曲柄連桿機構可使鼓形小輪旋轉幾周,鼓形小輪的旋轉又帶動頂端的曲柄旋轉,這就使得和它相連的連桿運動,連桿又通過攀耳和卧軸帶動直木往複運動,使排扇一啟一閉,進行鼓風。
水排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一項偉大的發明,也是機械工程史上的一大發明,約早於歐洲一千多年。
▼
張衡:從地球走向宇宙的男人
在天文館、地震館、科技館、博物館裡,你幾乎都能看見他的身影,他就是張衡。
張衡,東漢時期的天才發明家,在他61歲的一生中涉及的領域不僅包括我們熟知的天文、地理、數學、機械,他還是個文藝青年,在繪畫、文學方面也頗有造詣,並且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官職——一生腳跨政治界、文化界、藝術界、發明界,如此全面發展也是沒sei了。
張衡年輕時非常愛讀書,尤其對《墨經》進行了系統研究,對墨子所說的光學、力學、幾何學、邏輯學都有了一番理解。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追求仕途之人早已對《墨經》不聞不問,只有張衡衝破了這一束縛,《墨經》以及其他科學書籍對張衡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漢元初2年,張衡上任太史令(這是個出名人的職位),並動手開始改制渾天儀。
渾天儀是一個代表天球的球體,球體繞天軸轉動,天軸和球面有兩個交點,一個是北極,一個是南極。在球表面還有28星宿、赤道圈、黃道圈以及其他恆星。球體外有兩個圓環,代表地平圈和子午圈。
為了使渾天儀可以自行轉動,張衡用相當複雜的齒輪系統把渾天儀和計時用的漏壺聯繫起來,用漏壺流水的力量推動齒輪,帶動球體運轉,並且通過控制齒輪的齒數和個數,使渾天儀每轉一周正好是一個晝夜,把天象運動形象地演示了出來。
張衡另一巨大貢獻便是發明了地動儀,這是世界上第一架檢測和記錄地震的儀器,並在貢院138年3月1日準確報告了距離張衡所在地千里之外的隴西發生的大地震。
張衡一生改制渾天儀、創造候風儀、地動儀,寫下《靈憲》、《渾儀圖注》天文學專著,《算罔論》數學專著,以及文學作品《二京賦》、《歸田賦》等。
由於他的貢獻突出,聯合國天文組織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從地球走向宇宙的男人就是他。
▼
馬鈞:不會造指南車的機械師不是好木匠
馬鈞是三國時期魏國的機械大師,他的發明創造對當時社會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當時人們對他的評價很高,稱他為「天下之名巧」。
馬鈞本是一名木雕匠人,他的母親以織綾為生。綾,指的就是綾綢。當時的織綾機叫做提花機,提花機有幾十組經線,每組經線由一個叫做「綜」的裝置控制,它可以使經線上下開合接受緯線的織入,每一個「綜」連著踏板,人的腳在踏板上蹬踏,從而控制提花機。
當時每穿一根緯線就要踏踏板50到60下,所以織綾的人非常辛苦,勞動強度極高,效率卻很低,如果織綾的是女子,就更加費時費力。
馬鈞為了讓母親省事,開始改進織綾機,用大踏板代替小踏板,改變了內部構造,將踏板數量減少到12個,極大簡化了工作程序,將織綾的效率提高了許多倍,促使中國紡織業大大發展。
馬鈞另一項貢獻是再造指南車。指南車據說是黃帝所造,並用其打敗蚩尤,指南車在三國時期已經失傳,馬鈞根據司南的原理,繪製圖形、設計方案,製造了指南車。
指南車車箱內部設置有一套可自動離合的齒輪傳動機構。當車子行進中偏離正南方向,向東(左)轉彎時,車轅前端向左移動,而後端向右(向西)移動,即將右側傳動齒輪放落,使車輪的轉動能帶動木人下方的大齒輪向右轉動,恰好抵消車輛向左轉彎的影響,使木人手臂仍指南方。當車子向西(右)轉彎時,則左側的傳動齒輪放落,使大齒輪向左轉動,以抵消車子右轉的影響。
而車子向正前方行進時,車輪與齒輪系是分離的,因此木人手臂所指的方向不受車輪轉動的影響。如此,不管車子的運動方向是東西南北,或不斷變化,車上木人的手臂總是指向南方,起著指引方向的作用。
⊙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推薦閱讀:
※漢朝不懼外患,不缺良臣猛將,為何仍會滅亡?一個重點被忽略,毛主席講明關鍵點
※漢朝步兵對羅馬步兵硬碰硬遭遇戰結果會如何?
※《資治通鑒》中的歷史第二卷【八】: 開啟新一輪的折騰
※漢軍靠什麼無敵於天下?——光漢朝鎧甲兵器就能讓外敵膽寒
※漢族是漢朝之後才有的,漢朝之前漢族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