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東北亞形勢和煬帝耀武三征高句麗(1)
07-18
隋大業三年(607),盛世天子隋煬帝旌旗結綵帶著后妃百官北巡蒙古草原,在啟民可汗牙帳見到通使於突厥的高句麗使者,即宣旨要求高麗王來朝,「如或不朝,必將啟民巡行彼土」。[1]煬帝北巡後又西狩,經通西域,萬乘西出玉門關,並親征青海滅吐谷渾,又遣使出海通使南洋、日本。其時四夷賓服,隋國力達於鼎盛,在開鑿大運河等連年大役後,煬帝沒有讓民眾休養生息喘一口氣,而是緊接著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因高麗王不朝而於大業八、九、十年連續三年興師百萬,三次御駕親征高句麗,卻均歸於失敗,致使天下騷動,隋王朝也由極盛而劇轉為敗亡。隋煬帝征高句麗是中世紀政治史上的大事,後果也出乎其預料,成為歷史的轉折點,牽涉的問題很多,中外史學界多有評論。筆者趁來韓國講學訪問之際將舊作再作一番修改,試圖以客觀公正的態度對這一影響深遠的事件作一全面考察,以求教於中韓學界。? 一、亞地緣政治形勢和高句麗與中原王朝的關係? 隋時東北亞地區居住著許多民族集團和民族國家,《隋書》將其列入東夷傳而統稱東夷,其中高句麗國力最為強盛並與隋接壤。高句麗立國有四五百年之久,已地跨鴨綠江兩岸,西至遼水,領有今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北部,建都平壤。其南端是百濟,東南面有新羅,在朝鮮半島上鼎足而立。高句麗北面松花江流域是靺鞨部族,嫩江和黑龍江上游一帶是室韋部族,其西面是契丹、霫、奚等游牧部族,再往西蒙古草原上就是隋扶植的啟民可汗東突厥政權。隨著吐谷渾的滅亡及中亞西突厥的崩離,高句麗成為隋邊境唯一擁有強大軍事力量的民族國家。按照中國傳統的華夷朝貢體制,因高句麗王作為藩國主朝貢於中國,被南北朝及隋唐歷代王朝封為高麗王,故又稱其國為高麗國。 從現代語言學考察的結果來看,東夷各部族和民族國家均屬阿爾泰語系通古斯語族,種族上是近親,其中契丹、室韋、奚、霫屬東胡系統,他們與先前的烏桓、鮮卑、柔然及後來的蒙古為同族。高句麗與三韓的百濟、新羅、任那及靺鞨屬濊貊系統,與後來的女真、滿洲人為同族。但語言相近風俗不同,高句麗與三韓主要為農業,其他則是游牧和狩獵民族。中國古籍記載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殷商時,殷宗室箕子率眾東走朝鮮,教濊人田桑禮教,建朝鮮國並受周封爵。[2]但韓國有學者認為「箕子」可能只是古朝鮮人用自己的語言系統發出的王號之一,從而否定箕子東遷說。[3]日本學者白鳥庫基則認為箕子是虛構的人物[4]。箕子的事迹不在本文討論之例,但朝鮮半島早在三千年前已有了王國應是有史可據。箕子朝鮮傳了40餘代漢初被燕人衛滿襲破,建立衛氏朝鮮。公元前108年,漢武帝出兵滅衛氏朝鮮,於其地分置樂浪、臨屯、玄菟、真番四郡,後又罷臨屯、真番,以其地併入樂浪、玄菟。東漢末建安九年(204),遼東太守公孫康在樂浪郡南另設帶方郡,三國曹魏於正始五年(244)滅公孫氏。這樣,從漢元封三年(前108)一直到魏晉四百年間,中原王朝都控制著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北部,實行和內地一樣的郡縣制度。先進的漢文化及典章制度由此直接輸入朝鮮半島,並影響半島以外的其它地區。[5] 晉末喪亂,五胡入主中原,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在戰亂中逐漸脫離中原的控制。所以當大業三年(607)隋煬帝巡視東突厥在啟民可汗帳見到高句麗使者時,裴矩就說:「高麗之地,本孤竹國也,周代以之封箕子,漢世分為三郡,晉氏亦統遼東」。[6]認為遼東朝鮮均曾是中國的舊疆。但是,朝鮮半島南部卻從來未被中原王朝征服領轄過。約在公元1至2世紀時,半島南部濊貊族中出現許多部族國家,有馬韓、辰韓、弁韓三大區域,漢朝官員通過樂浪郡與三韓打交道。4世紀時,三韓分別形成百濟、新羅、任那三個王國,其中百濟與新羅交通中國,特別是與南朝交往更多,任那則依附隔海相望的倭國以自重。 三韓以北的高句麗興起於公元前37年,也是從濊貊部落中發展起來,創業主朱蒙在漢郡縣管不了的長白山區建立政權,多次與漢朝發生戰爭。晉末五胡亂華之時,高句麗如五胡入主中原一樣,也於公元313年乘機南下攻佔樂浪郡,翌年又佔領帶方郡,不久將都城遷入平壤,使中原王朝直接統治朝鮮半島的歷史宣告結束。又跨過鴨綠江與立國遼東的鮮卑慕容氏前燕政權爭雄,被慕容氏擊敗。前燕敗亡後漢人馮氏曾奉高句麗人高云為主,後又自己取而代之建立馮氏後燕政權,而終被立國中原的鮮卑拓跋氏北魏政權攻破,其國人大批逃亡入高句麗,或有浮海遠逃到今廣東地區者。北魏在六鎮叛亂中瓦解,中原東西魏分立,北周北齊禪代,及北周滅北齊,多次政治動亂與政權易姓,使塞外遼東無遐顧及,高句麗趁機向西侵蝕拓展,把疆域擴張至遼水邊,成為東北亞最強大的國家。 千百年來,東北亞各民族均受到中原先進文化的影響,吸收漢文化使用漢字並爭先恐後通使朝貢於中國,其中繼古朝鮮國而起的高句麗文明程度也最高,與中原關係也最為緊密。由於侵蝕吞併遼東,地跨鴨綠江,使高句麗成為多民族國家,境內除統治民族高句麗人外,還有大量被征服的漢人、鮮卑人、契丹人、靺鞨人及新羅、百濟人等。南北朝時高句麗頻繁通使於中國,光派往東晉南朝貢獻方物的使團就有30多次。劉宋元嘉十六年(439),一次就由海路貢獻戰馬800匹。派往北朝的使團更多達90餘次,有時一年派兩三次。另外,中原人為避亂逃亡到高句麗的也很多,給半島帶去農耕技術和思想宗教文化。高句麗很早就接受了儒家思想,國都平壤設有太學。約公元4世紀佛教也由中原前秦王朝傳入高句麗,並再南傳入百濟、新羅和倭國。 百濟與新羅也分別向南北朝遣使朝貢,學習中國文化,百濟更成為中國文明東傳日本的孔道。新羅則設置郡縣,其文字、甲兵一同於中國。南朝陳時有新羅僧玄光法師,從天台宗三祖南嶽慧思學習法華經,同智顗一起名列南嶽門下28大弟子之一。[7]玄光學成回國授徒,門下弟子也不少。隋朝時,又有高句麗釋波若,於開皇十六(596)入天台山從智顗學天台宗教義,「以神異聞」,但學成後沒有回國。[8]朝鮮半島與日本各國也派遣留學生、學問僧來隋朝學習,他們「好尚經述,愛樂文史,遊學於京都者,往來繼路,或亡不歸」。[9]隋煬帝為此在鴻臚寺專門設館,聘請名僧,「教授三韓」,[10]「訓開三韓方士」[11]。隋文士杜正蕆所著《文章體式》被學人號為「文軌」,傳入高句麗、百濟,「亦共傳習,稱為杜家新書」[12]。中華文化不斷地向東北亞諸國傳布,到隋唐時已形成與漢字為載體的東亞文化圈。 但朝鮮半島諸國的矛盾衝突一直很激烈。公元5世紀時,高句麗聯合新羅,百濟聯合倭國,在半島曾進行了長時間的爭霸戰,倭國曾派兵渡海,以任那國為據點,與百濟組成聯軍向北推進,結果被高句麗好大王擊敗。公元562年,新羅吞併了任那,將日本勢力逐出了朝鮮半島。高句麗的勢力推進到半島南部,進一步統一半島也就提上了議事日程,為此又與新羅交惡[13]。高句麗甚至想西聯東突厥,與東突厥劃分勢力範圍,以安撫西北契丹、靺鞨之眾。高句麗在成為東北亞最為繁盛強大國家的同時,也處於各種矛盾的中心。 中國南北朝分裂對峙時,朝鮮半島也三國鼎立,各國都結交與國來牽制敵手,利用各種機會建立自己的霸權。時南朝文化優於北朝,故百濟、新羅及倭國多往南朝朝貢。高句麗與北朝接壤,故向北朝朝貢多,但也常渡海通使南朝,北魏曾多次在海上擒獲高句麗派往南朝的使者,但除詔書責讓外,並不能阻止高句麗向南朝朝貢。南朝亦有意與高句麗、百濟往來,用以牽制北朝。高句麗曾阻止百濟與北朝通使,為此百濟曾請求北魏攻打高句麗,遭拒絕。其時的中國南北朝統治者和朝鮮半島對立三方都希望對方長久的分裂,以求自已的發展與安穩。而隋統一中國,必然打破幾百年來的東北亞地緣政治秩序。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東北行2:伊春 沉浸在小興安嶺溫柔懷抱里
※漲姿勢|十個東北人,九種東北話:不是所有東北人都說「俺們那旮沓」
※北方振興的希望 在於環渤海大灣區!
※李寒秋:中國周邊安全局勢之東北亞篇
※各口岸俄羅斯材到貨量整體大幅上升,東北有望成為新興的中國木材加工基地
TAG:東北 |