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不可輕視,灸透才能祛疾
艾灸如何看出是否灸透?臨床上一般要灸到灸感消失,但是一般不是專業的治療灸就沒必要。灸量指灸法達到的溫熱程度,不同的灸量產生不同的治療效果。
《千金方》:「頭面目咽,灸之最欲生少;《扁鵲心書》:「大病灸百壯,……小病不過三五七壯」,《醫學入門》:「針灸穴治大同,但頭面諸陽之會,胸膈二火之地,不宜多灸,背腹陰虛有火者,亦不宜多灸,惟四肢穴最妙,凡上體及當骨處,針入淺而灸宜少,下肢及肉厚處,針可入深,灸多無盡」,《醫宗金鑒·刺灸法要訣》:「凡灸諸病,必火足氣到,始能求愈,然火與四肢皮肉淺薄,若並灸之,恐肌骨氣血難堪,必分日灸之,或隔日灸之,其炷宜小,壯數宜少……」
中醫大家周楣聲先生在《灸繩》將人體比作火,將艾灸比作空氣,而這個比喻實在是太恰當了。大家可以想像一下,點燃一支蠟燭,用力吹一口氣,蠟燭會熄滅,因為燭火本身微弱。生起一堆篝火,用力吹一口氣,火苗會更旺,因為篝火本身強盛。
周楣聲教授還在灸繩裡面有關於灸量的論述,和平時大家倡導的每穴30分鐘的灸量有很大差別,他的思想是:用於保健30分鐘或許足以,若要想治病,艾灸一定要把穴位灸透!
那怎樣才算把穴位灸透呢?
①皮膚潮紅,若有白色斑點則是不通
②裡面的東西(病邪如水汽)能出來,外面的東西能進去(艾熱與艾煙)
③能感覺到灸感(這一點不是所有人都有,取決於經絡敏感性,不必強求)。
人體的肩背部有一個重要穴位——膏肓穴。中醫典籍中有「運動膏肓穴,去除一身之疾」的說法。」中醫認為,病入膏肓,人便無藥可救了。那麼把這個穴位灸透了,可祛除一身之疾。
膏肓穴在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孫思邈是中國古代著名醫藥學家,亦是養生的實踐家,百餘歲時猶視聽不衰,神采奕奕,可謂古之聰明博達長壽者也。孫思邈養生方法之一就是艾灸膏肓穴。
歷代醫家多認為,膏肓穴有補益虛損、養肺調心的作用,臨床上多用於治療肺氣虛弱所致的咳嗽、氣喘、盜汗、肺癆等病症;心氣不足、心火上擾所致的癲狂、健忘、遺精等病症;各種原因所致的羸瘦虛損。
推薦閱讀:
※艾灸調理婦科病時,出現這些異常不要放棄,停則前功盡棄
※不同的疾病要用不同的艾灸方法
※24節氣中各個節氣的艾灸取穴
※陰虛火旺之人,可以艾灸嗎?
※艾灸治療宮頸炎、宮頸糜爛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