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了信仰,我們怎麼緊緊相擁
人們總說一個人要有信仰,但我們由於經歷的文化斷層、宗教斷層太多,社會大環境的無神論,社會高速發展帶來的浮躁,信仰在這個時代缺失了。我們總是迷茫,除了死亡我們又無所畏懼,升官發財、唯利是圖是大多數人一輩子的追求,一邊嘲笑為了生存出賣肉體的妓女,一邊把自己的婚姻和物質掛鉤,張愛玲在《女人談》中這樣說道:「妓女用身體取悅於人,是世上最古老的職業,也是極普通的婦女職業,為了謀生而結婚的女人全可以歸結到這一職業之下。」可是這個社會,笑貧不笑娼,因為我們不知道什麼是信仰,斷層之後,我們迫切的需要找到新的追求,才能繼續生活。
封建社會,上位者大多以儒家思想作為立世之本,道教作為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也影響部分時代的發展,佛教傳入我國後,在唐代也有過盛世,總結而說,每個時代的信仰,是隨著上位者的信仰而變的,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信仰一直存在,外國傳教士的到來,基督教也曾激勵著戰亂時的中國民眾,讓他們懷著上帝會解救我的想法,在一片狼藉中尋求生存,但在「天朝上國」的夢想被打破後,國人開始認為傳統文化是腐朽落後的,是應該被改變的,在西方強勢文化的入侵之下,西方文化中的等待救贖與儒家的追求現實的幸福是無法共融的,所以我們迎來了一次又一次的斷層。
賽珍珠正是看到了這樣的不共存,才開始想要尋求兩者的一個共性,她發現了土地,自原始社會開始,土地就是承載一切的主體,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她希望將最真是的中國傳統文化展現於世界眼前。《大地》的主人公王龍,在飢餓貧窮中,即使到了可能要賣掉小女兒才能生存的時候,也不要賣掉自己的土地,在儒家思想的作用下,他堅信只要土地還在,只要還能在土地上勞作,就可以換來好的生活,所以土地給予了他回饋,他成了地主,洪水又阻擋了他與土地的關係,他變成了曾經的黃家地主,他冷落髮妻,寵愛妓女,可是這樣的生活背後也是整日的空虛,當他聽到兩個兒子商量著要賣土地的時候,他憤怒了:「開始賣田地一家子就完了,我們來自大地,我們也必須回歸大地——如果你們守住田地,你們就能活下去——沒有人能搶走你們的地。」
中國,是一個以農業立國的國家,與土地最為密切的就是農民,他們正是中國大多數的普通民眾,土地就是他們的信仰,無論現實是什麼樣,只要土地還在,就還有希望,土地是人的根,法國的狄德羅曾說: 「人離開了土地就一文不值」,可是後來土地沒有像王龍想的一樣「沒有人能夠搶走」,這份一直以來作為最普通卻又佔大多數的普通民眾的信仰,沒有了。
當道教變成了巫術被禁止,當佛教成為了迷信被消除,當基督教作為賣國的標誌被趕走後,即使再要捲土重來,斷裂過的地方也無法彌補,我們再難去理解其深意,土地又經歷了改革,文化出現了無法彌補的斷層,信仰在哪裡?
大學時,一位社會學的老師給我們上過這樣一課:為什麼現在貪官這麼多,為什麼現在為了錢財權利可以不顧一切,他們不害怕嗎?對,他們不怕,因為他們沒有信仰,所以他們無所畏懼,也可以說他們有信仰,他們的信仰就是金錢、權利和美女,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社會的悲哀。
暫且不去評價某民族的好壞,單說他們全民信教帶來的每個人的自我約束力和民族團結確實是令人驚訝。我曾經在一次考試中面臨這樣一個題目:為什麼要提出中國夢,作為一個不怎麼關心軍事政治的我,無法從國家層面來回答這樣的問題,當時的我知道的也就是與菲律賓的南海問題,和日本的釣魚島之爭,然後是無數國人打著愛國旗號做出的暴力事件,所以我寫下了《中國夢,就是給國人一個信仰》,有一句話至今我還記得:「正如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不同的中國夢,只要每個人都為著這個中國夢去奮鬥,最後都是為了成就更好的祖國,這便是信仰的力量。」索性在今天,韓國決定部署薩德之後,我看見了更加文明的愛國,我想應該就是我們心中都懷著愛國這樣的信仰吧,所以我們文明愛國不給國家抹黑,我們一起愛國告訴世界我們的力量。
所以一個有信仰的人才會有所畏懼,一個有信仰的民族才會團結和睦。
推薦閱讀:
※西方人眼中的「東方三大聖人」分別是誰 分別代表那三種文化信仰
※信仰藏傳佛教密宗的危機 第一則─法王即是「法亡」的危機
※世界各地的基督教會都處在什麼樣的光景中?
※各國領導人信仰什麼
※李向平談當代中國的民間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