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官瓷(東莞市博物館)

永樂官窯瓷器

永樂瓷標本

永樂瓷碗

明永樂(1403—1424)時景德鎮官窯。明代在景德鎮設立「御器廠」,專門燒制宮廷用瓷。瓷器燒制經過兩宋時期的發展,不論在燒制工藝,還是器具種類方面都達到了高峰,各時期都有不同的代表品種,如永樂甜白、永宣青花、成化鬥彩、嘉萬五彩等瓷中翹楚,至今深受瓷器收藏愛好者的喜愛。 永樂是明朝第三個皇帝, 明成祖朱棣(140-14在位)的唯一年號。永樂帝在位時,景德鎮瓷器生產蓬勃發展,這一時期是我國瓷器燒制承上啟下,內外交流的重要階段,上承宋元,下啟康乾,並廣泛與外國交流學習。能工巧匠們除了繼承前輩的精巧工藝,仿製元代的典型器物外,還大膽進行創新改良,燒製成永樂甜白,青花,釉里紅等極具時代特色的新瓷器,尤其是多色低溫釉上彩瓷器,打破了以往瓷器多為單調色彩的傳統,使之更賞心悅目,為後來的成化鬥彩,嘉萬五彩乃至康雍乾粉彩瓷器燒制奠定了基礎。借鄭和下西洋和外使出訪之際,永樂瓷器得以與世界其他地區交流(外銷瓷和賞賜附庸國專用瓷),從外國進口顏料(如永樂青花所用的蘇麻里青)學習技藝。永樂瓷器中也出現了一批地域色彩濃厚的伊斯蘭瓷器,這既是對前朝的繼承,也是新時期向外國學習的證明。 永樂官窯制瓷工藝在元瓷基礎上有很多創新。胎質細膩潤滑,色潔白。厚胎較多,而以脫胎素白器名傳於世。器物造型以優美俊秀、厚薄適度為特點。大件器皿較少,圈足較低矮。著名典型器物有壓手杯、僧帽壺等。壓手杯坦口折腰,沙足滑底,中心畫雙獅滾球,球內有「大明永樂制」或「永樂年制」小篆。色釉以甜白、鮮紅、翠青等最著名。甜白釉質潔白、溫潤如玉、肥厚如脂;翠青釉薄而勻,色澤近於粉青,可與龍泉上品媲美。另有「影青」器,胎極薄,暗刻龍紋,表裡均可映見,花紋微現青色,成就也很大。永樂窯裝飾手法多樣,有刻花、印花、劃花、青花、青花加金彩、里印外刻等,並新創彩錐拱樣。永樂甜白,青花,釉里紅,釉上彩瓷及伊斯蘭瓷器,涵蓋了永樂官窯出土的所有品種和器形,也幾乎代表了永樂一朝最最典型的瓷器類型。概括來說,永樂最典型的三大瓷器就是甜白,鮮紅和青花。 原來我國古代官窯生產使用一直有一個嚴格的規矩:片瓷不得流入民間。不管是燒成的次品,落選的貢品,還是失手打碎的瓷器,必須打碎就地掩埋。看過《故宮》紀錄片第六集《故宮藏瓷》的人肯定有印象,故宮清理時也曾挖出過成堆碎瓷片,證實了這種說法的真實性。大家不要一聽落選,就覺得這些瓷器一定是次品,其實不然。落選可能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燒成後發現確實是次品,比如釉色不勻,有鐵渣殘餘等,無法進獻給皇室,又不能留作民用,只有毀掉;另一個原因是瓷器本身不是廢品,甚至可能是精品,但不合皇帝口味,或皇帝臨時改了主意,不再需要這些瓷器了。例如《國寶檔案》有一集介紹宣德年的雲龍紋蟋蟀缸,也是官窯修復品。它本是為皇帝心愛的蟋蟀王而專門定製,花紋都是皇帝親自設計的,剛出窯卻因蟋蟀戰死,無用武之地,只得被摔得粉碎掩埋起來。明清皇帝都非常關心瓷器的燒制,康雍乾三代甚至在公務纏身時仍親自設計瓷器的紋樣,題詩。官窯瓷到底是為皇家服務的,迎合皇室的審美情趣和皇帝反覆無常的脾氣自然是最重要的事。很多佳作可能就因為皇帝一句話而永埋地下,不得傳世。


推薦閱讀:

何為和田玉?——漫話中國和田玉之三 中華博物 鑒藏講座
博物館中的陶瓷精品欣賞(3)
東周玉器紋飾鑒賞 | 網上展館 | 中華博物
昭君博物院
亞振帶您暢遊世界著名博物館

TAG:博物館 | 東莞 | 博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