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友,曾國藩家教之魂
「老爺」,大多曾家人都這般親切稱呼故居管理處的胡衛平先生,並將其視為曾氏家族的「大管家」。的確,胡老爺無愧稱謂,對曾家人有著深厚的感情,對先賢的思想和曾家幾代人的生平閱歷大都有深入細緻研究;尤其給予曾家後輩莫大的尊重與信任,對家鄉建設的投入和曾國藩文化與精神的傳承傾注大半生心血,深得公眾認可,為曾氏族人崇敬與愛戴。
母親節到來之前,胡老爺把近期潛心研究寫出的《皇誥九軸一笑而卒》一文傳至郵箱,說是請教,實不敢當。講學習,倒是實實在在,近水樓台先得月,老爺的文章總能有幸提前拜讀。談指教,不具資格:論學術與專家學者不勘相比;說家事遠不及管家和研究會的行家;道曾家日常小事不如故居管理處解說員擅長;傳播信息更難及新媒體……所以,每每有約惟能以長輩「不多言妄語」之訓誡提示自己,踐行家規,必須學習學習再學習。這回恐同樣如此。
悉心閱讀老爺的文章,再次為其嚴謹的學術態度、樸實的文風打動,為祖上忠厚孝悌之精神感染。江太夫人世逝揭密涉及到的史實,既開闊著眼界,又催生「孝友,曾氏家教之魂」的話題。
眾所周知,「三致祥」、「四字訣」、「八本」、「八寶」是曾國藩家教中最核心的內容。孝友作為重要的一項,廣為曾家歷代看好得以傳承,且被社會譽為佳話。
百善孝為先。孝道作為中華傳統美德中的重要內容,伴隨人生、影響人生。就對個人的教育而言,不僅是社會、家庭之影響,更不乏先賢言傳身教的精神導航。先祖曾文正公將「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作為家訓,可見「孝」在文化傳承中所處的重要位置。
孝?即孝悌,兩層釋義。孝,指還報父母的愛;悌,指兄弟姊妹間的關愛,也包括和朋友之間的友愛。孝,又有孝敬、孝順的意思,要求尊敬兄長,善事父母。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孝」確不易,「順」更難為,兩方面都不容忽略。
先祖曾文正公是一個把「孝」看得特別重要的人。家訓中,「孝」是出現頻率較高的一項內容。談論到先祖,經常講曾國藩不僅僅是位歷史人物,更是一種文化與精神的象徵。進而想表明:如果說,家教是曾國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麼,家訓中的「孝」,即曾國藩家教的核心,乃曾國藩家教之魂。
「勤致祥、孝致祥、恕致祥」在先祖看來勤儉、孝友、寬恕同等重要,帶給家庭和社會的是同樣的吉祥安康。
「勤儉孝友」是曾氏家訓的四字訣。勤儉指要勤勞儉樸持家;孝友要求孝敬父母長輩,友好兄弟姐妹。四字並列,可見行為同等重要。
「書蔬魚豬,早掃考寶」,是曾家最質樸的家訓,被視為家教「八寶」。其中「考」是祭祀的意思,提示後人不忘先賢,知道要祭奠先祖。
「事親以得歡心為本」是八本家訓(讀古書以訓詁為本,作詩文以聲調為本,事親以得歡心為本,養生以少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居家以不晏起為本,居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以聲調為本,事親以得歡心為本,養生以少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居;)中的一項內容,要求的仍是「孝」的行動服侍親人,換取「得歡心」的結果。
先祖在家訓中倡導「盡孝悌,除驕逸」。文正公時時不忘教育子女,在家要敬老愛幼,出嫁後要尊敬公婆。特別需要強調的是,先祖既重言傳又重身教。在「孝悌」方面更是身體力行。有文獻記載,無論是早年為宦京師,還是後來輾轉兵間,先祖都竭力以盡孝道。當年文正公遠在京師,雖不能親身侍奉父母,但時時牽掛父母的健康,常,還是後來輾轉兵間,,還是後來輾轉兵間,先祖都竭力以盡孝道。當年文正公遠在京師,雖不能親先祖都竭力以盡孝道。當年文正公遠在京師,雖不能親常及時為在「孝悌」方面更是身體力行。有文獻記載,無論是早年為宦京師長輩請醫問葯,以盡孝恩。在祖父病重期間文正公給父母長輩請醫問葯,以盡孝恩。在祖父病重寫信,道:「祖父大人病體未好,且日加沉劇。父、叔率諸兄弟服侍已逾三年,無晝夜之閑,無須臾之解,獨男一人遠離膝下,未得一日盡孫子之職,罪責甚深。」當文正公得知父親,因大小家事都親自過問,過於勞苦,又寫信感嘆:「大人之身,上奉高堂,下蔭兒孫,外為族鄰鄉里所模範。千金之軀,誠宜珍重。大人以家務勞苦如是,男實不安於心。」
先祖為人恪守孝道。文正公長年在外,在家時間很短,卻從來不忘孝敬雙親。京城做官時,經常寫信回家告訴父親自己的狀況,讓家人不必擔憂。每每寫信給父母,開頭總是「男國藩跪稟父母親膝下」或「男國藩跪稟父親母親萬福金安」;末尾則寫上「男謹稟」或「男謹呈」。從起落筆特殊文字的運用,不難看出文正公即使遠在千里,對父母也是孝心備至的。
提到這裡,也許會有人發問,處在特定時期,文正公為什麼能講究孝道。個人以為,同樣是前輩的教誨,是家族教育的影響;其中有幾代人潛移默化作用的積澱。舉例為證:文正公的祖父星岡公年老時身患瘺病行動不便,又說不出話,生活極為不便。兒子曾竹亭(文正父親)孝順至極,日夜侍奉父親。星岡公要東西,用眼暗示;不舒服時,就皺皺眉。曾竹亭心事細膩,常常在父親想問題之前就想到了。星岡公每晚小便六七次,人又很自尊,不願有人幫忙。而曾竹亭衣不解帶侍奉一旁,一見父親要起來,趕緊就將器皿放好。呆上一會兒功夫再走過去,從不讓父親覺得難堪。冬天大便,若讓別人幫忙搬動父親的身體,曾竹亭就在旁邊擋住,父親身上弄髒一點馬上換洗。父親病了三年,曾竹亭沒睡一夜安穩覺,這與人們所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形成鮮明對照。
再看先祖的後輩:以我的祖父曾昭權作例。聽源姑姑講,我的曾祖母蕭太夫人中風癱瘓在床三年,祖父整整服侍三年;曾祖父換腎疾臨終前幾年,還是祖父親事湯藥、洗腳擦身,服侍大小便無微不至。到了父輩也是同樣。家父、叔叔、姑姑們,對長輩的孝敬至今留存記憶。祖父去世,祖母和公公是父輩最親的長者。記得和奶奶住在一起時,老人家能經常收到兒女的來信;叔叔姑姑們、還有父親總定時給老人寄來生活費。到家看望噓寒問暖,捎上些老人喜歡的食品或缺需的生活用品,即使遠在上海的公公也享受到同樣的待遇。憲源姑姑童提時,一直被家鄉「劉劉奶奶」照看。得知劉劉是五保戶,姑姑大學畢業每個月都要定期寄錢到雙峰,把劉劉奶奶當作長輩,堅持書信往來,一直到老人家離世。在我心目中,父輩的孝,也可謂細緻入微。
次次情景再現,尋找到曾家人行「孝」的軌跡,啟迪常駐在心。我也經常思考,怎麼做才算盡孝?好像問題並不複雜。方便時是不是常回家看看,陪老人吃頓飯,陪老人聊聊天兒;多給老人些關心,多送出些問候,儘可能滿足老人精神或物質需求;盡小輩之力多幫助老人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來往確有不便時,經常撥個電話、傳個微信、發個Emai等;父母身體不適,後輩理應誠心誠意服侍……誠然,盡孝的方式遠不止這些,但要做好確實不易。講孝道,方能體味出「問候暖人心,家書抵萬金」。
話題扯到這兒,還想再說說先祖。文正公的家書,是個人奉行「孝悌」生活最為可信的實錄。現存千餘封的家書,內容看似尋常,卻都以親切的口吻、流暢的文筆、真實地記錄下個人的人生軌跡,表達出個人全部真情實感。瀟洒的書寫,儘管有時也難免揣摩猜忌,相信留給老人更多的會是「見字如人」的念想。不求長輩鑒賞,總可以討個指教吧!還有,用書寫形式進行文字交流能帶給人期盼,使之獨有一番享受。只可惜以手寫書信形式交流情感、傳遞信息的作法很少為今人採用,說來也是一種精神上的缺失。好生「哀痛」!
歷代儒家重視孝悌,認為孝悌是做人、做學問的根本。文正公集儒家之大成傳承先賢文化,對「孝友」之家尤為讚賞。有曰:「凡子之孝父母,必做人有規矩,辦事有條理,親族賴之,遠近服之,然後父母愈愛之。此孝之大者也」;「孝友為家庭之瑞祥」;「凡天下官宦之家,能慶延一二代者鮮矣。商賈之家,勤儉者能延三四代。耕讀之家,謹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則可以延綿十代八代。故教諸弟及兒輩,但願其為耕讀孝友之家,不願其為仕宦之家。」由此可見,「孝友」在文正公心目中地位與作用。
孝友,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的一項重要內容。孝友,非同一般說教,而當體現精神升華;孝友不是教條,是培養人性光輝的愛;孝友可以效仿,但更需領悟、踐行。當每一個人都自覺擔當起傳遞孝友的責任,民族傳統美德才會走進你我心田,孝落家庭,愛滿人間。
繼承方可創新風,今古文明質本同。曾氏家訓千載范,兒孫跨鳳又乘龍。
臨近父親節發出這般感慨,想和胡老爺的文章形成呼應,藉以表達曾家人的感激之情。
推薦閱讀:
※曾國藩權臣安身之道揭秘
※曾國藩箴言
※曾國藩是怎樣用人的
※曾國藩相術實踐&《冰鑒》全文
TAG:曾國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