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派李西月內丹思想及其特色
提要:李西月是清代著名道士,是道教內丹西派的創始人。本文首先對他的思想淵源做了簡要分析;接著梳理了他的主要內丹思想——凝神於虛的入手功夫、九層煉心的內煉全程、不同階段的三件河車;最後著重論述了他內丹思想不同於他人的特色之處,以及這些特色在道教史上的意義。
西派李西月內丹思想及其特色淺析
李西月,清代著名道士。初名元植,字平泉,入道後改名為西月,字涵虛,又字團陽。蓋其崇敬明道士陸西星(字潛虛),因而在字型大小及著作命名等多方面效仿之。其號甚多,如圓嶠外史、長乙山人、紫霞洞主人、卷石山人、樹下先生、白白先生、善教大真人[1]等。生於嘉慶11年(1806年)四川樂山李家河長乙山,卒於咸豐6年(1856年),壽51。其入道修鍊丹術的生涯僅有二十多年,卻在這不算長久的年限內創作並編訂了大量的內丹學作品:其論著有《後天串述》、《九層煉心》、《道竅談》、《三車秘旨》、《圓嶠內篇》等;注釋編訂的有《太上十三經註解》、《大洞老仙經發明》、《<無根樹道情詞> 二注》、《海山奇遇》、《三豐全集》等。除《圓》、《大》等篇鈔本散佚外,其餘今天多能看到。李西月別有特色的內丹思想在這些書中表露無遺,並為其門徒加以完善、傳承,形成內丹史上有名的雙修派西派(因其活動範圍主要在西蜀山區及樂山地區,故相對於明代活動於浙江一帶的陸西星及其東派而言,被後人稱為西派),傳承字輩為:「西通道,大江東,海天空」[2]。下面淺介李西月的內丹思想。
一、思想淵源
據《李涵虛真人小傳》[3]載,李氏自幼穎悟,年青時善琴、嗜詩酒,受儒家思想熏陶,與一般士子無異。於24歲遇異人而不識,失之交臂。後患傷血症,到峨眉縣療養,在那兒遇到高道鄭朴山。鄭為其治病並勸導他:「金石草木只可治標,治本則宜用自身妙藥,方能堅固」,李聞之「恍然夢覺」,即「稽首歸依」,成為鄭的弟子,開始修道。鄭為內丹雙修派明朝時孫教鸞嫡傳高徒,孫氏號煙霞散人,在世106歲,其丹法思想來源頗廣,曾得秦野鶴先生守中、採藥、結胎、出神諸法;得王雲谷胎息、玄關、抱一無為之旨;得石穀子真人金鼎火符、玉液煉己、金液鍊形口訣等。孫真人內修訣法主要保留在《金丹真傳》一書中,他認為「結丹之法由我而不由人,還丹之功在彼而不在我」,將修兩過程分為築基、得葯、結丹、煉己、還丹等九步[4],下手功夫強調陰陽雙修,彼我合煉。此派功夫多玄機秘法,強調口傳心授,戒規森嚴,李西月有幸學於鄭朴山,入孫學之門,得其真訣,探其神髓,為他日後創建自己的內修體系奠定了基礎。因而,孫派內丹雙修思想可說是李西月思想的直接源泉。
其次,李西月自稱曾在峨眉禪院遇呂(呂洞賓)祖、豐(張三丰)祖,並得以「密付本音」,「叮嚀速著書救世」[5];並且在呂祖譜《海山奇遇·自序》 [6]與《太上十三經註解·純陽先生序》[7]中,有「呂祖親傳」之意;在李的道友藏崖居士所作的《三豐全集·後列仙傳》[8]中,也有關於李遇張三丰,後遇純陽祖師,受他們秘傳的記述等。所有這些傳、序,雖有借古賢聲威揚自身之名之嫌,但也從側面反映了李的思想仍承襲鍾、呂及張三丰學說。我們知道,自魏伯陽《周易參同契》奠定了內丹的基本結構和文化要素以來,直到鍾呂手中內丹才首次形成一個自成體系的理論和實踐系統。宋元以後的道教內丹派多是奉鍾呂為祖,圍繞該體系,不斷地完善、補充及闡釋。李西月也不例外,他很善於從魏、鍾呂學說及南派、東派、三豐派等雙修派經典著作中汲取營養,並深入實踐,融匯貫通,為己所用,這在他的思想中屢屢可見。同時,李博採眾長,清修派中他認為有利於自身煉養的思想亦被其納入體系。如他的「九層煉心」說在伍柳丹法中,尤其是柳的《慧命經》中就有明確體現。伍沖虛、柳華陽是北宗龍門一脈明清時著名的丹家,柳在《慧命經》中專門有「九層煉心」之說,而考察二者,發現他們在「九層」的名稱上沒有區別,這就使我們推斷李的「九層煉心」說極有可能受柳的影響。再如一貫被清修派所強調的煉功三關——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不但出現在李的內煉次第說中,並且他還更進一步把它擴展為煉功五關。總之,李西月並不囿於本門一派之說,而是刻苦勤奮,「勤、誠、恆」[9]兼具,泛閱各派經書,孜孜不倦,集思廣益,充實其思想體系。因而內丹各派的學說或多或少成為李氏思根的間接源泉了。
除此二者外,李涵虛在其世界觀、認識論上亦受儒、佛二家思想的影響。三教融合、三教互攝是自宋以來思想界中普遍的趨勢和現象,在李西月的論著中,處處閃耀有關於三教對比、三教合一的言辭,而在他的內丹思想中,也時時體現出儒、佛影響的烙印。如他說:「夫三教者,吾道之三柱。分而為三,合而為一也。道不能分,無變化。道不能合,無統宗。是故以三柱立其極。釋道言性……道既分三,其中豈無枝流之不同?邪正之不類者?奈何不思其本,而談其末也。」 [10]批判三教間的攻擊,倡導三教合一。《道竅談·仙佛同修說》是了解他「三教關係」的重要資料。至於佛、儒思想對李西月的影響,可從如下例子中看出。在《收心法雜談》中,李的弟子問他:「如師所說,惡人皆可舉道乎?」涵虛曰「可。」即誦格語曰:「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則能轉地獄為天堂,變黑氣為紅光。余有三字訣,修道之士,勤、誠、恆,缺一不可。……孔子曰,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況道乎?……,故以誠入靜,靜心不亂。以誠入定,定心不移。以誠守中,中心不偏。以誠入杳冥,則通微無礙矣。」[11]這段話體現了佛教「眾生皆可成佛」及儒家「正心誠意」對李的影響;在《道竅談·先天直指》中他說:「……,借家為寓,奪舍而居。此神乃歷劫輪迴種子,生時先來,死時先去,棄舊圖新,毫無休息者。赤子下地而先哭,蓋亦默著其輪迴之苦也。」「……,上蟠下際者,氣也,而天地之精神在其內矣。人得此氣而受生,即為天元之氣。但此氣有清有濁,有剛有柔……,得其清者為智,得其濁者為愚」[12]。在《神氣精論》中他說:「天元者,天地以陰陽五行化生人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儒所謂天生蒸民,有物有則,蓋指此也。」[13]等等皆透露出佛、儒思想之跡象。並且,正如前文所說,李西月「弱冠入邑庠生」[14],完全接受儒學教育。而他自己在入道前後也研讀佛書;「佛書參透無煩惱,仙語得來有定觀」[15]「請問名公,怎麼叫修仙修佛?需把儒書參透,再同君說。」[16]他在《<無根樹詞>二注》中,也頻頻使用諸如離愛河、去情慾、脫離人生之苦海等詞語。所有這些,表明李西月思想中一個不可忽視的源泉是儒、佛思想。
二、主要內丹思想
李西月的內丹思想,總體上講,與南派、東派理論較接近,均主張陰陽雙修、彼我合煉及性命雙修、清靜自然等。只是在細節上更講求繁複周密,從而體現出其思想不同於他人的特色。
(一)凝神於虛的入手功夫
李西月以清靜自然為總原則,針對不同的對象,有兩套不同的入手方法。對於童子,因其「先天未破,可清養而得胎仙,不假不返,奚用通關?」[17]即不用雙修而直接了性了命。而於成年人,因其後天的耗損,先天渾淪之體已破,則需「展竅開關,所以啟玄門而辟徑路。還元返本,所以資同類而補真身也。」 [18]涵虛子傳道的主要對象及研究重點是後者,其雙修丹法主要也是為這一類人而設的。然而,為了避免流於下乘的采戰之邪術,李西月指出不可下手即「資同類而補真身」,而首先需去私慾除雜念,保持心寂神靜,在此基礎上煉已築基,開關展竅才可。「清靜以立其基石,方可以事陽陽雙修丹法之修為,無此,便等於為無米之炊也。」[19]「欲得真靜定境,首須收心凝神,攝念歸定。」[20]李認為:「下手功夫,先靜心,次緘口,次調息(心靜氣和,不調之調為上)。鼻息平和,然後閉目內觀,神注腎根之陰蹻脈,如此片時,將心息提上虛無竅內,停神安息,以自然為主。……氣息綿綿,心神默默。至此要一切放下,人我皆忘。此之謂鑽沓冥。……積之累之,則命蒂生而陽氣自長,乃可以開關運氣矣。」[21]「凝神調息,是下手功夫。凝神者,是收已清之心而入其內也。心未清時,眼勿內閉。先要自勸自勉收他回來,清涼恬淡,始行收入氣穴,乃曰凝神。坐虛無中,不偏不倚,乃是凝神於虛。調息不難,心神一靜,隨息自然,我只守之順之,加以神光下照,即是調。調度陰蹻之息,與吾心之息相會於氣穴也。……」[22]「心止於臍下,曰凝神。氣歸於臍下,曰調息……,勿忘勿助,以默以柔,息活潑而心在自在,即用鑽字訣,以虛空為藏心之所,以昏默為息神之鄉……,不覺恍然而陽生矣。」[23]凝神於虛、自然調息、神息相依,直至鑽得香冥、恍然陽生、開關展竅,即可謂做好了入手功夫,為下階段的修行奠定了基礎。
(二)九層煉心的內煉全程
心性修鍊,是內修各派均重視的功夫。「心學為道、儒、釋三家所持重,儒曰正心,佛曰明心,道曰煉心,要皆參修心學一事」[24];唱道真言:「煉心者,仙家徹始徹終之要道也:心地茅塞,雖得丹道,亦是旁門。雖成頑仙,不登玄籍。」又雲「煉丹先要煉心,……,仙家祖祖相傳,無他道也。」煉丹而不煉心,猶鞭馬使馳而羈其足,何能使達也。煉心為成仙一半工夫。」[25]由此可知,修心煉性在丹法中的重要性。李西月不僅專門論述了下手之時的收心法,並且把煉心貫穿於其內煉全程中,即所謂的「九層煉心」:初煉未純之心;二煉入定之心;三煉來複之心;五煉築基之心;六煉了性之心;七煉已明之性;八煉已伏之心使之通神;九煉已靈之心使之歸空[26]。李西月詳細介紹了內修各階段次第的煉心要求和方法。在「九層煉心」中隱含者其內丹修鍊全程的九節次:一收心、二鑽杳冥、三進氣、四得氣、五築基、六結丹、七還丹、八溫養、九煉虛(九個節次的思想亦體現在他對《無根樹》的註解中)。其中前二節即為入手功夫,三至六節為結丹過程,六節之前為「後天」階段,六節之後為「先天」階段。如此的劃分,與其祖師孫教鸞的九步次第有明顯的不同:《九層煉心》詳於前而略於後,《金丹真經》則詳於後而略於前。這一不同是李重視入手功夫的又一佐證。李西月關於丹法層次劃分的論點還有幾種。如其在《後天串述》中,將「後天」又分為九層,「入門者必先收心、尋氣、凝神、展竅、開關、築基、得葯、結丹、煉己,此九層功夫,乃為入道之門」[27]。而在《道竅談·後天集解》中,「以開關、築基、得葯、煉己四層,分為後天次序」,以「開關闢築基之路,以得葯助築基之需,以煉己了築基之事」[28]。在《道竅談·後天次序》中,將「後天」分為「後天」 與「後天中之先天」,「先天」分為「先天」與「先天中之先天」(在此需提醒的是,其「後天」範疇不同於內丹學通常所說之「後天渣滓之物」、「後天精氣神」 中的「後天」,他說「初基以後天為妙用,然有可用之後天,即有不可用之後天。夫不可用之後天,並不得以後天名之。以其至陰至濁,不足道也。」[29]李西月及孫派理論所討論的「後天」與「先天」是在廣義的「先天」範圍內所作的,實指以築基完成為分界的前後兩部分工序,之前為後天之身,之後為先天之(體)。
整個內煉過程,李西月還將其分為五關,即將舊說的煉精、鍊氣、煉神三關中的第三關「煉神」,進一步化為「煉神了性」、「煉神了命」、「煉神還虛」三關。他說:「丹法以煉精、鍊氣、煉神分為三關。然窮其修鍊,實有不止於三者。層次不全,則有跟蠟等之患也。」「至於煉神之道,則有三關,……。煉神了性者,玉液煉己之道也。……煉神了命者,金液鍊形之道也。……煉神還虛者,更上一層,與道合真之事。……」[30]這一分法表明李對了手功夫也是極為重視的。
(三)不同階段的三件河車
三車之論,為李西月丹法的精要。三車,指三件河車,第一件運氣,即小周天子午運火;第二件運精,即玉液河車運水溫養;第三件精氣兼運,即大周天運先天金汞,七返大丹,九還大丹(見於李著《三車秘旨》)[31]。近代道教學者陳櫻寧指出,」這三件河車實為程度淺深的三段功夫,第一件河車,即指第一段功夫,第二件即指第二段功夫,第三件即指第三段功夫。至於運河車之路,仍只一條,並無歧異。勿誤會河車有三條路也。」[32]李道山在《李涵虛真人小傳》中說:「此三車者,皆以真神、真意斡乎其中。人能知三車秘諦,則精、氣、神三品圓全,天、地、人三仙成就,」可見對三車評價之高。
「三車」具體之論,可參見《三車秘旨》。每一件河車中,李西月都極強調清靜,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及火候的及時。他指出若按「三車」修鍊,到最後可得 「九還金液大丹」,「道人服此金液,……後天返先天,嬰兒會奼女。嬰、奼相逢,朝夕涵養,久之洞見臟腑,內外光明,中有一真,宛然似我,此嬰、奼復生嬰兒矣。得此嬰兒者,必須默默調養,刻刻溫存,由靈谷移上天谷,然後出神入化,高會群仙。」[33]
李西月的內丹思想,零零瑣瑣還有許多,不過大多不出於以上所論之三類,因此不再贅述。
三、內丹思想特色及意義
為了更清晰、方便地了解、比較李氏西派丹法與眾不同之處,在此特把他的思想特色單獨列出來,筆者認為有如下幾點:
(一)整體而言,李西月論著的語言少有隱語廋詞。以前丹經中大量使用的晦澀的概念,若不是迫於時代束縛或內修學中不可免的戒規,他都盡量少用甚或不用。如此使得其著作敘述明白簡易,易於理解和接受。至於內修功夫,體系之完整,方法之詳盡,是前人甚至東派都無以比擬的。李西月唯恐某一範疇含糊不清或某一程序被忽略,經常不厭其繁地註解:重複。這雖然給人以疊床架屋,繁瑣複雜之感,但卻利於修道之士按部就班地修行,並及時在實踐中檢驗。由此也就吸引了大量有志於道的人士去嘗試西派丹法。
(二)強調入手功夫。對入手功夫精詳地剖析,是李西月內丹理論的一個重要特點。以往的丹家及丹經往往開首便言築基、煉己,而對入手之要領論述甚少,使得許多初煉者不得其所而放棄了修道。李氏針對此弊端引用康熙時孫派大師陶素耜之語曰:「修道之士,若不開關,邃言築基,煉己,乃是隔靴騷癢,無益於事」 [34],提出「凝神調息,鑽杳冥」(即開關展竅)的下手功夫,這於前文已介紹。在此值得注重與深究的是他「凝神於虛」論中有關「虛空」一詞的義蘊。具體而言有三層意思:第一,「虛空」是指在身外虛空中凝神調息。《三車秘旨·第一件河車》中說:「運氣功夫,所以開關築基、得葯結丹也;其中次序,從虛空中涵養真息為始。收心調息,閉目存神……混混沌沌,杳杳冥冥。」[35]《收心法下手功夫》中有:「坐虛無中,不偏不倚,乃是凝神於虛」[36],《收心法雜談》說:「我勸人先在虛空中團煉,靜之又靜,定之又定……自然入得杳冥」[37]等等。這種凝神於虛空的功法是西派所獨有的,可惜當時李西月並未對其操作要領作更深入的分析,只有口訣,使後人難悟其深意。直到民國時期西派內丹家海印子對此才有闡釋說:「仙宗從身外『心息相依』發韌,借彼『先天一氣』鍛煉凡軀,』;「必先舍此色身,到外邊虛無中來,凝神調息,方能無中有生」[38]……直接利用虛空中的先天一氣,來煉體內之精氣神,「久之,色身方面只有和平舒適,而決無太過不及之弊及其他一切不良影響。」[39]第二,「虛空」亦為心之境界,「如此片時,將心息提上虛無竅內,停神安息,以自然為主。心太嚴則炎……,是時也,心如虛空,有息相依則不虛,有息相隨則不空。不虛不空之間,靜而又靜,清而又清。」[40]「以虛空為藏心之所,以昏默為息神之鄉」 [41],這也是「玄關一竅」(「恍然而陽生」)即開前的狀態。第三,「虛空」一著並非僅為初階,在《三車秘者》附錄《道情詩詞雜著》中有「虛空吟」三首:
「行之容易得之難,除了虛空不造丹。舉世若求安鼎處,個中境界比天寬。
「好之容易樂之難,除了虛空不造丹。舉世若尋生葯處,壺中原是列仙壇。
「得之容易守之難,除了虛空不結丹。舉世若尋立命處,起頭煞尾一團團。」[42]
可見「虛空」功夫在內煉全程中都是極重要的,但李西月也並未展開論述,箇中原因不得而知。只有從海印子所說:「最初從身外虛空下手,最後亦在身外虛空了手,自始至終,步步不離虛空」[43]一句中,可衡量出其份量,而光緒年間西派丹家汪東亭就直接將「虛空」這一範疇作為他內丹學理論的出發點了。
「鑽杳冥」的功夫在李氏看來既重要又頗不容易。他說「入得杳冥方見道」,「凡做功夫,鑽杳冥是第一樁難事……,昔我在洞天中,學鑽杳冥七八年,然後稍有把柄」[44]可見其入手功夫之艱辛。
(三)側重「後天」修為以及對「後天」、「先天」、「結丹」、「還丹」兩對範疇的劃分,是李氏內丹理論的又一特色。關於「先天」、「後天」之論,在前文中已有闡釋。在此主要對「結丹」、「還丹」一對範疇給予補充說明。李氏論著中比比皆是對「結丹」、「還丹」的比較性描述。《道竅談》第八、九、十二、十三、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八等章,通過「藥物」的專論來對二者進行比較。如第二十八章「乾坤離坎」中說:「後天煉己之物,又名『先天坎離』,言其取坎填離,得生金液還丹(即「結丹」)也;先天還元之物,亦名『先天坎離』。言其取坎化離,得生金液還丹(即「還丹」)也。先天、後天之取坎,皆名『先天 』,特有他家來,我家種之別耳。」可見,「結丹」由「我家種」,「還丹」須由「他家來」,這與孫氏《金丹真傳·修真大略》言「結丹之功不在彼而在己,還丹之法不由我而由人」的思想相同,由此可看出結丹、還丹兩段功夫的關鍵性區別。在第八章「內外二葯」中說:「……故結丹與還丹不同。結者,凝也。取他家之氣,凝我家之氣。造化在後天鼎中,不離周天火候,乃可成功。還者,復也。采兌宮之金,復乾宮之金。造化在先天鼎中,須合同類陰陽,始得成就。結丹完內丹,還丹用外丹」;在第九章「藥物相類」中說:「……後天鉛汞,所以小結丹。先天鉛汞,所以大還丹。……後天鉛汞者,金鼎烹來生藥物,藥物即外鉛也。河車轉運制流珠,流珠即內汞也。
鉛汞相拘,而小結丹矣。先天鉛汞者,同類陰陽成戊土,戊土即外鉛也。調停火候合己土,己土即內汞也。鉛汞相見,而大還丹矣。」等等,表明李西月的所謂 「結丹」是指「後天」功夫,即煉己築基,而「還丹」則是指「先天」功夫,即在陰陽雙修的基礎上,最後達至了性了命。陳櫻寧在其《道竅談·讀者須知》第十條中,指出:「本書中畫龍點睛之處,就是『彼家』二字。……究竟『彼家』二字是如何解釋,頗有研究之餘地。如謂『彼家』是指腎中之氣而言,則單煉心中之神者非矣;如謂『彼家』是指身外之太虛而言,則執著肉體,在腔子里摸索者非矣;如謂『彼家』是指同類異性者而言,則一己孤修、專事靜坐者非矣。讀者須於此等玄之又玄處著眼,方可謂頭頭是道。」該段描述對於我們理解李氏「結丹」、「還丹」說有一定幫助。
李氏對「結丹」、「還丹」的論述還不僅僅停留在比較描述的層次,他對二者還有更細緻的刻劃,這在《道竅談·後天次序》、《後天串述》、《九層煉心》中均反映無餘。
(四)「玄關一竅」之說,以及對內丹絕密之訣——「兩孔穴法」的披露也是他丹道思想的一大特色。宋元以來,內丹家們在「玄關」問題上有過多種議論,不一而足,但其立論範圍概未出於《金丹四百宗·序》中有關「玄關」描述的一段話:「此竅者,非心非腎,非口鼻也,非脾胃也,非穀道也,非膀胱也,非丹田也,非泥丸也。……夫此一竅,亦無邊傍,更無內外,乃神氣之根,虛無之谷,則在身中求之,不可求於他也。」[45]那麼,「玄關」既未在身內部位,又未在身外,它到底在哪兒,是什麼?對於此問題的回答,丹家結論相異。至清代已有「真穴無形無影,氣發則成竅,機息則渺茫」[46]之說,李涵虛承此說法,又創新意。他說「玄關一竅,自虛無中生。不居於五臟六腑,肢體間無論也。」[47]「玄關者,神氣交媾之靈光」,「此關為玄妙機關」,「此竅為萬法歸一之地,有獨無對,故曰一竅。一言以備之曰:中是也。中在上下之中,亦不在上下之中。」[48]如果說他以上有關「玄關一竅」是什麼還並無鮮奇之見解的話,那麼對於 「玄關」在哪兒,則見解精闢、獨到。他說玄關「有死有活」:以人體中固定部位黃庭、氣穴、丹田為玄關,就是死的;以凝神聚氣現出此玄關,就是活的 [49]。李氏還以親身體驗說明,玄關出現時,明滅不定。初入玄關時,恍惚無憑。只有交抱媾純熟,才能逐步團結,取得明確的效應。既然玄關有死有活,因而它究竟在身體中的哪個部位上,對入手功夫而言就並不重要了。李西月的「玄關死活」說,既是對以往丹家「玄關」說的綜合,也打破了丹家固守一己之說,「一刀切」論「玄關」的局面,對內丹理論的完善可謂貢獻大矣。
「兩孔穴法」,歷來丹經很少提及,因為其乃內修之秘訣,向來只明師口授。李氏為使大道永存人間,毅然打破這一戒規,將這一機密,述諸筆端,其勇其誠可欽,而此亦成為其內丹思想異於他人之處。他說:「丹家有一穴,一穴有兩孔。空其中,而竅其兩端,故稱為兩孔穴。師所傳『口對口,竅對竅』者,即此境界也。為任督交合之地,陰陽交會之所,烏免往來之鄉。一穴面孔,其中有作為之法,此法最玄玄也。」「《參同》曰:『上閉則稱有,下閉則稱無。無者以奉上,上有神德居。此兩孔穴法,金氣亦相須。』斯數語者,即盡為之之法也。」「兩孔者,玄牝之門也,為金丹化生之所。人於一穴兩孔中,知行追攝之法,則兩門皆開。」 [50]等等,學者只要細研全書,綜核諸論(尤其是「玄牝根基」「中字直指」等章),再結合這一段話,精思細鑿,自會有心得。
(五)對藥物層次,築基煉己,養己煉己,神氣精論,神息論、神意論,采煉妙用等方面的精詳論述(參考《道竅談》),反映出李西月思想廣博、多端之特點。並且,正如其將煉心作用貫穿於內修全程一樣,「守其自然」、「順其自然」、「勿忘勿助」等等有關自然而然的思想也一直是其修鍊過程中極為推崇的狀態。
李西月的內丹思想,不僅是由他個人性格、學識、世界觀、認識論所導引的,也是他在時代對於道教要適應文化潮流的召喚下,所做的一種應答。明清時,道教逐步走向衰落;且隨著資本主義經濟萌芽所帶來的新生產關係的出現,人們的文化及社會觀念(包括男女「性」觀念)亦隨之開放,傳統道德對人性的壓抑和扼殺受到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反對。如明代中後期的一個思想派別——泰州學派(它具有濃厚的平民儒學特色),以王良、李蟄、何心隱為代表,挑戰傳統理學,張揚個性、肯定人慾、重視自我凸顯,主張「明道致用」;再如明清時持續曠久的貞節觀念大論戰等等,均是這一現象的典型表現。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雙修派已不會也不能再象宋元丹派一樣過度隱晦其詞,點到為止,甚至用清修派的範疇,代替己之範疇了;同時道教也必須清掉其晦澀難懂,隱約其詞並只口傳心授的作法,改變其神秘性、封閉性及繁複的煉養法,才能增強自身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信眾。不斷地走向世俗化、通俗化,既是時代的要求,也不失為道教拯救自身於衰亡中的手段。李西月身處其中,致使他在內丹著述及具體修行上,更注重簡明、確切、細緻、易解。他的作法為後來道教學者如何去發展道教內丹做了榜樣。同時他的丹道理論亦沉澱在整個道教文化河床上而為後世所直接、間接承襲。
注釋:
[1]上述諸號分別見於李西月作品的署名或內容中,可參考《三豐先生傳》、《道竅談》、《道德經》注釋、《陰符經解》序、《太上十三經註解序》、《三豐全集·後列仙傳》、《收心法題詞》等,《藏外道書》第5冊、第26冊,《涵虛秘旨》,中華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第1版(下同)。
[2]《道情詩二十四首·大江西派九字》,《藏外道書》第26冊,636頁。
[3][4][5]《藏外道書》第26冊第627頁、第627頁、第11冊第873舊印頁。
[6]蕭天石編《道藏精華》第9集。
[7]《涵虛秘旨》第110-111頁。
[8]《藏外道書》第5冊,417頁。
[9]《收心法雜談》,《藏外道書》第26冊,第631頁。
[10]《道竅談》,《藏外道書》609頁。
[11]收心法雜談》,《藏外道書》26冊,第631頁。
[12][13][14][15][16][17][18]《藏外道書》第26冊,第615頁、第616頁、第627頁、第635頁、第636頁、第609頁、第609頁。
[19][20]蕭天石《道家養生學概要》。台北自由出版社,1963年版,第124頁。
[21][22][23]《收心法下手功夫》,《藏外道書》26冊,第631頁。
[24][25]蕭天石《道家養生學概要》。台北自由出版社,1963年版,第157頁、第158頁。
[26][27]《涵虛秘旨》第236-239頁、第234,第235頁。
[28][29][30]《藏外道書》第609頁。
[31][32][33]《三車秘旨》,《藏外道書》,第26冊,第628-630頁、第626頁、第630頁。
[34][35][36][37]《藏外道書》,第26冊,第609頁、第628頁、第631頁、第632頁。
[38][39][43]《道教養生學秘庫》,大連出版社,1991年第1版,第614頁、第194頁、第614頁。
[40][41][42][44][47][48][49][50]《藏外道書》,第26冊,第630頁、第631頁、第635頁、第631頁、第618頁、第618頁、第618頁、第618頁。
[45]《道藏精華錄》下冊《悟真外篇》,第3頁,浙江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版。
[46]《古本伍柳仙宗全集》,第496頁。
推薦閱讀:
※探討常州地域文化特色與城市發展精神
※談中國飲食文化特色
※山西五大特色美食,你吃過幾種?
※以鼓作舞——詳解獨具特色的各民族鼓舞
※中國第一輪生肖郵票設計特色與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