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千年齊梁歷史,弘揚燦爛齊梁文化
常州是一個2500多年歷史,人才輩出的文化古城,不但是「中吳要輔」、「八邑名都」,還是個千年龍城龍飛地,有很多齊梁帝皇故里的遺迹,是中華「齊梁文化」的發祥地。古代齊梁南蘭陵在常州孟河鎮萬綏,常州別稱「龍城、蘭陵」都來源於齊梁,其豐富燦爛的「齊梁文化與蕭氏名人文化」有著無可估量的歷史價值和開發利用價值。
一、悠久歷史的地名文化萬綏至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的文字記載,在其歷史演變過程中,先後使用過七里井等十個地名的名稱。這些地名分別在國史、古籍、地方志、國家權威辭書、詞典中有詳細或簡略的、相互印證的說明與記載,而且有不同歷史時期的相關遺存史跡佐證。
1.七里井。七里井是萬綏最早的名稱。七里井的具體位置在後《陳續志》中有所記載「江橋至蘭陵橋」。﹙江橋是西夏野浦河鄉的一座橋名﹚而蘭陵橋在萬綏東嶽廟前,以上文獻記載說明,「七里井」是萬綏西漢時期的地名,在東漢光武年間光武帝劉秀曾由馳道到達七里井夜宿,並向村名打聽七里井到達長江的口岸,其回朝廷後就命開浦瀆河。2.阜通鎮。據《武進縣誌》和《萬綏鎮志》記載,萬綏鎮在西漢時早就叫阜通鎮了。所為阜:即是土山,這裡屬高亢地區,田地高低不平,地勢起伏明顯,看起來象土山似的;所為通:即是四通八達,指當時水上交通發達有四通八達之意。據《武陽合志》卷一《古迹》記載:「蘭陵故城在阜通鎮,即宋朝萬歲鎮也。晉大興初年始置南蘭陵郡蘭陵縣於武進界內,宋因之,亦曰東城,齊四世祖准陰令蕭整僑居之地。」西漢時,即有七里井水道。《風土記》云:「漢光武初年,潛嘗宿井旁,民為指途達江滸,即位後開此瀆」。闊五丈,深七尺,成為浦瀆。東達常州,西通鎮江,南到呂城,北經老孟瀆直取長江口岸進出,成為水上交通的南北交通要道。阜通因此得名。
3. 武進故城——東城、東城裡。阜通又叫東城——武進東城裡《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記載:《齊記》中朝之亂。蕭整自率蕭氏士族蘭陵過江,居「武進故城」之東城裡,故稱阜通為武進故城東城裡。
4. 蘭陵城——南蘭陵鎮。在西晉太康二年(281)隨後北方出現五胡十六國的混戰局面,為避戰亂,淮陰令蕭整便帶著北蘭陵的族人舉族(今山東蒼山縣蘭陵鎮)遷入江南至武進東城裡阜通僑居,(今萬綏一帶)後世代定居在此。為了保持北方士族的統治特權,317年東晉元帝宣布可在江南地區建立僑郡、縣,保持北方原郡、縣名。318年僑置蘭陵郡、蘭陵縣於武進縣境,蘭陵郡領蘭陵縣(郡、縣皆無實土)。為了區分南北名稱的不同,均冠以南字改名南蘭陵郡、南蘭陵縣。南蘭陵就是「蘭陵故城」的舊址。蕭家後人在此生活了一百多年後,成為武進的旺族,並誕生了齊梁兩個開國皇帝。齊朝後梁敬帝太平二年為了不忘蕭家祖籍地,以此將武進縣改名南蘭陵縣、阜通鎮為蘭陵鎮,歷史上還有"蘭陵古墟"之稱,常州別稱蘭陵源出於此。至於原武進縣故城東城裡,則直至五代後唐同光年間(923—925)才毀廢。
5.萬歲、萬稅和萬綏鎮。由於南蘭陵是齊梁兩朝皇帝的家鄉,當朝又把蘭陵鎮改稱為萬歲鎮。另因梁武帝的祖宅在「蘭陵故城」南面「萬歲里」,因此改名「萬歲」。據《武陽合志》記載:「北宋太祖趙匡胤登基,於建隆元年(960年)由於這裡是南北水上交通要道,朝廷均在這裡建署設卡收稅,便將 「萬歲鎮」,又正式改稱為萬稅。至清咸豐年間,太平軍起事,建都南京後,清兩江總督怡良移居常州,命各縣鄉組織團練,準備武裝抵抗太平軍東進,地方上的老百姓痛恨戰亂之苦,長有「盼太平、思安居「之意,遂將「稅」字改為「綏」字,又改稱為「萬綏」的名稱,且「萬歲」、「萬稅和萬綏」二字在當地系同音字,從此,「萬綏」之名一直沿用至今。又說在公元七世紀初,李世民登上皇帝寶座後。他驚訝地發現江南長江下游南岸邊常州西北有一個名為「萬歲」的小鎮,居然在南朝時期連出齊、梁兩朝皇帝。為使唐朝萬代千秋永遠不衰,他特地請有名的風水先生出手高招,可用一個巨印章蓋住萬歲小鎮,以殺小鎮皇氣之靈。之後又下了一道聖旨,將萬歲鎮被強行改名為「萬綏鎮」,即綏靖、鎮壓之意。二、豐富燦爛的齊梁文化萬綏古鎮北面有孟河古城與長江,西北有嘉山,東北有小黃山,又如蜿蜒起伏遊動,卧龍伏崗之勢;山後長江水浪滾滾浩浩蕩蕩,又似跤龍入海,江山有靠,興皇有兆。萬綏古鎮山環水抱,山明水秀,是紫氣東來而不散,行而不止的風水寶地。據傳說:嘉山與小黃山,是卧龍伏崗雌雄一對,幾千年來,歷代帝皇將相都要選擇風水寶地,產下龍子龍孫,隱伏在風水寶地卧龍伏崗之下。故萬綏成為「龍」的發源地,等待真龍天子的出世,可附身成為當朝的帝皇。1. 輝煌華夏的龍文化。齊梁故里千年風流,中華龍城千古瑞氣。當時齊梁疆域已囊括北到黃河,南到今南海以外遼闊疆土,統治了23個州,350個郡,1022個縣大半個中國前後長達78年之久。齊梁時期常州誕生了歷史上第一位皇帝,龍城齊梁故里共出了15位皇帝,產生了輝煌華夏的龍文化﹙古代皇帝是真龍天子化身的再下凡,所以說齊梁文化是一種龍文化的象徵﹚。
早在479年南北朝時期,順帝劉准遜位後,蕭道成﹙427—497﹚建立了齊朝——自稱齊高帝。他是個性格沉靜,有雄才大略能成大器的人,他喜怒不形於色,富於才學,擅長草隸,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書法家,他還重用齊梁文學的代表人物江淹為尚書駕部郎、騎參軍事。在他執政的4年中,他禁止皇室宗族封候佔山為王,實行安遊民,撫生產,免賦役,整戶籍,建學校,禁止將帥私下招募部屬等。他倡勤儉拒用奢侈品,把宮廷銅器改成鐵,甚至黃金換成鐵。他總結了劉宋後期子孫自相殘殺和奢侈腐化從而亡國的教訓後說:「如果讓我治理天下10年,要讓黃金和泥土一個價」。在位僅僅4年可惜他56歲時便去世了,史稱為齊之良主。此後有齊武帝蕭賾、齊景帝蕭昭業、武陵王蕭紀、齊恭王蕭昭文、齊明帝蕭鸞、東昏侯蕭寶卷、齊明帝蕭鸞、齊和帝蕭寶融先後在位七位皇帝。
蕭衍﹙464—549﹚在502年蕭寶融禪位後,建了「梁朝」當了48年的梁武帝。只次於康熙、乾隆和漢武帝,是中國古代社會中少數幾個享壽高在位長的皇帝。他先以儒統治國,又以佛治理國,他勤於政務,日理萬機,重視儒學,生活上特別儉樸。他頒布法令,禁止向官吏獻禮行賄,倡導積極納諫,在皇宮門前旁邊設立信箱,讓百姓投書檢舉官吏從惡是非的材料,還設國子監,對官吏進行監督。不到十年,由於他的精心治理,百姓安居樂業,國家昌盛,文化繁榮,是魏晉200年以來的最好時期。在他的倡導下文風大興,一生作一千多卷著,被世人稱為文化皇帝。使國家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各方面都有大發展,把建康發展成為人口超百萬的大都市。但晚年他由開明轉向昏庸,太迷信佛教,四次捨身同泰寺,朝廷大臣花了4億多錢財才贖回這位「菩薩皇帝」,又此造成了國庫空洞。最要命的是他收納魏降將侯景,引發了將近四年的「侯景之亂」。549年侯景軍攻入建康包圍皇宮台城,86歲的蕭衍竟被活活餓死。此後臨賀王蕭正德、簡文帝蕭綱、豫章王蕭棟、武陵王蕭紀、梁元帝蕭繹、建安公蕭淵明、梁敬帝蕭方智先後八位皇帝在位執政。毛澤東在評價梁武帝——蕭衍時曾經用李商隱的詩句: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表達英雄相惜之感。
2.繁榮昌盛的文學文化。齊高帝蕭道成多才博學,梁武帝蕭衍文才卓越。蕭衍自幼勤奮,博學多通,才華橫溢,有梁朝文壇"竟陵八友"之稱。他不但創新了一代詩風之先河,還使中國釋、儒、道的三種宗教文化和睦相處,相融相合,開創了中國三教圓融的新局面。在他的提倡下文學得到了創新,還有當朝廉政文化得到了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文明得到了繁榮與延續,這對我們今天構建和諧社會和搞廉政建設勤政為民都有非常的現實意義。齊梁時期不但龍文化發達,其它文學書畫等文化藝術也紛呈賓彩各領風騷,文學興盛文化創新,開創了中華文明與繁榮文化的新格局。特別是「詩人皇帝」梁武帝蕭衍 「河東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 一詩句至今仍在世流傳,被世人稱為 「創新了一代詩風」。他的皇朝家族可稱一個燦爛奪目的文學集團,除奇才「昭明太子」蕭統外,梁簡文帝、梁元帝都是著名詩人。他們的「宮廷文學與宮廷詩體」具有開放創新的意義,是中華文化的一種新創造。還有齊高帝之孫蕭子顯撰寫的《南齊書》等,都是齊梁中華文學史上的一座座豐碑,這些都是千年常州繁榮輝煌的歷史文化。齊梁時期布衣出生的劉勰開創了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新篇章。據《南史》記載,在他約三十歲時,他選定了文學批評的道路。經過近七年的不懈努力,撰寫出一本規模浩大的精典名著《文心雕龍》。在這部優秀的批評著作中,他有史以來對各種文學及主要作家、作品進行了詳細分析、評價,對文學創作規律、文學發展歷史、文學批評標準,進行了深入的探索與研討,使之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有嚴密理論體系的批評巨著,劉勰也被公認為中國文學批評的鼻祖。清代學者章學誠讚譽說:「《文心雕龍》體大精深,籠罩群言」。魯迅稱《文心雕龍》為「東則有劉彥和(劉勰字)之《文心雕龍》,西則有亞里士孚德之《詩學》」,把劉勰和亞里士多德相提並論,可見其成就之高。世人評論《文心雕龍》文學作品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
在齊梁蕭家皇室中的大文學家昭明太子蕭統,他最早選先秦至梁初138位著名作者700多篇賦、詩、詔、表、經、文、書、信、畫、醫和宗教編輯成規模總量最大30卷的《昭明文選》,是我國最大的一部詩文總集,史稱 「文選總集之祖」。由於輯錄內容完備、解讀方便,成為唐代之後文人研讀選本,還被列為科教書必讀教材,有「文選爛、秀才半」之說。梁元帝蕭繹《金樓子·立言》和《金樓子·志怪》等,是我國古代最重要的散文理論著作和筆記體小說;蕭文帝蕭綱以宮廷貴族生活為對象,創新了「宮廷詩體」;蕭子顯的《南齊書》被列入正史二十四史書之一;蕭衍的「樂社大義」等著作,蕭子云的飛白「草隸」等;這些都是常州古代文化百花園中的奇葩,齊梁時期出現"燦若繁星,爭相輝映"的繁榮文化新局面。齊梁時期對文學創作有深遠的影響,在我國文學史上具有開創意義,為後人研讀梁朝以前700多年的文學保存了極其珍貴的史料。「齊梁文化」是繼春秋戰國後又一個思想解放,學術爭鳴,文化藝術活躍紛呈興盛的時代。齊梁兩帝曾為推動中華民族發展與文化的繁榮作出了重大貢獻,在我國政治與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其文學對後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被史學界公認為當時華夏政治和文化的中心,齊梁時期是傳承、創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標誌性時代。3.興旺發達的蕭氏姓氏文化。蕭氏姓氏授於戰國時宋的邑(縣),位於今安徽蕭縣。蕭氏家族的命運直到山東南遷後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蕭道成和蕭衍先後建立了齊和梁朝政權,登上了中國政治權力的頂峰,開創了齊梁蕭氏文化的輝煌。蕭氏家族既尚武,更重文,其子孫都有修養,特別在經史藝文化方面有很大的創新,推動著一代代蕭氏姓氏文化一起興旺發達。
自東晉初年從山東到萬綏的蕭氏先祖創建了有15位皇帝執政的齊梁兩朝,從隋唐「宰相世家」到明清學界精英,這個蕭氏家族世代相傳,久盛不衰,在蕭氏家族的發展歷史上留下了無比瑰麗的一頁。據史料不完全記載,齊梁時期蕭氏宗族不乏大家,以昭明太子蕭統為首的蕭氏家族文學集團中有40多人留下了經典名著;並湧現了一批卓越的科學家、軍事家、文學家、藝術家、書畫家,初步形成了一種「齊梁文壇萬紫千紅,蕭氏名人燦若星辰」獨有的花團錦簇蕭氏文化新格局。他們創新和繁榮了蕭氏名人文化,所以蕭氏文化同樣對後人的文化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為我們研究梁朝前的蕭氏名人文化留下了重要的史料,這些都是蕭氏祖先留給家族非常珍貴的文化遺產。據存世南蘭陵的蕭氏宗譜分析,近現代許多蕭姓均源自齊梁蕭氏。當代蕭姓分布很廣,但不均衡。蕭姓移居海外後一樣興旺發達,海外蕭氏主要在東南亞、歐美一些國家,成功開拓事業者也不泛其人。據泰國蕭氏宗親會編撰的《蕭氏起源播遷及歷代世系》載:泰國蕭氏大都從廣東南蘭陵齊梁房的後裔:「蓋蕭整之玄孫為齊高帝蕭道成,雲孫為梁武帝蕭衍……入唐宰相輩出,子孫蕃衍,齊梁房乃蔚為吾蕭氏之第一大流派。」台灣皆屬「南蘭陵蕭氏」,即全部是南朝齊梁後裔,至今仍能分別出8個蕭氏系列派別。
剖析齊梁極具典型的蕭氏家族文化發展過程,其歸納出五大特點:一是歷時一千多年,世系清而不亂,家族宗譜文化自成一體,可見「正史」記載,可以說是世上獨一無二。二是蕭氏家族文化世代興旺發達,從南蘭陵蕭氏至五代後梁的六百年間,蕭氏家族先後共出15位皇帝和37位宰相,還有3人得封國公者和3位附馬,幾百位文臣武將。三是蕭氏故國皇族,國破而家族不衰,蕭氏文化延續繁榮發展至今。四是以昭明太子蕭統為首的蕭氏家族文學集團中有40多人留下了流芳百世的精典名著;並湧現了一批卓越的人文墨客。五是蕭道成與蕭衍還是歷史上有名的大書法家。特別是蕭衍善長書法,他親筆御書「天下第一山」,作為鎮江甘露寺山門的石刻,筆劃剛勁有力,美觀大方得體。宋代大文豪歐陽修對這一蕭氏家族,曾有過「世家之盛,古未有也」的高度評價。蕭氏家族的後人為了懷念祖先在南蘭陵幾百年中留下的輝煌歷史與文化,把南蘭陵稱為「齊粱故里或蕭氏故里」, 把故里所流傳下來的文化稱她為「齊粱文化與蕭氏文化」。齊梁時期的蕭氏名人文化不但是整個蕭氏家族的榮耀,更是為蕭氏子孫後代留下了一份無價的精神財富,其深厚底蘊的蕭氏名人文化和家族精神,不僅對中華姓氏的學科建設有著重要的理論價值與學術價值,而且對於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愛國主義光榮傳統和美德,增強民族凝聚力,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祖國統一大業早日實現,都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4. 開放和諧的宗教文化。齊粱時期開創了三教融合和諧宗教文化的新局面,特別是蕭氏宗族祠堂和皇族私家廟宇比較發達。據史料不完全記載,齊梁都府直接管轄的沿江廟宇有三分之一多,當時萬綏東嶽廟是江南七十二東嶽廟之首。齊粱時期信教是開放的其宗教文化也是十分和諧繁榮的。
蕭衍在中國宗教文化發展史上有一很大創舉,就是開創了「三教同源」和諧宗教文化新格局。當時釋、道、儒三教互不相讓,衝突經常發生,社會不穩定和諧。他說老子、周公、孔子都是佛祖釋迦牟尼的弟子,這就是說道、儒來源於佛。而儒、道又低於佛,這是因為道、儒只能求人間的善,而佛能使世人成為出世的聖人。他還把佛作為天上的月亮,把道、儒比作周圍的星星,月亮要靠眾星烘托。他取儒教的仁義、道教的無為和佛教的果報,認為三教都提倡人們做好事積德行善,其信仰方向是一致的。他又說道教茅山宗的代表人物陶弘景也信佛,要他吸佛引儒,儒佛雙修,佛道都收。在皇權與蕭氏皇族的互動下,在蕭衍宗教理論文化的訓導下,在陶弘景的帶領下,齊粱時期整合了中華宗教文化,在一個多民族、多信仰的國家把人們的宗教信仰統一到一起,達到了社會的和諧。「三教同源」開放和諧宗教文化促進了中國文化的大發展,他是我們今天構建和諧社會的思想源頭,所以和諧文化是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梁武帝晚年篤信佛教,他早年就舍宅為寺,後以捨身為僧,自定法號「三寶奴」,身披袈裟,親開法座講經,4次捨身於同泰寺院。他用大量錢財建築寺院,塑造佛像,在建康城東南西北各48里,建了一座又一座寺院,僧尼多達10萬多人。蕭衍還善於書法,鎮江甘露寺山門的「天下第一山」石刻,是他親筆御書。常州城內文筆塔與太平寺,也為蕭道成所建。
唐代詩人杜牧在《江南春》一詩中寫道:「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廓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就是說齊粱時期和諧開放的宗教文化盛景,可以說齊梁時期的和諧開放宗教文化達到了歷史頂峰,這也是一種宗教文化中國建築史上的輝煌。那時齊梁故里方圓百里之內廟宇寺院是比較有名的,東嶽廟宇著名建築之雄奇在歷史上是悠久廟宇之一,在常州故里是首屈一指的。
5.創新了廉政文化。蕭衍大力倡導廉政,設立了「國子監」,對官吏的善惡是非進行監督。蕭衍還頒布法令,禁止向官吏獻禮行賄。每當選拔長吏,務必廉平為準,並親自於殿前召見,勉之以為政清廉之道。他還特別注重納諫,當時朝臣中有到溉、劉釀二人,皆以廉潔著稱,被分別提拔為內史、太守。由是上行下效,吏治有了不少起色。蕭衍登基之初,常常以前朝宋、齊滅亡的歷史不斷提醒自己,總是以勤務政,孜孜不倦。即使寒冬臘月天寒地冬,也是五更天就起身,認真批改公文,以至雙手凍裂。蕭衍勤儉節約,終身木棉布衣,一件衣服他要穿三年才肯換,一條被子他要用二年才換新的。每天只吃一頓糧食,惟豆羹粗食,很少山珍海味,一旦公務繁忙,便喝點稀飯湯水充饑。6. 藝術價值的石刻文化。北朝的石窟藝術早已被人們所熟知,南朝齊梁文學、詩歌和書法藝術已被人們所津津樂道。南朝齊梁石刻藝術在風格上,它既延續了漢代陵墓石雕的質樸大氣,又體現向著唐朝新高度的發展氣象。齊梁帝皇陵墓石刻文化在中華帝皇陵墓雕刻文化史上是一種非常特殊的文化,南朝陵墓石刻大多在六朝都府南京郊外和齊梁帝陵在丹陽陵口、埤城等地。齊梁石刻不僅刻工精細逼真而造型優美生動,還具有鮮明齊梁時代的特色,集中表現了齊梁石刻的藝術成就。南朝齊梁石刻在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齊梁陵墓石刻文化有著其較高的藝術價值,為我們研究齊梁文化與蕭氏名人文化有著獨特的價值和意義。
著名齊梁石刻文化陵墓大都在丹陽陵口蕭港——蕭梁河東西兩岸,齊梁石刻文化實質上是一種墓葬文化。齊梁石刻中以丹陽陵口二石獸最為宏偉,雄踞蕭梁河兩岸,東西對立,為陵墓群入口標誌。在陵墓前左首置雙角的天祿,右首挺立著單角的麒麟,無角的辟邪則置於皇侯墓前,充分顯示了帝皇的權勢和威嚴。兩石獸均胸突腰聳,身刻羽翼,瞋目張口。天祿邁左足,麒麟抬右足,足下攫一小獸,石獸雕刻神奇曲線,體態多姿,靈動俊秀,豪邁疏朗,氣韻生動,形神兼備,造型雄強矯健,雕刻工藝十分精緻。現遺存齊梁帝陵石刻還有12處26件,皇帝陵墓前現存包括神道石獸、石柱礎、石柱、石龜趺各一對;石柱礎南北各一,皆方形;二石柱柱身呈直刳棱形,柱頂圓雕一辟邪,下有蓮花圓承盤。柱額上刻隸書「太祖皇帝之神道」,一正刻順讀,一反刻逆讀。柱礎上圓下方,精刻跤龍 一對;二石柱損壞較嚴重,部分構件已毀,二龜趺保存尚好。最小的一處陵墓石刻在埤城鎮水經山村東南的齊梁陵墓前一對無角辟邪,二獸均為圓雕,體長頸短,張口吐舌,頷下有長須,雙翼,四足爪造型矯健其形態優美生動。最大的一處陵墓石刻在陵口蕭梁河岸邊,陵墓前石獸麒麟和天祿是最為壯美的一對石刻,東為雙角天祿,損缺四足;西是獨角麒麟,四足不全。大的長、高各4米多,重30噸左右,小的長、高各不到2米,重2噸左右,都是用整塊巨石雕就而成,石獸與底座是一整形巨石,造型優美,線條流暢,細膩而奔放,雕刻遍體紋飾華美,氣勢雄偉傲岸,洋溢著濃郁的江南藝術情調。
齊梁石刻帝陵和皇墓神獸都是昂首,吐舌,挺胸,闊步,具飛翼,紋身,卷尾及地。造型粗獷,古樸,簡潔,孔力。丹陽齊梁陵墓石刻藝術,在中國石刻藝術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具有重要的文化底蘊和藝術價值。石刻藝術文化是有著「凝固的音樂」之雅譽,齊梁石刻文化是十分珍貴的,是中華民族不可多得的稀世瑰寶。7.各具特色的景觀文化。齊梁時期還有很多各具特色的優秀人文景觀文化,體現齊梁故里與蕭氏名人文化有關的主要優秀人文景觀有東嶽行宮、智寶寺、皇業寺、十王堂、梁皇宮、觀音禪寺、九龍禪寺;東城天子路、皇家碼頭、萬歲里、花園裡、蘭陵郡縣治所、五橋﹙懊惱橋、蘭陵橋、鳳凰橋、羅妃橋、金雞橋,﹚八池﹙碗池、馬池、蔣家池、小池、東大池、西大池、墨池、燈池〈龍池〉﹚、志公井、蕭相府、將軍樓、狀元牌坊、昭明太子讀書處、著書院、水龍小城、敗田裡、泰安陵﹙皇墳﹚;古碑廊、圖公所、古戲樓、蕭氏總祠、千年銀杏樹、蘭陵河、前蕭廟和後蕭廟等齊梁二十八景。當年繁榮的齊梁文化和輝煌的中華齊梁古帝都已成為了歷史,昔日的齊梁故里都已逐步衰敗,榮耀故里的優秀齊梁人文與蕭氏名人文化景觀已毀殆盡,現倖存下來的齊梁人文與蕭氏名人文化景觀遺迹大都已「有名無實」了。而有關齊梁故里傳說卻永遠留在了故里老百姓中間,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齊梁文化、齊梁故里與蕭氏名人文化二十八個人文景觀卻一代又一代在民間流傳至今永遠不變。
8.遠古朝代的軍事文化。﹙略﹚三、絢麗燦爛的非物質遺產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和文化意識,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保護和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於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進精神文明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南朝齊梁兩朝建都南京雖然只有78年,但文化事業卻是百花爭艷風靡一代,唐宋元明清是我國歷史上重要朝代,也是促進常州文化事業繁榮的時代,齊梁時期就形成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氛圍,為世人留下了絢麗燦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齊梁故里非物質文化遺產表演的獨特形態有——白兔墩跳猴燈,北角落頭調「四爪太平神龍」、固村舞「青獅舞」獅子」和禮巷裡耍「十八條龍」等,相傳都是齊梁朝廷專門為蕭家皇宮慶典時的表演的幾種舞蹈節目,還有齊梁華夏正聲和齊梁石刻藝術等都是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唐朝就形成的孟河斧劈石盆景工藝和清末民初時期就形成的孟河醫派文化等。1. 白兔墩猴燈,萬綏白兔墩猴燈始於1700年,是地方上為重修東嶽廟,在鎮西北的白兔墩挖土時,挖到了一個猿猴頭骨,被人們奉為神物,當地一個聰明的和尚照猿猴頭骨製成猴燈面具,為它配製了服裝道具,還帶領白兔墩村的青壯年進行模仿猿猴動作練藝表演,既能作表演又能健身強體,逐步形成了一種民間獨特技藝表演風格,後來演變為齊梁朝廷蕭家皇宮慶典時專門表演的一種特有的舞蹈節目,在民間一直流傳至今。猴燈一般在皇宮慶典和逢年過節及廟會時表演,可以在舞台上也可以在地上,猴燈表演隊伍一般有幾十人,出動時一律戴猴面面具和穿上猴衣,有扮成猴王和魁星的武生領路,在前有12平方米的一面督旗和八面舞旗開道,演員們手執叉棍等器具,一路鑼鼓喧天,威風凜凜。猴燈是一種集民間雜技、民間武術和民間舞蹈於一體的綜合性表演藝術,它表演難度較大,要有一定技巧。萬綏白兔墩猴燈舞已在2007年已申報為常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 「四爪太平神龍」、固村巷「青獅舞」禮巷裡的「十八條龍」等將來都是常州一筆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 齊梁「華夏正聲」。《常州特色文化》記載,「華夏正聲」創始者蕭衍。 在中國古代音樂史上,歷代都尊崇南朝的梁陳舊樂為「華夏正聲」。而1500多年前創始「華夏正聲」的大音樂家正是「梁武帝」——蕭衍。這位梁朝皇帝自幼聰穎、文藝多才。做了皇帝在日理萬機之中仍重視音樂一事。他認為:「正樂」先「正律」。律是樂之本,定律要有律器,為此他的還親自研發了准音器。他對於我國古代聲樂,特別是梁朝音樂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華夏正聲將是未來的常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3. 齊梁石刻藝術。齊梁兩朝皇帝雖然統治江南一帶大半個中國,而且只有七十八年時間,但是齊梁時期是中國文化藝術一個重要發展和繁榮階段,齊梁文化早已被世人所熟知,但齊梁雕刻藝術一直沒有被人們所重視,直到清朝同治年間,才有文史專家發現和勘查位於南京、鎮江一帶的南朝齊梁時期的陵墓石刻藝術。三十多年前,當南朝齊梁石刻藝術展現在世人眼前時,立刻引起了國人的轟動,南朝陵墓石刻文化已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朝齊梁石刻藝術可申報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4.孟河斧劈石盆景工藝。孟河原來有一座小城,名孟城(1958年後城牆被拆除),原城池位居江南水鄉和寧鎮山余脈地帶結合部,介於嘉山和黃山之間。從遠處眺望,層巒疊嶂,崗阜連綿,城居其中,勢若「雙龍搶珠」,故歷史上孟城又有「珠城」之名。孟城依山臨江,地控南北水路通道,清代以前,歷代均為江防要地。按中國古代的說法,山青水秀之地,人必鍾靈毓秀,孟河也確實如此。孟河斧劈石盆景所採用的是小黃山一帶石料。孟河小黃山一帶的斧劈石,這種石料集其他硬石的雄、秀、奇、險於一身,石峰稜角分明,有自然奇異紋路。色彩有青黑、土黃、紅、五彩、黑白相間等,形狀有片狀、柱狀、帶狀等這些不同顏色和形狀的斧劈石,經過藝術雕琢,可逼真地再現大千世界的奇景勝觀。孟河斧劈石盆景製作工藝在2007年被常州市政府批准為非物質文化遺產。5.孟河醫派。孟河在清朝中後期,以費伯雄、馬培之、巢崇山、丁甘仁為代表的孟河醫派創造了「吳中名醫甲天下,孟河名醫冠吳中」的醫盛時期。。孟河四大家以其高深的中醫學術造詣,豐富的臨床經驗對祖國中醫學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功績。孟河醫學流派的形成與孟河有利的地理位置以及當時經濟、文化的繁榮有關。孟河之名,源於唐朝常州刺史孟簡拓浚河道而來。孟河在武進奔牛西北,它由浦河(舊名浦瀆)一路貫穿養濟河、午塘河、小橫河等十餘條河流而成,當時常州是南接京杭大運河北達長江的唯一通江河道之一。唐朝元和年間由常州刺史孟簡主持開通,孟河的開通使漕糧船隻亦可經由此入江,分流了漕運,同時使當地的經濟快速發展,文化亦逐漸繁榮。至明孟河清時期,常州文風興盛,文人輩出,湧現出了有全國影響的清代五大學派團體。如著名的常州學派、陽湖文派、常州詞派、常州畫派。文化的繁榮促進了醫學的發展,在「不為良相,即為良醫」思想指導下,孟河鎮棄儒從醫者甚眾,或承其家學,或受於師門,且受儒學之影響,同業相互切磋,闡發古典經籍之奧義,或下承諸子百家之說逐漸形成了孟河醫派。當時清朝中後期,三百多餘戶人家的孟河小鎮,有十幾家中藥鋪,自南向北分別是儒德堂、泰山堂(揚中人開)、樹德堂(馬家藥店)、同德堂、天生堂、費德堂(費家藥店)、仁濟堂、靈濟堂、益生堂(為費保堂開),足見當時醫事之盛。府縣誌有記載:「小小孟河鎮江船如織,求醫者絡繹不絕」。「搖擼之聲連綿數十里」。
費氏醫學無疑是孟河中醫四大家族中最古老的開創之一,其家譜可追溯到漢代,祖籍江西凱山,從儒而仕,世為良臣。1626年,費尚有(1572—1662)離開鎮江,定居孟河,棄儒從醫,開創了孟河費氏醫學之先河。略早於費氏,法征麟、法公麟兄弟在孟河行醫以治傷寒出名;乾隆年間,沙曉峰、沙達調在孟河以外科名重當時;乾嘉年間,費士源(為費氏的另外一支)以內科聞名,丁氏以兒科見長,馬氏、巢氏也已有人業醫。清道光、咸豐、同治年間,孟河名醫雲集,業務興盛,經驗成熟,學術思想逐漸形成,費尚有的七世孫費伯雄、費士源的孫子費蘭泉、馬家的馬省三和馬文植祖孫以及文植堂兄弟輩馬日初、巢家的巢沛山等,均名震數省。從清道光、咸豐年間起至清末民初,孟河醫家又陸續向外發展,沙石安遷鎮江大港,馬培之晚年去蘇州、無錫,巢崇山、費繩甫、丁甘仁遷上海,余聽鴻遷常熟,賀季衡遷丹陽,鄧星伯遷無錫,法家到宜興和橋與武進雪堰橋等,都有相當的發展,成為當地的名醫或醫學流派,並且帶出眾多弟子,代有相傳,並且發展到全國各地和港澳與世界各地,可謂「孟河醫派弟子遍天下」,後經好多傳人和再傳弟子傳承成為現代著名中醫藥專家和杏林骨幹,形成了名震華夏的孟河醫派,孟河醫派在2007年被常州市政府批准為非物質文化遺產,2010年將申報為省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常州歷史上不但產生了齊梁兩個開國皇帝和13位蕭氏繼承皇帝,還出過37位蕭氏宰相和100多位蕭氏文武百官,還出了常州第一位狀元蕭穎士。借古比今,借題發揮。我們要借齊梁文化的精髓為發展常州旅遊和創新繁榮常州文化之用。深厚的齊梁歷史文化底蘊,為常州歷史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豐富養料的土壤;富裕的齊梁經濟和安定的社會環境,為常州歷史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物質條件;崇文重教和諧社會的齊梁風尚,為常州歷史文化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氛圍;經世致用樸實的齊梁學風和「創新敬業」的齊梁精神,為常州歷史文化的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
古齊梁為今用、古文化為現用。我們今天要開發齊梁故里,挖掘千年齊梁歷史,弘揚燦爛齊梁文化,開發齊梁與蕭氏名人文化人文景觀,研究齊梁和諧文化的精髓,學習勇於創新的齊梁精神,借鑒齊梁和諧文化之神,是為教育後人建設廉政勤政為民政府與構建和諧社會服務,參古謀今使古今齊梁孟河更輝映。作者簡介:程協潤,江蘇常州人,從事齊梁文化研究多年,著作頗豐。
推薦閱讀:
※春秋時期的歷史事件之:齊桓公稱霸 (公元前681年)
※【歷史原型挖掘】電影《加勒比海盜》中青木夫人的歷史原型
※如何有聲有色的談論朝鮮問題(二)
※雪域高原的古往今來--通俗西藏史98
※朱元璋為什麼要立孫子朱允炆為繼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