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簡三國司馬氏
三國時代是群雄並起的時代,一個姓氏為司馬的家族,在風雲際會、波詭雲譎的
這個家族的起興人物為司馬懿(179年—251年),字仲達,河內郡溫縣(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是東漢末期、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
司馬懿一生多謀善斷,從跟隨曹操開始起步,後曾任曹魏政權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受命輔佐魏國四代皇帝;在曹操去世後,司馬懿實際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忠臣;他多謀善斷,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對抗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地區。
司馬懿生前久有篡位之志,但作為曹操的「好學生」,他老謀深算、戒急用忍、深諳為政之道,成功地化解了多次政治危機。他的孫子司馬炎(236年—290年)在時機成熟後,逼迫曹魏末主「禪位」,建立西晉王朝,司馬懿也因為奠基者而被追謚為「宣皇帝」。
司馬師和司馬昭系司馬懿的兩個兒子。前者深沉有大略,進一步強化了司馬氏在曹魏政權中的絕對地位,但年僅46歲病故,嗣後司馬昭(211年—265年,謚號西晉太祖)成為司馬氏領軍人物。
《三國志·魏志·高貴鄉公傳》(晉·陳壽著)中有言云:「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曹操執政後期和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時期,身為曹氏族人的曹真,和司馬懿一道,撐起了曹魏政權的大半壁江山,尤以曹真戰功卓著,因為他身為宗室成員,亦深得曹操、曹丕等的高度信任,個人又具備很強的水平能力,且深孚眾望,最重要的是他與司馬懿的區別在於他對曹魏政權毋庸置疑的忠誠可靠。
曹真死後,其子曹爽接替了他的權位。
曹爽初任大位時,老謀深算的司馬懿對其表現得極其恭敬,以卸掉曹家對司馬氏的不信任。
曹爽一開始儘管手握大權,但也非常小心謹慎地處理各種關係,特別是處理與權臣家族司馬氏的相互關係,凡事都隨時與司馬懿商議處理。
一段時間以後,曹爽自認為已經站穩腳跟,於是簡單從事,聽從親信意見,開始利用與皇帝同為血緣親戚的有利地位,逐漸採取各種措施削弱司馬懿的權力,比如明裡升司馬懿為太傅,實則將其實權削掉,並且將自己的親人和親信紛紛安排在重要的軍事指揮崗位,逐漸排擠司馬氏在軍中的勢力。
從出發點來看,曹爽的做法非常正常。
但是問題在於,一個是他遇到的司馬懿是和曹操可以比肩政治智慧的「奸雄」,其二是他自己品行不端,慢慢地不能服眾了。
司馬懿決定暫避其鋒芒,又拿出在曹操晚年裝病不出門的那一套,來蒙蔽曹爽。
曹爽真信以為真了,於是更加肆無忌憚起來,縱容黨羽橫徵暴斂、欺壓百姓,又擅取太樂樂器和調武庫禁兵製作布置華麗的窟室,多次與親信何晏等人在其中飲酒作樂,極盡奢華之能事。
連他的親弟弟曹羲都看不過去了,深表憂慮,並多次直言不諱地勸諫,甚至還專門寫了三篇文章呈送給他,希望迷途知返,但曹爽一意孤行,根本不把任何人的意見放在眼裡。
危機終於到來了。
249年(魏齊王正始十年)正月,曹爽三兄弟往高平陵拜祭魏明帝,蓄謀已久的司馬懿突然發難,在洛陽發動政變,入永寧宮向素來與曹爽不睦的郭太后上奏,稱曹爽兄弟敗亂國典、擅權營私,遂奉太后上奏天子請求意旨罷廢曹爽,與太尉蔣濟等佔據洛水浮橋,並關閉洛陽城門。接著任命一系列自己的親信代替了曹爽等人的官職。
曹爽一時驚慌失措,完全沒了主意,在司馬懿假惺惺誘勸曹爽放棄權力便可保留爵位的欺騙下,完全放棄抵抗,而請皇帝罷免自己,並向司馬懿認罪投降。
當曹爽解下印綬時,身邊的主簿楊綜還勸他:「公挾主握灌,舍此以至東巿乎?」(您掌控天子手握大權,難道要放棄這些權位而跑到東市去被砍頭嗎?)但曹爽不聽。
曹爽兄弟解除武裝後回到府第,司馬懿在曹爽府第四角起高樓,命人日夜監視。曹爽兄弟不安心,於是聲稱食物不足,向司馬懿要求食物;後司馬懿送來食物,曹爽兄弟十分高興,天真地認為司馬懿不會對他們趕盡殺絕。
但不久後,曹爽親信之一的黃門張當在嚴刑拷問之下,偽供稱曹爽和何晏等人意圖謀反,於是曹爽兄弟與其親信黨羽都被捕,後被斬殺,同時被屠滅三族。
誅滅曹爽勢力後,司馬氏成為曹魏的實際控制家族。
司馬懿有九個兒子,但在史上最著名的是次子司馬昭,也就是得益於「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句話。
實際上,其長子司馬師,無論文韜武略,都遠在司馬昭之上。當然,司馬昭的軍功也是很大的。
司馬昭自小就隨父在軍中生活,武功頗強。剿滅曹爽勢力後,被魏廷封為新城鄉侯,後又被拜洛陽典農中郎將。
魏高貴鄉公曹髦在位(254年—260年)時,司馬昭接替其兄司馬師為大將軍,從此專攬國政,並開始辦公開為代魏做準備。
260年(魏高貴鄉公甘露五年),司馬昭悍然殺死魏帝曹髦,另立曹奐為帝,是為魏元帝。
司馬昭為謀天下做準備,也需要作出軍事上的功績,於是於263年(魏元帝景元四年),分兵遣大將鍾會、鄧艾、諸葛緒以三路進攻蜀漢並滅之。
264年,已成司馬氏「提線木偶」的魏元帝不得不下詔冊封司馬昭為晉王,加九錫。
265年,司馬昭病故。同年,其子司馬炎迫使魏元帝禪位,自行稱帝,是為晉武帝建立晉朝,追尊司馬昭為文帝,廟號太祖。
由此可見,如果說曹操是篡權高手的話,那麼司馬懿就是曹操的好學生,深得其陰謀真諦。而司馬師、司馬昭則又得到了父親的「真傳」和豐厚政治遺產,一步一步地蠶食了曹魏的政權,最終到司馬氏第三代司馬炎時,取得了正果。
從某種意義上講,「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句話可以用「司馬氏之心路人皆知」來替代,畢竟司馬氏家族篡權手段如出一轍,且前後相承,無非司馬昭是司馬氏家族的代表性人物而已。
263年蜀漢後主劉禪走出成都的那一刻,標誌著劉備建立的王朝的覆滅,也標誌著「三國鼎立」狀態的終結,當然,偏安江南的孫吳政權依然存在,但也岌岌可危了。
然而警鐘雖然敲響,但吳國卻還是一片歌舞昇平,政治在走下坡路。
264年,孫權的孫子孫皓(吳末帝)即位後,沒有勵精圖治,更沒有遠大抱負,倒是在荒淫、殘暴方面堪與以往的壞皇帝媲美,致使使吳國喪失了司馬氏與曹氏鬥法的戰略機遇期。
孫皓貪戀女色,竟然下達如此荒唐的命令:大臣的女兒要先經過他的挑選,漂亮的入後宮供他一人享受,剩下的才能談婚論嫁,這使他喪失了大臣們的支持,成為真正的孤家寡人。
對他勸諫的中書令賀邵不但沒有受到他的表揚,反被用燒紅的鋸條殘忍地鋸下了舌頭,孫皓的暴虐與商紂王沒有任何區別。
孫皓殺人的「怪招」很多,諸如像挖眼、剝臉皮和砍掉雙腳等,其殘暴導致東吳的將領們也都喪失了信心,紛紛投降新建立的西晉王朝。
西晉大臣們看到東吳政局不穩,百姓期變,也紛紛勸說司馬炎趁機儘快滅吳,統一中國。
經過充分的戰爭準備,西晉兵分八路大舉進攻吳國,並輕而易舉地突破了長江天險,僅用時四個月就於280年(西晉武帝太康元年)徹底消滅東吳政權,實現了中原地區的統一。
西晉統一後,司馬炎在昇平的國內局面面前,逐漸走上了驕奢淫逸的封建帝王老路子。
好在他執政之初,延續了曹魏時期比較開明的經濟政策,加之始自漢末的士族門閥制度,到西晉時已經非常成熟,因此在政治上擁有比較堅實的支持基礎,所以其執政期間也獲得了「太康盛世」的美譽。
所謂士族門閥制度,在魏文帝曹丕執政時期,有了健全和發展。當時曹魏政權為了鞏固執政基礎,深刻汲取了漢末滅亡的教訓,為抑制浮華朋黨之弊,採納大臣陳群的意見,在郡級行政單位設置中正,即根據當地士人的品行、才幹及家世評定為九品,以此作為吏部授人任官的依據。
為公平起見,各地的中正官均由由中央官員兼任。
司馬懿執掌曹魏國政後,又設置州一級的大中正,進一步操縱了士人的入仕途徑,也使中正選拔人才制度體系化、系統化。
到西晉初期時,九品官中的二品(一品從未有人,形同虛設)逐漸得到了作官的優先權,特別受重視,被稱為上品,其餘各品則被看作是寒士下品。
事實上,由於中正之職在操作上的不嚴謹不完整性,大權實際日益被掌握到魏晉傳承之際延續下來的官僚貴族手中,士人品評中品行、才幹兩項已不被重視,唯計門資定品,家世官爵即所謂門第、閥閱成為品評的主要依據,上品因此基本上由朝廷顯宦子弟把持,成為官階的准世襲體制了。
為此,西晉初年,大臣劉毅曾上奏陳述九品有八損云:「今之中正,不精才實,務依黨利,不均稱尺,務隨愛憎,隨世興衰,不顧才實,衰則削下,興則扶上,以致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可謂一針見血地揭露出中正制度逐漸產生的巨大弊端。
但無論怎樣,士族門閥制度後來隨著西晉滅亡,大批士族的南遷而帶入東晉,並一直影響早宋齊梁陳四朝,甚至對胡族建立的北朝政局也產生了深刻影響,容以後再敘。
推薦閱讀:
※三國史上三大預言帝,在其死後句句應驗,可就是沒人遵從
※三國演義曹操詩詞
※《三國演義》 真的把諸葛亮的地位拔高了嗎?
※蘆笛 從陳壽、裴松之合作的《三國志》看什麼是「信史」
※三國演義10大單挑
TAG: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