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何新觀點的實證研究:文化源頭是天文_
轉載
標籤: 雜談 | 分類: 何新學 |
——讀劉明武先生《黃帝文化與皇帝文化》
劉明武先生的《清源濁流:黃帝文化與皇帝文化》由海天出版社出版之後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影響。被譽為「中華第一報」的《南方周末》曾專門發文介紹;《貴州日報》也組織了「中華元文化三人談」進行討論,這次討論的參加者除了劉明武先生,還有貴州大學張聞玉教授和《貴州日報》的記者沈彬。《南方日報》發文關注的是劉明武先生對中華文化源和流的區分,而《貴州日報》「中華元文化三人談」得出的結論則是:天文曆法是中華文化的源頭。論影響自然是《南方周末》大一些,但是我覺得《貴州日報》「三人談」得出的結論更值得我們關注。
中國的傳統文化自「五四」以來一直飽受爭議,近年來雖然有復興的趨勢,但顯然還沒有到蓬勃發展的地步,這固然和文化傳統近百年的中斷有關,也和時人心態有關。趨時謀利者眾,潛心鑽研者少,葉公好龍者眾,身體力行者少。所以張聞玉老師倡導人文社科研究生多讀元典,確實是矯正時弊的良藥。很多靜心研究元典的學者也藉助西方的方法,用西方的觀點來研究中國的傳統文化,不是說不能用西方的方法來治學。涉及事物本質的東西,東方西方還是相通的。錢鍾書先生也說「東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學北學,道術未裂」。但是中國傳統文化畢竟有自己的特點,譬如:陰陽、四象、五行、八卦、十天干、十二地支,這些中華文化獨有的概念是怎麼產生的?它們在整個中華文明的體系中究竟佔據著什麼樣的地位?大多數研究者要麼斥之為偽科學,要麼避而不談,但是如果把這些東西從中華文化中剝離出去,中華文化還是中華文化么?劉明武先生的《清源濁流:黃帝文化與皇帝文化》一個不可忽視的貢獻就是,他在書中指出:這些並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它們都來自於古代天文曆法。古代天文曆法是中華文化的源頭。
在書中,劉明武先生指出在周易中提到的河圖洛書並不是宋人的偽造,而是在遠古留下來的關於天文曆法的記載。這些記載在漢民族文化中沒有保留下來,但是在彝族的文化中卻有著明確的表述。洛書表達的是十月太陽曆,河圖表達的是十二月曆。洛書演化出了先天八卦,河圖演化出了後天八卦,圖書與八卦最初的本義都是表達天文曆法的。
洛書中的十月太陽曆一年分五季,五季用金木水火土五行來表達。五季始於木而終於水,一行72天。五個季節生生不息,周而復始。五行的「所以然」,洛書用曆法做出了解答。
一行兩個月,奇數月為陽,偶數月為陰。一年之中,一三五七九月為陽,二四六八十月為陰。這是一種陰陽兩分法。一年分暑寒兩截,暑寒兩截暑為陽、寒為陰。這是一種陰陽兩分法。陰陽的「所以然」,洛書用曆法做出了解答。
每一行的兩個月都奇偶之分。奇偶即陰陽,陰陽即奇偶。奇偶陰陽之分,劃分出了陽木陰木,陽金陰金,五行依次類推。陰陽與五行的關係,洛書用曆法做出了解答。
十月太陽曆一年十個月,月序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來表達。一月36天,分三旬,每旬12天,日序用子丑寅卯辰巳戊未申酉戍亥來表達。天干地支的「所以然」,洛書用曆法做出了解答。
金木水火土五季,對應於東西南北中五方;五季屬於時間,五方屬於空間;時間是萬物生長的尺度,空間萬物生長的場所;陰陽五行構築起了時空物三位一體的時空觀。
古代天文曆法孕育了陰陽、四象、五行、八卦、十天干、十二地支等一系列具有中華人文特色的文化概念,也孕育了風流蘊藉、綿延不絕的中華文化。
人們向來把天文地理相提並論,稱讚一個人知識廣博的時候往往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其實地理起源於天文。地理上最基礎的四方的概念就要依據天文知識來確定。《周禮?考工記?匠人》有云:「匠人建國,水地以縣,置槷以縣,以景為規,識日出之景與日入之景,晝參諸日中之景,夜考之極星,以正朝夕。」而《周髀算經》亦云:「以日始出,立表而識其晷,日入復識其晷,晷之兩端相直者正東西也。」又曰:「(東西線)中折之指表者,正南北也。」先觀測得東西線後才能測得南北方向線。「十」就是南北線東西線之交叉。有了明確的四方概念,才進一步誕生出以後在中國文化中有重要影響的概念「中」,也正是有了明確的四方概念,人們才把天上四方的星辰進行聯想,才誕生了「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象。在中國傳統文化里,天文和地理的分量是不一樣的,「知地者,智也」,你只了解地理,充其量你只能算一個智者。「知天者,聖也」,知天文的人才能成為聖人。周公營建洛陽因為「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體現了「居中而治」的政治觀,在東西南北四方之中不偏向任何一方,儒家後來發展出的所謂中庸之道即來源於此,居天下之中的洛陽也應該是有記載的第一個城市規劃吧
《周髀算經》記載:「昔者周公問於商高曰。竊聞乎大夫善數也。請問古者包犧立周天曆度。夫天不可階而升。地不可得尺寸而度。請問數安從出?」商高曰:「數之法出於圓方,圓出於方,方出於矩,矩出於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為勾廣三,股修四,徑隅五。」從以上記載中可以看出在伏羲(包犧)時代,人們通過天文觀測已經發現了勾股定理,可見古代天文學的發展還催生了古代數學。
所以,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地理學、政治學、哲學、數學、醫學等學術範疇中很多的基本觀念,都是導源於天文學。天文學是中華文化的源頭,信不誣矣!
劉明武先生的研究不但在認清中華文化源流方面有觀點上的創新,還開創了在學術研究上的新思路。即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研究,我們不能把目光局限在漢族文化內,劉明武先生提出:書中沒有的在墓中找,墓中沒有的在山中找,在與漢族相關的少數民族中找。這些都拓寬了我們認識傳統文化的思路。
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現代的天文曆法比起古人來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面對浩瀚的宇宙,我們依然無知,或者知之甚少。從古人追求的天人合一到今天我們所追求的人定勝天,是進步還是倒退確實值得我們深思。對於作為中華文化源頭的古代天文曆法,我們應該進行深刻的反思,不光是歷史學者,也不光是社會科學學者,而應該是全社會的反思。古代天文曆法所衍生出來的以五行八卦為代表的中華文化,並不是故弄玄虛,也不是深不可測,反映的是相生相剋的樸素自然規律。以為科學無往不利的發展模式已經使人類受到了自然的懲罰。反映時間觀念的天文曆法在本質上的指向其實是文化。人文合於天文,只有更好地領悟以「天人合一」 為基準的哲理,我們才會演化出利用自然而不危害自然的現代化。
推薦閱讀:
※何新:子夏與變法經世的「西河學派」
※何新論孔(9) : 論「中庸」
※何新新春最新言論:復興之路
※文藝復興時期的希臘人為什麼要偽造古希臘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